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广东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真题

时间: 徐球0 分享

2024年10月广东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真题大家了解多少呢?月考考试能保持大家练习的手感,下面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2024年10月广东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真题(含解析),希望能够对大家的需要带来力所能及的有效帮助。

广东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真题

2024年10月广东月考高一语文试卷真题(含解析)

高一年级语文试卷

本试卷共8页,23小题,满分150分。考试用时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考号等信息填写在答题纸上。

2、答案必须填写在答题纸的相应位置上,答案写在试题卷上无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建安风骨,作为中国古典诗学的重要范畴之一,不仅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一直是南朝到宋明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千年以来,这枚鲜活而真实的文化种子,历经流变,由狭入广,自道德而审美,深刻地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我们文化特性的一个不可或缺的符号,折射出时代迁移与诗学理念的复杂关系。

自汉末延至魏晋南北朝,是中国历史上一个漫长的阵痛时期。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以及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共同构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超越的主要原因。人才选拔的标准在悄然发生变化,“德”不再是唯一的尺度,而“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得到重视。这显然就是“风骨”脱颖而出的时代背景。“风”,指风姿、风韵和风神,用于品鉴人物的姿态和气质;“骨”,指骨相,用于赞赏人物的体格和形象。而这种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一旦形成,迅速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并对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产生深远影响。

对“建安风骨”进行理论总结并提炼其美学精神的,首推南朝齐梁时代文学理论家刘勰。众所周知,《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是从儒学古文派的视角审视文学的起源与创作。由此出发,刘勰首先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

唐王李世民在平定隋末社会大动乱之后即位,逐渐建立起一个统一、稳定和强大的新王朝。毫无疑问,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在“建安风骨”流变史上,唐代两个标志性人物是初唐的陈子昂与盛唐的殷璠。陈子昂最早标举“汉魏风骨”的旗帜,将“兴寄”与“风骨”联系起来,张扬“骨气端翔,音情顿挫,光英朗练,有金石声”的美学,达到与“建安作者相视而笑”的境界。这使得他在继承建安诗歌慷慨苍凉的风格之外,又富于壮大高昂、寥廓雄浑的气概。盛唐诗人对传统进行了创造性转化,以“盛唐风骨”或“盛唐气象”替换了“建安风骨”,使刘勰“风骨”说焕发了生机。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当“建安文学”走出建安,当“建安风骨”不再只是某一个时代的符号,而成为整个民族对“壮美”与“崇高”的生活想象时,我们才更为深沉地洞察了“文变染乎世情”的深意。

(选自王洪琛《“建安风骨”之流变》)

1. 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的一项是( )

A. 建安风骨既指汉魏时期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也是指从南朝到宋明时期批评家品评文学的主要标准。

B. 不再以“德”为唯一尺度,还开始重视“才”或与才华相伴的性灵之美,这种人才选拔标准的变化,正是建安风骨形成的时代背景。

C. 建安风骨历经流变,深刻地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成为了解中国文化特性的一个重要的符号。

D. 刘勰对“建安风骨”进行了理论总结和美学精神的提炼,他将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概括为“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从汉末到魏晋南北朝,由于社会的动荡和分裂、政权的瓦解和崩溃、儒学衰微和玄风炽盛等原因,造成了士人人格裂变与心灵的超越。

B. 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

C. 评判风骨的视角与标准形成后,很快地影响到魏晋时代的审美自觉,也深远地影响到绘画、书法以及文学的鉴赏与创作等方面。

D. 刘勰从《文心雕龙》的基本立场出发,将“风骨”概念从带有玄学色彩的人物品藻功能拓展至“明道”“宗经”的文学批评尺度。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诗句风格不属于“建安风骨”的一项是( )

A. 白骨露于野,千里无鸡鸣。生民百遗一,念之断人肠。

B. 生男慎莫举,生女哺用脯。君独不见长城下,死人骸骨相撑拄。

C. 冰霜正惨凄,终岁常端正。岂不罹凝寒?松柏有本性。

D. 蓬莱文章建安骨,中间小谢又清发。俱怀逸兴壮思飞,欲上青天揽明月。

4. 请根据材料,概括刘勰关于建安风骨的主要观点。

5. 结合材料,请简要概括在研究“盛唐气象”时,应该注意哪些方面?

