行测片段阅读的快速解题技巧
行政职业能力测验是公务员考试的笔试必考科目,考生们想在考试中取得更好的成绩,以下是学习啦小编精心整理的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希望能帮到大家!
行测片段阅读的解题方法
一、“作者”也任性
今年国考尤其关注“作者的想法”,不仅有“作者接下来最不可能讲述的是……”,还有“作者想说的是……”,“作者希望科幻作品……”,下面就通过这一题,大家一起来猜一猜“作者”在想啥,命题人又在想啥。
(2016年国考)在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的差异和优劣时,常常有人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科学也会出错”的观点,这显然很正确。但在那种讨论中,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却明显是在用“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这一事实,来故意混淆不同的认知方式。这是极具误导性的。
根据这段文字可以知道,作者想说的是( )
A.在关于认知方式的讨论中不应偏离议题
B.任何一种认知方式都不会是完美无缺的
C.生搬“科学会出错”的观点有时会混淆视听
D.科学和宗教这两种认知方式并没有优劣之分
一眼扫过,就会发现本题的设问与一般试题不同,命题人将主体换成了“作者”,为什么这么做呢?笔者推测,原因有二:其一,将问题主体由“文段”改成了“作者”,会给大家一种错觉,即这道题目主观性较大,容易忽视文段的整体内容,而从自己的角度出发,猜测“作者”的意图;其二,用来扰乱大家答题步骤,一般来说,作答片段阅读题的顺序是设问→题干→选项,第一步就让大家遇到了“拦路虎”,目标不明确,让大家区分不出题型,扰乱答题步骤,从而为解题设下障碍。
提供公务员考试视频课程的学宝云课堂网校老师指出,作答这种设问意图不明的试题,最好的方法就是按部就班,先通读一遍文段,了解大概内容,再对照选项,判断答案。以本题为例,通读文段可知,作者首先提出“科学不是万能的观点”,并表明立场,即这一观点是正确的,接着进行转折,强调在没有人声称“科学永远正确”的情况下,主动插入这种观点,是故意混淆不同认知方式,具有误导性。再根据选项判断答案,A项中的“认知方式”扩大了论述范围,文段中指的是“讨论科学与宗教作为认知方式”,且“偏离议题”为无中生有,排除。B项只是文段中“所有认知方式都非完美无缺”的另外一种表达方式,偏离了文段的重点,排除。D项,文段并未谈及科学与宗教孰优孰劣,排除。因此C项当选。
二、概括题型花样多
今年国考阅读理解的概括题型也不甘示弱,创新了出题方式。除了有开头划横线,要求填入的句子可总领全文的,还有下面这题,要求用诗句或俗语概括文段所包含的道理。
(2016年国考)无论导演还是监制,都是非常复杂的工种,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没有经历过片场的摸爬滚打,在现场的执行能力就会有问题。因此,在一些电影产业成熟的国家,新人从学校毕业之后,要先在制片厂当学徒,从写剧本开始,再经过副导演、执行导演等环节,在各方面技能掌握齐全之后,最终成长为一名合格的导演,此后再“导而优则监”。
下列哪句话最能概括这段文字所包含的道理( )
A.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
B.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
C.天才是1%的天赋加99%的努力
D.不想当将军的士兵不是好士兵
读完选项可知,诗句都是平常耳熟能详的,且意思也较容易理解。通读文段,只要能抓住文段中的要点“经验的积累非常重要”、“新人从学校毕业”、“要先……再经过……”,都可得知文段强调的是实践的重要性,只有A项符合。这类题型,可能因为是新题型,难度反而小,易得分。
三、阅读理解、定义判断傻傻分不清楚
虽说阅读理解和定义判断的题干都是文段,但二者从文段内容和设问形式上还是泾渭分明的,但今年的阅读理解迎来了一道的怪异题目,不论文段内容还是设问方式都极其类似定义判断,犹如一颗落错方位的棋子,把大家弄蒙了。下面就来看一看这道题:
