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考化学试题解析带答案
化学的学习,我们可以做哪些实用有用的试题,来为我们的中考做准备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给大家整理了中考化学试题带参考答案,供大家参阅!
咸宁中考化学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共10小题,每小题2分,满分20分)
1.下列物质的用途是由其物理性质决定的是( )
A.氧气用于气焊 B.酒精用作燃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 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
【考点】化学性质与物理性质的差别及应用.
【专题】物质的变化与性质.
【分析】物理性质是指物质不需要发生化学变化就表现出来的性质.化学性质是指物质在化学变化中表现出来的性质.而化学变化的本质特征是变化中有新物质生成,因此,判断物理性质还是化学性质的关键就是看表现物质的性质时是否有新物质产生.
【解答】解:A、氧气用于气焊是利用氧气支持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A错;
B、酒精用作燃料是利用酒精燃烧的性质,属于化学性质,故B错;
C、金刚石用来裁玻璃,是利用金刚石硬度大,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性质,故C正确;
D、熟石灰改良酸性土壤,是利用熟石灰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水,利用了化学性质,故D错.
故选C.
【点评】物理性质、化学性质是一对与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有密切关系的概念,联系物理变化、化学变化来理解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则掌握起来并不困难.
2.
“上善若水,水善利万物而不争”.下列有关水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地球上可供利用的淡水资源缺乏
B.水是由氢分子和氧原子组成的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
D.自然界中的水都是混合物
【考点】水资源状况;硬水与软水;纯净物和混合物的判别.
【专题】空气与水.
【分析】A、根据水资源的分布及节能减排解答;
B、根据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解答;
C、根据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解答;
D、根据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解答.
【解答】解:
A、地球上的淡水资源是很有限的,所以要节约用水.正确;
B、水是由水分子构成的,水分子是由氢原子和氧原子构成的,错误;
C、生活中通过煮沸可将降低水的硬度,正确;
D、自然界中的水含有可溶性和不溶性杂质,所以都是混合物,正确.
答案: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有关水的知识点,有利于学生通过题目对水的有关知识进行归纳总结,掌握基础知识点即可轻松解题.
3.
下列关于碳和碳的氧化物的说法中,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
B.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炼铁
C.CO2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性质相同
【考点】碳单质的物理性质及用途;二氧化碳的用途;一氧化碳的化学性质.
【专题】碳单质与含碳化合物的性质与用途.
【分析】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
B.根据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二氧化碳可作气体肥料分析;
D.根据结构决定性质来分析.
【解答】解:A.活性炭具有吸附性,因此可以除去冰箱中的异味,故正确.
B.一氧化碳具有还原性,工业上可以利用CO的还原性来炼铁,故正确;
C.二氧化碳可参与植物的光合作用,可作为大棚种植农作物的气体肥料,故正确;
D.金刚石、石墨和C60都是由碳原子构成的,但碳原子的排列不同,所以物理性质存在较大的差异,故错误.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碳单质物理性质存在差异的原因、二氧化碳与一氧化碳的性质与用途等即可正确解答本题.
4.
下列比较中,符合实际的是( )
A.黄铜片比纯铜片的硬度大
B.地壳中硅的含量比氧多
C.铁门窗比铝合金门窗更耐腐蚀
D.食盐水比食醋的pH小
【考点】合金与合金的性质;金属的化学性质;溶液的酸碱性与pH值的关系;地壳中元素的分布与含量.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常见的酸 酸的通性.
【分析】A、因为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要大;
B、利用识记知识,结合地壳中元素的含有情况的比例进行判断解决即可;
C、据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分析;
D、根据当溶液的pH小于7时,呈酸性,pH=7显中性,当溶液的pH大于7时,呈碱性分析解答.
【解答】解:A、因为合金的硬度大,熔点低,耐腐蚀,所以黄铜的硬度比纯铜的硬度要大,故选项叙述符合实际;
B、根据记忆可知在地壳中元素含量排在前四位的元素是:氧、硅、铝、铁,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C、铝在空气中易形成氧化铝薄膜,起保护作用,比钢铁更耐腐蚀,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D、食醋的PH<7,显酸性.食盐水pH=7,显中性,故选项叙述不符合实际.
故选A.
【点评】此题涉及到的是一些基础知识的考查,属基础性知识考查题.
5.
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下列关于R的金属活动性判断不正确的是( )
A.R>Cu B.R>Fe C.Zn>R D.R>Ag
【考点】金属活动性顺序及其应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位于氢前面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于前面的金属能把排在它后面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判断能否发生反应,进而可确定金属活动性强弱的顺序.
【解答】解:金属R放入稀硫酸中,没有气泡产生,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氢弱,即H>R;R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说明R的金属活动性比铜强弱,即H>R>Cu.由此而可知,R>Fe不正确,故B不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金属活动性应用,掌握金属活动性应用“反应则活泼、不反应则不活泼”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6.
下列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A.图1探究可燃物燃烧的条件
B.图2探究分子运动现象
C.图3验证甲烷燃烧生成CO2和H2O
D.图4探究质量守恒定律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甲烷、乙醇等常见有机物的性质和用途;分子的定义与分子的特性;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燃烧与燃烧的条件.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A、根据燃烧的条件,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分子的基本性质,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进行分析判断.
D、验证质量守恒定律的实验时,选用药品和装置应考虑:①只有质量没有变化的化学变化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②如果反应物中有气体参加反应,或生成物中有气体生成,应该选用密闭装置.
【解答】解:A、实验现象是:铜片上的白磷燃烧,而铜片上的红磷不燃烧,水中的白磷不燃烧,铜片上的白磷能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并且温度达到了其着火点;红磷的着火点高,虽然与氧气充分接触,但达不到着火点仍不能燃烧;水中的白磷虽达到着火点,但不与氧气接触,同样不能燃烧.可燃物燃烧的条件是:与氧气或空气充分接触;温度达到着火点;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
B、图2实验中,浓盐酸具有挥发性,但不能使酚酞溶液变色,实验无明显变化,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C、内壁蘸有澄清石灰水的烧杯能检验是否有二氧化碳生成,不能检验是否有水蒸气生成,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D、稀盐酸和碳酸钠反应生成二氧化碳气体逸出,反应后烧杯中的物质质量减少,不能直接用于验证质量守恒定律,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的.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7.
2015年10月,中国科学家屠呦呦获得诺贝尔医学或生理学奖,她是第一个发现青蒿素对疟疾寄生虫有出色疗效的科学家,这一发现在全球范围内挽救了数以百万人的生命.青蒿素的化学式为C15H22O5,下列有关青蒿素的说法正确的是( )
A.青蒿素属于有机物,由42个原子组成
B.青蒿素的相对分子质量是280
C.青蒿素中氧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
D.青蒿素中C、H、O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90:11:40
【考点】化学式的书写及意义;相对分子质量的概念及其计算;元素质量比的计算;元素的质量分数计算.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A.根据物质的结构来分析;
B.根据相对分子质量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C.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来分析;
D.根据化合物中元素的质量比的计算方法来分析.
【解答】解:A.青蒿素是由分子构成的而不是由原子直接构成的,故错误;
B.青蒿素C15H22O5的相对分子质量=(12×15)+(1×22)+(16×5)=282,故错误;
C.青蒿素中C、H、0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可见其中氢元素的质量分数最小,故错误;
D.青蒿素中C、H、0三种元素的质量比为(12×15):(1×22):(16×5)=90:11:40,故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同学们结合新信息、灵活运用化学式的含义与有关计算进行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8.
化学反应依据不同的分类标准可分为不同类型.反应前后有元素化合价变化的化学反应是氧化还原反应.酸雨形成的原因主要有两种:
①3NO2+H2O═2HNO3+X ②2SO2+O2+2H2O 2H2SO4,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反应①中X的化学式为NO
B.反应①、②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
C.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氧化物共有5种
D.化石燃料的燃烧是导致酸雨的“罪魁”
【考点】酸雨的产生、危害及防治;从组成上识别氧化物;氧化反应;还原反应;质量守恒定律及其应用.
【专题】化学与环境保护.
