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学习方法 > 考试试卷 >

2024新高考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带答案

时间: 泽慧0 分享

在高考的一模、二模和三模考试中,二模的难度和内容与高考较为接近。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收集的关于2024届新高考语文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及答案的相关内容,供大家参考!

2024新高考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带答案

2024届新高考九省联考仿真模拟卷语文试题

(七)

(解析版)

本卷满分:150分,考试时间:150分钟。

注意事项:

1.答卷前,考生务必将自己的姓名、准考证号填写在答题卡上。

2.回答选择题时,选出每小题答案后,用铅笔把答题卡上对应题目的答案标号涂黑。如需改动,用橡皮擦干净后,再选涂其他答案标号。回答非选择题时,将答案写在答题卡上。写在本试卷上无效。

3.考试结束后,将本试卷和答题卡一并交回。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现代文阅读I(本题共5小题,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5题。

材料一:

南海西北陆坡一号沉船(以下简称“一号沉船”)为明正德时期的一艘商船,所载货物数量巨大,数量不少于十万件,其中以瓷器为主。瓷器中最引人瞩目的,无疑是造型精美、色彩斑斓的珐华器。国内外各大博物馆收藏的珐华器多为传世品,考古发现的珐华器历来罕见,此次在沉船中发现更是首次。因此,一号沉船集中发现一批如此炫目多彩的珐华器,可谓惊艳天下。

珐华,又称“珐花”“法花”“法华”,是一种以陶或瓷土为胎,施蓝、绿、白、紫等各色中温釉,采用沥粉之法勾勒纹样轮廓,再二次烧成的陶瓷装饰技法。珐华器始烧于元代,而盛于明清。元代,珐华器流行于晋南地区。明中期,景德镇地区开始使用瓷胎仿制珐华器,故珐华器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民国时,许之衡所著《饮流斋说瓷》中记载:“法花之品,萌芽于元,盛行于明。大抵皆北方之窑……蓝如深色宝石之蓝,紫如深色紫晶之紫,黄如透亮之金珀。其花以生物花草为多。”

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其器形纹饰和实用功能均存在一定差异。山西陶胎珐华器多为瓶、罐等小件,以陈设用具为主,实用器皿很少,有瓶、罐、香炉、佛像、动物雕塑等作品。多绘以山石花草及人物纹,纹饰粗放,极具北方民间泥土气息。景德镇瓷胎珐华器也以陈设用具为主,但造型典雅,常见梅瓶和大口罐,纹饰以莲池纹、折枝牡丹纹等为主,其显著标志是肩部常饰如意云头纹和璎珞纹,极具南方清新典雅之气。一号沉船上的珐华器,花纹以云肩纹、灵芝纹、璎珞纹、莲池纹、桃纹为主。从器形、胎釉及装饰技法来看,应为景德镇窑所产。

国内考古发现的珐华器数量并不多,山西和景德镇作为珐华器的两大生产区,目前却没有相关窑址的发现。

值得一提的是,在以往沉船考古中均未发现珐华器,而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直接证明了明代中期景德镇珐华器曾作为商品对外销售,同时也为我们寻找相关生产窑址、厘清海外地区珐华器来源等提供了可供参考的实物资料。一号沉船中大量精美的珐华器,还为我们进一步探讨“珐华”的概念、命名、时代特征、源流发展、制作工艺等提供了重要的实物资料,或许可能会重新架构珐华器的研究。总之,一号沉船珐华器所隐藏的神秘和未知,犹如云雾缭绕的谜团等待我们去解开。

(摘编自董佳馨张凝灏《惊艳天下———号沉船的珐华器》)

材料二:

1992年出生的乔琳是山西省省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的第29代传人。7年前,还在美国一所大学攻读精算专业的她,怎么也想不到,将来会在家乡做珐华。

乔琳生于陶瓷世家.乔家许多珐华作品都流传后世,乔琳的爷爷从13岁从事陶瓷制作,后来创建陶瓷厂,并自2006年起开始开展乔氏珐华祖传技艺的恢复研究。经过成千上万次的试验、失败、总结,这一失传300年的传统陶瓷手工技艺终于重现芳华。

乔琳常常为此感到自豪,从小耳濡目染的她也掌握了一些基本的珐华制作技艺。直到2015年,她的人生轨迹改变了,这种自豪变成了一种沉甸甸的责任。

“一天,母亲给我和哥哥都打了电话,说厂子经营不下去了。”乔琳告诉记者。放下母亲的电话,当时正在美国留学、准备继续读研的乔琳犯了难。

“我挺纠结。回家传承手艺意味着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但是,这个厂是爷爷和父母一辈子的心血,如果关了,好不容易恢复的乔氏珐华制作技艺难道要再次断掉?”乔琳告诉记者,“那个时候说不回去很容易,但我必须回去。”

就这样,乔琳放弃读研,与哥哥先后回到故乡阳城,一头扎进珐华的世界。

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立线和施釉是两个最关键的步骤。”乔琳拿起一件珐华器给记者解释,“立线的线条要均匀、顺畅,才能很好地隔开釉色并呈现图案的立体感。施釉更是技术活,釉薄了,釉面干涩,没有光泽;釉厚了,釉料的流动就会难以控制。珐华的颜色变化取决于釉色中的矿物质种类和含量,釉色没烧之前都是这种红棕色,不到开窑的那一刻,你根本不知道会呈现出什么效果。”

日复一日地练习,现在,乔琳已经熟练掌握了珐华制作技艺。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对于瓷板画、看盘、花瓶等工艺品,也不再拘泥于福禄寿等珐华器传统题材,而是大胆使用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年轻人喜欢的元素。

“这种尝试是可行的。”现在,找乔琳定制珐华器的人越来越多,珐华正在走进现代人的生活,“我们还在尝试将珐华器与山西各地的历史文化结合起来做一些文创产品。”

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乔琳也有很多疑惑:珐华的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技艺吗?还是说,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比如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继续发展还将有哪些变化?但那还是不是传统珐华?

