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

时间: 德豪21 分享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版块是高考语文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版块之一,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3题。

  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中国历史上,“孝”是进入家庭观念中最早的伦理道德范畴。传说尧时,“虞舜,性至孝”,感天动地,“帝尧闻之,遂以天下让焉”。这可能就是中华孝文化的雏形。“孝”大兴于周代,其初始意指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至孔子,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善事父母”的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至《孝经》,“孝”这个反映家庭亲子关系的道德观念被全面政治化了。

  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举足轻重的地位。孔子提出了“孝为仁之本”,而儒家思想也就是以“仁”为中心的道德思想,可见“孝”在儒家思想中的重要地位。在《孝经》中,“孝”被置于道德规范的最高地位,“孝者,德之本也,教之所由生也”,意思说,孝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孝”,作为中华民族传统道德的本位,可以说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孝文化对“孝”有明确的规定,并强调“孝”与“顺”的一致。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 ”“尊亲”不仅指尊敬,更有一系列礼仪规定;“弗辱”就是要安分守己,不许玷污祖上的名声和家族的尊严,还要珍爱父母给予的身体;“能养”并非一般的供养,而是敬养。在中国的孝文化中,还强调“顺”,即顺从父母的意愿,孔子对孝的简洁解释是“无违”,儒家所提倡的“孝”从本质上来说,就是服从长上的意志。

  孝文化有着重要的政治内涵。“孝”本是规范家庭内部亲子关系的伦理道德,但传统的中国社会是家国同构、君父同伦,“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意义。“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君为天下父,行孝道就是行忠道,忠孝是一体的。《孝经》认为:“身体发肤,受之父母,不敢毁伤,孝之始也;立身行道,扬名于后世,以显父母,孝之终也。夫孝,始于事亲,中于事君,终于立身。 ”孝敬父母只是孝的开始,进德修业才是孝之终。这与儒家伦理“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思想相一致,与儒家“身—家—国”的模式相统一。可见,“孝”已经同时向个体道德领域和政治领域扩展,它起源于个体道德修养,贯穿于家庭中赡养父母和家庭和睦,终于进德修业,对国家和社会履行职责。

  孝文化对“不孝”有明确的规定。在《孟子》中,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为其做了如下注解:“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家贫亲老,不为禄仕,二不孝也;不娶无子,绝先祖祀,三不孝也。 ”“阿意曲从,陷亲不义”从精神层面提出致亲于义则为“孝” ,陷亲于不义则为“一不孝”。可见,孝不是简单的恭敬顺从,而是以“义”作为“孝”的评判标准。“家贫亲老,不为禄仕”则从物质层面,即温饱与否和是否为考取功名而努力提出“孝”的标准。最后,“不娶无子,绝先祖祀”又从发展的层面,即后继是否有人的角度提出“孝”的标准。此处的“无后”并不是侧重“不娶无子”,而是强调“绝先祖祀”,即无人继承衣钵才是真正的无后,真正的大不孝。

  (选自《中西方孝文化探析》,有删改)

  1.下列对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中华民族的孝文化历史悠久,源远流长,“孝”由一种反映伦理道德的家庭观念逐渐发展变化,后来被全面政治化了。

  B.“孝”大兴于周,其初始意为尊祖敬宗、报本返初、生儿育女和延续生命,有别于“善事父母”的伦理意义。

  C.孔子提出“孝为仁之本”的观点,确立了“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孝”是一切传统道德规范的核心。

  D.传统中国社会家国同构、君父同伦的特点为“孝”向政治领域扩展奠定了社会基础,“孝”也就具有了重要的政治内涵。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曾子认为“孝有三,大孝尊亲,其次弗辱,其下能养”,“孝”不仅要求内心尊敬,更应体现在一定的礼仪上,敬养是“孝”的底线。

  B.“阿意曲从, 陷亲不义,一不孝也”,可见违背自己意愿、一味顺从,最终使“亲”陷于不义之中,这也是不孝顺。

  C.文章第四段采用对比论证的方法,将“孝”的丰富内涵与儒家伦理思想作对比,突出孝文化具有重要的政治意义。

  D.文章第五段引用孟子及赵岐的话,是为了帮助读者进一步明确什么是中国孝文化中“真正的不孝”,从而增强了说服力。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孔子对“孝”有积极推动作用,他使“孝”从其宗教与哲学意义转化为纯粹伦理意义,从宗族道德转化为家族道德。