【分析】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来分析;
B.根据元素的化合价是否改变来分析;
C.根据氧化物的概念来分析;
D.根据造成酸雨的主要物质来分析.
【解答】解:A.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化学反应前后原子的种类和数目不变,3NO2+H2O═2HNO3+X 中,反应前: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3、7、2;反应后:N、O、H的原子个数分别是:2、6、2;则X中有一个氮原子和一个氧原子,反应①的X为NO;故正确;
B.反应①②中元素的化合价都有变化,都属于氧化还原反应,故正确;
C.氧化物是由两种元素组成的,并且其中有一种元素是氧元素的化合物,反应①、②中涉及的有NO2、H2O、NO、SO2四种氧化物,故错误;
D.由化学方程式可知,化石燃料燃烧产生的氮氧化物与二氧化硫是造成酸雨的主要气体,所以化石燃料的燃烧是造成酸雨的罪魁祸首,故正确.
故选C.
【点评】解答本题要理解只有减少或杜绝二氧化硫、氮氧化物的排放才能有效地防止酸雨.
9.
列表和作图是常用的数据处理方法.结合所绘图表判断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氢氧化钠、碳酸钠分别在水、酒精中的溶解度
氢氧化钠 碳酸钠
20℃ 40℃ 20℃ 40℃
水 109g 129g 21.8g 49g
酒精 17.3g 40g 不溶 不溶
A.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表格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只受温度影响
C.40℃时,将50g 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都能得到饱和溶液
D.40℃时,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
【考点】固体溶解度曲线及其作用;固体溶解度的概念;固体溶解度的影响因素.
【专题】溶液、浊液与溶解度.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A、通过分析溶解度表和溶解度曲线可知,图象与表格均能反映温度对固体物质溶解度的影响,其中图象的优点是变化规律更直观,故A错误;
B、由表格数据可知,物质的溶解度受温度和溶剂影响,故B错误;
C、40℃时,氢氧化钠在水中的溶解度是129g,氢氧化钠在酒精中的溶解度是40g,所以将50gNaOH分别投入到100g水和酒精中,在水中不能形成饱和溶液,故C错误;
D、40℃时,碳酸钠在酒精中难溶,所以将CO2通入饱和的NaOH酒精溶液中有沉淀生成,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0.
分离、除杂、提纯和检验是化学实验的重要环节,下面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的是( )
实验内容 实验设计
A 除去CO2中少量水蒸气、HCl气体 先通过浓硫酸、再通过NaOH溶液
B 除去NaCl中难溶性杂质 溶解、过滤、蒸发
C 除去KCl溶液中少量的K2CO3 加入适量Ca(NO3)2溶液、过滤
D 鉴别氯化铵、尿素和氯化钾三种化肥 取样、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
A.A B.B C.C D.D
【考点】化学实验方案设计与评价;常见气体的检验与除杂方法;氯化钠与粗盐提纯;盐的化学性质;铵态氮肥的检验.
【专题】实验设计题;简单实验方案的设计与评价.
【分析】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且应最后除水蒸气,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B、氯化钠易溶于水,可采取加水溶解、过滤、蒸发的方法进行分离除杂,故选项实验设计能达到实验目.
C、K2CO3能与适量Ca(NO3)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硝酸钾,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硝酸钾,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D、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氯化铵属于铵态氮肥,加入熟石灰粉末、研磨,会产生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尿素和氯化钾均不能,不能鉴别,故选项实验设计不能达到实验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化学实验方案的设计是考查学生能力的主要类型,同时也是实验教与学难点,在具体设计时要对其原理透彻理解,可根据物质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结合实验目的进行分析判断.
二、解答题(共6小题,满分30分)
11.
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1)2个氮分子 2N2 .
(2)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该微粒的符号是 O2﹣ .
(3)保持氧气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 O2 .
【考点】化学符号及其周围数字的意义;原子结构示意图与离子结构示意图.
【专题】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根据分子的表示方法: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表示多个该分子,就在其化学式前加上相应的数字,因此2个氮分子表示为:2N2;
(2)由某微粒的结构示意图为 ,质子数=8,核外电子数=10,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氧离子,其离子符号为:O2﹣;
(3)根据保持氧气的化学性质的最小微粒是氧分子,因此表示为:O2;
故答案为:(1)2N2;(2)O2﹣;(3)O2;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2.
化学与生活密切相关.请回答下列问题.
(1)成语“釜底抽薪”运用的灭火原理是 清除可燃物 .
(2)饮食均衡,身体不能健康.食用蔬菜、水果能获取的基本营养素主要是 维生素 .
(3)氢气是最清洁的能源,其原因是 2H2+O2 2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4)生产中需要用15kg质量分数为16%的氯化钠溶液选种、需要氯化钠的质量是 2.4 kg.
【考点】灭火的原理和方法;有关溶质质量分数的简单计算;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氢气的用途和氢能的优缺点;食品、药品与健康食品中的有机营养素.
【专题】溶液的组成及溶质质量分数的计算;化学与能源;化学用语和质量守恒定律;化学与生活.
【分析】(1)根据釜底抽薪是将可燃物取走,使燃烧停止进行解答.
(2)根据食物所含有的营养素进行分析.
(3)首先根据反应原理找出反应物、生成物、反应条件,根据化学方程式的书写方法、步骤进行书写即可.
(4)利用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的知识解决此题.
【解答】解:(1)釜底抽薪体现的是一种常用的灭火方法,它利用的原理是清除可燃物,将锅底的柴火抽走,就没有了可燃物,起到灭火的作用.故答案为:清除可燃物;
(2)食用蔬菜、水果能获取的基本营养素主要是维生素,故答案为:维生素;
(3)氢气燃烧产物是水,无污染,被认为是最清洁的燃料,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故答案为:2H2+O2 2H2O;
(4)溶质的质量等于溶液的质量与溶质质量分数的乘积,则有15kg×16%=2.4kg,故答案为:2.4.
【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灭火的原理、各种食物中的营养物质以及化学方程式书写方法等,只有这样才能对相关方面的问题做出正确的判断.
13.
如图是初中化学常见气体的发生装置,根据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锥形瓶 .
(2)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化学方程式是 CaCO3+2HCl=CaCl2+H2O+CO2↑ .用F来测量生成二氧化碳的体积,其中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是 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误差 .
(3)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所选用的发生装置是 A (填序号),该反应的基本反应类型为 分解反应 .用E装置收集氧气时,观察到导管口的气泡 均匀连续的冒出时 ,再把导管口伸入盛满水的集气瓶.
【考点】二氧化碳的实验室制法;氧气的制取装置;氧气的收集方法;制取氧气的操作步骤和注意点;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常见气体的实验室制法、检验、干燥与净化.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实验室制取二氧化碳的原理以及二氧化碳气体易溶于水,不溶于油,可推出在水面上放一层植物油的目的防止CO2与水接触;
(3)根据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条件以及排水法收集氧气的注意事项来分析.
【解答】解:(1)仪器a是锥形瓶;故填:锥形瓶;
(2)实验室用大理石或石灰石和稀盐酸反应制取二氧化碳,大理石或石灰石的主要成分是碳酸钙,碳酸钙和稀盐酸反应能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化学方程式为:CaCO3+2HCl=CaCl2+H2O+CO2↑;F中的植物油就起到避免二氧化碳和水反应的可能.影响实验的准确性.
故填:CaCO3+2HCl=CaCl2+H2O+CO2↑;防止二氧化碳溶于水造成误差;
(3)如果用高锰酸钾固体制氧气就需要加热,选择装置A来制取;高锰酸钾受热分解生成锰酸钾和二氧化锰和氧气,符合“一变多”的特征,属于分解反应;气泡均匀连续的冒出时,再收集氧气;故答案为:A;分解反应;均匀连续的冒出时.
【点评】本考点主要考查气体的制取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同时也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综合性比较强.气体的制取装置的选择与反应物的状态和反应的条件有关;气体的收集装置的选择与气体的密.