“相信随着更多人去了解珐华、从事珐华研究,珐华器的未来会有更多可能。”很多问题现在并无答案,创新之路上也困难重重,但乔琳的脚步不会停歇。

(摘编自付明丽《山西阳城古老珐华走进现代生活》)

1.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材料一和材料二都介绍了“珐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指的是一种瓷器。

B.材料一介绍的在南海一号沉船中首次发现的产于明中期的珐华器,因造型精美、色彩斑斓而惊艳世界

C.材料二介绍乔琳基于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责任,毅然放弃所爱的专业回国成为乔氏“法花”传人。

D.材料二介绍作为珐华制作工序中的两道最关键工序“立线”和“施釉”,前者是基础,后者技术难度更高。

2.下列对材料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珐华器有山西和景德镇两大生产区,又有陶胎和瓷胎之分,景德镇生产珐华器晚于山西,是用瓷胎仿制珐华器。

B.山西和景德镇的珐华器除了有陶胎和瓷胎的不同,还有三大不同;器形大小不同,纹饰风格不同,使用功能不同。

C.目前没有珐华器相关窑址的考古发现,但随着南海一号沉船中珐华器的发现,对其研究的深入,很可能将会得知。

D.作为珐华器制作两个最关键步骤之一的施釉,特别要注意把握好釉面薄厚的度;把握好了这个度,釉面就会有光泽。

3.下列对材料相关内容的分析和评价,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作为瓷器中一种的珐华器,始于元盛于明清,其工艺曾失传300年,是乔琳的爷爷使其重现芳华。

B.材料一作者引用民国许之衡著作中的记载,是为了使自己关于珐华器始烧和兴盛时期说法有依据。

C.相较于山西陶胎珐华器极具北方泥土气息的纹饰的粗放,景德镇的瓷胎珐华器的纹饰要显得典雅。

D.乔琳将年轻人喜欢的漫画形象、抽象图案等元素加诸瓷板画、看盘等工艺品上取得了可喜的效果。

4.材料二作为人物通讯,报道了乔琳的事迹,从报道中我们看到了她哪些精神品质?请结合材料二简要分析。()(3分)

A.责任担当。面对着作为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乔氏“法花”陶瓷传统手工技艺将要再次断掉,毅然放弃辛苦多年所学专业,回家挑起重担。

B.刻苦钻研。珐华制作工序复杂,制作技艺难度极高,乔琳日复一日地练习,最终熟练掌握。

C.勇于创新。乔琳在传承的基础上勇于突破。传统的珐华器是蓝、白、黄、绿、紫5种代表性颜色,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近80种釉色。

D.刚毅果决。乔琳得知爷爷和父母的厂子经营难以为继,告别辛苦多年所学的专业,回家传承乔氏珐华制作技艺。

5.1972年北京市朝阳区太阳宫出土一个珐华器瓷罐,大口,短颈,丰肩,收腹,砂底,圈足。口沿装饰八宝纹,肩部为璎珞纹,器腹为八仙过海图,纹饰细腻。请根据材料一中的相关信息,推断是产自山西还是景德镇?简要说明理由。(6分)

【答案】

1.(3分)A(“珐华”在材料一中指的是一种陶瓷装饰技法,在材料二中既指陶瓷装饰技法,例如“这两年,她尝试拓宽珐华使用场景,将其运用在茶具、表盘、灯饰、饰品甚至手机支架上”;也指使用这种技法制作的瓷器,例如“制作珐华需要经过选料、制泥、成型、立线、素烧、施釉、釉烧等数十道复杂工序”)

2.(3分)B(“使用功能不同”错,都以陈设为主要功能)

3.(3分)A(根据材料二,失传300年的是“乔氏珐华祖传技艺”,而非珐华器的制作工艺)

4.(3分)C“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近80种釉色”错误,应改为“乔氏珐华现在发展到了80多种釉色。”

5.(6分)应该是产自景德镇。理由:该珐华器瓷罐大口、肩部为璎珞纹、纹饰不粗放(纹饰细腻),以上这些都符合景德镇珐华器特点。

(二)现代文阅读Ⅱ(本题共4小题,17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9题。

桂公塘

郑振铎

文天祥耿耿的光着双眼,一点睡意也没有。他的腿和脚经了好一会的休息,已不怎么酸楚了。他低了眼光望望杜浒—那位死生与共,为了国家,为了他,而牺牲了一切的义士。杜浒的眼光恰恰也正凝望着他。杜浒哪一刻曾把眼光离开了他所敬爱的这位忠贞的大臣呢!