  B.孝文化在中国文化中有着重要的地位,“孝”是儒家核心思想“仁”的根本,是道德的根本,一切教化都从此产生。

  C.孟子提出:“不孝有三,无后为大。”赵岐认为“不孝”的重点在于“绝先祖祀”,只要有人继承衣钵,就不算是大不孝。

  D.中华民族的孝文化有双重意义,即家庭意义和社会意义,对 “孝”与“不孝 ”都有明确的规定,优于西方孝文化。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阅读下面文字,完成 4~6题。

  材料一

  据统计,2014年至 2015年,媒体曝光的校园欺凌事件共 43起。其中,2015年 3月以来就有26起,发生地从大型城市北京、上海,到欠发达的广西、云南,从东北辽宁,到南端省份海南。

  2015年日本文部科学社对已经认定的校园欺凌事件的统计表明,近年来,日本中小学校

  园欺凌现象发生频率呈激增之势。

  校园欺凌分为直接欺凌和间接欺凌,其中直接欺凌包括肢体欺凌和言语欺凌,间接欺凌

  则指通过散播谣言、利用人际关系、煽动他人恶意对待等方式,将受欺凌者排除在某个团体

  之外。随着网络的普及,以将欺凌视频或受欺凌人的行为公布在网络上为特征的网络欺凌也

  成为一种主要方式。

  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或上下学路上,这类环境几乎没有外力控制,

  青少年很容易在情绪失控的情况下做出非理性行为。一些帮派仅由在校学生构成,他们出于

  对社会帮派的好奇和自我保护的需要,自成一派;另一些帮派则极为复杂,不仅有不同年级

  的学生,还有成人势力等。

  材料二

  某重点中学的刘博告诉《中国新闻周刊》,外貌、成绩等不是他欺负别人最直接的原因,

  真正的原因是被欺负者的性格不太合群,或者自己不认同。“一般学生没人欺负,容易被欺

  负的是那些让我们感觉有点‘假’的人”,“说话方式让我不喜欢”,或“看起来很不顺眼,

  很欠扁”。

  旁观者也是校园欺凌行为中不可或缺的因素。如果旁观者对欺凌行为默不作声,或者叫好,就会助长欺凌者的行为,导致欺凌现象越来越多。如果旁观者能够给予受欺凌的同学以支持,欺凌行为再次发生的概率就会减少。

  多位专家表示,除了青少年自身的成长特点,校园状况是外部社会的缩影,是成人世界

  的映射,更是教育环境的直接反映。最直接的原因是,孩子们成长过程中,没人教他们如何

  应对、处理孩子之间的冲突,他们不知道该如何对待自己情绪的宣泄,最终选择了暴力这种

  方式。

  在北京师范大学心理学院教授寇彧看来,家庭中专制、放任的教养方式最有可能造成学生的不良行为,孩子模仿父母的攻击行为,偶尔做出的越轨行为也得不到有效纠正,久而久之,欺凌者习得了攻击和伤害行为,被欺凌者习得了逆来顺受的应对方式。

  材料三

  2013年,日本参议院通过《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此外,文部科学省增加了学校辅导员和护理员的数量,扩充学校咨询机构及校园社会工作者的规模,并设置 24小时不间断服务咨询电话,以帮助学生处理各种问题。

  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学校解决欺凌现象,同时将反对欺凌、骚扰、歧视、暴力的教育列入教学大纲。每年三月的第三个星期五,是国家命名的“反欺凌日”。

  中国学校普遍对校园欺凌行为不愿承认也不愿正视,但也有些民间机构开始自发地进行校园欺凌行为的干预。广州市“青年地带”于 2012年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他们与政府合作,对海珠区

  12所学校每校派驻两名社工。“青年地带”正在筹备开发一个名为“校园零欺凌”的 APP,希望能通过新媒体平台,实现青少年、家长和教师的互动,普及预防及应对校园欺凌的信息,实现对校园欺凌真实情况的评估。