14.某金属冶炼厂在生产过程中产生了一定量的含铜废料.化学兴趣小组利用稀硫酸和铁粉分离回收铜,并获得硫酸亚铁晶体.其设计方案如图1所示.
查阅资料得知:在通入空气并加热的条件下,铜可与稀硫酸反应转化为硫酸铜,反应的化学方程式:2Cu+2H2SO4+O2 2CuSO4+2H2O.
(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 过滤 .
(2)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 CuSO4、H2SO4 (填化学式).
(3)写出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Fe+H2SO4═FeSO4+H2↑ .
(4)硫酸亚铁可用作治疗 贫血症 (选填“贫血症”或“佝偻病”)的药物.
(5)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锈需要空气中的 H2O、CO2 (填化学式).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 BD (填字母)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考点】金属的化学性质;过滤的原理、方法及其应用;金属锈蚀的条件及其防护;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人体的元素组成与元素对人体健康的重要作用.
【专题】金属与金属材料.
【分析】根据设计方案图1可知,废料中的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蓝色溶液中的溶质中含有硫酸铜,根据蓝色溶液中加入铁有气体产生,说明蓝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溶质中还含有硫酸;加入铁粉是利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将铜置换出来,得到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也是获得硫酸亚铁,所以加入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使CuSO4、H2SO4完全反应;固体C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先用硫酸清洗把铁除掉,再用水冲洗,最后进行干燥就能得到铜了;
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分析铜生锈条件,根据对比实验法探究铜生锈的条件分析应进行的实验.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废料中的铜与氧气反应生成氧化铜,氧化铜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铜和水,所以蓝色溶液中的溶质中含有硫酸铜,根据蓝色溶液中加入铁有气体产生,说明蓝色溶液中含有过量的硫酸,所以溶质中还含有硫酸;加入铁粉是利用铁与硫酸铜反应生成铜和硫酸亚铁,将铜置换出来,得到硫酸亚铁,铁与硫酸反应生成硫酸亚铁和氢气,也是获得硫酸亚铁,所以加入略过量的铁粉,过量的目的是使CuSO4、H2SO4完全反应;固体C中可能含有铁所以先用硫酸清洗把铁除掉,再用水冲洗,最后进行干燥就能得到铜了.所以:(1)步骤Ⅰ中分离得到固体A和蓝色溶液B的操作名称是过滤.
(2)由上述分析可知,蓝色溶液B中的溶质是 CuSO4、H2SO4.
(3)由上述分析可知,步骤Ⅲ中发生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Fe+H2SO4═FeSO4+H2↑.
(4)硫酸亚铁可用作治疗贫血症的药物.
5)铜制品在空气中会发生锈蚀[铜锈的主要成分是Cu2(OH)2CO3].根据铜锈的主要成分中含有氢元素和碳元素,可以判断出铜锈需要空气中的H2O、CO2.若要探究“铜生锈是否需要空气中的氧气?”如图2所示实验中,只需完成BD两个实验即可达到实验目的.
故答为:(1)过滤.(2)CuSO4、H2SO4.(3)Fe+H2SO4═FeSO4+H2↑.(4)贫血症.(5)铜H2O、CO2,BD.
【点评】解答本题关键是要知道置换铜必须用铁,因为还要得到硫酸亚铁,为了反应充足加入的试剂要过量,再利用铁能与硫酸反应,铜不能与硫酸反应将铜和铁分开.
15.
实验室有一包白色粉末,可能含有CaCO3、BaCl2、Na2SO4、NaOH和NaCl中的一种或几种,为了确定其成分,某化学兴趣小组进行了如下探究.
实验前小组同学对五种物质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 盐 .
【查阅资料】BaSO4固体不溶于水,也不溶于稀盐酸.
【实验探究】甲同学设计了如下的实验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有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粉末一定含有
NaOH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 BaCl2+Na2SO4═BaSO4↓+2NaCl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 沉淀完全溶解 .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 2NaOH+H2SO4=Na2SO4+2H2O .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 NaCl (填化学式)
【考点】实验探究物质的组成成分以及含量;碱的化学性质;盐的化学性质;书写化学方程式、文字表达式、电离方程式.
【专题】科学探究.
【分析】根据盐是指由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构成的化合物解答;
【实验探究】根据碳酸钙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氯化钡和硫酸钠可以反应生成不溶于水且不溶于酸的白色沉淀;NaOH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
稀硫酸和氢氧化钠溶液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分析解答.
【解答】解:
从酸、碱、盐的角度进行了初步分类,其中CaCO3、BaCl2、Na2SO4、NaCl属于盐;
【实验探究】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有白色沉淀,碳酸钙为白色固体,难溶于水,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溶液变红,NaOH溶液显碱性,能使无色酚酞变红,原粉末一定含有NaOH;
乙同学认为甲同学步骤a的结论不一定正确,其理由是:氯化钡与硫酸钠会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和氯化钠.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BaCl2+Na2SO4═BaSO4↓+2NaCl;他补充了如下实验,取白色沉淀于试管中,加入足量稀盐酸,观察到有气泡产生且沉淀完全溶解,从而得出结论:步骤a中得到的白色沉淀全部是CaCO3.
丙同学取甲同学步骤b中已变红的溶液,向其中逐滴滴入稀硫酸,发现有白色沉淀生成且溶液褪色.溶液褪色的原因是因为氢氧化钠与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用化学方程式表示为2NaOH+H2SO4=Na2SO4+2H2O;有白色沉淀生成是稀硫酸和氯化钡反应生成硫酸钡沉淀,故原混合物中一定有CaCO3、BaCl2、Na2SO4、NaOH;
【总结归纳】通过以上探究,原白色粉末中无法确定的成分是NaCl.
答案:盐;
【实验探究】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a.取少量该粉末于试管中,加入足量水充分溶解 有白色沉淀 原粉末中一定含有CaCO3
b.将步骤a试管中物质过滤,向滤液中滴加酚酞溶液 溶液变红 原粉末一定含有
NaOH
BaCl2+Na2SO4═BaSO4↓+2NaCl;沉淀完全溶解;
2NaOH+H2SO4=Na2SO4+2H2O;
【总结归纳】NaCl
【点评】本题为推断题对于推断题的解法,要根据题给条件和物质的化学特性找准突破口,然后顺藤摸瓜尽可能的把没有组合写出,然后进行解答.
度和溶解性有关.本考点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主要出现在实验题中.
16.
某学习小组在实验室中用加热KClO3和MnO2混合物的方法制取O2,反应过程中固体质量变化如图所示,请计算.
(1)制取O2的质量是 19.2 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写出计算过程,计算结果精确到0.1%)
【考点】根据化学反应方程式的计算.
【专题】有关化学方程式的计算.
【分析】(1)根据质量守恒定律求出生成氧气的质量;
(2)根据氧气的质量求出氯酸钾的质量,即可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
【解答】解:(1)生成氧气的质量为:60g﹣40.8g=19.2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为x
2KClO3 2KCl+3O2↑
245 96
x 19.2g
解得:x=49g
(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是: =81.7%.
故答为哦:(1)19.2;(2)原混合物中KClO3的质量分数是81.7%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根据化学方程式的计算即可正确解答本题,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青海西宁中考化学试题带答案
一、选择题(1-8小题每题1分,9-13小题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食物腐败
C.活性炭吸附色素 D.矿石粉碎
2.人体内缺少下列某种元素会造成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该元素是( )
A.碘 B.铁 C.钙 D.锌
3.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 B.棉花 C.羊毛 D.蚕丝
4.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5.钨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常用作灯泡里的灯丝.如图是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钨的原子序数是74 B.钨属于非金属元素
C.钨原子中的质子数是74 D.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3.8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放入锌粒
C.