【答案】

1. C 2. B 3. D

4. 刘勰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

5. ①研究“盛唐气象”应关注盛唐的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②研究“盛唐气象”应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解析】

【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筛选并整合文中信息的能力。

C.“影响了中华民族的文化认同与生活想象”曲解文意,原文是“影响了中国人的族群认同与生活想象”。

故选C。

【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的能力。

B.“正是曹丕‘文以气为主’理念与刘勰‘风骨’说的本质区别”错误,“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本质区别”是共有特点,刘勰与曹丕一脉相承,从本质上看基本一致。

故选B。

【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的能力。

“建安风骨”指代汉魏之际雄健深沉、慷慨悲凉的文学风格。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

D.出自唐代李白的《 宣州谢朓楼饯别校书叔云 》,上句赞美李云的文章风格刚健,下句则以“小谢”(即谢朓)自指,说自己的诗像谢朓那样,具有清新秀发的风格。不属于“建安风骨”。

故选D。

【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文章信息的整合和对内容的理解、概括能力。

结合“他继承曹丕所揭橥的“文以气为主”的理念,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可知,刘勰既强调作家的生命体悟对创作的关键作用,又鲜明地突出文学与时代的内在关系。

结合“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进而推送出“建安风骨”这个中国诗歌美学的批评典范”概括出:刘勰以“慷慨以任气,磊落以使才”来概括建安文学的美学特征,在时代的大脉动中突出生命的悲剧意识。

【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根据文本内容进行理解推断的能力。

①结合“帝国的繁盛对诗歌创作与品评产生了决定性的影响。刚健、雄壮而又辞采华茂的诗风成为诗人自觉的追求”“这种流变既呈现为从文、辞到兴象、境界的迁移,又体现为自道德而审美的流转,折射出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建安风骨’的流变史,一方面恰切地说明了时局变迁与文学格局、气度之间的内在关联”可知,研究“盛唐气象”应关注盛唐的时局变迁对诗学风格的深刻影响。

②结合“另一方面也提醒我们应该更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这个古老命题”“对政治的参与和理解,深化了诗人的生命体悟;文学的温情与浪漫,又赋予政治一种别样的情致”可知,应客观地看待文学与政治的关系。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路标

茹志鹃

没有,没有,没有石子,没有草棍,没有树枝,更没有白粉,没有任何一点路标的痕迹。

没有人,没有一个人。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在这灰蒙蒙的天地当中,只有自己,站在一条灰蒙蒙的路上。

伍原想喊一声,就这么“喂”地喊一声。这里没有人,只是喊给自己听,壮壮胆,解解怯,泄泄闷,他要世界活着,自己活着。

但是,不能喊,不敢喊。他要窒息了。

行军路线是向北,他是向北走的。走了有三小时,也许四小时。走了四十里,也许是五十里。应该到铁路了,也许站在铁路的边边上了?

停住脚,沉住气。再看一看,再听一听,只要点点与人有关的东西,一缕烟,一个脚印,一丝灯光……那么,一切就有希望。自己,自己背上的档案,那里有埋在淮河畔的小榕的入党报告。还有老邹,咯着血的老邹,只有自己知道他躺在什么地方。

没有,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

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

“可能走岔了路?”伍原在心里跟自己商量着。

“不,方向是对的。在接近敌区时,是不做路标的。”

“那么,现在已经接近敌区了?”

“肯定,快到铁路了。”

“那就快走!不能停留。”顿时,伍原感觉在这灰蒙蒙的后面,有什么东西活动了起来,无数隐蔽的眼睛,冰冷的枪口,潜伏的危机。但是,往哪里走呢?

棉衣已经湿得贴在了胸口,背上是越来越沉的档案。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

可是,慢!这是什么?好像冥冥中有神,不,鬼!鬼火?

远远的,贴在地上,就那么一小点,一小点黄黄的光,不飘忽,不闪烁。伍原不敢眨眼,屏息静气,站起身,啊!一站起,它便像钻入了地下。伍原赶紧趴下。在呢!荧荧的,黄黄的,小小的一点。在呢!在呢!伍原小心翼翼地,敏捷地,他不知哪里来的这份力气,竟像只猫似的向那一小点轻盈迅速地爬去。

这如豆的一小点光。

世界再不是死的,自己再不是孤独的,部队就在前面,档案当然安然无恙交给指导员,老邹当然也会马上接回来。这一点如豆的光,明天,包含着一切的明天,这不飘忽,不闪烁,小如绿豆似的光。

有人了!找到人了!我到底找到老乡啦!“老乡!”伍原迫不及待地叫了一声。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老乡!老乡!”他连连地又叫了两声。一半是为了需要,一半是为了自己想叫。可是窝棚里静静地,没有任何反应。伍原赶紧爬到跟前,从高粱缝隙里看到,里面确确实实有一个人,一个老乡。他背对着棚口,席地坐着,正就着一盏油灯,低了头,紧张而有力地做着什么。

“老乡!”伍原稍稍放大了声音,那人依然低了头,急急地朝一个口袋里搓着玉米穗。看来,是一个聋子。伍原只得爬进棚去,正伸手想拉他一把,突然之间这聋子像背后长着触角,敏捷地跳起,把灯吹灭,然后转身想跑。伍原哪里肯让他跑掉,两臂一伸,把聋子的腿抱住了。那个人也不做声,就在伸手不见五指的矮棚里,和伍原扭打起来。伍原不肯还手,一边抵挡着,一边死死抱住不放。明知他是个聋子,可还是大叫着:“老乡!老乡!”