  4.下列对上述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解决校园欺凌问题不仅是中国的难题,也是全世界关于青少年成长需要共同面对的难

  题。

  B.校园欺凌方式多种多样,呈现出隐蔽性与帮派化的特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

  映射。

  C.产生校园欺凌现象的原因涉及青年自身和教育环境,外部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

  凌现象的产生。

  D.目前我国“反校园欺凌”只能依靠民间机构,随着时代的变化,“反欺凌”的新手段也

  应运而生。

  5.下列针对三则材料的理解和分析,最恰当的两项是(4分)

  A.材料一显示,随着网络的普及,网络欺凌成为校园欺凌的一种主要方式,这种间接欺凌

  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

  B.材料一显示,由于校园欺凌多发生在楼梯拐角、厕所、寝室等几乎没有外力控制的环境,

  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

  C.材料二中专家认为,孩子在成长过程中,需要得到指导,帮助他们正确应对、处理孩子

  间的冲突,正确宣泄情绪。

  D.材料三显示,发达国家对校园欺凌现象高度重视,并采取了一系列积极应对措施,这些

  都值得我国借鉴。

  E.三则材料从不同角度对校园欺凌现象进行了分析,表明校园欺凌现象普遍,原因多样,

  伤害影响深远,应着力解决。

  6.结合材料内容,请你就如何解决校园欺凌问题,谈谈你的建议。(5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7~9题。

  静夜品瓷

  程应峰

  夜静时分,忽地就想到了景德镇,想到了多年前不经意打碎的一只来自景德镇的薄胎青

  花瓷瓶,想到了曾经读过的一首诗,想到了诗中所写的“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

  牵动心中万千愁绪”的情景,这情景,竟然一直存留在我的记忆之中。

  都是因为瓷器。瓷器这东西,每一道工序都是一个故事,每一片温润都是一种情怀,每

  一缕光泽都闪烁着离奇的色彩,它总是古色古香、不著痕迹地将生活的美和好嵌入一个人的

  生命。

  我有两次抵达景德镇的经历,一次是在梦里,一次是在梦外,这两次都披着夜色,悄悄

  的,静静的,没有喧闹和喧哗,但我却分明听见质地优雅的瓷器的声音天籁般传来。这声音,

  沾染着浓重的人文气息,漫溢华宇,贯穿古今,美轮美奂,直入心扉。

  就像大都市总是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无论是白天还是黑夜,景德镇总是陷在瓷器里。这