稀释浓硫酸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C.化肥硫酸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到瓶口处有白烟产生
9.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将甲、乙、丙分别投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明显现象;再将大小相同的甲、丙分别放到相同的盐酸中,甲、丙均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甲>丙>乙 B.丙>乙>甲 C.甲>乙>丙 D.丙>甲>乙
10.根据如图的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②、③表示的是同种元素的微粒
B.④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①、③、④表示的是原子
D.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11.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物质与用途 B 化学与环境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生石灰可用于食品干燥剂
石墨可用于做电极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
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
C 物质与分类 D 日常物质的区别
盐酸和硫酸都属于酸
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盐 棉线和羊毛﹣﹣燃烧闻气味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并搅拌观察现象
酱油和醋﹣﹣闻气味
A.A B.B C.C D.D
1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13.除去以下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及方法
A CO2 HCl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B CaCl2溶液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D CuO Cu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二、填空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4.根据如图标签上的信息填空.
(1)写出物质中阴离子的符号 .
(2)标出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待测 7.2 2.0
反应后待测的B的质量是 克,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
1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是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甲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
A.20%B.25%C.26.5%D.30%
17.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 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人师傅在焊接钢铁制品时,通常先用稀盐酸清洗铁制品除锈,原因是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18.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知道水是由 组成.
(2)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实验室里可用 测定水的酸碱度;可通过 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①消毒杀菌 ②过滤 ③蒸馏 ④活性炭吸附 ⑤加明矾吸附沉降.天然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 (填序号).
三、简答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19.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甲、乙为两种化合物且含有相同的元素,丙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请推断并回答:
(1)乙物质的名称是 .
(2)写出甲→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 .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有NaCl
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有 .
【交流讨论】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 . 我的猜想成立
【反思与总结】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
四、实验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的原因是 .
(2)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 .
(3)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4)做粗盐提纯实验时,发现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是 (写一种即可).
2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填字母序号).
(3)小明同学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 ;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
五、计算题(4分)
23.某同学在实验室作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将稀硫酸滴入到8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硫酸10克,请计算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2016年青海省西宁市中考化学试卷
参考答案与试题解析
一、选择题(1-8小题每题1分,9-13小题每题2分,共18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符合题意.)
1.下列变化中,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
A.干冰升华 B.食物腐败
C.活性炭吸附色素 D.矿石粉碎
【分析】化学变化是指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物理变化是指没有新物质生成的变化,化学变化和物理变化的本质区别是否有新物质生成;据此分析判断.
【解答】解:A、干冰升华过程中只是状态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B、食物腐败过程中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C、活性炭吸附色素过程中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D、矿石粉碎过程中只是形状发生改变,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解答时要分析变化过程中是否有新物质生成,若没有新物质生成属于物理变化,若有新物质生成属于化学变化.
2.人体内缺少下列某种元素会造成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该元素是( )
A.碘 B.铁 C.钙 D.锌
【分析】A、根据碘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铁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钙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锌的生理功能和缺乏症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碘是合成甲状腺激素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甲状腺肿大,故选项错误.
B、铁是合成血红蛋白的主要元素,缺乏会患贫血,故选项错误.
C、钙主要存在于骨胳和牙齿中,使骨和牙齿具有坚硬的结构支架,缺乏幼儿和青少年会患佝偻病,老年人会患骨质疏松,故选项错误.
D、锌影响人体发育,缺锌会引起食欲不振,生长迟缓,发育不良,故选项正确.
故选:D.
【点评】化学元素与人体健康的关系是中考考查的热点之一,熟记人体化学元素的分类、生理功能、食物来源、缺乏症、摄入时的注意事项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
3.下列物质中,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
A.塑料 B.棉花 C.羊毛 D.蚕丝
【分析】有机合成材料简称合成材料,要判断是否属于合成材料,可抓住三个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据此常见材料的分类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塑料属于三大合成材料之一,故选项正确.
B、棉花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C、羊毛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D、蚕丝属于天然材料,故选项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合成材料的三大特征(有机物、合成、高分子化合物)、分类是正确解答此类题的关键所在.
4.关于分子、原子的说法错误的是( )
A.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
B.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
C.分子的质量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
D.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
【分析】A、根据分子、原子的性质进行解答;
B、根据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进行解答;
C、根据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进行解答;
D、根据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进行解答.
【解答】解:A、根据分子、原子的性质可知,分子和原子总在不断地运动,故A正确;
B、分子是由原子构成的,同种原子可能构成不同分子,例如氧原子可以构成氧分子,也可以构成臭氧分子,故B正确;
C、分子的质量不一定大于原子的质量,故C错误;
D、分子、原子的根本区别:在化学变化中分子可分、原子不可分,故D正确.
故选:C.
【点评】主要考查了分子、原子的本质区别和联系及有关原子、分子的性质,培养学生的微粒观.
5.钨在生活中具有重要的用途,常用作灯泡里的灯丝.如图是钨元素在元素周期表中的有关信息,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钨的原子序数是74 B.钨属于非金属元素
C.钨原子中的质子数是74 D.钨的相对原子质量是183.8
【分析】根据图中元素周期表可以获得的信息:左上角的数字表示原子序数;字母表示该元素的元素符号;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判断即可.
【解答】解:A、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4,该元素的原子序数为74,故选项说法正确.
B、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中间的汉字表示元素名称,该元素的名称是钨,属于金属元素,故选项说法错误.
C、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左上角的数字为74,表示原子序数为74;根据原子序数=核电荷数=质子数,则该元素的原子的质子数为74,故选项说法正确.
D、根据元素周期表中的一格可知,汉字下面的数字表示相对原子质量,该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83.8,故选项说法正确.
故选:B.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考查学生灵活运用元素周期表中元素的信息(原子序数、元素符号、元素名称、相对原子质量)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6.下列实验操作中,正确的是( )
A.
点燃酒精灯 B.
放入锌粒
C.
稀释浓硫酸 D.
铁丝在氧气中燃烧
【分析】A、根据点燃酒精灯的方法进行分析;
B、根据固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
C、根据稀释浓硫酸的方法进行分析;
D、根据铁丝在氧气中燃烧时的注意事项进行分析.
【解答】解:A、使用酒精灯时要注意“两查、两禁、一不可”,点燃酒精灯要用火柴点燃,禁止用一酒精灯去引燃另一酒精灯,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B、向试管中装锌粒时,先将试管横放,用镊子把锌粒放在试管口,再慢慢将试管竖立起来,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C、稀释浓硫酸时,要把浓硫酸缓缓地沿器壁注入水中,同时用玻璃棒不断搅拌,以使热量及时地扩散;一定不能把水注入浓硫酸中;图中所示操作正确;
D、做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实验时,在瓶底放水的为了防止生成的熔融物炸裂瓶底,图中所示操作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7.下列有关燃烧和灭火的说法正确的是( )
A.只要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可燃物就能燃烧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
C.通过降低可燃物的着火点可以灭火
D.任何燃料完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
【分析】A、根据物质燃烧的条件分析;
B、根据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解答;
C、根据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解答;
D、根据含碳元素的物质全燃烧时,一定会生成二氧化碳解答.
【解答】解:
A、可燃物燃烧不但要达到着火点,还要与氧气接触,故错误;
B、空气中混有可燃性气体,遇明火可能发生爆炸,故正确;
C、可燃物的着火点是物质的一种属性,不能改变,通过降低可燃物的温度到着火点以下可以灭火,故错误;
D、氢气不含碳,但能够燃烧生成水,不是二氧化碳,故错误.
答案:B
【点评】物质燃烧的条件是:物质具有可燃性;可燃物与氧气接触;温度达到可燃物的着火点.要灭火时,只要使其中一个条件不满足就可灭火.
8.下列关于实验现象的描述,正确的是( )
A.硫在氧气中燃烧时,发出微弱的淡蓝色火焰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时,产生大量白雾
C.化肥硫酸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
D.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到瓶口处有白烟产生
【分析】A、根据硫在氧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B、根据红磷在空气中燃烧的现象进行分析判断.
C、根据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进行分析判断.
D、根据浓盐酸具有挥发性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A、硫在氧气中燃烧,发出明亮的蓝紫色火焰,故选项说法错误.
B、红磷在空气中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而不是白雾,故选项说法错误.
C、铵态氮肥与碱性物质混合研磨后能放出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化肥硫酸铵与熟石灰固体混合研磨,有刺激性气味的气体产生,故选项说法正确.
