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
初中三年级的时候,我们就可以针对历史的典型例题来巩固自己的历史知识点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的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供大家参阅!
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1
藏族、维吾尔族和白、彝族的祖先分别是( )
①回纥 ②吐蕃 ③突厥 ④南诏 ⑤靺鞨
A.①②⑤
B.②③④
C.①②④
D.②①④
【解析】这是一道组合选择题。注意题干中的“分别”二字,意思是答案要与题目的要求顺序一致。答案:D
下列事件发生在唐太宗时期的是( )
A.授大祚荣为渤海郡王
B.把文成公主嫁给松赞干布
C.封骨力裴罗为怀仁可汗
D.封皮罗阁为云南王
【解析】本题旨在考查学生的再认再现历史知识的能力。A、C、D三项史实发生在唐玄宗时期,不符合题意,可排除。故而正确答案为B项。
【评注】通过分析题干得知此题是一般型选择题,它的突出特征:
1、陈述式选择题用“是”、“在”等字;
2、不完整表述式选择将历史概念的前半句作题干,后半句作选项。它要求学生要有扎实的基础知识。
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2
阅读下列材料:
“忆昔开元全盛日,小邑犹藏万家室。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
请回答:
(1)这首诗的作者是谁?
(2)这首诗反映了什么时期的什么景象?
(3)为什么会出现上述景象?
(4)“小邑犹藏万家室”与“稻米流脂粟米白,公私仓廪俱丰实”是什么关系?
题文材料反映了在唐玄宗开元年间(唐朝全盛的时候)人口增长,官府和大户人家粮仓丰实的景象。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诗歌后,回答诗的作者是谁;诗文内容所反映的时间、景象及其原因;人口与经济的相互关系;作者的阶级立场及其根据。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应结合教材有关内容,回忆诗歌的作者、诗歌所反映的时代及其景象。然后,运用历史
唯物主义关于经济与政治、科技相互作用的原理;经济内部各行业相互影响的规律,结合教材的有关内容,思考开元年间农业繁荣的原因。最后,运用中国古代经济发展与人口增长的关系,思考唐朝经济发展与唐朝人口的关系。运用历史唯物主义关于阶级的分析方法,结合所学史实,分析作者的阶级立场。
(1)杜甫。
(2)唐朝前期(或唐玄宗前期、开元年间、开元盛世);农业得到巨大发展(或经济繁荣)。
(3)生产技术的提高(耕作制度进步、农作物品种增多、种植面积扩大);生产工具的改进(曲辕犁、筒车);政府对农业的重视(降低赋税、兴修水利);农民的辛勤劳作;社会的稳定(从贞观之治到开元盛世);手工业、商业及科技发展促进了农业的发展等。
(4)经济发展促进了人口的增长;人口增长也推动了经济的发展。
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3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千里长河一旦开,亡隋波浪九天来。银帆未落干戈起,惆怅龙舟更不回。”(胡曾《汴水》)
材料二 “尽道随亡为此河,至今千里赖通波。若无水殿龙舟事,共禹论功不较多。”(皮日休《汴河怀古》)
请回答:
(1)简要说明胡曾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看法。
(2)概述皮日休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评价。
(3)你同意上述哪位作者的观点,为什么?
本题系材料分析题。命题的主要意图:一是考查学生对隋朝开凿大运河、隋炀帝的暴政、隋朝的灭亡等基础知识的掌握程度;二是通过阅读题文材料,辨析材料中的史实与作者的主观见解,考查学生阅读、解析历史材料的能力;三是通过分析作者的观点,考查学生初步运用历史唯物主义的基本原理创造性地解决历史问题的能力。
题文的两段材料反映了隋朝开凿大运河及其所带来的影响,两位作者分别从不同角度阐发了自己的看法。
本题要求学生阅读题文的两段材料后,概括出两位作者对隋朝开凿大运河的基本看法,并就其中自己所同意的观点阐述理由。因此,学生在解答本题时:首先,要分别弄清材料中所反映的客观史实(大运河的开凿及其影响)和作者的主观见解(对开凿大运河这件事的态度)。其次,从大运河开凿的目的;大运河的开凿与隋朝人力、物力的关系;大运河与隋朝灭亡的关系;大运河对当时和后世的影响;大运河在历史上的地位等角度,思考胡曾或皮日休为什么对隋朝开凿大运河持否定或肯定态度的理由。
(1)胡曾认为,大运河的开凿是隋朝灭亡的主要原因。他对此持否定态度。
(2)皮日休认为,大运河的开凿利大于弊,以至数百年后南北往来仍然依赖它。他对此基本持肯定态度。
(3)同意胡曾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大运河的目的,除为加强南北交通、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外,主要是为了隋炀帝巡游江南、炫耀天子威严提供条件。大运河开通后,他就迫不及待地多次乘龙舟游江都,正说明了这一点。因此,大运河的开凿正是隋炀帝暴政的体现。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和隋炀帝巡游江都都役使了大量的民力,也消耗了大量的财力,极大地加重了人民的负担,以至在大运河建成的次年就爆发了农民起义。在隋末农民起义的波浪中,隋亡了。因此,人们说隋亡于此河是有道理的。第三,以隋朝当时的经济
实力是不宜这样做的。如果不是出于隋炀帝个人的目的,采取量力分段开凿运河,并结合各州县的转运,南北交通问题也是可以解决的。隋炀帝逆势而动,偏为不可为之事,正是导致隋亡的原因所在。
同意皮日休的观点。理由是:第一,隋朝开凿的大运河的主要目的是为了加强南北的交通和巩固隋朝对全国的统治。第二,大运河的开凿,大大促进了南北经济的交流。在以后很长的一个历史时期里,它都占据了南北交通大动脉的地位。它以古代运河之最,在世界历史上也闪耀着璀璨的光芒。虽然大运河的开凿也有加重人民负担的一面,但这是任何上项大的工程都难以避免的。从这个意义上讲,将隋炀帝开凿大运河与大禹治水相提并论,也不为过。第三,如果大运河凿通后,隋炀帝立即与民休息,或许隋亡的事就不会发生。第四,隋朝的灭亡是隋炀帝众多暴政的综合结果,并非只是因为开凿大运河所致。
看过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的人还看了:
2.中考历史试卷复习
5.中考历史备考方案
中考历史复习典型例题解析
上一篇:中考历史典型例题解析
下一篇:南京一中九年级历史模拟试卷练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