(2016年国考)心理学家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第一,我们对世界的认识有种“一致性需求”,希望世界的运动符合我们的信仰、理念、态度、经验和预期,即使现实与我们自身的预期不一致,我们也要改变外在的证据来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第二,人类需要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我们不希望自己在现实面前无能为力、无所适从,我们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
文中心理学家的发现可以解释下列哪一行为( )
A.在集体中容易产生从众心理
B.在明知自己错误的情况下仍固执己见
C.喜欢用“阴谋论”解释超越自己经验之外的事物
D.在过于熟悉的环境中容易产生厌倦心理并试图改变
读完设问可知,这是要结合文段内容判断选项是否符合心理学家的发现,这与定义判断的设问方式几乎一样。再看文段内容,整个文段论述的都是心理学家的发现,“人们对世界的认识受到两种基本需求的驱动”,也类似一种定义,但是篇幅比普通定义要长很多。
观察选项,发现比定义判断简单。直接抓住文段重点,一一排除选项即可。当然也可以把它当做定义判断题来解答,定义要点:①对世界的认识有“一致性需求”,要改变外在使它符合我们内在的期望;②人类对外在环境产生一种控制感,需要找到某种自己能够理解、控制、描述、解释和预测的可能性。观察选项,只有C项符合这两点。
行测片段阅读快速找重点的方法
一、 善抓关联词
以关联词来提示文段的结构的片段阅读在文段中出现的频率比较高。所以抓住这些关键词就把握注了文段的结构与重点,能够使我们更加快速地选出正确答案。一般而言,比较常见的结构有转折、因果、并列结构。转折与因果结构重点均在关联词之后,所以,遇到这些表达转折、因果,如“但是、然而;所以、因此”这些关联词时,就要重点把握文段后面的内容。而并列结构是并列的事件同等重要,所以遇到并列结构就要善于归纳,能够涵盖整个文段内容的选项便是最好的选项。
【例】“以房养老”的前提是手里有房,一般来说,手头有两套以上房产的人可能更会考虑“以房养老”,而从观念上看,中青年人更易接受,他们应该是未来“以房养老”的潜在群体。但近年来房价非理性上涨已经大大超出很多人的承受能力,有些甚至到60岁都还不完房贷。养房都成问题,更别说以房养老了。
这段文字意在强调( )
A.仅有一套房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B.60岁以下的人不会考虑“以房养老”
C.“以房养老”在现阶段适用人群较少
D.推迟退休年龄或可推动“以房养老
【答案】C.解析:文段第二句话开头出现”但“字关联词,说明文段是转折结构,重点关注”但“字之后的内容,与后面内容意思一致的便是C,项,故选C.
二、关注首位句
如果一个片段阅读中美美与出现关联词,那么这个片段阅读一般为总分或者分总结构,所以大家要重点关注首句与尾句。
【例】青铜镜背面的花纹随着时间的推移也有着各种各样的变化。齐家文化时期的青铜镜背面花纹较为简单,到了汉代,镜子的背面开始出现了几何图案,这些图案设计的灵感或者源于当时汉代丝绸上的花纹。科特森还特意提供了一些汉代丝绸的藏品与青铜镜共同展出,以便参观者进行比较。到了隋唐时期,镜子背面开始出现十二生肖、五岳四海等图案。而随着唐朝与西域和海外频繁的贸易往来,一些外来的艺术设计理念也反映到青铜镜上,其中包括葡萄藤,花草以及复杂的回纹样式。元代以后的青铜镜开始出现仿古的风潮,镜子背面的设计有模仿唐朝以前青铜镜的痕迹。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A.青铜镜背面花纹的演变
B.青铜镜背面花纹设计理念的回归
C.青铜镜所承载的文化内涵
D.中外交流对青铜镜纹饰的影响
【答案】A.解析:文段没有关联词提示,说明可能为总分、分总结构。第一句点名了观点,后面都在进行举例子说明,故重点把握第一句。文段中与第一句意思一致的便是A项,故选A.