“丞相,”杜浒低声地唤道,“不躺下息息么?”他爱惜地提议道。

“杜架阁,不,我闭不上眼,还是坐坐好。你太疲乏了,也该好好地睡一会儿。”

“不,丞相,我也睡不着。”

文天祥从都城里带出来的门客们已都逃得干干净净了,只剩下杜架阁是忠心耿耿的自誓不离开他。

他们只是新的相识。然而这若干日的出生入死,患难与共,使得彼此的肺腑都照得雪亮。他们俩几成了一体。文天祥几乎没有一件事不是依靠架阁的。而杜架阁也尝对丞相吐露其心腑道:“大事是不可为的了!吴坚伴食中书,家铉翁衰老无用,贾余庆卑鄙无耻:这一批官僚们是绝对的不能担负得起国家大事的。只有丞相,你,是奋发有为的。他们妒忌得要死,我们都很明白。所以,特意的设计要把你送到鞑子的大营里去讲和。这魔穴得离开,我们该创出一个新的有作为的局面出来,才抵抗得了那鞑子的侵略。这局面的中心人物,非你老不成。我们只有一腔的热血,一双有力的手腕。拥护你,也是为国家的复兴运动而努力。”

丞相不好说什么,他明白这一切。他时刻地在罗致才士俊侠们。他有自己的一支子弟兵,训练得很精锐;可惜粮饷不够—他是毁家勤王的—正和杜浒相同。人数不能多。他想先把握住朝廷的实权,然后徐图展布,彻底地来一次扫荡澄清的工作。

然而那些把国家当作了私家的产业,把国事当作了家事的老官僚们,怎肯容他展布一切呢!妒忌使他们盲了目。“宁愿送给外贼,不愿送给家人”,他们是抱着这样的不可告人的隐衷的。文天祥拜左丞相的谕旨刚刚下来,他们便设下了一个毒计。

蒙古帅伯颜遣人来邀请宋邦负责的大臣到他军营里开谈判。

这难题困住了一班的朝士们,议论纷纷的没有一毫的定见。谁都没有勇气去和伯颜谈判。家铉翁是太老了,吴坚是右丞相,政府的重镇,又多病,也不能去。这难题便落在文天祥的身上。他是刚拜命的左丞相,年刚气锐,足以当此大任。大家把这使命,这重责,都想往他身上推。

“谁去最能胜任愉快呢?”吴坚道。

“这是我们做臣子的最好的一个效力于君国的机会,我倒想请命去,只可惜我是太老了,太老了,没有用。”家铉翁喘息着说道,全身安顿在东边的一张太师椅上。“国家兴亡,在此一举,非精明强干,有大勇大谋的不足以当此重任。”贾余庆献谀似的说,两眼老望着文天祥。他是别有心事的:文天祥走了,要是不能回,那左丞相的肥缺儿便要顺推给他享受了,所以他怂恿得最有力。

朝臣们纷纷的你一言我一语的,都互相在推诿,其意却常在“沛公”。那纷纷营营的青蝇似的声响,都不足以打动文天祥的心。在他的心里正有两个矛盾的观点在作战。他不曾预备着要去。并不是退缩怕事。他早已是准备着为国家而牺牲了一切的。但他恐怕,到了蒙古军营里会被扣留。一身不足惜,但此身却不欲便这样没有作用的给糟蹋掉。

他明白自己地位的重要,责任的重大。他一去,国家将何所赖乎?杜浒,他的新相识的一位侠士,也极大的阻止他去;劝他不要以身入虎口。杜浒集合了四千个子弟兵,还有一腔的热血,要和他合作,同负起救国的责任。也有别的门客们,纷纷扰扰地在发挥种种不同的意见。但他相信,纯出于热情而为远大的前途作打算者,只有一个杜浒。

然而,文天祥在右丞相吴坚府第里议事时,看见众官们的互相推诿,看见那种卑鄙龌龊的态度,临难退缩,见危求脱的那副怯懦的神气,他不禁有些冒火。他的双眼如铜铃似的发着侃侃的恳挚的光亮。他很想大叫道:“你们这批卑鄙龌龊的懦夫们呀,走开;让我前去吧!”

然一想到有一个更大的救国的使命在这,便勉强地把那股愤气倒咽了下去。他板着脸,好久不开口。

但狡猾如狐的贾余庆,却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慢条斯理地说道:“要说呢,文丞相却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

他很想叫道:“不错,假如我不自信有更重要的使命的话,我便去了!”然终于也把这句不客气的话强咽了下去。

一时敞亮的大厅上,鸦雀无声地悄静了下来,虽然在那里聚集了不下百余个贵官大僚。空气石块似的僵硬,个个人呼吸都艰难异样。一分一秒钟,比一年一纪还难度过。还是昏庸异常的右丞相吴坚打破了这个难堪的局面:“文丞相的高见怎样呢?以丞相的大才,当此重任,自能绰有余裕,国家实利赖之。”

他不能不表示什么了。锋棱的眼光横扫过一堂,那一堂是行尸走肉的世界;个个人都低下了眼,望着地,仿佛内疚于心,不敢和他的锐利如刀的眼光相接触。他在心底深喟了一声,沉痛地说道:“如果实在没有人肯去,而诸位老先生们的意见,都以为非天祥去不可的时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唯恐嚣张万状的强虏,未必片言可折耳。”

如护国的大神似的,他坐在西向一张太师椅上。西斜的太阳光,正照在他的身上,投影于壁,硕大无朋,正足以于影中笼罩此群懦夫万辈!个个人都像从枷锁下逃出了似的,松了一口气。

文天祥转了一个念,觉得毅然前去,也未尝不是一条活路。即使冒触虏帅而被羁,甚至被杀,还不是和战死在战场上一样的么?况且北虏的虚实,久已传闻异辞,究竟他们的军队是怎样的勇猛,其各军的组织是怎样的,他们用什么方法训练这长胜之军,一切都该自己去仔细地考察一下,作为将来的准备。那么,这一行,其意义正是至重且大。这样一想,他便心平气和起来,随即站起身来,说道:“诸位老先生,事机危矣,天祥明天一早便行;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