  里的花盆是瓷的,灯杆是瓷的,景观是瓷的,图案装饰也是瓷片镶嵌而成。比比皆是的商铺,

  摆放着五花八门的瓷器,旅馆、饭店、广场、游乐园,哪里都泛现着瓷器的光泽。那些看起

  来无处不在的,大大小小、形形色色的瓷器,总是旗帜鲜明地撞入眼帘,令人心怡而感叹。

  就像有人说的,景德镇的瓷,比汉语里的词还要多得多哩。

  灯影笼罩下的瓷都,是值得慢慢品味的。无须外在的叩击,这满街满巷遍布的瓷,就可

  以层层叠叠地在心中回响起来,回响起千年的美丽和沧桑。如此美妙的去处,如此美妙的音

  韵,是值得在静夜、在灯影月色里、在行云流水处细细品味的。

  走过一家乐器店,我看见了各种瓷乐器:瓷排箫、陶埙、瓷琴、瓷二胡、瓷唢呐、蓝斑

  腰鼓等等,令人目不暇接。我不知道它们究竟能散发出怎样不同凡响的音韵,但在我的想象

  中,它们一定有着或厚重,或悠远,或美丽多姿,或情意绵绵的音韵,这音韵,有着不可抵

  御的诱惑力。

  回转,静坐宾馆大堂,入目的博物架上,“荷花碗”、“旋纹樽”、“荷叶口瓶”……在声光

  电的策动下呈现出古朴、娴雅、沉静、大气之神韵,那优美的形态、别致的釉色、含蓄的花

  纹生动而传神,教人观之再三,不舍移步离去。是啊,最美的瓷器如淑女,最精致的瓷器如

  少女,就算在幽幽暗暗里,明明灭灭中,也能感受其晶莹剔透的质地,滑润如玉的釉面,以

  及迷离状态下所具有的神秘温润的气息。这聚集着东方女性纯洁、温柔、细腻、内敛品性的

  瓷器啊,究竟蕴涵着多少不为人知的生命美丽?透过眼前的瓷器,所能体验的,除了窑变的

  神奇,还有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

  无论读瓷还是听瓷,都需要慢慢慢慢地品。用心品了,就能品出它的源远,品出人类卓

  越的智慧,品出属于它的春花秋月,品出它所承载的历史蕴含。用心品瓷,可以让人沉入或

  清新或愉悦或凝重的人生境界里,继而在思想的枝丫上,长出簇新的可以自由飞翔的芽叶来。

  (选自《文学与人生》,有删改)

  7.下列对文章内容和艺术特色的赏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3分)

  A.文章以“夜静想到一只薄胎青花瓷瓶”与“一根白发,掉落在洁白的瓷盘上”诗句开头,

  既呼应题目,又增添文化气息。

  B.文中多处运用比喻,如“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最美的瓷器如少女”,起

  到了化抽象为具体的作用。

  C.文章开头从夜静时分想起瓷器写起,然后展开梦里梦外听瓷与读瓷的经历,随之触发人

  生的思考,构思巧妙,感情真挚。

  D.文章总体上运用了象征手法,字面上写品瓷,实际上是借品瓷写人生,强调人们要像品

  读瓷器一样品读人生独特的滋味。

  8.请结合全文简析文章结尾画线句子在文中的作用。(5分)

  9.从全文看,作者静夜品瓷“品”出了哪些韵味?(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 10~13题。

  王导,字茂弘,光禄大夫览之孙也。父裁,镇军司马。导少有风鉴,识量清远。年十四,

  陈留高士张公见而奇之,谓其从兄敦曰:“此儿容貌志气,将相之器也。”初袭祖爵,后参东

  海王越军事。时元帝为琅邪王,与导素相亲善。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

  帝亦雅.相器重,契同友执。帝之在洛阳也,导每劝令之国。会帝出镇下邳,请导为安东司马,

  军谋密策,知无不为。及徙镇建康,吴人不附,居月余,士庶莫有至者,导患之。会敦来朝,

  导谓之曰:“琅邪王仁德虽厚,而名论犹轻。兄威风已振,宜有以匡济者。”会三月上巳,帝

  亲观禊,乘肩舆,具威仪,敦、导及诸名胜皆骑从。吴人纪瞻、顾荣,皆江南之望,窃觇.之,

  见其如此,咸惊惧,乃相率拜于道左。导因进计曰:“古之王者,莫不宾礼故老,存问风俗,

  虚己倾心,以招俊义。况天下丧乱,九州分裂,大业草创,急于得人者乎!顾荣、贺循,此

  士之望,未若引之以结人心。二子既至,则无不来矣。”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

  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自此之后,渐相崇奉,君臣之礼始定。

  俄而洛京倾覆,中州士女避乱江左者十六七,导劝帝收其贤人君子,与之图事。时荆扬

  晏安,户口殷实,导为政务在清静,每劝帝克己励节,匡主宁邦。于是尤见委杖,情好日隆,

  朝野倾心,号为“仲父”。帝尝从容谓导曰:“卿,吾之萧何也。”

  永嘉末,迁丹阳太守,加辅国。导上笺曰:“昔魏武,达政之主也;荀文若,功臣之

  最也,封不过亭侯。仓舒,爱子之宠,赠不过别部司马。以此格万物,得不局迹乎!今者临

  郡,不问贤愚豪贱,皆加重号,辄有鼓盖,动见相准。时有不得者,或为耻辱。导忝.荷重任,

  谨送鼓盖加崇之物,请从导始。”帝下令曰:“导德重勋高,孤所深倚,诚宜表彰殊礼。”拜宁

  远,寻加振威。愍(悯)帝即位,征吏部郎,不拜。

  (选自《晋书·王导传》)