“老乡!”却毫不理会,只是“唔唔”地叫着,挣出手来进行袭击。

伍原绝望了,这个人不但是聋子,还是个哑巴。伍原只得利用背上的重量,把他牢牢地揿在地上,但不知怎么才能让他明白自己是共产党,是野战军。伍原捉住哑巴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可是哑巴并不理解,他死死捏紧拳头,硬勾着肘子,不肯就范,后来又忽然利用这个机会,迅速灵活地向伍原脸上猛击几下。

急,痛,头昏,眼前金星直冒,浑身大汗淋漓,不知如何才能摆脱这一窘境。伍原突然觉得疲惫之极,手脚发软,不住地冒汗。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为自己,为前面走不完的路,为小榕,为老邹,也为这个倒霉而顽强的哑巴。

忽然,伍原觉得有只手,轻轻地摸索着自己的头,自己的帽子,自己的脸颊。哑巴顿时“哇哇”地大叫起来,那一只手还拍着伍原的肩,一边挣扎着要起来。伍原松了手,但说不清为什么,人却仍伏在地上抽抽噎噎。

哑巴挣脱了出来,忙忙地摸了火镰打着,点上了灯,上上下下地打量着伍原。猛然,他似乎省悟了什么,双手直向棚外挥动,又急急地拿起灯,拉着伍原爬出窝棚。他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然后做了个正步走的姿势,一双眼睛急切地盯着伍原。伍原点头,然后敬礼,然后回身走去。

伍原走上大路,回头望望,那一星豆子似的灯光,不飘忽,不移动,像是镶嵌在夜空当中。夜空下的世界,依然斗转星移。

一九八四年十月二日

6.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伍原没看到任何路标,想喊不能喊、不敢喊,是因为担心会暴露自己。

B. “一切与人有关的迹象都没有”正是这样死寂的环境让伍原几近崩溃。

C. 那“一小点儿黄黄的光”虽然微弱,但是让伍原不再孤独并燃起了希望。

D. 老乡听不见还不会说话,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陷入绝望之中。

7. 下列对小说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本文叙述聋哑“老乡”为迷路的战士伍原指路的故事,《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和“我”向新媳妇借被子的故事,二者都刻画了小人物平凡而伟大的形象。

B. 本文与《百合花》的标题均有象征作用,本文绿豆般的灯光这一路标象征指引伍原前行的勇气和希望,百合花则象征军民纯洁的情谊和美好的人性。

C. 本文与《百合花》都善用细节描写刻画人物形象,如老乡“一手擎着灯,一手直指东北方向”,小通讯员“肩上撕挂下来的布片,在风里一飘一飘”。

D. 本文与《百合花》都是战争题材的作品,均以故事情节取胜,笔调简明朴实,语言充满诗情画意,体现茹志鹃小说散文化的创作风格。

8. 请分析文中画线部分的作用。

9. 本文多次描写伍原流泪,作者为何要如此安排?请简要分析。

【答案】

6. D 7. D

8. ①反复运用“没有”,渲染空旷、荒寂、凄清的环境氛围。②灰蒙蒙的天地和黑夜为故事开展提供背景,为下文伍原寻找路标的情节做铺垫。③烘托伍原迷茫无助的心情,体现人物的无助。

9. ①眼泪展现人物心境,丰富人物形象。伍原从因为迷路而流下绝望的泪,到发现灯火时流下激动的泪,再到因“老乡”误解而流下无奈的泪,最后止住眼泪,眼泪蕴涵丰富心境。②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伍原流泪的情节使故事发展跌宕起伏,使情节结构紧密完整。③流泪情节丰富主题,引发读者共鸣。反复流泪的伍原牵动读者的心,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不断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

【解析】

【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的能力。

D.“这让伍原手足无措、无计可施”有误,伍原虽然绝望,但还是尽力想办法让老乡知道自己的身份,如“捉住老乡的一只手。把它贴到自己帽子上,想让他明白。这不是国民党的大盖帽,这是八路军的帽子”。

故选D。

【7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综合赏析文学作品的思想内容和艺术手法的能力。

D.“均以故事情节取胜”“语言充满诗情画意”错误,本文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为了把档案和掉队战友的消息送给部队,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聋哑“老乡”为八路军战士伍原指路。《百合花》叙述小通讯员送文工团的女战士“我”到前沿包扎所,和他们到包扎所后向一个刚过门三天的新媳妇借被子的小故事,表现了战争年代崇高纯洁的人际关系。并没有曲折的故事情节。只是通过特定的社会背景下,写人与人的相处,歌颂了人性美和人情美。从全文内容来看,本文语言并未充满“诗情画意”。