三、深挖关键词
片段阅读中除了关联词和首尾句之外,还要注意一些比较重要发关键词,这些词语一般带有表达作者观点倾向或者提出对策的意思。所以遇到这些词语也要引起重视,比如”应该、需要、必须、关键、重中之重,如果,只有“.
【例】高校社团活动现在遭到批评,批评的不是该不该有社团,而是高校对社团的经营方式。目前的高校社团组织应该改进,使 参加社团的多数人受益,而不是少数人的成功。如果高校社团经营好了,在大学生培养中的作用就不只是”第二课堂“.教育不始于课堂,也不会止于课堂。读万卷 书不如行千里路,行千里路不如阅人无数,处处留心皆是学问,课堂内外尽为培养。
这段文字意在说明( )。
A. 高校社团的社会评价很差
B. 高校社团的经营方式需要改进
C. 高校社团不能满足于少数大学生的获益
D. 高校社团的定位不是”第二课堂
【答案】B.解析:文段中第一句其实已经点名了问题在于经营方式,第二句“应该”两个字开始表明作者观点,所以作者的意见在于改进经营方式,故选B.
行测时间规划的问题介绍
解决此类问题的原则:时间的共用原则,最短工序时间的优先原则
具体应用:当某些步骤同时进行不会互相影响时,可以并行操作,从而节省时间;当某些步骤同时进行会对彼此产生影响时,则让所需时间短的步骤先进行,从而节省总的等待时间。
关键:此类题目所求的都是最短时间,所以当存在多个工作方案,要确定每个方案或者工序的所用时间,哪些工序可同时进行,彼此之间存在时间差异时,需要计算出每个方案所需时间,从中选择时间最少的即为最优方案。
【例题1】
家里来了客人,妈妈让小玲给客人泡茶,洗水壶要一分钟,洗茶杯用1.5分钟,放茶叶要用0.5分钟,水烧开要16分钟,为了使客人早些喝上茶,小玲最合理的安排要用几分钟就能沏茶?
A.15 B.17 C.19 D.21
【思路】题干出现做某件事的多道工序,问如何安排才能达到最高效率问题,例如“妈妈让小玲给客人泡茶,洗水壶要一分钟,洗茶杯用1.5分钟……”,属于时间规划问题。
【答案】B.解析:洗茶杯、放茶叶可以在烧水的同时进行,故所求时间为1+16=17分钟。
【总结】此类题型的特征为做某件事需要多道工序,解关键点在于找这些工序中哪些是可以并行的,即可以同时操作的,这样就可以节省时间。
【例题2】
张局长找甲、乙、丙三名处长谈话,准备与甲谈10分钟,与乙谈12分钟,与丙谈8分钟。秘书带三人到局办公室后对谈话的顺序做了合理安排,使三人谈话的时间与等待时间之和为最短,则这个最短时间是:
A.46分钟 B.53分钟 C.54分钟 D.56分钟
【思路】从“张局长找甲、乙、丙三名处长谈话,准备与甲谈10分钟,与乙谈12分钟,与丙谈8分钟。”这句话可知此类题型为排队取水问题,题型特征为每次只能做一件或者多件事,剩余的需要等待,问如何安排,才能最省时间。
【答案】D.解析:要想等待时间最短,则需要尽量让时间短的先谈。即丙第一个谈,三人的谈话与等待的时间和为8×3=24分钟,第二个是甲谈,甲乙所需时间和为10+10=20分钟,最后一个乙谈,需要12分钟,共需要24+20+12=56分钟。
此类题型做每件事的时间是不变的,只能让等待时间尽量短,即尽量安排所需时间短的在前即可。
猜你喜欢:
行测片段阅读的快速解题技巧
上一篇:行测类比推理有什么解题技巧
下一篇:行测常识判断有什么复习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