头也不回的,刚毅有若一个铁铸的人,踏着坚定的脚步离开大厅而去。

(发表于1934年,有删改)

【注】《桂公塘》得名于文天祥《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叙述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

6.下列对文本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一句充分站在文天祥和国家大局的角度上考虑,目的是向文天祥献媚。

B.小说中的语言描写极具特色,文中家铉翁婉拒之辞与《烛之武退秦师》中“今老矣,无能为也已”的意图相同。

C.杜浒为了挽救国家,“毁家勤王”,“牺牲了一切”,作为次要人物与文天祥形成对比,突出了文天祥的光辉形象。

D.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关于文中文天祥与朝臣商议的部分,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如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前后呼应。

B.在议事初,官僚们或暗示或明示文天祥前往敌营,文天祥不为所动,他深知自己对国家的重要作用,轻易前往敌营是对国家的不负责任。

C.文天祥“现在还要和北使面谈一切。失陪了”这句话阐述了先行离开的原因,是急于和使臣面谈,更是表达对在场官僚的厌恶。

D.“两眼老望着文天祥”“老把眼珠子溜到他身上来”,两处对贾余庆眼神的描写,是他希望文天祥挺身而出的写照,表现出他的卑鄙无耻。

8.谈谈本文是如何具体塑造文天祥形象的,请结合文中相关部分简要分析。(5分)

9.本文改写自文天祥《指南录后序》,原文提道:“众谓予一行,为可以纾祸。国事至此,予不得爱身,意北亦尚可以口舌动也。初,奉使往来,无留北者,予更欲一觇北,归而求救国之策”。这一改写带来了怎样的文学效果?谈谈你的理解。(6分)

【答案】

【整体感知】

《桂公塘》得名于南宋文天祥散文《指南录后序》中“坐桂公塘土围中,骑数千过其门,几落贼手死”一句。《桂公塘》写的是南宋末年文天祥赴元讲和被扣押,后设法逃脱,辗转数处终于暂时脱险的故事,基本遵循了《指南录后序》的内容。小说与现实的斗争密切相关,艺术上也更臻成熟。作品热情歌颂民族英雄,为了主题的需要,在古人古事的基础上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使其古今交融,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在当时都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学生通过阅读本文,感知人物身上的中国精神;文章能够引导学生认同中华传统文化的家

国情怀,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本模块试题以小说《桂公塘》为设题情境,考查学生对文本的思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属于学科认知情境和社会生活情境。

6.D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和艺术特色的分析鉴赏能力。相关知识有:有关塑

造人物形象的常见方法,直接描写和间接描写的知识;对比衬托手法的区分。

A项考查学生对小说情节的分析鉴赏。“文丞相去是最足以摧折强虏的锐锋—不过文丞相是国家的柱石—”并非向文天祥献媚,而是以“国家柱石”这一体现担当的比喻逼迫文天祥

前往北地。

B项考查学生对小说语言描写的分析鉴赏,家铉翁与烛之武同是婉拒,但家铉翁是真心拒

绝,烛之武则相反。

C项考查对比手法的理解,此处应当为衬托。

D项考查主旨内容的理解,此处小说与现实斗争紧密联系,对软弱的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

鞭挞,鼓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斗争,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7.C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对小说的相关内容的理解和概括能力。

A选项文天祥从敌营逃脱与他在议事时断然决定前往敌营形成呼应;文天祥被扣留之事与朝臣议事时文天祥对被扣留的担忧形成呼应;杜浒对朝廷官僚的评价与议事时朝廷官僚的言行形成呼应。文天祥“坐土围中”的情节与朝臣商议的情节有多处呼应。

C选项“他便心平气和起来”可以看出,对官僚厌恶的情绪并非是最重要的。

8.(1)语言描写、心理描写。“天祥愿为国家粉碎此无用之身”“让我前去吧!”,表现出了文天祥不畏牺牲、敢于担当的精神。

(2)对比、衬托手法。通过文天祥与大臣们的对比,和杜浒与文天祥患难与共、毁家纾难,衬托出文天祥敢于担当、刚正勇毅、舍小为大。

(3)次要人物评价性语言。通过杜浒“你,是奋发有为的”等评价表达出文天祥奋发有为、堪当大任。

(4)环境描写,西斜的太阳光照在文天祥身上,硕大无朋,体现出文天祥的伟岸。

(5)在情节中塑造人物形象。

答对1条给2分。

9.(1)相比《指南录后序》,小说情节更加丰富,在朝臣商议过程中,使情节波澜起伏。

(2)文天祥思想不断地发生变化,官员的退缩让他有主动前往的冲动,从被迫同意到豁然开朗,使得为国为民、思路周全、刚正勇毅、不畏牺牲的人物形象更加饱满。

(3)小说选取历史故事作为素材进行艺术加工,影射现实生活中的人和事,古今交融,突出了激励人们参加抗日救亡的伟大斗争、对民族败类进行揭露和鞭挞的主旨。具有很强的现实意义。

(4)由第一人称改写为第三人称,叙事更加自由灵活,全方位展现了文天祥的经历和思想状态。(答对1条给2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本题共5小题,20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4题。

材料一:

管子曰:“仓廪实而知礼节。”民不足而可治者,自古及今,未之尝闻。古之人曰:“一夫不耕,或受之饥;一女不织,或受之寒。”生之有时,而用之亡度,则物力必屈。古之治天下,至孅至悉也,故其畜积足恃。今背本而趋末,食者甚众,是天下之大残也;淫侈之俗,日日以长,是天下之大贼也。残贼公行,莫之或止;大命将泛,莫之振救。生之者甚少,而靡之者甚多,天下财产何得不蹶!