故选D。

【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文中环境描写的作用的能力。

开头连用两个“没有”,后面用七个“没有”来写景,这是运用反复的修辞手法,抓住“没有”的具体内容分析,连“石子”“草棍”“树枝”“白粉”“路标的痕迹”等都没有,渲染了空旷、荒寂等的自然环境。

第二段交代此处连人也没有,且“天”“地”都是灰蒙蒙的。此处的写景为伍原寻找部队时设置了灰蒙蒙的天地和无月无星的黑夜的典型环境,处于小说开头部分,后文故事就是在这一背景下开展的。

文中写“灰蒙蒙的天”“灰蒙蒙的地”“灰蒙蒙的天地”“灰蒙蒙的路”等,“灰蒙蒙”的环境烘托出伍原此时的迷茫无助的心情,突出人物的孤独无助。

【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重要情节的作用的能力。

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的泪,“无声无息的泪水,乘着无月无星的夜,毫无顾忌地涌了出来”“伍原狠狠地跺了一脚,听天由命地坐到地上,泪水便像决了的堤”。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这一声叫,却不防把自己的眼泪叫得掉了下来”。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却不知怎么,流下了眼泪,好像刚才在路上没来得及流下的泪水,却一齐奔涌而出。伍原伏在哑巴身上,大哭了起来”。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眼泪串起故事情节,推动情节发展。开端部分,伍原因为迷路,流下了近乎绝望泪;等发现了灯火,他流下了激动的泪;但是因为聋哑“老乡”的误解,他又流下了委屈而无奈的泪;好在最后“老乡”认出他是八路军战士,才止住了他的泪。眼泪展现了伍原的心境,推动情节发展,也使得这个人物形象更加真实丰满。

小说中反复出现的“流泪”,牵动着读者的心和伍原一起波澜起伏。伍原是个迷路的八路军战士,始终以坚定的信念毫不畏惧地前行。迷路是流下近乎绝望的泪,后来流下激动的泪,再后来是流下委屈的泪,最后止住了泪。流泪情节丰富文章内容,激发读者阅读兴趣,丰富并深化小说主题。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下面小题。

太祖武皇帝,沛国谯人也,姓曹,讳操,字孟德,汉相国参之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玄谓太祖曰:“天下将乱,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能安之者,其在君乎!”年二十,举孝廉为郎,除洛阳北部尉,迁顿丘令,征拜议郎。十四年春三月,军至谯,作轻舟,治水军。辛未,令曰:“自顷已来,军数征行或遇疫气吏士死亡不归家室怨旷百姓流离,而仁者岂乐之哉?不得已也。其令死者家无基业不能自存者,县官勿绝廪,长吏存恤抚循,以称吾意。”十五年春,下令曰:“自古受命及中兴之君,曷尝不得贤人君子与之共治天下者乎!及其得贤也,曾不出闾巷,岂幸相遇哉?上之人不求之耳。今天下尚未定,此特求贤之急时也。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今天下得无有被褐怀玉而钓于渭滨者乎?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十六年,公至孟津。天子命公置旄头,宫殿设钟虡。是年乙未,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由此言之,士有偏短,庸可废乎!有司明思此义,则士无遗滞,官无废业矣。”又曰:“夫刑,百姓之命也,而军中典狱者或非其人,而任以三军死生之事,吾甚惧之。其选明达法理者,使持典刑。”于是置理曹掾属。

(节选自陈寿《三国志·魏书·武帝纪》,有删改)

10. 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

军数征A行B或遇C疫气D吏士死E亡F不归G家H室I怨旷

11.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南阳何颙异焉”中“异”与《桃花源记》中“渔人甚异之”中“异”含义相同。

B. “非命世之才不能济也”中“济”与李白《行路难(其一)》中“直挂云帆济沧海”中“济”含义不同。

C. 乙未,干支组合之一,古人以十天干和十二地支相配,用以纪年、月、日,文中为纪年。

D. 迁,古代的官职调动,一般指升级,包括升级、降级、转调三种。文中的“迁”即升级。

12.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曹操重视人才。他认为如今天下尚未平定,正是需要贤才的时候,执政者应该去寻访贤才,唯才是举。

B. 曹操与众不同。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C. 曹操仁爱士兵。他下令官府要慰问救济无基业、难以维持生活的战死士兵家庭,不得停止供应食粮。

D. 曹操重视军法。他认为把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不通晓法律的人是可怕的,因此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13. 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1)若必廉士而后可用,则齐桓其何以霸世!

