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公务员行测政治常识新内容
行测是考查应试者从事公务员工作所必须具备的一般潜能的一种职业能力测试,为了帮助考生们在行测备考中掌握政治常识新内容,以下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的2017行测政治常识新内容,希望能帮到你。
2017行测政治常识新内容
一、什么是实践
实践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实践具有生产实践、调控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三种基本形式。
实践具有以下特点:实践是主观见之于客观的特质活动,具有直接现实性;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自觉活动,具有自觉能动性;实践活动是不断发展的,具有社会历史性。
二、世界的普遍联系
联系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要素之间的相互影响、制约和作用。联系具有普遍性、客观性和多样性的特点;分析事物时必须具体分析事物之间的联系,必须从整体上把握事物内部的联系。
三、世界的永恒发展
一切事物都在不断运动、变化和发展。一切事物都有其发生、发展和消亡的过程。发展的实质是旧事物的消灭和新事物的产生。
四、世界的普遍规律
一切事物的运动、变化和发展都是有规律的,而规律是事物运动过程中固有的、本质的和必然的联系。规律的存在与发生作用是客观的,人们可以认识和利用规律,而且在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也必须遵循客观规律。
五、唯物辩证法与形而上学的对立
唯物辩证法是一种承认矛盾,主张用联系、发展和全面的观点看问题的方法;形而上学则是一种否定矛盾,孤立、静止和片面地看问题的方法。两者是矛盾对立的,主流观点是看待问题防止片面性,承认矛盾的普遍性与客观性是正确对待矛盾的前提。
六、什么是认识
认识是主体对客体在实践基础上的能动反映。实践是认识的基础,认识又能动地反作用于实践,认识与实践是循环反复和螺旋发展的过程。
七、具体问题具体分析
不同事物表现出不同的特点,就算是同一事物在不同发展阶段也有不同的特点,事物矛盾的双方又各有其特点,故对事物的具体特点要具体分析,不可一概而论。不同的矛盾要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矛盾的普遍性与特殊性是辩证统一的。
八、主要与次要
矛盾分析方法是认识事物的根本方法,处理问题时要分清主要矛盾和次要矛盾,同时也需要统筹兼顾。
九、内因和外因
内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内部矛盾,外因是事物发展变化的外部矛盾。坚持内因和外因相结合的观点,全面看待内因和外因,在高度重视内因的基础上还要具体分析外因。
十、质变和量变
事物的发展变化总是从量变开始,以质变终结。学会用质变量变的观点看待问题,既要重视量变的积累过程,又要对最终的质变有信心。
【哲学常识考点演练】
【例1】
“我们不可能从马克思、恩格斯那里找到我国社会主义建设的全部现成答案,必须结合我国实际、通过实践来不断加以回答”这段话体现的这里是:( )
A.调整与部分的辨证关系 B.认识与实践是具体的历史的统一
C.现象与本质的辨证关系 D.事物的发展是前进性与曲折性的统一
【例2】
从唯物辩证法的观点看,水果与苹果、梨子、香蕉之间的关系是( )。
A.整体与部分的关系 B.共性与个性的关系
C.多数与少数的关系 D.质量和数量的关系
【例3】
实践作为检验认识的标准具有不确定性,是指( )。
A.实践标准是不可靠的
B.实践不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C.实践有历史局限性,它对真理的检验是一个过程
D.科学理论也是检验真理的标准
【例4】
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认识一旦形成,就会反作用于实践,指导实践的全过程。这是因为( )。
①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②实践目标的确立,需要认识的指导
③对实践手段、方法、道路、步骤的取舍,需要认识的指导
④对实践结果的评价,需要认识的指导
⑤认识在不断发展过程中,需要时间提供动力