汉之为汉,几四十年矣,公私之积,犹可哀痛!失时不雨,民且狼顾;岁恶不入,请卖爵子,既闻耳矣。安有为天下阽危者若是而上不惊者?世之有饥穰,天之行也,禹、汤被之矣。即不幸有方二三千里之旱,国胡以相恤?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兵旱相乘,天下大屈,有勇力者聚徒而衡击,罢夫羸老易子而咬其骨。政治未毕通也,远方之能疑者,并举而争起矣。乃骇而图之,岂将有及乎?

夫积贮者,天下之大命也。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以攻则取,以守则固,以战则胜。怀敌附远,何招而不至!今殴民而归之农,皆著于本;使天下各食其力,末技游食之民,转而缘南亩,则畜积足而人乐其所矣。可以为富安天下,而直为此廪廪也,窃为陛下惜之。

(贾谊《论积贮疏》①)

材料二:

汉兴接秦之弊作业剧而财匮自天子不能具钧驷 而将相或乘牛车,齐民无藏盖。天下已平,高祖乃令贾人不得衣丝、乘车,重租税以困辱之。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七十余年之间,国家无事,非遇水旱之灾,民则人给家足。都鄙廪庾皆满,而府库余货财;京师之钱累巨万,贯朽而不可校;太仓之粟陈陈相因,充溢露积于外,至腐败不可食。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节选自《资治通鉴卷十六》,有删改)

【注】①《论积贮疏》为贾谊写给汉文帝的疏,即文中的孝文。该疏被皇帝采纳。

10.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有三处需加句读,请用铅笔将答题卡上相应位置的答案标号涂黑。(3分)

汉A兴B接C秦D之E弊F作G业H剧I而J财K匮L自M天N子O不P能Q具R钧S驷

11.下列选项中对加点词语及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本,根本,与《种树郭橐驼传》“其本欲舒”中的“本”意义相同。

B.淫,过度,与《屈原列传》“国风好色而不淫”中的“淫”意义相同。

C.被,遭受,与《陈涉世家》“将军身被坚执锐”中的“被”意义不同。

D.罢,通“疲”,与《垓下之战》中“楚兵罢食尽”中的“罢”意义相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贾谊认为君主治理天下,要有丰足的积蓄,如果放弃农业而去从事不重要的商贾,这是本末倒置,是对天下的残害。

B.汉朝自建立政权以来,公私粮食积蓄不足,朝廷卖官鬻爵,百姓卖儿鬻女,贾谊认为这是对社会稳定的威胁。

C.汉文帝时面临粮食储备不足的危机,材料一从正反两方面说明积贮粮食的重要性,反映了以农为本的思想。

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城乡的粮仓充满了粮食,发生旱涝灾害也能让百姓自给,国库中串钱的绳子都腐烂了。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8分)

(1)卒然边境有急,数千百万之众,国胡以馈之?

(2)故人人自爱而重犯法,先行义而后诎辱焉。

14.班固为什么评价“汉文帝美矣”?请结合两则材料进行分析。(3分)

【答案】

10、BFL【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文言文断句的能力。

句意: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

“汉兴”,主谓结构,“兴”为不及物动词,不能带宾语,故其后应断开;

“接秦之弊”,“秦之弊”作“接”的宾语,其后应断开;

“作业剧而财匮”,“作业剧”“财匮”,两个主谓结构并列,“匮”后断开。

故在BFL三处句读。

11、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言文一词多义的能力。

A.“意义相同”错误。根本;树根。句意:现在人们弃农经商。/它的树根要舒展。

B.正确。句意:过度奢侈的风气。/《国风》虽然多写男女爱情,但不过分。

C.正确。遭受;通“披”,穿。意义不同。句意: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将军亲身披着战甲,拿着锐利的武器。

D.正确。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句意:楚军已兵疲粮尽。

故选A。

12、D【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述与分析的能力。

D.“材料二提到在文景的治理下”错误。选项略去了前提条件“非遇水旱之灾”。

故选D。

13、(1)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

(2)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理解并翻译文言文句子的能力。

(1)“卒”,通“猝”,突然;“数”,几;“胡以”,凭什么;“馈”,救济。(每点1分)

(2)“重”,重视,把……看得重;“先”,以……为先;“绌”,贬斥。(每点1分,句意1分)

14、①善于纳谏,发展农业储备粮食;②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③勤勉节俭。(每点1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信息,归纳要点的能力。

由“仓廪实而知礼节”“苟粟多而财有余,何为而不成?”可知,汉文帝正是采纳了臣子的建议,才发展农业储备粮食,才有了文景之治。

由“继以孝文、孝景,清净恭俭,减田租,三十税一,安养天下”可知,汉文帝能做到勤勉节俭、减轻赋税,让百姓休养生息。

参考译文:

材料一:

管子说:“粮仓充足,百姓就懂得礼节。”百姓缺吃少穿而可以治理得好的,从古到今,没有听说过这事。古代的人说:“一个男子不耕地,有人就要因此挨饿;一个女子不织布,有人就要因此受冻。”生产东西有时节的限制,而消费它却没有限度,那么社会财富一定会缺乏。古代的人治理国家,考虑得极为细致和周密,所以他们的积贮足以依靠。现在人们弃农经商(不生产而)吃粮的人很多,这是国家的大祸患。过度奢侈的风气一天天地滋长,这也是国家的大祸害。这两种大祸害公然盛行,没有人去稍加制止;国家的命运将要覆灭,没有人去挽救;生产的人极少,而消费的人很多,国家的财富怎能不枯竭呢?