(2)二三子其佐我明扬仄陋,唯才是举,吾得而用之。

14. 对“有行”和“上进”的关系,曹操的观点是什么?他举了哪些例子去证明的?请用现代汉语说明。

【答案】

10. BDG 11. C 12. B

13. (1)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

(2)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举荐有才能的人,使我能够重用他们。

14. ①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②举了陈平和苏秦的例子来证明。

【解析】

【1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

“军数征行”为主谓结构,后面断开,即B处;

“或遇疫气”为动宾结构,宾语后断开,即D处;

“吏士死亡不归”为主谓结构,“家室”是“怨旷”的主语,应在“家室”前断开,即G处。

故选BDG。

【1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古代文化常识的掌握,理解文言一词多义现象的能力。

A.正确。都是意动用法,认为……不同寻常,或者感到很惊奇、很诧异。句意:南阳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渔人对此(眼前的景色)感到十分诧异。

B.正确。挽救;横渡。句意:不是杰出的人才来挽救是无济于事的。/挂上云帆,横渡沧海,到达理想的彼岸。

C.“文中为纪年”错,“是年乙未”意思是“这年的乙未日”,可知文中为纪日。

D.正确。

故选C。

【1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内容的能力。

B.“他年少时能随机应变,机智敏锐,但放浪形骸,因此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因果关系不当。从“太祖少机警,有权数,而任侠放荡,不治行业,故世人未之奇也;惟梁国桥玄、南阳何颙异焉”可知,曹操年少之时放浪形骸,因此不为当时人们所重视,但只有桥玄、何颙等认为他非同常人。

故选B。

【13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若”,假如,如果;“用”,被任用;“何以”,宾语前置,应为“何以”;“霸世”,称霸天下。

(2)“其”,表祈使语气,一定;“仄陋”,形容词用作名词,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唯才是举”,宾语前置,“唯举才”,只举荐人才。

【14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文章信息、归纳内容要点的能力。

由原文“令曰:‘夫有行之士未必能进取,进取之士未必能有行也’”可知,曹操认为,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

由原文“陈平岂笃行,苏秦岂守信邪?而陈平定汉业,苏秦济弱燕”可知,曹操举了陈平和苏秦两个例子来证明自己的观点。

参考译文:

太祖武皇帝,是沛国谯县人,姓曹名操,字孟德,是西汉相国曹参的后代。太祖年少时就机智敏锐,遇事会随机应变,但放浪形骸,意气用事,不从事正当的职业,所以当时的人都不认为他有才能;只有梁国人桥玄、南阳人何颙认为他非同常人。桥玄对太祖说:“天下将大乱,没有治国安邦的才能不能拯救天下,能使天下安定的,大概就是你吧!”太祖二十岁时,被推举为孝廉,做了郎官,后又任洛阳北部尉,升任为顿丘县令,又被召入朝廷做议郎。建安十四年三月,曹公进军到了谯县,制造快船,训练水军。八月二十四日,曹公下令说:“最近几年来,军队多次远征,有时还遇到瘟疫,官兵多有死亡不能再回家乡,夫妻难以团聚,百姓流离失所,这难道是仁爱之人乐意看到的吗?是不得已才这样做。特此命令:凡是战死士兵家中没有产业,难以维持生活的,官府不得停止供应食粮,官吏必须慰问救济他们,这才符合我的心意。”建安十五年春天,又颁布命令:“自古以来,凡是开国和中兴的君主,谁不是得到贤人君子和他们共治天下呢!君主想要得到贤才,竟然连闾巷都不走出,这难道是侥幸碰上的吗?是高高在上的执政者不去寻访罢了。如今天下还未平定,正是急需贤才的时候。假如一定是廉洁之士然后才能被任用,那么齐桓公凭什么称霸天下呢?难道现在天下就真没有像吕尚那样富有才华却穿着破衣服在渭水边垂钓的人吗?各位一定要帮我明察举荐出身低微的有才之士,只举荐有才能的人,使我能够重用他们。”建安十六年,曹公到达孟津。汉献帝命曹公出行时设置和皇帝一样的先驱骑兵,宫殿中摆设刻着猛兽的钟磬大架。这年的乙未日(十二月十九日),曹公下令说:“有德行之士,未必能够努力上进;努力上进之士,未必都能有德行。陈平难道有德行吗?苏秦难道守信用吗?但陈平奠定了汉朝的基业,苏秦却辅佐弱小的燕国渡过难关。由此而论,才智之士即使有缺点,难道就应该废弃吗?各级官府要仔细考虑,弄清这一点,那么,有才能的人就不致被遗漏,官员就能不荒废工作了。”又说:“刑罚,有关百姓的生命,如果军队中主管刑狱的官员有不称职的,却把三军将士的生死大权委任给他,我非常害怕。应该选用通晓法律的人,让他主持刑罚。”因此又设置理曹掾属之职。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下面小题。

