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时间: 李金0 分享

三模是三次模拟考试中成绩最高的一次考试,除了能进一步掌握学生的真实情况外,也能激发学生的信心,避免他们进入到考场后无法发挥出真实的水平。下面小编为大家带来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文学话语是一种创造性的语言,它通过独特而有创造性的表述,塑造形象,表达情感,反映社会生活。文学话语的存在是不可取代的,它一旦缺失,人们会明显感到可供使用的语汇不足,社会也将出现大面积的失语现象。相对于人们所欲表达的日新月异的内容,周围既有的日常语汇所组成的叙述和抒情,显得疏远而又陈旧,与人们的真实遭际有点格格不入,事实上就带来了表述上的失语。文学话语能汇聚这些失语的经历,使之脱离不可表述的黑暗,浮现到语言的层面上,得到语言上的定型。从这个意义上说,文学话语有能力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常常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许多时候,这种代言可能以一呼百应的形式号令天下,也可能以振聋发聩的形式惊世骇俗。

通常情况下,一个新的语言潮汐铺天盖地地涌过日常用语,需要明显的时间跨度作为积累。然而,令人惊异的是,这样的积累在文学之中常常会在一夜之间即告完成。文学可能将这个缓慢的演变凝缩起来,这种凝缩致使新旧话语系统之间的冲突提炼得格外强烈。人们经常看到,一个语言浪潮可能突如其来地袭击了文学,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席卷一切的运动。在很短的时期内,一批迥异于传统的实验作品竞相登场,种种夸张其辞的辩护与反唇相讥的驳诘簇拥于周围。尽管这种文学运动的革命对象仅仅是语言,但是在许多时候,语言的革命往往成为一种新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超然客公众号

文学中所出现的语言潮汐当然要追溯到作家。作家是这样一批人:他们潜心于语言的海洋,时刻监测着语言的动向,进而制造出各种语言事变。作家往往比常人更为迅速地洞察通行于日常用语之中各种词汇的活力衰退,洞察某些语言正在作为一种无形的束缚框住现实,闷住现实向外蔓延的可能。他们迫不及待地通过文学提出一套对抗性的文学话语。对于那些情愿充当先驱者的先锋作家来说,他们狂热地通过语言变换来搜索精神的种种可能。日常用语之中种种固定的表述如同流水线上的预制零件,先锋作家不能忍受将精神视为这些零件的固定装配,他们破坏性地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在一片瓦砾之中构思新的精神诗篇。这导致了先锋作家对于语言传统的叛逆。这种叛逆并不是违反交通规则、砸烂商店的橱窗或者扰乱咖啡馆秩序,而是拥有一个精神形式-他们企图借助语言革命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的主题。

当两者抗衡的时候,文学话语时常与日常用语分道扬镳。人们或许会追问:作家的语言天赋是否足以维持文学话语的反抗功能?个人的语言驾驭才能仅仅是问题的一个方面,更为重要的是文学话语的传统立场——美学立场。美学立场常常抛开现成的理性框架,抛开固有的常识范式,重新启用感官洞悉现实。文学话语亦即文学对于感性洞见的表白,美学立场成为了文学话语和日常用语相持的尺度。许多词汇、语句或者表述方式可能依然毫无障碍地运转于日常用语之中,但它们的日常用法将在美学的尺度之下遭到文学话语的放逐,通过重新表述而产生新的语言效果。

日常的现实磨钝了人们的感觉,人们按照习惯或者常识看待身边的世界,强大的惯性致使人们的目光陷于熟视无睹的境地,人们的所有感觉都因为不断重复而自动化、机械化了。文学话语的重要职责即是通过语言重新制造陌生的效果,阻止人们的感觉继续在日常用语之中沉睡,让人们在惊讶之中重新使用眼睛,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列夫·托尔斯泰的陌生化手法在于,他不用事物的名称来指称事物,而是像描述第一次看到该事物那样去加以描述,就像是初次发生的事情。同时,他在描述事物时所使用的名称,不是该事物中已通用的那部分的名称,而是像称呼其他事物中相应部分那样来称呼。当然,并不是文学话语的每一句话都有陌生之效,但是,一部完整的作品出现时,这部作品自身的内在结构必将或显或隐地体现出陌生化的倾向。