A.①③⑤ B.②③④ C.①②③④ D.②③④⑤
【例5】
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是( )。
A.从实践到认识 B.从理性认识到实践
C.从感觉到知觉 D.从具体到抽象
【参考答案】1.B 2.B 3.C 4.B 5.B
公务员考试对于政治常识部分不简单以考查记忆为主,而是越来越偏向于考查考生对于一些哲学理论的理解记忆。对政治常识部分来讲,考生在平时的复习过程中,不但要记忆,更要理解。
行测答题减少资料分析作答时间的方法
1.阅读
在几种不同类型的材料中,考生最为头疼的就是文字型材料,常常陷入如英语阅读理解一样的两难窘境,究竟是先读材料还是先读题。在这一点上,考生们需要明白:资料分析中有很多数据出现,如果先通篇累牍全文,基本上读完就忘记了,所以则对于后续读题和做题并没有明显的帮助,无形之中就会浪费很多时间,效率极低。而如果先看题,再回到原文一一找数据,则面对众多数据会眼花缭乱。所以最好的办法是花半分钟时间浏览全文,将文中出现的时间以及名词重点圈定,后面的数据无需留意和记忆,接下来每读一题按照其关键词回到之前做好标记的原材料中进行定位,从而选择该题所需的数据。
2.列式
很多考生在做题时都感觉到,如果拥有足够的时间,基本上都能把式子列出来,但是计算会花费更多的时间,所以列式顺利与否决定了你做某道题的进程。好的开始是成功的一半,要想加快列式的速度,就要对资料分析的考点掌握透彻,即每个基本概念涉及到的公式及公式的变形都要记住,熟练到读完题立刻联想到公式并代入数据的程度。
行测的容斥问题详解
一、容斥问题
容斥问题即包含与排斥问题,它是一种计数问题。在计数时,几个计数部分有重复包含时,为了不重复计数,应从他们的和中排除重复部分,采用这种计数方法的题型称为容斥问题。
二、题目特点
题目中给出多个概念,概念之间存在交叉关系。
三、常考题型
1、二者容斥问题
公式:覆盖面积=A+B-A与B的交集
例1:大学四年级某班有50名同学,其中奥运会志愿者10人,全运会志愿者17人,30人两种志愿者都不是,则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是多少?
A.6 B.7 C.8 D.9
解析:两个概念分别的奥运会志愿者和全运会志愿者,设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有X人,则有10+17-X+30= 50,所以X=7,即班内是全运会志愿者且奥运会志愿者的同学有7人。
2.三者容斥问题
公式:覆盖面积=A+B+C-两者交-2×三者交
例2:某调查公司对甲、乙、丙三部电影的收看情况向125人进行调查,有89人看过甲片,有47人看过乙片,有63人看过丙片,其中有24人三部电影都看过,20人一部也没有看过,则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是多少人?
A、69 B、65 C、57 D、46
解析:三个概念分别是甲片、乙片、丙片,假设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有X人,则89+47+63-X-2×24+20=125.所以X=46.即只看过其中两部电影的人数有46人。
3.容斥极值问题
容斥极值最常考的就是容斥交集的最小值,我们可以套用公式解决。
①(A∩B)=A+B-I (I表示全集)
②(A∩B∩C)=A+B+C-2I
③(A∩B∩C∩D)=A+B+C+D-3I
例3:小明、小刚、小红、小英四人一起参加英语考试,已知考试共有100道题,且小明做对了79题,小刚做对了88题,小红做对了91题,小英作对了89.
问题:
①小明和小刚都最对的题目至少有几题?
②小明、小刚、小红都最对的题目至少有几题?
③小明、小刚、小红、小英四人最对的题目至少有几题?
解析:
①小明和小刚都最对的题目至少有79+88-100=67人
②小明、小刚、小红都最对的题目至少有79+88+91-2×100=58人
③小明、小刚、小红、小英四人最对的题目至少有79+88+91+89-3×100=47人。
行测语句填空题易错题分析
【易错题1】
现在许多学者在讨论“全球变暖”这一话题时,常将其作为“科学问题”来讨论。实际上,在涉及这种超长时段的复杂问题时,现在许多标准的科学验证方法都是有局限性的,因而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但众所周知,历史学家在建构历史时,必须依赖史料之外的东西,而“全球变暖”涉及长时段的气候变迁,文字记载往往十分缺乏,只能通过地质材料间接推测;而且地球不是人类,它的行为和规律,不可能借助“史料之外的东西”来推测。所以,________________。