杂诗十二首(其五)

陶渊明

忆我少壮时,无乐自欣豫。

猛志逸四海,骞翮①思远翥②。

荏苒岁月颓,此心稍已去。

值欢无复娱,每每多忧虑。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

壑舟③无须臾,引我不得住。

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

古人惜寸阴,念此使人惧。

【注】①骞翮:展翅高飞。②翥(zhù):飞翔。③壑舟:出自《庄子·大宗师》,《庄子·大宗师》说,藏舟于壑,以为安全牢靠,但夜半有有力者负之而走。诗中的“壑舟”,比喻自然运转变化。“须臾”,片刻。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开篇回忆少壮时代,即便没有遇上快乐的事情,心里也自然地充满了欣悦。

B. 诗的三四句描绘诗人猛志所向,超越四海,有如大鹏展翅,志在高飞远举。

C. 第五至八句写随时光流逝,壮志减退,满心忧虑,与起笔两句形成鲜明对比。

D. 全篇诗意层层翻转,由过去写到眼前,再由眼前写到过去,抒发感慨,逐步深入。

16. “陶渊明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在诗歌中是怎样具体表现的?请结合诗歌简要分析。

【答案】

15. D

16. 这种生命的忧患意识在诗歌中主要体现为少年快乐与当下岁月流逝,联想古人珍惜光阴进而引发韶光易逝的悲凉感慨;少年志在四海与当下前途迷茫,进而引发壮志未酬的忧虑;身体日渐衰微、一天不如一天,进而引发对命运无常的忧虑。

【解析】

【15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分析理解诗歌思想内容的能力。

D.“再由眼前写到过去”错误。全诗分为三个层次,l-4句为第一层次,回忆过去;5-10句为第二层次,由回忆过渡到眼前,由“昔我”渐到“今我”;1l-16句为第三层次,由前面的回忆与比较引出对未来对生命的感慨。

故选D。

【16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评价诗歌思想内容和情感的能力。

结合诗句,第一联回忆了少年的快乐,第三联却在感叹时间的流逝,最后一联写出古人珍惜光阴,综合起来作者在忧虑光阴易逝;

“猛志逸四海,骞翮思远翥”写出了年少时胸怀壮志志在四方,而“前涂当几许,未知止泊处“写出了现如今前途迷茫,由此可以看出作者忧虑自己年华逝去却壮志未酬;

“气力渐衰损,转觉日不如”感叹自己身体一天不如一天,抒发了作者对生命无常的忧虑。

纵观全诗,陶渊明的这首诗的主题意义,是对生命的一种忧患意识。这种忧患意识的特质是:虽然形体生命逐渐衰老,但生命的价值却尚未能实现,由此情不自禁地产生再奋发努力的自我觉悟。诗中包含了少壮时的欣悦,中晚年的忧虑,以及珍惜寸阴的警惧。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沁园春·长沙》中运用对偶手法描写动态景物的句子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曹操在《短歌行》中,借用《诗经》中姑娘思念情人来比喻自己渴望得到贤才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诗经·邶风·静女》中直接抒写男子爱屋及乌情感的诗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①. 鹰击长空 ②. 鱼翔浅底 ③. 青青子衿 ④. 悠悠我心 ⑤. 匪女之为美 ⑥. 美人之贻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新媒体时代,①短视频作为人们喜闻乐见的传播方式,②具有趣味性生动性、故事性、交互性等特点,③并以碎片化、低门槛和强时效性等特征被视为传播中国文化、讲好中国故事的有效路径。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⑤以个人化视角和主体性意识进行创作。⑥他们将短视频这一形式与乡村本土文化内容创造相结合,⑦以日常化、生活化的乡村为叙事场景,⑧来发现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

像“禾下乘凉梦”“开渔第一网”,这些短视频的关键词承载着不同视角下的乡村故事,唤醒了几代人的集体记忆,引发乡情共鸣,使乡村短视频成为很多拥有乡村生活经历者的心灵慰藉与乡思寄托,也成为很多城市生活者不曾见过的“新鲜世面”。

A ,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乡村短视频内容生产者也与时俱进,不断建构形成新的风格化影像,展现中国乡村的迷人魅力,使观众对乡村产生无限想象。无论是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还是烟火气息,都让人们看到 B ,以及乡村影像创作的多种可能。

18. 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0个字。

19. 文中第一段有三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

【答案】

18. A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B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

19. ④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乡村短视频博主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⑧来呈现(或“展现”等)真实自然的中国乡村面貌;⑨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