从母语上看,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是同源的。一方面,文学话语不可能完全自铸词汇,另立语法,这使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永远纠缠不清;另一方面,文学话语又时时制造一种美学分裂,它企图挣脱日常用语,从而葆有一个日常用语所无法企及的语言空间。显而易见,文学话语的反抗是永无止境的。一切都如同维特根斯坦所说的那样:“我们已卷入与语言的搏斗。我们正在与语言搏斗。”

(摘编自南帆《文学的维度》)

1.下列对原文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表达日新月异的内容时,文学话语能够修补既有表述留下的空缺,切合人们的真实遭际,成为社会无意识的代言。

B.文学中出现的语言潮汐,以铺天盖地的姿态涌过日常用语,这是先锋作家致力于颠覆语言传统和语言规则的结果。

C.针对日常用语中的词汇活力衰退的现象,一些作家希望通过瓦解陈旧的语言结构,打开精神空间,发现未来主题。

D.文学话语与日常用语的关系极为密切,文学话语虽然不能完全脱离日常用语而存在,但又不断以反抗的形式出现。

2.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学话语作为一种价值体系即将登陆的先兆,常常在瞬间能完成对日常用语的积累,在文学内部造成一场文学运动。

B.从美学尺度的角度看,文学话语只是对日常用语中许多词汇、语句和表述方式的日常用法进行放逐,而不是完全抛弃。

C.如果人们不按照习惯或常识看待身边世界,就不大可能形成强大的惯性,人们的感觉也不太会变得自动化、机械化。

D.文中列举列夫·托尔斯泰创作的例子,意在论证可以通过语言制造陌生效果、重新见识崭新世界的观点,增强说服力。

3.下列选项,最适合作为论据来支撑第五段“陌生化”观点的一项是(3分)

A.句有可削,足见其疏;字不得减,乃知其密。(刘勰《文心雕龙》)

B.吟安一个字,捻断数茎须。(卢延让《苦吟》)

C.删繁就简三秋树,领异标新二月花。(郑板桥书斋联)

D.字字看来皆是血,十年辛苦不寻常。(《红楼梦》甲戌本评语)

4.如何理解文中画横线部分的“已卷入”“正在”两个词语的作用?(4分)超然客公众号

5.有人说,网络文学语言作为一种新兴的文学话语,也能部分解决社会失语问题。你认为其理由有哪些?请结合文本简要说明。(6分)

(二)现代文阅读II(本题共4小题,16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文本一:

有鱼

胡竹峰

古人以绢帛作书,装入木雕的鲤鱼腹内传给对方,因称鱼笺、鱼素。所谓鱼传尺素,是源自汉乐府的《饮马长城窟行》,有诗句说:“客从远方来,遗我双鲤鱼……中有尺素书。”

鱼传尺素的实物并不多见,倒是灯会里司空见惯的鱼灯惹人心心念念。有年春节去皖南,恰逢灯会,鱼灯烛光闪闪。一盏刀型大扁灯在前开路,后面是两头狮子,边走边舞,大锣大鼓伴奏,其后紧跟着花灯、鱼灯、五谷灯,五光十色,灿烂斑斓。士农工商摩肩接踵,车马人物满巷,灯火达旦。铜锣铿锵,鼓声点点。鱼灯最为活泼热闹,鳞鳍闪烁,你来我往,或上蹿下跳,或左摆右摇,所到之处,鞭炮齐鸣。一女子在巷子里站着,鱼灯烛油的气息飘来,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

鱼灯当然喜庆,腊月里,在廊檐下吊着油汪汪的鸡鸭鱼肉,也喜庆,像小时候的辰光。瓦屋下,几个妇人在腌制咸肉咸鱼,晒太阳的老翁在打盹,花猫跳上椅子,池塘里一条金鲤跃出水面,激起白色的水花。三十年前的往事,历历在怀。

逢年过节每每多些怀旧,万事如意、富贵吉祥、抬头见喜的颂词都在意都喜欢,红纸黑字端端正正写了贴在家里,满室生辉,有墨香有吉光。故乡几十年习俗,每逢春节,家里要挂“连年有鱼”的年画,有古版有新印。记忆最深的年画上有一个胖乎乎的男婴,手拿莲花,怀抱又大又壮的鲤鱼。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破旧的老屋仿佛也多了鲜气多了仙气。年画纸上木刻印刷的鱼追求肥美追求富贵,也并非一味取“家有余庆”的好兆头,更是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的好愿望。超然客公众号