汉朝从建国以来,快四十年了,公家和个人的积贮还少得令人痛心。错过季节不下雨,百姓就将忧虑不安,年景不好,百姓纳不了税,就要请求卖掉自己的爵级和孩子。这样的事情皇上已经耳有所闻了,哪有治理国家已经危险到这种地步而皇上不震惊的呢?世上有灾荒,这是自然界常有的现象,夏禹、商汤都曾遭受过。假如不幸有纵横二三千里地方的大旱灾,国家用什么去救济灾区?如果边境上突然有紧急情况,成千上万的士兵,国家凭借什么救济他们?假若兵灾旱灾交互侵袭,国家财富极其缺乏,胆大力壮的人就聚集歹徒横行抢劫,年老体弱的人就互换子女来吃。政治的力量还没有完全达到各地,边远地方敢于同皇上对抗的人,就一同举兵起来造反了。于是皇上才惊慌不安地谋划对付他们,难道还来得及吗?

积贮,是国家的命脉。如果粮食多财力充裕,干什么事情会做不成?凭借它去进攻就能攻取,凭借它去防守就能巩固,凭借它去作战就能战胜。使敌对的人归降,使远方的人顺附,招谁而不来呢?现在如果驱使百姓,让他们归向农业,都附着于本业,使天下的人靠自己的劳动而生活,工商业者和不劳而食的游民,都转向田间从事农活,那么积贮就会充足,百姓就能安居乐业了。本来可以做到使国家富足安定,却竟造成了这种令人危惧的局面!我真替陛下痛惜啊!

材料二:

汉朝建国,承接的是秦末的疲困社会,营造繁多而财力匮乏,从天子以下不能配备四匹同样毛色的马匹拉车,将相有的只能坐牛车,平民百姓没有积蓄。天下平定之后,高祖就命令商人不许穿丝织的衣服、不许坐车,并且加重征收他们的租税,用这些办法来控制和羞辱他们。接着是孝文帝、孝景帝先后治理国家,清静廉正,谨慎俭朴,减轻田租,实行“三十税一”的政策,安养天下百姓,七十多年之间,国家无事,如果不发生旱涝灾害,百姓就可以人人自给,家家足用。城乡的粮仓都装满了粮食,府库中贮存了剩余的物资;京城国库中的钱累积万万,串钱的绳子都已朽烂,无法清点数目;京城粮仓中的陈旧粟米一层盖一层,装满太仓,只好在外面堆积着,以至于腐烂而不能食用。因此人人知道自爱,把犯法看得很重,崇尚行义,而厌弃做耻辱的事。

(二)古代诗歌阅读(本题共2小题,9分)

阅读下面这首诗,完成15—16题。

将进酒

李贺

琉璃钟,琥珀浓,小槽酒滴真珠红。

烹龙炮凤玉脂泣,罗帏绣幕围香风。

吹龙笛,击鼍鼓;皓齿歌,细腰舞。

况是青春日将暮,桃花乱落如红雨。

劝君终日酩酊醉,酒不到刘伶①坟上土。

【注】刘伶:竹林七贤之一,有“品酒第一人”美称。

15. 下列对这首诗的理解与赏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 将进酒,原是汉乐府短箫铙歌的曲调,这里意为“劝酒歌”。此诗通过大胆诡异的想象力,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

B. 这首诗的前半部分描写了一幅奇丽熏人的酒宴图,场面绚丽斑斓,有声有色,给读者极强烈的感官刺激。

C. 作者写花瓣随风如雨而落,真是令人目眩神迷的美。但每一秒的美丽,都是以死亡为代价的。何等奢侈的美丽。

D. 诗歌结尾笔锋突转,出人意料地出现了死的意念和“坟上土”的惨淡形象,用人间乐事极力地反衬出死的可悲。

16. 比较此诗与李白《将进酒》在思想感情上有何不同之处。(6分)

【答案】

15、A【解析】A项中“直抒胸臆表达对人生苦短的哀叹”错,此诗借助场面描写(酒宴)、景物描写(桃花)、历史典故(刘伶)来抒发感情,而非直抒胸臆。

故选A。

16、①李白的《将进酒》雄壮有力理,达观自信、洒脱不羁。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②李贺《将进酒》悲伤无奈,是郁闷和压抑。诗中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让人更加颓废,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每点3分)

【解析】本题考查学生比较阅读之鉴赏诗歌思想感情的能力。

李白的诗歌,一开始以比兴手法展现的是黄河由天而降,东奔大海的景象,使人震荡不安,而席间的饮者,不以散尽千金为可惜,不以富贵圣贤为羡,痛饮狂歌,飞扬跋扈。其间用典抒情,直抒胸臆,要学曹植宴客,纵情欢虐;要烹羊宰牛,一饮三百杯;要卖掉五花马、千金裘换取美酒,销尽万古愁,这种诗境气势磅礴。“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烹羊宰牛且为乐,会须一饮三百杯”,李白对自己的高材和价值有充分的估计,充满自信。

