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年常州市数学中考模拟试卷(2)
20.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根据等腰直角三角形的性质得出CE=CD,BC=AC,再利用全等三角形的判定证明即可.
试题解析:证明:∵△ABC、△CDE均为等腰直角三角形,∠ACB=∠DCE=90°,
∴CE=CD,BC=AC,
∴∠ACB﹣∠ACE=∠DCE﹣∠ACE,
∴∠ECB=∠DCA,
在△CDA与△CEB中, ,
∴△CDA≌△CEB.
考点:全等三角形的判定;等腰直角三角形.
21.(1) ;(2)游戏规则对甲乙双方不公平,理由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概率的定义列式即可;(2)画出树状图,然后根据概率的意义分别求出甲、乙获胜的概率,从而得解.
试题解析:(1)P= ;
(2)由题意画出树状图如下:
一共有6种情况,
甲获胜的情况有4种,P= = ,
乙获胜的情况有2种,P= = ,
所以,这样的游戏规则对甲乙双方不公平.
考点:游戏公平性;列表法与树状图法.
22.(1) 一共调查了300名学生,扇形统计图中“讲故事”部分的圆心角是36°;(2) 760名.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演讲”的人数除以占的百分比,得到调查的总学生人数,并求出扇形统计图中“讲故事”部分的圆心角度数即可;(2)求出最喜爱征文活动的学生人数占的百分比,乘以3800即可得到结果.
试题解析:(1)根据题意得:39÷13%=300(名),
则“讲故事”所占的比例为30÷300×100%=10%,
所以扇形统计图中“讲故事”部分的圆心角是10%×360°=36°,
则在这次抽样调查中,一共调查了300名学生,扇形统计图中“讲故事”部分的圆心角是36°;
(2)根据题意得:3800×20%=760(名),
则最喜爱征文活动的学生人数为760名.
考点:扇形统计图;用样本估计总体.
23.(1)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2)n=9,沿着y轴平移的方向为正方向.
【解析】
试题分析:(1)将点P的坐标代入反比例函数的一般形式即可确定其解析式;(2)首先确定平移后的横坐标,然后代入确定其纵坐标,从而确定沿y轴平移的方向和距离.
试题解析:(1)设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图象经过点P(2,﹣3),
∴k=2×(﹣3)=﹣6,
∴反比例函数的解析式为y=﹣ ;
(2)∵点P沿x轴负方向平移3个单位,
∴点P′的横坐标为2﹣3=﹣1,
∴当x=﹣1时,y=﹣ =6,
∴n=6﹣(﹣3)=9,
∴沿着y轴平移的方向为正方向.
考点:待定系数法求反比例函数解析式;反比例函数图象上点的坐标特征;坐标与图形变化-平移.
24.(1)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理由见解析;(2)①图见解析;② = .
【解析】
试题分析:(1)根据两组对边分别平行的四边形是平行四边形进行判断;(2)①根据轴对称的性质进行作图即可;②先根据折叠得出一些对应边相等,对应角相等,并推导出B′D=B′E,再设AP=a,BP=b,利用解直角三角形将DQ和CQ长用含a的代数式表示出来,最后根据CD=DQ+CQ列出关于a、b的关系式,求得a、b的比值即可.
试题解析:(1)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证明:∵在四边形ABCD中,AD∥BC,
∴∠A+∠B=180°,
∵∠A=∠C,
∴∠C+∠B=180°,
∴AB∥CD,
∴四边形ABCD是平行四边形;
(2)①作图如下:
②当AB=AD时,平行四边形ABCD是菱形,
由折叠可得,BP=B′P,CQ=C′Q,BC=B′C′,∠C=∠C′=60°=∠A,
当B′P⊥AB时,由B′P∥C′Q,可得C′Q⊥CD,
∴∠PEA=30°=∠DEB′,∠QDC′=30°=∠B′DE,
∴B′D=B′E,
设AP=a,BP=b,则直角三角形APE中,PE= a,且B′P=b,BC=B′C′=CD=a+b,
∴B′E=b﹣ a=B′D,
∴C′D=a+b﹣(b﹣ a)=a+ a,
∴直角三角形C′QD中,C′Q= a=CQ,DQ= C′Q= a,
∵CD=DQ+CQ=a+b,
∴ a+ a=a+b,
整理得( +1)a=b,
∴ = = ,即 = .
考点:四边形综合题\.
25.(1) 教学楼的高20m;(2)A、E之间的距离约为48m.
【解析】
试题分析:(1)首先构造直角三角形△AEM,利用tan22°= ,求出即可;(2)在Rt△AME中,由cos22°= ,求出AE即可.
试题解析:(1),
过点E作EM⊥AB,垂足为M.
设AB为x.
Rt△ABF中,∠AFB=45°,
∴BF=AB=x,
∴BC=BF+FC=x+25,
在Rt△AEM中,∠AEM=22°,AM=AB﹣BM=AB﹣CE=x﹣2,
tan22°= ,
则 ,
解得:x=20.
即教学楼的高20m.
(2)由(1)可得ME=BC=x+25=20+25=45.
在Rt△AME中,cos22°= .
∴AE= ,
即A、E之间的距离约为48m
考点:解直角三角形的应用.
26.(1)y= x2﹣ x﹣4;(2)4;(3)四边形APEQ为菱形,E点坐标为(﹣ ,﹣ ).理由详见解析.
【解析】
试题分析:(1)将A,B点坐标代入函数y= x2+bx+c中,求得b、c,进而可求解析式;(2)由解析式先求得点D、C坐标,再根据S△ACD=S梯形AOMD﹣S△CDM﹣S△AOC,列式计算即可;(3)注意到P,Q运动速度相同,则△APQ运动时都为等腰三角形,又由A、E对称,则AP=EP,AQ=EQ,易得四边形四边都相等,即菱形.利用菱形对边平行且相等的性质可用t表示E点坐标,又E在E函数上,所以代入即可求t,进而E可表示.
试题解析:(1)∵二次函数y= x2+bx+c的图象与x轴交于A(3,0),B(﹣1,0),
∴ ,
解得: ,
∴y= x2﹣ x﹣4;
(2)过点D作DM⊥y轴于点M,
∵y= x2﹣ x﹣4= (x﹣1)2﹣ ,
∴点D(1,﹣ )、点C(0,﹣4),
则S△ACD=S梯形AOMD﹣S△CDM﹣S△AOC= ×(1+3)× ﹣ ×( ﹣4)×1﹣ ×3×4=4;
(3)四边形APEQ为菱形,E点坐标为(﹣ ,﹣ ).理由如下
2,E点关于PQ与A点对称,过点Q作,QF⊥AP于F,
∵AP=AQ=t,AP=EP,AQ=EQ
∴AP=AQ=QE=EP,
∴四边形AQEP为菱形,
∵FQ∥OC,
∴ ,
∴
∴AF= t,FQ= t
∴Q(3﹣ t,﹣ t),
∵EQ=AP=t,
∴E(3﹣ t﹣t,﹣ t),
∵E在二次函数y= x2﹣ x﹣4上,
∴﹣ t= (3﹣ t)2﹣ (3﹣ t)﹣4,
∴t= ,或t=0(与A重合,舍去),
∴E(﹣ ,﹣ ).
猜你喜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