【解析】

【18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语言表达之情境补写的能力。

A处,“乡村生活不断流动变化”的情况是在社会经济发展下产生的应填:随着社会经济发展。

B处,“优雅诗化的田园牧歌、粗犷豪迈的农村纪实,或是真切乡愁、工匠精神、民族风情”“烟火气息”说的是乡村短视频内容,都能展现乡村面貌,“让人们看到”的首先是乡村面貌,应填:更为全面的乡村面貌。

【19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

④“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句式杂糅,改为“乡村短视频博主基于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或“乡村短视频博主以丰富多彩的乡村资源为基础”;

⑧“发现……面貌”动宾不搭配,把“发现”改为“呈现”或“展现”;

⑨“形成极具艺术风格的烟火气息”搭配不当,改为“形成极具烟火气息的艺术风格”。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小题。

少安踏着一片银白,淌过淙淙流水的东拉河,从枣林里穿过一条小土路,一个人爬上了庙坪山。

他蹲在山顶的梯田楞边,像先前那样卷起一根旱烟棒,一边抽着,一边静静地环视着月光朦胧的双水村。

此刻,他一下子想起了许许多多的事。噢,他已经在这块土地上生活了半辈子。他的后半辈子也要在这块土地上度过。往日的生活有苦也有甜。重要的是,他现在才感到腰板硬了一些。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总之,就他而言,整整一个历史时期已经结束,他将踏上新的生活历程。只有一点不能改变:他还应该像往常一样,精神抖擞地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坐在驾辕的位置上,绷紧全身的肌肉和神经,吆喝着,呐喊着,继续走向前去!

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几天以后,孙少安要出钱重建学校的事件就传得家喻户晓了。不用说,这非凡之举博得一片赞扬之声。许多村民出罢修庙宇的钱,也要为建校多少出一点钱。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20. 文中画波浪线的句子是如何表现出画面感的?请简要分析。

21. 在文学作品中,省略号具有表情达意的效果。请从画横线的句子中任选一处,分析其省略号的表达效果。

22. 请结合文本内容,说说下面两个句子中的“却”在表意上有什么不同。

(1)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村庄做点事了。

(2)就是呀,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

【答案】

20. ①巧用比喻修辞,“跳上新生活的马车”化虚为实,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②使用了连贯的动词,并用“精神抖擞” “紧” “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

③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具有画面感。

21. 示例一:①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思考并走入人物的内心。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示例二:②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产生代入感。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2. (1)“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如今他拥有了一定的经济基础,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

(2)“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强调为孩子们重建学校比祭拜鬼神更重要,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

【解析】

【20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句子表达效果的分析能力。

对于孙少安对投入新生活的心情描写,本是对一种抽象思想的描写,但作者化抽象为具象,通过将这种思想画面化,增加了表达的生动性。

首先,作者运用比喻的修辞方法。将孙少安迎接新时代的到来比喻为“跳上新生活的马车”,通过这一比喻,化虚为实,展现在读者面前的是孙少安在一驾马车上疾驰的画面,形象地刻画了孙少安饱满的精神状态。

其次,这段描写连续运用了“跳”“坐”“绷紧”“吆喝”“呐喊”等动词,并用“精神抖擞”“紧”“全身的”等修饰词生动展现了动态的细节,非常形象的塑造了一位马车驾驭者的形象,从而表现出孙少安对在未来生活中可以主宰自己命运的信心。

最后,在句式特点上,每个动作单独成句,起到了强调的作用,同时也让这一描写更加具有画面感。

【21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省略号作用的分析能力。

“①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么;可这是他孙少安呀……”中省略号省略的是对孙少安当时内心想法的描写。读者在读了前面的内容之后,引发了思考,已经可以推测出此时孙少安的内心世界。而从前文“当然,比起一些干大事的人来说这实在算不了什”可知,此处引号所表达的含义与分号前的句子形成对比,再联系前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说明这笔钱对历经坎坷的孙少安来说数目不小,从侧面衬托出他真挚而深沉的乡土情结。

而“②月亮是这样皎洁,夜是这样宁静;村庄沉浸在睡梦之中,东拉河却依然吟唱着那支永不疲倦的歌……”中省略号用在了一段景色描写之后,此处在对孙少安所住村庄周围环境作了生动的描写,此处的省略号引发读者的想象,让读者也沉浸在美好的环境描写之中,产生代入感。这里的省略号展现了主人公对未来生活的希望与向往,也舒缓了叙事的节奏。