李贺之作倾向于描写,描绘的是一个花天酒地的宴席……但它的描写所带来的效应不是使人精神越发外向,通向广阔的天地,而是让人更加颓废,外界的景象又以春天日暮、花落如雨和荒冢古墓为标志,反映了诗人心理的沉闷窒塞,精神的软弱内倾。诗人以极为新艳的词语,描写了槽滴朱红的美酒,烹龙砲凤的佳肴的宴饮场面,充分表现了诗人在物欲驱使下心灵的追求,而在兴致似乎是最高最浓的当儿,诗人心底上的浓厚阴影,暴露出李贺追求“终日酩酊醉”的思想逻辑,这与李白相比,心灵是悲伤孱弱和灰暗的。李贺有无穷无尽徘徊与生和死之间的忧虑和悲伤,与李白悲中见壮,虽然怀着万古愁,而仍对未来抱有充分信心是很不相同的。

(三)名篇名句默写(本题共1小题,6分)

17. 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司马迁在《屈原列传》中指出,屈原诚实不欺却被怀疑,忠心耿耿却被毁谤,怎能没有怨言?作者进而指出“_________,_________”。

(2)李商隐在《锦瑟》一诗中运用“鲛人泣泪”和“良玉生烟”的典故,描写出一种优美意境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3)李白在《将进酒》中表达了对金钱的轻视和高度自信的两句诗是“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1)屈平之作《离骚》盖自怨生也(2)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3)天生我材必有用千金散尽还复来(6分,每句1分,若有错字、漏字、掉字,则该句不得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I(本题共2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盐碱地是耕地“提质、扩容、增效”的重要来源。第三次全国国土调查成果显示,2019年末我国盐碱地共1.15亿亩。立足国情农情,因地制宜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

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一种是“以地适种”,即治理盐碱地适应作物;①____,即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过去,一些地方依赖单一方式进行治理,取得了一定成效,但受到水资源等条件制约,面临改造成本高、维护难等诸多问题。

如今,更多地方打开思路,坚持“两条腿走路”,进行土壤改良的同时,②____:找到了更多治理改良盐碱地的有效方法。比如,山东省庆云县实施暗管排灌改良土质,提升地力,规划建设高标准农田,推动土地成方连片,并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良法、良种让昔日盐碱地变丰产田。我国盐碱地面积大、类型多、分布广,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③____。

18.请在文中画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2个字。(4分)

19.“两条腿走路”原本是领导人对中国 社会主义建设方针的形象概括,现在这一方针广泛应用于各个领域,请结合材料简述“两条腿走路”的含义,并举出一个生活中能体现“两条腿走路”的例子。(6分)

(二)语言文字运用Ⅱ(本题共3小题,10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A作为视听兼备、__①__的艺术形式,B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20年发展,C从引进原版剧目,到将经典剧目改编成中文版,再到打造原创剧目,D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E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F截止目前,G音乐剧《三星堆》已在四川成都、广东广州、山东济南等地完成了19场演出。

走进剧场大厅,一股强烈浓郁的古蜀国气息扑面而来:徐悲鸿之孙、画家徐骥绘制的油画版海报、硕大的青铜面具复刻版、剧中女主人公佩戴的金色翅膀,一一陈列在大厅的正中央,每一件都__②__,引得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为这个寒冷的冬天更添一份暖意和生趣。灿烂星空下,古蜀国的角色站在高处,以期盼的眼神望着考古现场正在进行紧张挖掘的现代考古队队员。随着一声惊呼“挖到了”,又一件文物__③__,使全场沸腾起来,两个时空的人合唱:“如果有种力量,能够穿越时空,如果有些生命,可以获得永恒,如果有人相信,世界会有奇迹,就来共赴这场星空下的约定。”高亢激昂的歌声在剧场回荡,观众的热情一下子被点燃了……音乐剧《三星堆》演出现场,一场古蜀文明与现代考古的奇妙相遇正在上演。

20.请在文中横线处填入恰当的成语。(3分)

21.文中第一段有两处表述不当,请指出其序号并做修改,使语言表达准确流畅,逻辑严密。不得改变原意。(4分)

22.文中多处用了引号,下列四处引号中用法和其他三处不同的一项是(3分)

A.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

B.实现了“本土化”的转变

C.观众们“沉浸式”打卡留念

D.一声惊呼“挖到了”

【参考答案】

18.①另一种是“以种适地” ②选育耐盐碱植物③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

【解析】第①处,前文提到治理盐碱地有两种思路,所填句子应与前文的“一种是‘以地适种’”句式一致,内容相对,再结合下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应填写“另一种是‘以种适地’”。第②处,照应上文的“选育耐盐碱植物适应盐碱地”和下文的“试种高粱等耐盐碱新品种”,应填写“选育耐盐碱植物”之类的内容。第③处,上文提到我国盐碱地资源丰富,明确了此句的说明对象是“盐碱地资源”,“因地制宜施策,分区分类进行治理改良”概括了措施,与所填句子应当是承接或者条件关系,需要补充关联词“才”,并写出措施带来的好结果,因此需要填写“才能利用好盐碱地资源”之类的内容。