  10.对下列句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帝亦雅相器重 雅:甚,很

  B.窃觇之 觇:察看

  C.帝尝从容谓导曰 从容:镇定自若

  D.导忝荷重任 忝:有愧于,辱

  11.下列对文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徙”和“迁”古代都指官职调动。“迁”一般表示官职升降,“徙”则表调职。

  B.九州,中国的别称。古代分中国为九个州,具体是哪九个,有多种不同的说法。

  C.魏武,即魏武帝曹操。“魏武帝”是曹操的儿子曹丕称帝后追封给曹操的谥号。

  D.禊,古代传统民俗,官吏百姓到水边嬉游,消灾祈福。这种活动只在春季举行。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王导自幼气质出众,张公见其风采后,对他随从说王导有将相之才。

  B.王导和元帝亲如挚友,当吴地人士不亲附元帝时,他即为此深感忧虑。

  C.王导为元帝尽忠尽智,深受元帝器重,元帝把他看成是汉代名相萧何。

  D.看到朝廷对官吏几乎有求必应,封赏过滥,王导便上奏请求谨慎施行。

  13.把文中画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导知天下已乱,遂倾心推奉,潜有兴复之志。(5分)

  (2)帝乃使导躬造循、荣,二人皆应命而至,由是吴会风靡,百姓归心焉。(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 14~15题。

  临江仙

  陈克 ①

  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②。岁华销尽客心惊,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送老齑盐

  ③何处是?我缘应在吴兴。故人相望若为情,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

  [注]①陈克:南宋词人。②江城:指建康,今江苏南京。③齑盐:细碎的腌菜,这里代指养老之处。

  14.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与鉴赏,不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四海十年兵不解,胡尘直到江城” 交代了危急的时局,点明感慨的原因,具有统领全词的作用。

  B.“疏髯浑似雪,衰涕欲生冰”运用比喻、拟人的手法,形象地描写出诗人的落魄形象,也点出“客心惊”的缘由。

  C.“送老”一词承上启下,上承 “十年”“岁华销尽”“疏髯”“衰涕”,下启“应吴兴”“别愁”“孤影”。

  D.“别愁深夜雨,孤影小窗灯”两句,以景结情,营造迷离恍惚的气氛,寄托词人难言的苦衷,含不尽之意。

  E.这首词感情真挚,巧设意象,意境深美,语言清新淡雅,浅处皆深,读来韵味十足感人至深。

  15.词中寄寓了词人哪些情感?请结合全词简要分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杜牧在《阿房宫赋》中以“ ,”来质问秦统治者,批判其贪婪与挥霍。

  (2)屈原的《离骚》中“ ,”两句写出了当时违背准则、取悦别人的严酷现实。

  (3)陆游的《游山西村》中表达出豁然开朗的人生境界的句子是“ ”。

  第II卷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使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3分)

  ①《水浒传》英译《在河边发生的故事》,《红楼梦》俄译《红色阁楼里的梦》,原著的韵

  味全失,使中国读者觉得简直不可理喻。

  ②小剧场正上演昆曲《游园惊梦》,云台上那青衣眼神流转,碎步生莲,才一开腔便先声

  夺人,楼上楼下的看客皆轰然叫好。

  ③电视连续剧《人民的名义》展现了形形色色的官场众生相,有人勾心斗角只求升官发

  财,有人犬儒到底只求独善其身。

  ④在那流金铄石的岁月里,许多人致力于中国的金融改革,并为证券市场的建立付出了不少心血,为沪深两市立下汗马功劳。

  ⑤面对盘根错节的贪腐案件,调查组办案人员抱持坚定信念,纵使拔出萝卜带出泥,也绝不投鼠忌器,看了佛面看僧面。

  A.①④ B.②③ C.③⑤ D.④⑤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二十四节气的名称始见于殷商时代,到西汉已基本完备,属中国历法的独特创造,几