燕赵大地“三鱼争月”的年画最好,一尺见方,三条大鲤鱼摆尾翻身跃出水面,去争瞻那一轮凌空高悬的皓然明月。三鱼共一首,争头也争月。“月”同“跃”,看似三鱼争月,实为三鱼争跃。道家所谓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三三无尽,无尽有余,“三鱼争月”实则万鱼争跃,元气恢弘。作为衬底的“万顷波涛”更是声势浩浩,古风昭昭。

有地方除夕时在秤钩挂条鱼,秤有鱼,剩有余。有人将活鲤鱼穿丝绳、贴红纸作为祭品,号称“元宝鱼”。渔村新妇出嫁,随手撒些银钱在地上,所谓鲤鱼撒子,子孙满堂。古人万事讲究阴阳,讲究相生相克,旧年人家,墙上悬挂有木鱼,鱼为水,水克火。悬鱼长者丈余,短者不足一尺,配有各类纹饰,意寓平安。

我乡多水,河流密布。鱼是日常口食,河、湖、塘、渠、溪、池里多的是鲫鱼、草鱼、鲢鱼、青鱼,用来红烧,用来清蒸,用来煎炸……各有风味。鲫鱼性属土,泥水里自在游弋;能补胃,乡下妇人生产后用它炖汤,以充发物。草鱼、鲢鱼易活,肥大之极,我见过身长近一扁担的鱼,农人腌成咸鱼,晒在太阳地里,冒着油光。

旧年山里交通不便,一般人家难得鲜鱼,山民则做“面鱼”,聊且快意耳。面鱼是豆腐皮将糯米、肉末、豆腐、粉丝、红豆、生姜末与香蒜末裹成长条,放锅里炕至两面金黄或微焦时,切成方块状,仿鱼的形状盛入盘中。甜糯咸鲜,外皮脆香,内里绵软。

世俗里,鱼被尊为吉祥富贵之物。武王伐纣,过黄河时,一条白鱼跳进船舱,众人说是吉兆。鱼鳞如铠甲,鱼腹多子如兵。孔门得子,国君鲁昭公送鲤鱼祝贺,孔子高兴,给儿子取名为鲤,字伯鱼。

鱼在水中,飞鸟般自在。据说鱼有龙相,战国时有人乘鲤鱼而登仙,成仙之后,常骑着赤红的鲤鱼现身水上。笔记传奇上说,每年三月冰化雪消,几千尾黄河鲤鱼从百川汇集龙门,逆水往上蹦跳攀登,能上去的,就化为龙;跳不上去的,碰得额破腮裂,败阵而归。鲤鱼跳过龙门,即有云雨相随,天降祥火烧去鱼尾,助其化龙。唐朝的烧尾宴即源流于此,士人登第或升官,同僚、朋友及亲友前来祝贺,主人要准备丰盛的酒馔和乐舞款待来宾,名为烧尾。

龙相久远,缥缈成了传说,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童年在纸上见过几次大鱼,先是庄子笔下的北冥鱼,名为鲲,鱼之大,不知有几千里,化为鸟,是为鹏,背阔不知几千里,翼若垂天之云。后来又见《玄中记》上的大鱼,船行一日才过鱼头,七日方过鱼尾,生产时,碧海为之血红。这样的鱼并非全然喜庆相、富贵相,倒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坐观垂钓者,徒有羡鱼情,只是后世的钓徒心态各异。有人钓的是朝堂之志,有人钓的是隐逸心事,有人钓的是一日三餐,或得鲤鱼,或得鲈鱼,或得刀鱼,或得鳜鱼,或得鲥鱼,还有白鱼、鳊鱼、鳗鱼、鲃鱼、鲫鱼、草鱼、鲢鱼、青鱼……

腊月天在皖南山居,路过张志和故里。张志和一生起伏,几番上下,终于了却宦意,带上僮婢,告别亲友,四处游历,最后来到湖州城西渔隐,自称烟波钓徒,和西塞山前的白鹭为伍,也和桃花流水鳜鱼为伍。“斜风细雨不须归”,怎么说也是一种境界。

(有删改)

文本二:

安徽岳西人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因为他开辟了散文创作的新路。他的散文总体上志在传承本土遗产,对家乡的记忆成了挥之不去的印记。又谈墨趣,谈韵致,谈风骨,谈意境,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对中国文学批评的实践和理论别有深刻体会。竹峰还由物及人,由人及人境与人生,遍及草木虫鱼、日月山川、衣食住行、天道人心,于字里行间重申“功夫在诗外”(陆游语)的文学观,体悟到大自然借给我们诗意和灵感之浩瀚古意和美意——不失为文章之道的又一要旨。