D、浓盐酸具有挥发性,打开盛有浓盐酸的试剂瓶的瓶盖,观察到瓶口处有白雾生成,而不是白烟,故选项说法错误.
故选:C.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掌握常见物质燃烧的现象、铵态氮肥的性质、浓盐酸具有挥发性等即可正确解答,在描述实验现象时,需要注意光和火焰、烟和雾的区别.
9.有甲、乙、丙三种金属,如果将甲、乙、丙分别投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明显现象;再将大小相同的甲、丙分别放到相同的盐酸中,甲、丙均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丙,则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 )
A.甲>丙>乙 B.丙>乙>甲 C.甲>乙>丙 D.丙>甲>乙
【分析】在金属活动性顺序中,氢前的金属能置换出酸中的氢,位置越靠前,反应的越剧烈,位置在前的金属能把位于其后的金属从其盐溶液中置换出来.据此分析金属的活动性.
【解答】解:由题意可知,将甲、乙、丙分别投入到CuSO4溶液中,一段时间后,甲、丙表面出现红色物质,乙没有明显现象,说明甲、丙在铜前,乙在铜后;再将大小相同的甲、丙分别放到相同的盐酸中,甲、丙均产生气泡,但甲产生气泡的速度明显快于丙,说明了甲在丙的前面.由以上分析可知,甲、乙、丙三种金属的活动性顺序是甲>丙>乙.所以,A正确,B、C、D错误.
故选A.
【点评】本题考查了金属活动性顺序的应用,完成此题,可以依据金属活动性顺序的意义进行.
10.根据如图的微粒结构示意图,所获取信息不正确的是( )
A.②、③表示的是同种元素的微粒
B.④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
C.①、③、④表示的是原子
D.②、③化学性质相同
【分析】A、根据质子数决定元素的种类分析;
B、根据微粒的最外层的电子数分析,最外层的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性质;
C、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进行分析;
D、根据微粒的最外层电子数分析.
【解答】解:A、元素的种类由质子数决定,由微粒结构示意图可知,②、③的质子数相同,表示的是同种元素的微粒,所以A正确;
B、最外层的电子数主要决定元素的性质,④的最外层电子数是7,大于4,在反应中易得到一个电子,表示的元素在化合物中通常显﹣1价,故B说法正确;
C、根据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原子;当核电荷数=质子数<核外电子数,为阴离子;可知①、③、④中核内质子数等于核外电子数,表示原子,故C说法正确;
D、②③的最外层电子数不同,②③化学性质不同,故D说法不正确.
故选D.
【点评】本题考查学生根据粒子的结构示意图中所给的信息进行分析解题的能力.
11.下列整理的与化学有关的知识不完全正确的一组是( )
A 物质与用途 B 化学与环境
干冰可用于人工降雨
生石灰可用于食品干燥剂
石墨可用于做电极 工业废水处理达标后排放
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
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
C 物质与分类 D 日常物质的区别
盐酸和硫酸都属于酸
烧碱和纯碱都属于碱
氯化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盐 棉线和羊毛﹣﹣燃烧闻气味
硬水和软水﹣﹣加肥皂水并搅拌观察现象
酱油和醋﹣﹣闻气味
A.A B.B C.C D.D
【分析】A、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根据物质的性质分析;
B、根据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化石燃料的使用和过量使用化肥农药的危害分析;
C、根据物质的分类进行分析;
D、根据物质的性质差异解答.
【解答】解:A、物质的性质决定物质的用途.干冰易升华吸收热量,可用于人工降雨,生石灰可以与水反应,可用于食品干燥剂;石墨具有导电性,可用于做电极;.故A正确;
B、工业废水中含有有害物质,会造成水污染,所以需处理达标后排放;化石燃料的使用会造成大气污染,所以减少化石燃料的使用,开发新能源;过量使用化肥农药会造成污染,所以需科学合理的使用农药和化肥;故正确;
C、根据物质的分类,化合物分为酸、碱、盐,解离出的阳离子全部是氢离子的化合物是酸,解离出的阴离子全部是氢氧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碱,含有金属离子和酸根离子的化合物是盐,纯碱是碳酸钠属于盐,故错误;
D、棉线和羊毛可以燃烧闻气味、硬水和软水可以加肥皂水并搅拌,酱油和醋可以闻气味鉴别,正确;
故选C.
【点评】此题是一道多点知识考查题,与生活学习相关,强调了平时学习中的归纳总结,对比和联想,只有这样才能更利于知识的理解和应用.
12.某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如下(反应条件已省略),根据该图得出的结论正确的是( )
A.四种物质中只有丁属于氧化物
B.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没有发生变化
C.反应前后只有氮元素的化合价发生了变化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7:8
【分析】观察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根据微粒的构成分析物质的类别;分析反应物、生成物,写出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据其意义分析判断有关的问题等.
【解答】解:由化学反应的微观示意图可知,该反应是氨气和氧气反应生成了一氧化氮和水,反应的方程式是:4NH3+5O2 4NO+6H2O.
A、由方程式可知,该反应中有NO、H2O两种氧化物,故A错误;
B、由方程式可知,化学反应前后分子种类发生变化,故B错误;
C、由方程式可知,乙中氧元素显0价,生成物中氧元素显﹣2价,反应前后氧元素的化合价也发生了变化,故故C错误;
D、丙物质中氮、氧元素的质量比为14:16=7:8;故D正确.
故选D.
【点评】了解分子、原子、离子、元素与物质之间的关系;通过给出微粒的模型,考查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对基本概念的理解与运用能力.
13.除去以下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用试剂及方法正确的是( )
选项 物质 杂质 所用试剂及方法
A CO2 HCl 通入足量的NaOH溶液中
B CaCl2溶液 稀盐酸 加入过量的CaCO3,过滤
C NaOH溶液 Na2CO3溶液 加入适量的CaCl2溶液,过滤
D CuO Cu 加入足量的稀盐酸,过滤
A.A B.B C.C D.D
【分析】根据原物质和杂质的性质选择适当的除杂剂和分离方法,所谓除杂(提纯),是指除去杂质,同时被提纯物质不得改变.除杂质题至少要满足两个条件:①加入的试剂只能与杂质反应,不能与原物质反应;②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
【解答】解:A、CO2和HCl气体均能与NaOH溶液反应,不但能把杂质除去,也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B、稀盐酸能与过量的碳酸钙反应生成氯化钙、水和二氧化碳,再过滤除去过量的碳酸钙,能除去杂质且没有引入新的杂质,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正确.
C、Na2CO3溶液能与适量的CaCl2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能除去杂质但引入了新的杂质氯化钠,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D、CuO能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铜和水,铜不与稀盐酸反应,反而会把原物质除去,不符合除杂原则,故选项所采取的方法错误.
故选:B.
【点评】物质的分离与除杂是中考的重点,也是难点,解决除杂问题时,抓住除杂质的必需条件(加入的试剂只与杂质反应,反应后不能引入新的杂质)是正确解题的关键.
二、填空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4分)
14.根据如图标签上的信息填空.
(1)写出物质中阴离子的符号 NO3﹣ .
(2)标出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 Na O3 .
【分析】本题考查化学用语的意义及书写,解题关键是分清化学用语所表达的对象是分子、原子、离子还是化合价,才能在化学符号前或其它位置加上适当的计量数来完整地表达其意义,并能根据物质化学式的书写规则正确书写物质的化学式,才能熟练准确的解答此类题目.
【解答】解:(1)硝酸钠中的阴离子是硝酸根离子,根据离子的表示方法:在表示该离子的元素符号右上角,标出该离子所带的正负电荷数,数字在前,正负符号在后,带1个电荷时,1要省略.硝酸根离子可表示为:NO3﹣;
(2)元素化合价的表示方法:确定出化合物中所要标出的元素的化合价,然后在其化学式该元素的上方用正负号和数字表示,正负号在前,数字在后,所以硝酸钠中氮元素的化合价,故可表示为:Na O3;
故答案为:(1)NO3﹣(2)Na O3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学生对化学用语的书写和理解能力,题目设计既包含对化学符号意义的了解,又考查了学生对化学符号的书写,考查全面,注重基础,题目难度较易.