19.①“两条腿走路”指一个人或组织依靠两种或多种方式进行发展或应对挑战。②如学习要坚持知识与能力并重,在学习基础知识的同时,也要注重提升实际应用的能力。

20.雅俗共赏栩栩如生重见天日

【解析】①所填成语应作“艺术形式”的定语,且根据下文“已成为当下文艺创作讲好中国故事的热门选项”可知音乐剧这一艺术形式备受欢迎,受众较广,因此可填写“雅俗共赏”“喜闻乐见”等成语。②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剧场道具的状态、特点,结合下文的“‘沉浸式’打卡留念”,可知剧场道具生动逼真,因此可填写“栩栩如生”“惟妙惟肖”等成语。③所填成语应作谓语,形容文物的状态,结合“考古”的语境,可填写“重见天日”“重睹天日”等成语。

21. 语句:B;可修改为:作为“舶来品”的音乐剧经过20年发展

语句:F;可修改为:截至目前

【解析】B处存在缺少介词的语病,应补充介词“经过”。F处,存在搭配不当的语病,“截止”表示到某个时间停止,后面一般不带时间词语(做宾语),往往用于时间词语之后。“截至”表示停止于某期限,后面必须带时间宾语。

22.D项。A、B、C项均为特定称谓,D项为直接引用。

四、写作(60分)

23.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作。

本试卷现代文阅读Ⅰ材料二倒数第2段提到“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的问题,传承一定是百分百遵循传统吗?还是可以突破时代的局限性?

怎样处理好创新与传承的关系?请写一篇文章谈谈你的认识与思考。

要求:选准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泄露个人信息;不少于800字。

材料分析:

这是一道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读写结合类型的作文题,是根据试卷内其他模块的材料,衍生出相关的作文话题,写作与卷内其他模块材料有一定的关联性和对话性。

写作任务指令是让考生谈创新与传承的关系。创新的边界到底在哪里?百分百的传承还是创新吗?百分百的创新还是传承吗?所以,要把握好创新的边界。没有创新的传承难以有发展,难以有未来;传承要突破时代的局限性,要与时俱进,必须创新。

这是一道富有思辨性的作文题。

参考立意:

(1)在传承中创新,在创新中传承;

(2)突破时代局限,打开创新之门;

(3)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

例文:

传承为创新之基创新为传承之翼

托尔斯泰有言:“正确的道路是这样,吸取你前辈所做的一切,然后往前走。”人如此,国亦然。一个民族的富强需要做好传承和创新两手抓、两手都要硬。诚然,没有创新,传承也只是拾人牙慧;没有传承,创新就是无源之水。因此,需理清传承和创新两者间的辩证关系,找到最大公约数。

传承是创新之基。伟大的物理学家牛顿有言:“如果说我比别人看得更远,那是因为我站在巨人的肩膀上。”第一位获诺贝尔科学奖项的中国女科学家、入选美国时代周刊2016年度“全球最具影响力人物之一的屠呦呦,在面临人类饱受疟疾之苦且已无特效药物的情况下,毅然决定研究疟疾药物。面对落后的研究仪器和科学理论条件,她决定从我国传统中医上寻求方法。终于,在对历代医籍、本草、民间方药的充分研究、汲取上,创造性的成功提取出青蒿素,至少挽救了两亿多饱受疟疾之苦的人。可见,传承是创新的基础,创新的根基是传承。

创新为传承之翼。户枢不蠹,流水不腐。儒家文化之所以历经千年而不朽,正在因为能够不断地吐故纳新保持活力、除旧布新彰显生机。而在儒家文化熏陶下的中国人民也是极富创新力的。创新一直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从地动仪到四大发明再到如今我国在多项领域弯道超车,都离不开创新创造的助力。青出于蓝而胜于蓝,冰水为之而寒于水。只有在前人的基础上不断增添新的内容,才能源源不断的推动历史进步、时代发展。而如若只是囿于前人地条条框框难以自拔,难以突破,又会是怎样一种可悲的解决。因此,创新是引领发展的第一动力,谋创新就是谋未来!

敢于突破,敢于创新,将传承与创新结合在一起,才能在平凡中创造非凡的力量。如若一味墨守陈规,只会消耗先辈积蓄的能量,迟早会消耗尽;如若只是凭空创新,只能是无根之水、无本之木,只能是无头苍蝇似的乱飞乱撞,难以窥得真意。“人在制物时,总是要把自己和自己的手艺融到里头去,在前人的基础上留下一点新的痕迹,这样这门手机才能历久弥新。”社会的发展必然会不断面临新的问题新的挑战,我们要做的更应该是将传承和创新融合起来,才是国家兴旺发的永动机。

从齐国管仲,到晋代王羲之,再到当代屠呦呦,他们的成功无一例外的向世人展现出传承与创新相辅相成的强大力量。可见,唯传承者进,唯创新者强,唯传承创新者胜!

高三模拟考试的重大意义

第一次模拟考试的结果

第一次模拟考试是整个复习过程之后的一次考试。通过这次考试,你可以了解自己的复习效果,并找出哪些地方没有足够的时间来纠正。当然,第一次模拟考试一般都很难,目的是让学生发现自己的缺点。那就别松懈了,快点。

第二次模拟考试是高考的节奏。

第二次模拟考试是第二次模拟考试。第二次模拟考试是第一次。然后进行第一次模拟考试。一般的两种模式是在入学考试前半个月进行的。其目的是让考生提前适应考试节奏,并严格按照高考从身体到卡片进行。不少于50分。

三种模式鼓励学生的动力。

三种模式在入学考试前一周实施。有些学校甚至不进行三种模式的考试。一是他们担心成绩会影响高考。第二,他们害怕学生考试后的挫折感。所以这三个一般性问题非常简单,是最基本的问题。科学课的学习之神甚至可以在三种模式的考试中获得满分。

223870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