(节选自韩少功《我读胡竹峰》,有删改)

6.下列对文本一相关内容的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头引用汉乐府诗句,交代了“鱼传尺素”的由来,既表现了鱼与社会生活的紧密联系,又具有知识性和趣味性。

B.文章中“那个小小的自己站在年画下一年年仰望”一句,写作者回忆自己小时候看年画的情景,表现了时空的久远。

C.文章以“脱俗相、出尘相、清逸相倒是了然”引出世俗未见的大鱼,进而强调“大鱼”是更近乎心性的大自在与大安详。

D.文末写渔隐,除了张志和自称“烟波钓徒”,与“有鱼”有关,还表现作者想要摆脱世事烦扰,追慕张志和的渔隐生活。

7.下列对文本一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写游灯会的场景采用点面结合的手法,“映得人姿容似玉,出尘脱俗”,就是从面上描写,读来如临其境,别有情趣。

B.文章利用谐音将“三鱼争月”说成“三鱼争跃”,并以道家的观点对“三”作了哲学上的解读,揭示了年画的丰富意蕴。

C.文章中“我乡多水,河流密布”这段文字,运用铺陈手法突出鱼乡特点,描写出故乡饱满、喜滋滋、其乐融融的人间生活。

D.文章对世俗与脱俗的思辨围绕“有鱼”展开,白鱼跳船舱、孔子给儿子取名是世俗的,而北冥鱼等是脱俗的,表达清晰。

8.文本一中提到“鱼有龙相”,你认为灯会和年画里的鱼各有什么“相”?请简要分析。(4分)超然客公众号

9.韩少功称“胡竹峰的写作是我期待已久的一种勇敢尝试”,请结合文本二的阐述谈谈文本一从哪些角度作了“勇敢尝试”。(6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当殷之亡、周之兴,微子贤也,抱祭器而去之;武王、周公圣也,从天下之贤士与天下之诸侯而往攻之,未尝闻有非之者也。彼伯夷叔齐者,乃独以为不可。殷既灭矣,天下宗周,彼二子乃独耻食其粟,饿死而不顾。由是而言,夫岂有求而为哉?信道笃而自知明也。

今世之所谓士者,一凡人誉之,则自以为有余;一凡人沮之,则自以为不足。彼独非圣人而自是如此。夫圣人乃万世之标准也。余故曰:若伯夷者,特立独行,穷天地亘万世而不顾者也。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

(节选自《昌黎先生集·伯夷颂》)

材料二:

夫伯夷,古之论有孔子、孟子焉。孔孟皆以伯夷遭纣之恶,不念以怨,不忍事之,以求其仁,饿而避,不自降辱,以待天下之清,而号为圣人耳。然则司马迁以为武王伐纣,伯夷叩马而谏①,天下宗周,而耻之,义不食周粟而为《采薇》之歌;韩子因之,亦为之颂,以为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是大不然也。

夫商衰而纣以不仁残天下,天下孰不病纣?而尤者,伯夷也。尝与太公②闻西伯③善养老,则往归焉。当是之时,欲夷纣者,二人之心岂有异邪?及武王一奋太公相之遂出元元于涂炭之中伯夷乃丕与。何哉?盖行年八十余,而春秋固已高矣。自海滨而趋文王之都,计亦数千里之远,岂伯夷欲归西伯而志不遂,乃死于北海邪?抑来而死于道路邪?抑其至文王之都而不足以及武王之世而死邪?如是而言伯夷,其亦理有不存者也。

且武王倡大义于天下,太公相而成之,而独以为非,岂伯夷乎?天下之道二,仁与不仁也。纣之为君,不仁也;武王之为君,仁也。伯夷固不事不仁之纣,以待仁而后出。武王之仁焉,又不事之,则伯夷何处乎?余故曰:圣贤辩之甚明,而后世偏见独识者之失其本也。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超然客公众号

(节选自《王安石文集·伯夷论》)

【注】①叩马而谏:武王伐纣,伯夷与叔齐拉着武王的马劝谏阻止。②太公:姜子牙。③西伯:周文王。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要断句,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每涂对一处得1分,涂黑超过三处不得分。(3分)