【22题详解】

本题考查学生对虚词在不同语境中的含义的分析能力。

在(1)中,在前文“过去,日日夜夜熬煎和谋算的是怎样才不至于饿死”与后文“如今却有可能拿出一大笔钱来为这个他度过辛酸岁月的村庄做点事了”中,“却”在句中表示转折。孙少安想到过去自己的贫穷,而如今自己却有了一大笔钱来盖学校,将孙少安年轻时与当下的生存状态进行对比,表达了他有能力也愿意回馈家乡,突出了他高尚的人格。

在(2)中,“神鬼要敬,可孩子却是天使”表明孩子们的教育要比盖庙重要,此处“却”在句中表示强调,有“还、更”之意,突出了为孩子们重建学校的重要性。而这种突出,则宣扬了“知识改变命运”的先进思想观念与“热爱家乡、助力家乡发展”的强烈社会责任感,非常具有时代进步意义。

23. 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叶嘉莹先生谈到古诗时说:“幼年吟诵的诗句伴随我一生,让我历经无数苦难,仍乐观平静。”她又说:“我深信,孩子们吟诵古诗,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

上述材料对我们青少年具有启示意义。请结合材料写一篇文章,体现你的感悟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审题:

这是一道引语式材料作文题。

叶嘉莹通过她的亲身经历告诉我们,古诗是她的精神力量,让她能够历经苦难仍乐观平静。古诗已经超越了“知识”或者“艺术”的层面而上升到提升人的“心灵”品质。这对当下急功近利的我们有着振聋发聩的作用。我们也读诗词、背诗词,那是为了应付考试;家长们从小让孩子背诵《唐诗三百首》,也仅仅是把诗词当做启蒙的工具。我们都忽略了诗词对人的怡养性情的最高价值。

叶嘉莹说看到了诗词的真正价值,她告诉我们,吟诵诗词的孩子长大后会成为对社会和人类都更为关怀的人。中国的古典诗歌有一种最可宝贵的特质,那就是诗歌中蕴含着—种兴发感动的力量。诗人以他的敏锐观察和深厚情感为我们写下一首首美丽的诗篇,其中充满了诗人对于宇宙万物和人间社会的种种赏爱和关怀。诵读这样的作品,无疑会潜移默化地塑造我们的人格,提升我们对美的感悟。我国古典诗歌内涵深刻、意存高远,蕴含着崇高的人格美和深刻的智性美,蕴含着中华民族不死的精魂,诗歌中对真善美的热情讴歌,会让孩子们获得丰厚的精神滋养。

由此,写作时应该呼唤古诗的回归,呼吁我们应回归到阅读诗歌的真正价值上来。先例举我们耳熟能详的诗歌名句,揭示这些诗歌对我们中国人精神的塑造功能,诗歌让我们始终坚守精神血脉和心灵家园。然后分析当下古诗远离我们的原因,呼吁从个人到学校到整个国家,都应该从叶嘉莹的话中得到启迪,认识到古诗对我们的精神、心灵,甚至整个民族人格塑造的意义。尤其是当今时代价值多元,很多人可能会迷失自我,而古诗给了我们精神栖息的家园,让我们不会被洪流裹挟而失去自我。最后可以谈一谈我们应该怎么去做,给出解决问题的具体办法。

立意:

1.与古诗为友,让心灵丰盈。

2.读古典诗词,塑高尚人格

3.古诗,让我们超越世俗,诗意栖居。

为语文月考制定合理的学习计划

每天要合理安排做功课的时间,根据每科的作业,规定完成的时间,把时间分成若干份,分配到每门功课中去学习。

考前最好能做几套学校前几年的月考真题,前几套可以先当做复习题练习,预判一下月考的知识点,有什么没弄清楚的抓紧复习课本或者笔记。最后留一套题给自己限时来做,感受一下考试的节奏,适应一下考试的氛围,做到心中有数。

语文月考考试中掌握好考试和做题技巧

①把握好做题节奏

考试先易后难,不要在一道题目上死磕,我们要做到的是在规定时间内得到最多的分数,规划好考试的时间。做题要集中注意力,提高效率,把做题的节奏弄紧凑,不要留给自己跑神或者发呆的时间。

②考试时注意审题

做题注意圈出题目中的关键字,看题目问的是正确的还是不正确的;是正确的个数,还是正确的选项。多花点时间在细读题目上,做到“慢读题,快下笔”。

③考试时注意解题格式

高中的题目都是按步骤给分,没有步骤只给出答案,不会得满分。再比如,所有大题开头要写“解”,月考不写可是要扣分的!

④考试时注意卷面整洁

从部分层面讲,书写体现了学生对这套试卷的重视程度,也体现了学生的考试态度,不要求学生的字体有多好,但要能体现出学生是认真对待这门考试的,尤其是文科类的学科,必须保证卷面整洁,改卷老师也会有耳目一新的感觉。

⑤要有良好的心理素质

228315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