15.在一个密闭容器中有A、B、C、D四种物质,在一定条件下充分反应,测得数据如表:
物质 A B C D
反应前的质量/g 6.4 3.2 4.0 2.8
反应后的质量/g 5.2 待测 7.2 2.0
反应后待测的B的质量是 2.0 克,该反应所属的基本反应类型是 化合反应 .
【分析】反应后质量增加的物质是生成物,反应后质量减少的物质是反应物,反应前后质量不变的物质可能是催化剂,也可能既不是反应物,也不是生成物.
【解答】解:根据质量守恒定律可知,B物质中的待测数据为6.4g+3.2g+4.0g+2.8g﹣5.2g﹣7.2g﹣2.0g=2.0g;A、B、D物质反应后质量减少,是反应物;C物质反应后质量增加,是生成物;因此该反应的反应物有3种,生成物有1种,该反应属于化合反应;
故答案为:2.0;化合反应.
【点评】在化学反应中遵循质量守恒定律,参加反应的物质的质量总和等于反应后生成的物质的质量总和.
16.甲、乙两种物质的溶解度曲线如图.
(1)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 小于 (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是 不饱和 (选填“饱和”或“不饱和”)溶液.
(3)20℃时,甲物质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不可能为 D .
A.20%B.25%C.26.5%D.30%
【分析】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可以:①查出某物质在一定温度下的溶解度,从而确定物质的溶解性,②比较不同物质在同一温度下的溶解度大小,从而判断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的大小,③判断物质的溶解度随温度变化的变化情况,从而判断通过降温结晶还是蒸发结晶的方法达到提纯物质的目的.
【解答】解:(1)通过分析溶解度曲线可知,1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小于乙物质的溶解度;
(2)40℃时,甲物质的溶解度对于40g,所以把40g甲物质放入100g水中,所得的是不饱和溶液;
(3)20℃时,甲物质饱和溶液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 ×100%=28.6%,所以不可能是30%,故选:D.
故答案为:(1)小于;
(2)不饱和;
(3)D.
【点评】本题难度不是很大,主要考查了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所表示的意义,及根据固体的溶解度曲线来解决相关的问题,从而培养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17.钢铁的生产和使用是人类文明和社会进步的一个重要标志,但钢铁的锈蚀也给人类带来了巨大的损失.铁在空气中锈蚀,实际上是铁跟 氧气和水 等物质相互作用的结果.工人师傅在焊接钢铁制品时,通常先用稀盐酸清洗铁制品除锈,原因是 Fe2O3+6HCl═2FeCl3+3H2O (用化学方程式表示).
【分析】根据金属生锈的知识进行分析,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要防锈就是使铁与水和氧气隔绝.
【解答】解:铁在有水和氧气并存时易生锈;盐酸能与钢铁制品表面的锈氧化铁反应生成氯化铁和水,故答案为:氧气和水;Fe2O3+6HCl═2FeCl3+3H2O.
【点评】本题考查了铁生锈的知识及其防治,完成此题,可以依据已有的知识进行.
18.水是人类宝贵的自然资源,与人类的生产、生活密切相关.
(1)通过电解水实验,可以知道水是由 氢、氧元素 组成.
(2)饮用酸碱度过大或硬度过大的水都不利于人体健康.在实验室里可用 pH试纸(或pH计) 测定水的酸碱度;可通过 煮沸 方法来降低水的硬度.
(3)净化水的常用方法有:①消毒杀菌 ②过滤 ③蒸馏 ④活性炭吸附 ⑤加明矾吸附沉降.天然水中往往含有许多杂质,要把天然水净化成生活中的自来水,所选用的净化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 ⑤②④① (填序号).
【分析】(1)由电解水生成氢气和氧气的实验事实可说明水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
(2)根据测定水的酸碱度的方法,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和转化方法;
(3)根据净水的知识进行分析,除杂时可以采用先除去易除的杂质,再除去难除的杂质的顺序.水中含有的不溶性固体大颗粒杂质可以通过沉降除去;不溶性小颗粒固体杂质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活性炭具有吸附性,能吸附异味和色素;投药消毒杀菌可以除去细菌微生物.
【解答】解:(1)该实验证明了水是由氢、氧两种元素组成的,
故填:氢、氧元素;
(2)测定水的酸碱度最简单的方法是使用pPH试纸,也可以用pH计,pH试纸只能测整数,pH计可测到小数比较精确;硬水软化的方法是蒸馏或煮沸,生活中常用的是煮沸;
答案:pH试纸(或pH计);煮沸;
(3)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加明矾吸附沉降是把水中小颗粒泥尘聚集成大的,以利于沉降;不溶性小颗粒固体杂质可以通过过滤除去;活性炭吸附,可以吸附水中的色素和异味等;投药消毒杀菌可以除去细菌微生物;故要将混有泥沙的天然水净化成生活用的自来水,将所选用的方法按净化过程排序是加明矾吸附沉降→过滤→活性炭吸附→消毒杀菌,而没有蒸馏操作,故填:⑤②④①;
故答案为:(1)氢、氧元素;
(2)pH试纸(或pH计);煮沸;
(3)⑤②④①.
【点评】解答本题的关键是测水的酸碱度的方法,熟悉硬水和软水的鉴别方法和转化方法,知道蒸馏得到的水是净化程度最高的水.
三、简答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19.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甲、乙为两种化合物且含有相同的元素,丙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它们之间有如图的转化关系(反应条件和部分反应物已略去,“→”表示物质间存在转化关系),请推断并回答:
(1)乙物质的名称是 水 .
(2)写出甲→乙+丙的化学方程式: 2H2O2 2H2O+O2↑ .
【分析】根据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甲、乙为两种化合物且含有相同的元素,丙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丙是氧气,甲回生成氧气和乙,所以甲是过氧化氢溶液,乙是水,然后将推出的物质进行验证即可.
【解答】解:(1)甲、乙、丙是初中化学常见的三种物质,甲、乙为两种化合物且含有相同的元素,丙为气体单质,能使带火星的木条复燃,所以丙是氧气,甲回生成氧气和乙,所以甲是过氧化氢溶液,乙是水,经过验证,推导正确,所以乙物质是水;
(2)甲→乙+丙的反应是过氧化氢在二氧化锰的催化作用下生成水和氧气,化学方程式为:2H2O2 2H2O+O2↑.
故答案为:(1)水;
(2)2H2O2 2H2O+O2↑.
【点评】在解此类题时,首先将题中有特征的物质推出,然后结合推出的物质和题中的转化关系推导剩余的物质,最后将推出的各种物质代入转化关系中进行验证即可.
20.某化学兴趣小组在探究稀盐酸的化学性质时,做了如图一所示的三个实验.
(1)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 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
(2)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Na2CO3+2HCl═2NaCl+H2O+CO2↑ .
(3)实验结束后,小组同学将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同学们将烧杯内的物质进行过滤,对所得滤液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猜想】
甲同学猜想:有NaCl
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
丙同学猜想:有NaCl、CaCl2、HCl
你的猜想:有 NaCl、Na2CO3 .
【交流讨论】
你认为同学的猜想一定不正确,理由是 Na2CO3先和HCl反应,当HCl过量时,Na2CO3被完全反应,不可能再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
【设计实验】请设计实验证明你的猜想正确.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 无色酚酞试液 . 溶液变红 . 我的猜想成立
【反思与总结】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表述合理即可). .
【分析】(1)根据活泼金属与酸反应生成盐和氢气,进行分析解答.
(2)根据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进行分析解答.
(3)【提出猜想】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盐酸消耗完,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进行分析解答.
【交流讨论】根据根据碳酸钠、氯化钙和盐酸的性质分析反应分析错误的猜想.
【设计实验】根据碳酸钠溶液显碱性,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反思与总结】由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生成物有关,还与反应物是否剩余有关,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铁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亚铁溶液和氢气,A试管中的反应现象是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2)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氯化钠、水和二氧化碳,C试管中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Na2CO3+2HCl═2NaCl+H2O+CO2↑.