及武王A一奋B太公C相之D遂出E元元F于涂炭之中G伯夷H乃不与。

11.下列对文中加点的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信道笃而自知明也”与《陈情表》“则刘病日笃”中“笃”词义不同。

B.“天下孰不病纣”与《种树郭橐驼传》“故病且怠”中“病”词义相同。

C.“欲夷纣者”与《苏武传》“大臣亡罪夷灭者数十家”中“夷”词义相同。

D.“太公相而成之”与《孔雀东南飞》“好自相扶将”中“相”词义不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韩愈认为伯夷在商朝灭亡后宁可饿死也不吃周粟的行为,是为了坚守自己的道。

B.韩愈通过赞颂伯夷“特立独行”“信道笃”的精神,批评当时士人中存在的不良风气。

C.王安石认为,韩愈写《伯夷颂》是依据司马迁的观点,而司马迁的观点有失偏颇。

D.王安石通过推论,否定了孔子、孟子二人认为伯夷为追求“仁”而饿死的说法。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虽然,微二子,乱臣贼子接迹于后世矣。(4分)

(2)呜呼,使伯夷之不死,以及武王之时,其烈岂减太公哉!(4分)

14.王安石认为司马迁、韩愈对伯夷的评价是片面的,依据是什么?请简要概括。(3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唐诗,完成15~16题。

酬令狐相公①使宅别斋初栽桂树见怀之作

刘禹锡

清淮南岸家山树,黑水东边第一栽。

影近画梁迎晓日,香随绿酒入金杯。

根留本土依江润,叶起寒棱映月开。

早晚阴成比梧竹②,九霄③还放彩雏来。

【注】①令狐相公:令狐楚,时任节度使。②梧竹:相传凤凰非梧桐不栖,非竹实不食。③九霄:一说天极高处,一说皇帝居处。

15.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和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诗是酬答诗,“酬”字表明令狐楚先前就初栽桂树写诗赠刘禹锡,诗人作此诗回赠。

B.颔联视觉嗅觉结合,树影映画梁,花香融绿酒,诗人观赏到如此美景,不禁陶醉其中。

C.颈联中,“留”写树根保留了原来的泥土,“起”展现了桂叶在月影下舒展的动态美。

D.全诗明写桂树,暗写诗人对令狐楚的赞美之情,含而不露,给人留下了遐想的空间。超然客公众号

16.有人认为诗中的“彩雏”指人才,也有人认为是指令狐楚在朝为官的儿子,你赞同哪种观点?请结合尾联说说你的看法。(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毕业纪念册上,小刚引用《离骚》中“ , ”两句,寄语同学要兼具“内美”与“修能”,提升自身的高度。

(2)俗话说“人同此心,心同此理”。《阿房宫赋》中作者从最普遍的人心角度说“ , ”,揭示了人心相通的道理。

(3)古人对水有不少雅称,如小而深的水称为“潭”,大而深的水称为“渊”。古诗文中含有“潭”或“渊”的句子有“ , ”。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8~20题。

逛南京像逛古董铺子,到处都有些时代侵蚀的遗痕。你可以摩挲,可以凭吊,可以悠然遐想;想到六朝的兴废、王谢的风流、秦淮的艳迹。这些也许只是老调子,不过经过自家一番体贴,便不同了。所以我劝你上鸡鸣寺去,最好选一个微雨天或月夜。在朦胧里,你坐在一排明窗的豁蒙楼上,吃一碗茶,看面前苍然蜿蜒着的台城。豁蒙楼的一排窗子安排得最有心思,让你看的一点不多,一点不少,台城外明净荒寒的玄武湖就像石涛的画。 超然客公众号

从寺后的园地,拣着路上台城;没有垛子,真像平台一样。城上可以望南京的每一角。这时候若有个熟悉历代形势的人,给你指点,隋兵是从这角进来的,湘军是从那角进来的,你可以想象异样装束的队伍,打着异样的旗帜,拿着异样的武器,汹汹涌涌地进来,远远仿佛还有哭喊之声。假如你记得一些金陵怀古的诗词,趁这时候暗诵几回,也可印证印证,或许更能领略诗人当日的情思。

一出城,看见湖,就有烟水苍茫之意。这里的水是白的,又有波澜,俨然长江大河的气势,与西湖的静绿不同。若在微醺之后,迎着小风,似睡非睡地躺在藤椅上,听着船底汩汩的波响与不知何方来的箫声,真会教你忘却身在哪里。湖上的樱桃最出名。据说樱桃熟时,游人在树下现买,现摘,现吃,谈着,笑着,多热闹的。