  千年来对推动中国农牧业发展起了重要作用。

  B.论文造假不仅导致研究重复低效、垃圾论文成堆,而且亵渎了求真求实的科学精神,

  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学术规则。

  C.按照法律规定,从事食品经营需要获得许可,但是目前一些网络食品经营者并没有取

  得资格,今后需要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

  D.雾霾严重影响百姓的生活,要治理雾霾,既要靠完善治理大气污染的法律法规,又要

  靠调整经济结构、转变生活方式、使用清洁能源等措施来实现。

  1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①科技发展日新月异,

  ②人类面临的命运却十分脆弱。

  ③我们面临的重大自然

  灾难除了地震、火山、海啸外,

  ④包括小天体撞击、地球磁极倒转、超级太阳风暴等。

  生命体

  ⑤庞大如恐龙,也能在一夕间灭亡殆尽。

  ⑥人类必须保持足够的危机感和紧迫

  感。

  ① ② ③ ④ ⑤ ⑥

  A随着 /因为也虽然因此

  B虽然而尽管 /或许所以

  C虽然但是 /还即使因此

  D /而或许还即使所以

  2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

  密。每处不超过 15个字。(5分)

  有人惊呼我们已经进入读屏时代,青少年成为被电子屏夺走的一代,更有人简单将读屏

  与碎片化的浅阅读画上等号,呼吁多读书、少读屏。事实上,

  ①,乃至对立起

  来,不同的人群选择不同的阅读方式,无可非议。“布衣暖,菜根香,诗书滋味长。”有人在

  纸质书中嗅到了书香,感受到了阅读审美;也有人将视野浓缩于方寸之间,在手指翻飞的滑

  屏中获取信息,

  ②。无论读屏还是读书,要义在读。与其纠结读屏与读书,不

  如反身自问:③?

  21.请你写两句劝导语或警示语,提醒大家在校期间管控好手机,学校将制作成标语悬挂在教

  学楼前。每句不超过 20字。(6分)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 800字的文章。 (60分)

  这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1.C【解析】张冠李戴,确立“孝”在中华传统道德的地位的是《孝经》。

  2.C【解析】“对比论证”说法错误。

  3.D【解析】“优于西方孝文化”于文中无依据。

  (二)实用类文本阅读(12分)

  4.A【解析】B项“归根到底其实都是成人社会的映射”程度扩大,理解错误;C项“社会环境的状况直接导致了校园欺凌现象的产生”理解错误;D项“只能依靠民间机构的自发干预”说法绝对。

  5. C、D【解析】A项“间接欺凌的伤害远大于直接欺凌”属于无中生有;B项所以“学校对此也无能为力”强加因果,推论有误;E项材料没有分析校园欺凌现象的“伤害影响深远”。(选对一个得2分,选对两个得4分)

  6.①政府高度重视。日本政府高度重视,参议院通过了《欺凌防止对策推进法》,从立法层面加大干预力度;澳大利亚专门建立了政府组织和网站,帮助解决校园欺凌现象。

  ②鼓励民间机构参与。学校和政府要正视校园欺凌现象,广州市的“青年地带”就在政府的鼓励支持下,启动了反校园欺凌服务项目。

  ③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社会及学校要对青少年及家长加大宣传教育的力度,优化教育环境,帮助青少年健康成长。

  (答对一点得2分,答对两点得4分,答对三点得5分。其他答案酌情给分。)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14分)

  7.B【解析】B项“就像大都市陷落在繁华里一样”不是比喻。

  8.结构上:①点题(照应题目)(1分)②总结全文(1分)

  内容上:①运用了比喻的手法将“思想”比作“嫩芽”“枝丫”,形象生动地说明了品瓷能让人更深层地体会人生的境界,让人们的思想自由。(2分)②表达了文章的主旨,品瓷就是品人生。(1分)

  9.①品出了生活的美和好;②品出了沾染着贯穿古今的浓重的人文气息;③品出了有着厚重悠远、美丽多情的不可抵御的诱惑力;④品出了空明无尘的人间趣味。(答出1条2分,答出3条6分)

  二、古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阅读文(19分)

  10.C【解析】C项 “从容”,在文中的意思应该是“私下”。

  11.D【解析】D项 也可以在秋季举行。

  12.A【解析】A项 应该是张公对他堂兄说的。

  13.(1)王导知道天下已乱,于是全心全意推戴尊奉(辅助)元帝,暗中立下复兴国家的志愿。(“倾心”“推奉”“潜”各1分,文意通顺2分)