填入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全球变暖”目前仍然是科学所无法确定的问题
B.将“全球变暖”视为一个历史问题显然是不妥的
C.讨论“全球变暖”比通常的历史学课题难度更大
D.积累丰富准确的地质材料形成证据链很难实现
一本通编辑部调研错误率:60%
一本通编辑部统计易错项:B
正确答案:C
考生小王:“我对这题的印象还是比较深刻的,当时觉得这题很简单,就快速选出了答案,结果选了错误选项B项。一看到横线在最后,就知道要填一句总结上文的句子。当时大概浏览了四个选项,首先就把A项给排除了,因为它的说法本身就是错的。然后我快速阅读了文段,并圈出了文段关键词“历史”,据此排除了D项。最后剩下了B、C两项,但文段根本没有提及C项中的‘通常的历史学课题’,所以排除了C项。错选了B项。”
“唉,当时要是再多看一眼就好了,根本不会选错。现在再让我看这题,我很快就能排除B项,B项明显与文段中‘从历史的角度来讨论这个问题,有其特殊意义’意思相悖啊,当时读文段读得太匆忙,排除选项的时候也没再去确认一下,所以我选错了答案。”
【易错题2】
其次是发明阶段。这一阶段在人类文化当中相当有名。此一阶段时间比较短,从某些方面来看,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在这个阶段当中,发明家们把科学技术、好奇心与决心结合起来,通常再加上一定的表演技巧,将各种方法以新的方式结合在一起,给生活带来一种全新的技术。
填入文中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怀胎数月最终分娩的过程一样
B.流星划过夜空那样璀璨而耀眼
C.人类当年在月球上迈出第一步
D.人类文明酝酿以及发展的过程
一本通编辑部调研错误率:65%
一本通编辑部统计易错项:B
正确答案:A
考生小李:“现在一看到这题我就心痛,自从在国家公务员考试网对了答案之后我一直对这题耿耿于怀,后悔死了。命题人真是太狡猾了,完全了解我们考生的心理啊!”
“这题是在文章阅读中出现的,相对于其他题目来说这题是简单的,因为不用在全篇文章中去找答案,而就在这短短的一段话中去找就好了。‘这就像________________’,明显就指出了答案的方位,所填的这句话应与‘时间比较短’相对应。一眼扫过选项,A项‘怀胎数月’,怀孕肯定时间长啊,排除;B项‘流星’,心里一阵狂喜,就是它了,就这样选出了答案,选了B项。”
“说实话,当时心里还嘲笑命题人咋出这么简单的题目呢,太没水平了。现在回头看看,真是出得太有水平了,这得有多少考生掉进陷阱了啊!选项出的太有迷惑性了,而且把句子的重点都放在后面,像我这种心急的,看到前面就选了,肯定会做错。”
【易错题3】
大脑不让我们意识到这些庞杂的信息处理过程,其实是有原因的。因为如果把所有的信息处理过程全部呈现到意识中,我们将会被信息淹没。因此大脑选择只让我们意识到那些最重要的信息。但是,________________。当我们无法意识到这些庞大的无意识信息处理过程时,这些会偷偷影响我们行为的因素,就很容易成为被人利用的漏洞。
填入文中最后一段画横线部分最恰当的一句是:
A.任何选择都是要付出代价的
B.大脑的选择往往是无意识的
C.大脑对重要性的判断可能出错
D.信息的重要与否可能因时而异
一本通编辑部调研错误率:75%
一本通编辑部统计易错项:B
正确答案:A
考生小周:“这题做错在我意料之内吧,当时把言语理解放在了比较靠后的时间做,最后时间太紧了,没时间去细想。拿到题,根本没时间去把整个文段都读完,直接看了横线前后两句,急的脑子里只记住了后文中的‘大脑的选择’‘无法意识到’,然后一看选项B正好符合,就选了。”
“如果像平常那样时间比较充足的情况下去做,可能也会选错。因为整个文段比较绕,选项出的也很有迷惑性,要选出正确答案不容易。我也是看了答案后才明白过来的,A项中‘任何选择’对应前文中‘大脑的选择’,‘代价’即表示危害,与后文对应,因此选择A项。”
总结上述考生答错的几个原因,第一,考试时间紧,读题马虎;第二,思考不全面,匆忙选答案;第三,选项有迷惑性,掉入题目陷阱。总而言之,做错与考试时间的紧迫肯定有关。在时间的追赶下,阅读的不充分,只抓关键词,且思考的时间被严重缩短,往往眼睛扫过去,大脑还没跟上,很容易漏掉关键信息。希望各位备战省考的小伙伴们在接下来的考试中多加留心这些情况,争取少丢分,最好不失分。
猜你喜欢:
2017公务员行测政治常识新内容
上一篇:2017国考公务员行测模拟真题
下一篇:2017公务员行测模拟真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