18.下列句子中的“心思”和文中加点处的“心思”,意义相同的一项是(3分)

A.一家人都欢天喜地的,可赵二妈满脸愁容,一肚子心思。

B.客人们故意地和我说东说西,招我笑,我却没心思说笑。

C.怎样绣?那姑娘的心思十分精巧,她的刺绣最栩栩如生。

D.你不要白费心思了,我是一个讲原则的人,不能答应你。

19.假如文中画横线部分中的“你”就是你自己,你最想暗诵哪两句诗?请写出诗句并说明理由。(3分)

20.请简要分析文中画波浪线句子的表达效果。(4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I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21~22题。

汉字具有表意特点,造字的构形取象一般来自造字者身边所及的事物。民俗作为人们模式化的生活文化,是造字者最多的身边所见,所以汉字的构形难免留下民俗基因的印记。总体来看, ①大致可以通过形象、义符和声符所含信息来呈现。

在字形隶变发生以前的古文字阶段,汉字构形是通过对物象的描摹而形成的,如“为”字的篆文作“豪”形,像“爪”(人手)牵着“象”,蕴含上古时代中原地区民众“役象以助劳”的生产习俗。

随着汉字构形图像性的消退,用文字自身意义来表义的“义符”逐渐增多,因此,民俗基因在晚出的文字中常常 ②。这里的“义符”包括会意字的表义部件和形声字的义符。比如,始见于秦简中的“郵(邮)”字是由“垂”“邑”合成的会意字。《说文解字》:“垂,边也。”“邑,国也。”二者合起来表示“境上”的“行书舍”(传送书信的客舍),蕴含着历史上长期存在的驿站型传信方式的习俗。超然客公众号

汉字构形中的声符所示语源也蕴含着民俗。例如,“婚”字,从女昏声,之所以用“昏”作声旁,是因为古代有抢婚习俗, ③,所以“婚”的音义来源于黄昏的“昏”。

21.请在文段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6分)

22.请从下面四个字中任选两字,分别谈谈它们的构形及其蕴含的习俗信息。(4分)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及答案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60分)

读书,需要合理的质疑。质疑,可以激发思维,可以寻找真相,可以修正错误,可以促进创新……有时,质疑的合理性也会随着时间的推移而变化。读书如此,其他方面亦如此。

以上材料引发了你怎样的联想与思考?请写一篇文章,可以写记叙文,可以写议论文,也可以写应用文(书信、演讲词、读后感、倡议书……)。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2024届江苏省南通市高三三模语文试题参考答案汇总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9分)

1.(3分)B

2.(3分)A

3.(3分)C

4.(4分)①“已卷人”强调人们与语言“搏斗”的被迫无奈(1分);②“正在”突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积极主动(1分);③形象地表现出人们与语言“搏斗”的永无止境(2分)。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5.(6分)网络文学语言①能够开拓新的语言资源,修补既有表述的空缺;②能够解除日常用语中某些语言形成的束缚;③能够制造陌生的效果,重新见识一个崭新的世界。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6分)

6.(3分)D

7.(3分)A

8.(4分)(1)灯会里的鱼指鱼灯,最为活泼热闹,有喜庆相(2分);(2)①“连年有鱼”年画里的是又大又壮的鲤鱼,有富贵相(1分);②“三鱼争月”年画里的是万鱼争跃、元气恢弘的鲤鱼,有气派相(1分)。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建议: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9.(6分)①作者围绕“有鱼”回忆故乡的经历、习俗,叙写故乡风光,志在传承本土遗产;②作者说鱼传尺素,说各地“有鱼”的寓意,说传奇,说境界,在精微处看智慧,在总体上见心性;③作者从“有鱼”写到“有人”,由人写到人的愿望与哲思,体现了“功夫在诗外”的文学观。

评分建议:一点2分,意思对即可。列举具体例子并作适当阐述亦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酌情赋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10.(3分)BDG

11.(3分)B

12.(3分)D

13.(1)(4分)虽然这样,如果没有这两个人,乱臣贼子在后世就会接连出现。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微”“接迹”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2)(4分)唉,假使伯夷不死,赶上武王的时代,他的功业难道比姜太公少吗?