  (2)元帝于是派王导亲自拜访贺循、顾荣,两人都接受邀请到元帝的府中,这样吴地的人士纷纷前来拜见,百姓归心于元帝。(“躬”“造” “风靡”各1分,文意通顺2分)

  14.B、E【解析】B项3分,E项2分。 B项“拟人”错误, E项“语言清新淡雅”错误。

  15.①亡国之悲愤。词人作此词时,中原已沦陷,兵临建康,作者面此痛心疾首,又无可奈何,满腔忠愤溢于言表。

  ②年华已逝之悲恨。“岁华销尽”,鬓发如雪,作者对自己年华老去、无法驰骋疆场深表遗恨。

  ③对安居生活的渴望。词人生逢乱世,侨居异乡,渴望能归老吴兴。

  ④离别的哀愁。词人想归老吴兴,但又对建康的老朋友依恋不舍,离愁别绪笼罩心头。

  (评分标准:每点2分,答出任意三点给6分)

  16.(1)奈何取之尽锱铢 用之如泥沙 (2)背绳墨以追曲兮,竞周容以为度。

  (3)柳暗花明又一村

  第II卷 表达题(80分)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 C【解析】①错误。“不可理喻”指不能够用道理使他明白,形容固执或蛮横。②错误。先声夺人,指在与对方或对手较量以前,张扬声势来压倒对方或使对方畏惧、退却;后也指做事要抢先一步。此处语境并没抢先一步之意。④错误。流金铄石:形容天气酷热,好像金石都要熔化。

  18. B【解析】A项,中途易辙造成的主谓搭配不当,应改为“二十四节气属于……独特创造,对……起到作用”;C项,“加大这方面的规范和管理”搭配不当。D项,句式杂糅,应删掉“来实现”。

  19.C

  20. ①无需将读屏和读书割裂 ②同样找到了阅读的乐趣 ③今天我阅读了吗(1句1分,3句5分。)

  21.参考示例:(1)劝君惜取少年时,莫让手机误前程。(2)放下手机莫做低头族频频往下,捧上书本要学奋进人天天向上。(答出1句3分,2句6分)

  四、写作(60分)

  22.参照概括评分标准

  原题:

  这段时间,一些文化现象相继引发人们关注:央视《朗读者》节目激起了人们对文化经典的热情;民谣歌手赵雷在歌曲《成都》里唱出了文化韵味而给人们带来感动;中学生武亦姝在央视《中国诗词大会》上一鸣惊人而受到大家赞赏……

  对此,有人认为是相关人员个人魅力的影响,有人认为是人们对泛滥娱乐节目的审美疲劳,还有人认为是人们对优雅文化的渴望正在被唤醒……

  那么,你又如何看待呢?请整体把握材料,联系现实,自选角度作文。要求自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书写规范。

  审题角度:

  1.文化现象关注。

  2.原因思考:个人魅力、娱乐过度后的平衡、文化优雅的内心渴望……

  3.现实及未来、传统及历史等的思考。

  建议:基准分46;一类作文5%左右。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全国卷1语文试题及参考答案解析

2.2017高考语文试题答案

3.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4.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解析

5.2017高考语文模拟试卷带答案

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

高考语文文学作品阅读考查版块是高考语文考查学生阅读能力的重要版块之一,它随时代的变化而变化。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高考语文真题卷 第Ⅰ卷阅读题(70分)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9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重庆高考语文题目
    重庆高考语文题目

    在高考语文中,诗歌鉴赏是拿分的重难点,需要教师给予高度的重视,旨在研究高考语文诗歌鉴赏的解题策略,以不断加强教学的有效性。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

  • 重庆高考题目
    重庆高考题目

    高考作文在历届高考语文试卷中占用相当大比重,因此训练学生审题能力,提高学生写作水平在语文教学中显得尤为重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重

  •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模拟题
    2017年重庆高考语文模拟题

    高考语文命题应以语言文字凝聚文化自信,强化核心素养,彰显学科特色;更应该理直气壮地担负起传承民族文化、捍卫中华母语的责任,充分利用高考平台,积

  •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
    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

    高考语文一方面肩负着考查筛选人才的使命,另一方面也要产生对中学语文教学的反拨作用。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年高考语文试卷的内容,希

645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