(3)【提出猜想】B、C两支试管中的废液同时倒入一个洁净的烧杯中(如图二所示),观察到先有气泡产生,后有白色沉淀生成,是因为碳酸钠与稀盐酸反应生成了二氧化碳气体,盐酸消耗完,碳酸钠与氯化钙溶液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氯化钠.由上述分析可知,当碳酸钠与盐酸、氯化钙恰好反应时,滤液中只含有氯化钠;当氯化钙有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氯化钙,当碳酸钠剩余时,滤液中含有氯化钠和碳酸钠.所以我的猜想是:NaCl、Na2CO3.
【交流讨论】由于Na2CO3先和HCl反应,当HCl过量时,Na2CO3被完全反应,不可能再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所以丙同学猜想不成立.
【设计实验】碳酸钠溶液显碱性,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溶液变红,说明存在碳酸钠,说明我的猜想成立.(或滴加紫色石蕊试液,实验现象为紫色石蕊试液变蓝;滴加稀盐酸等稀酸,实验现象为产生气泡;滴加CaCl2溶液、BaCl2溶液、Ca(NO3)2溶液、Ba(NO3)2溶液、Ca(OH)2溶液、Ba(OH)2溶液,实验现象为产生白色沉淀等合理即可,但要注意所加试剂与实验现象相对应).
【反思与总结】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与生成物有关,还与反应物是否剩余有关,故判断反应后溶液中溶质的成分,除要考虑生成物外,还需考虑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表述合理即可).
故答案为:(1)铁片表面有气泡产生,溶液由无色逐渐变为浅绿色.
(2)Na2CO3+2HCl═2NaCl+H2O+CO2↑.
(3)你的猜想:NaCl、Na2CO3;
丙理由是:Na2CO3先和HCl反应,当HCl过量时,Na2CO3被完全反应,不可能再与CaCl2反应生成白色沉淀;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实验结论
取少量滤液于试管中,向其中滴加无色酚酞试液. 溶液变红 我的猜想成立
反应物是否有剩余(表述合理即可).
【点评】本题有一定难度,明确实验探究的目的,熟练掌握盐的化学性质、酸的化学性质、化学方程式的书写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四、实验题(化学方程式2分,其余每空1分,共12分)
21.规范的实验操作是安全地进行实验并获得成功的重要保证.
(1)从细口瓶中倾倒液体时,标签的一面要朝向手心的原因是 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 .
(2)在做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要先通一氧化碳后加热的原因是 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 .
(3)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是 红磷的量不足 (写一种即可).
(4)做粗盐提纯实验时,发现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原因是 滤纸破损 (写一种即可).
【分析】(1)根据液体药品的取用方法进行分析判断.
(2)根据一氧化碳还原氧化铁实验时的注意事项进分析.
(3)根据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实验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进行分析.
(4)根据过滤后所得滤液仍然浑浊的原因进行分析判断.
【解答】解:(1)倾倒液体时标签向手心,其目的主要是为了防止防止细口瓶瓶口残留的药液流下来腐蚀标签,使药品难以辨别.
(2)根据CO具有可燃性,与空气混合受热可能发生爆炸,因此应先通CO排尽玻璃管中的空气,然后再加热.
(3)用红磷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时,进入集气瓶中的水的体积小于五分之一的原因可能有以下原因:装置漏气,红磷的量不足,没有冷却就读数;.
(4)过滤操作时要注意“一贴、二低、三靠”的原则,过滤后滤液仍浑浊,可能原因是滤纸破损(会使得液体中的不溶物进入下面的烧杯,从而使得滤液浑浊)、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会使部分液体未经过滤纸的过滤直接流下,该操作会使滤液仍然浑浊)或盛接滤液的烧杯不干净等.
故填:(1)防止残留药液流下腐蚀标签;(2)排尽装置内空气,防止加热时发生爆炸;(3)红磷的量不足;(4)滤纸破损(或液面高于滤纸边缘、仪器不干净等).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熟悉各种仪器的用途及使用注意事项、掌握常见化学实验基本操作的注意事项是解答此类试题的关键.
22.根据下列实验装置图,按要求回答下列问题:
(1)仪器a的名称是 集气瓶 .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2KMnO4 K2MnO4+MnO2+O2↑ ,应选用的发生和收集装置是 AC或AE (填字母序号).
(3)小明同学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产生的现象是 紫色石蕊试液变红 ;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反应的化学方程式是 CO2+Ca(OH)2=CaCO3↓+H2O .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二氧化碳具有的性质是 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
【分析】(1)熟记仪器的名称;
(2)根据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条件进行判断,根据高锰酸钾分解的反应原理书写化学方程式;
(3)结合二氧化碳的化学性质、物理性质进行分析解答即可.
【解答】解:(1)仪器a是集气瓶;故填:集气瓶;
(2)实验室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发生装置属于“固体加热型”制气体;氧气不溶于水,可以采用排水法收集;氧气密度比空气大,可以采用向上排空气法收集,高锰酸钾加热生成锰酸钾、二氧化锰和氧气故填:2KMnO4 K2MnO4+MnO2+O2↑;AC或AE;
(3)小明同学用F装置验证二氧化碳的性质,当通入二氧化碳一段时间后,试管①中二氧化碳与水反应生成碳酸,碳酸能使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产生的现象是紫色石蕊溶液变红色;试管②中的澄清石灰水变浑浊,是因为二氧化碳与石灰水反应生成碳酸钙沉淀和水,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CO2+Ca(OH)2═CaCO3↓+H2O.G中观察到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蜡烛由低到高依次熄灭,说明了说明密度比空气的大;蜡烛熄灭,说明了CO2不能燃烧,也不支持燃烧.
故填:紫色石蕊试液变红;CO2+Ca(OH)2=CaCO3↓+H2O;不燃烧也不支持燃烧,密度比空气大.
【点评】本题难度不大,是中考的重要考点之一,熟练掌握实验室中制取气体的反应原理、发生装置和收集装置的选择依据等是正确解答本题的关键.
五、计算题(4分)
23.某同学在实验室作酸碱中和反应实验.将稀硫酸滴入到8克10%的氢氧化钠溶液中至恰好完全反应,共消耗稀硫酸10克,请计算该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分析】根据氢氧化钠和稀硫酸反应生成硫酸钠和水,依据氢氧化钠的质量进行计算.
【解答】解:设硫酸溶液中溶质的质量为x
H2SO4+2NaOH═Na2SO4+2H2O
98 80
x 8g×10%
=
x=0.98g
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 ×100%=9.8%
答:硫酸溶液的溶质质量分数为9.8%.
【点评】本题主要考查了化学方程式的计算,难度不大,注意解题的规范性和准确性.