评分建议:译出大意得2分;“使”“烈”两处,每译对一处得1分。

14.(3分)①伯夷特别怨恨纣王;②伯夷未能赶上助武王伐纣;③伯夷尊奉“仁"。

评分建议:一点1分,意思对即可。第二点答到“年事已高”或“路途遥远”均可赋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15.(3分)B

16.(6分)示例一:赞同“彩雏”指人才。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以此祝愿令狐楚能筑巢引凤,吸引人才。

示例二:赞同“彩雏”指令狐楚的儿子。诗人写桂树早晚会长得像梧竹一样,能引来“彩雏”,借此设想令狐楚的儿子衣锦还乡,赞美他教子有方。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建议:理解诗句3分,分析3分;意思对即可。如有其他答案,言之成理可的情赋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6分)(1)纷吾既有此内美兮又重之以修能(2)一人之心千万人之心也

(3)示例:昨夜闲潭梦落花可怜春半不还家(羁鸟恋旧林池鱼思故渊/江水流春去欲尽江潭

落月复西斜/下临深潭微风鼓浪/积水成渊蛟龙生焉/据亿丈之城临不测之渊··…)

评分建议:一句1分,有错字、漏字、别字,均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3小题,10分)

18.(3分)C

19.(3分)示例:“六朝旧事随流水,但寒烟衰草凝绿”,这两句诗印证了六朝兴亡交替的历史,表现了诗人吊古伤今、感慨世事变化的情思。

评分建议:诗句1分,理由2分。诗句必须与“金陵怀古”相关,能体现诗人对朝代更替的感受,否则不得分;如写两个独立的诗句,符合要求亦可。

关于“金陵怀古”的诗句还有:旧时王谢堂前燕,飞入寻常百姓家/江雨霏霏江草齐,六朝如梦鸟空啼/玉树歌残王气终,景阳兵合戍楼空/山围故国周遭在,潮打空城寂寞回……

20.(4分)连续运用短句,节奏明快(2分),渲染了热闹的场景,形象地表现了游人欢快的心情(2分)。超然客公众号

评分建议:写“运用排比”“口语化”等,分析恰当亦可。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2小题,10分)

21.(6分)①汉字构形中的民俗基因②通过义符来呈现③抢婚往往在黄昏时分

评分建议:每处2分,意思对即可。

22.(4分)

示例一:美,由羊大会意而成,蕴含了古人的饮食习俗。

示例二:男,由田力会意而成,指男子在田里用力劳作,蕴含古代男子“主田间劳作”的习俗。

示例三:社,从示从土,蕴含古代农耕社会对土地崇敬的习俗。

示例四:财,从贝才声,义符“贝”蕴含古代以贝壳作为货币的习俗。

评分建议:每字2分,指出构形1分,习俗阐述1分;意思对即可。

四、写作(60分)

23.(60分)根据2023年全国新高考作文评分细则赋分。

一模二模三模什么意思

一模:

1.是高考前对考生和家长来说都非常重要的一次考试;

2.一般在每年的3月到4月进行;

3.成绩的好坏往往会影响考生的心态和最后高考冲刺阶段的复习;

4.对于高考志愿填报有着重要的参考价值。

二模:

1.对考试院命题风向的尝试,具有检查,估测,试探等作用;

2.是提高综合实力的阶段;

3.知识的检测以及学生学校排位评估依据。

三模:

1.一般题较简单,是为了让大家培养信心的;

2.主要是临考的培养学生的自信,有一个良好的心态去考试。

一模二模三模成绩哪个最接近高考

虽然大多数人认为一模的成绩最接近高考,基本定型了,但高考变幻莫测,成绩很有可能发生变化,成绩升降都是很难说的。

高三一模之后成绩也没有定型,还有最后逆转的机会。高考前100天或高考前三个月成绩都不会定型,因为在那时成功逆袭的例子也有很多。只要你有心,成绩不会固定在那不动的,付出总会有回报。

很多同学和家长经常会在二模三模成绩后预测一下自己高考成绩,但是由于所用的方法并不是很正确,因此会经常出现较大的误差。

由于试题难易度、测试重点不同,模拟考试与高考没有直接的相关性,不能简单地以模拟考试成绩加减多少分来估计自己的高考成绩。但通过模拟考试可以估计自己处于学校或全区考生中的大致位置, 从而判断自己填报志愿的重点,因此模拟考试是对自己相对位置的定位,而不是简单地看绝对分值。

22405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