武威白银中考化学试题带答案
物理、化学综合试卷
化学部分(70分)
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H-1 C-12 O-16 S—32 Fe-56
一、选择题(本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只有一个选项复合题意)
1.2016年4月22日,中国签署了《巴黎协定》。中国政府积极落实《巴黎协定》,引领绿色发展的举措,赢得了国际社会的积极评价。下列做法中,不符合绿色发展理念的是 ( )
A. 焚烧小麦秸秆
B. 垃圾分类回收
C. 拒绝一次性筷子
D. 发展太阳能电池
2. 以下是我省广受消费者欢迎的食品,其中主要富含糖类的是( )
A. 静宁烧鸡 B, 刘家峡草莓 C. 陇宝牌当归醋 D. 永登丁娃烧饼
3.南昌大学研究人员发现,用2%的小苏打漱口能有效预防口腔粘膜糜烂溃疡的发生或修复原有口腔黏膜的损伤。小苏打属于( )
A.盐 B.酸 C.碱 D.有机物
4.2016年1月,中科院兰州化学物理研究所科研人员研究开发了一套具有超强水处理净化能力的装置,下列关于水的净化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活性炭可除去水中的异味 B.过滤可以除去水中所有的杂物
C. 硬水通过煮沸可降低硬度 D.蒸馏对水的净化程度最高
5.石油除主要含有碳、氢元素外,还含有少量的硫与氦等。下列有关石油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石油是可燃物 B.石油是不可再生能源
C.石油不能充分燃烧会生成一氧化碳、二氧化硫等有害气体
D.油罐起火,消防队员用高压水枪向油罐喷水,是为了降低石油的着火点
6.下列图示的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7.2015年10月,我国女科学家屠呦呦因为发现一种用于治疗疟疾的药物青蒿素(化学式为C15H22O5)而获诺贝尔奖.下列关于青蒿素的说法不正确的是( )
A.该物质由三种元素组成 B.该物质中氧元素质量分数最小
C.每个青蒿素分子中含有42个原子D.该物质中碳氧元素的质量之比9:4
8. 化学方程式是重要的化学用语.下列化学方程式书写正确的是( )
9. 除去下列物质中的少量杂质所选用的试剂或方法正确的是( )
物质 所含杂质 除杂所选用试剂或方法
A CO2 CO 点燃
B CaO CaCO3 高温灼烧
C NaOH溶液 Na2CO3 适量稀盐酸
D 稀盐酸 稀硫酸 适量Ba(NO3)2溶液
10. 逻辑推理是化学学习常用的思维方法,下列推理正确的是( )
A. 碱的溶液呈碱性,呈碱性的溶液不一定是碱溶液
B.置换反应一定有单质生成,有单质生成的反应不一定是置换反应
C.氧化物中一定含氧元素,含氧元素的化合物一定是氧化物
D. 单质中只含有一种元素,则只含有一种元素的纯净物一定是单质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3分)
11.(6分)化学用语是学习化学的重要工具,是国际通用的化学语言。
(1)请用化学用语填空:
①人体缺乏后会引起贫血的元素 ; ②两个氢原子 ;
③三个二氧化硫分子 ;④四个氢氧根离子
(2)在符号“ ”中H正上方的“+1”表示 ,H右下角的“2”表示
12.右图为干电池的结构示意图,请利用所学知识完成下列问题。
(1)碳棒(主要成分是石墨)用作干电池的正极是利用了石墨的______性。
(2)干电池的材料很多可以回收利用,例如双氧水与回收的二氧化锰可用于实验室制取氧气。写出该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3)黄铜是铜与锌的合金,其硬度 (填“大于”或“小于”)纯铜。将足量的锌片放入硫酸铜溶液中,观察到 的现象,说明锌比铜活泼。
13.(4分)如图是甲、乙、丙三种固体物质的溶解度曲线,请根据溶解度曲线回答下列问题:
(1)交点P表示的含义是__
(2)t 3 ℃ 时,将 30g 甲物质加入到 50g 水中,充分溶解后所得溶液的质量为
( 3 )当甲中含有少量乙时,提纯甲的方法是
( 4 ) t 3 ℃ 时等质量的甲、乙、丙三种物质的饱和溶液降温至 t 1 ℃,所得溶液中溶剂的质量由大到小的顺序为 。
14.(7分)A-G是初中化学中常见的物质,其相互反应及转化关系如右图所示。部分反应条件省略。已知A是易于人体血红蛋白结合的有毒气体,B是赤铁矿的主要成分,C是相对分子质量最小的氧化物,F是最轻的气体。
(1)G的化学式为 。
(2)写出相应的化学方程式:① ;
② 。
(3)反应③的实验现象是 。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5.(11分)下列图示装置常用于实验室制取气体。请根据下图回答问题。
(1)写出编号所指仪器的名称:① ② 。
(2)C装置中有一处明显的错误,请加以改正
(3)用改正后的装置继续进行实验。现用高锰酸钾制取氧气,反应的化学方程式为 ;发生装置应选择 (填代号),收集装置可选择 (从D-F中选择,下同)。
(4)欲制取CO2,B装置相对C装置的优点是 ;收集CO2应选择 装置,,验满的方法是 。
欲干燥CO2,应将气体通过G装置,G中应加入的药品是 。
16.(9分)某实验小组的同学在做酸碱中和反应的实验时,向烧杯中的氢氧化钙溶液加入一定量的稀盐酸后,发现忘记了滴加酸碱指示剂。因此,他们停止滴加稀盐酸,并对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成分进行探究。
【提出问题】该烧杯内溶液中的溶质是什么?
【猜想】猜想一:只有CaCl2;猜想二: ;
猜想三:含有CaCl2和Ca(OH)2; 猜想四:含有CaCl2、HCl和Ca(OH)2
同学们讨论后一致认为猜想四不合理,理由是 。
【查阅资料】氯化钙溶液呈中性
【进行实验】同学们设计了如下不同的实验方案,证明猜想二是成立的。请你帮他们填写有关实验步骤或实验现象。
方案 实验步骤 实验现象
方案一 取少量溶液于试管中,加入紫色石蕊溶液
方案二 取少量氧化铜粉末于试管中,加入一定量的烧杯中的溶液
方案三 取少量烧杯中的溶液于另一支试管中,加入 产生气泡
【反思交流】要使烧杯内溶液的溶质只含有CaCl2,需要除去杂质,其中的一种方法是向烧杯中加入过量的 ,然后过滤,该除杂原理用的化学方程式为 。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17.(7分)某化学兴趣小组欲测定谋铁粉混合物中铁的质量分数,他们进行了如右图所示的实验。请计算:
(1)混合物中铁的质量;
(2)反应后烧杯中稀硫酸无剩余,请计算所用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
(3)欲用98%的浓硫酸配制该浓度的稀硫酸200g需要水多少克?
化学部分(70分)
一、选择题(本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
1. A 2. D 3. A 4. B 5. D 6. C 7.B 8. D 9. B 10. C
二、填空与简答题(本题包括4小题,共23分)
11. (每空1分,共6分)(1)①Fe ②2H ③3SO2 ④4 CO3 2-
(2)水中氢元素的化合价为+1价 1个水分子中含有2个氢原子
12. (共6分)(1) 导电(或“稳定”)(1分) (2) 2H2O2 2H2O+O2↑(2分) (3)大于(1分) 锌片的表面生成了红色的物质,溶液逐渐变为无色(2分)
13. (每空1分,共4分)(1) 在t1℃时甲与丙的溶解度相同 (2) 20%
(3) 降温结晶(或冷却热饱和溶液) (4) 乙甲丙
14. (共7分)(1) Fe3O4 (1分) (2)① 3CO+Fe2O3 2Fe+3CO2 (2分)
② 2H2O 2H2↑+O2↑(2分)
(3) 剧烈燃烧,火星四射,生成黑色固体,放出大量的热(2分)
三、实验与探究题(本题包括2小题,共20分)
15. (共11分)(1)①试管(1分) ②锥形瓶(1分)
(2)长颈漏斗的下端应浸入液面以下(1分)
(3)2KMnO4 K2MnO4+MnO2+O2↑(2分) A(1分) D或E(1分)
(4)可以随时控制反应发生或停止(1分) D(1分) 将燃着的木条放在集气瓶瓶口,若木条熄灭,证明已收集满(1分) 浓硫酸(1分)
16. (共9分)含有CaCl2和HCl(1分) Ca(OH)2和HCl会发生反应(2分) 溶液变为红色(1分) 黑色粉末逐渐减少,溶液变为蓝色(1分) 锌粒(其他合理答案均可)(1分) 碳酸钙(1分)
CaCO3+2HCl=CaCl2+H2O+CO2↑(2分)
四、计算题(本题包括1小题,共7分)
17.(1) 由图可知,滤渣4.4g为碳,故铁的质量为10g-4.4g=5.6g (1分)
(2)设该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为x
Fe + H2SO4 = FeSO4 + H2↑
56 98
5.6g x
56/5.6g=98/x (1分) x=9.8g (1分)
稀硫酸中溶质的质量分数为9.8g/50g×100%=19.6%(1分)
(其他合理解法均可)
(3)设需要浓硫酸的质量为y,则
98%× y=200g×19.6%(1分) y=40g(1分)
需要水的质量:200g―40g=160g (1分)
看过中考化学试题带答案的人还看了:
中考化学试题解析带答案
上一篇:中考化学试题解析及答案
下一篇:2017中考化学试题解析含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