山东高考语文真题
高考命题应重视发挥语文教材的作用,同时鼓励学生开展广泛的课外阅读。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山东高考语文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山东高考语文真题
第I卷 (共36分)
一、(每小题3分,共15分)
1.下列加点的字的读音和字形有错误的一项是( )
A.卡(qiǎ)壳 间(jiàn)杂 哈密瓜 再接再厉
B.当(dàng)真 横(héng)肉 亲和力 闪烁其词
C.遂(suì)心 闷(mèn)热 敞篷车 矫揉造做
D.露(lù)台 画帖(tiè) 胳肢窝 浑然天成
2.填入下列句子画线处的词语正确的一组是( )
①曲曲折折的羊场小路一直 到远方的山峰。
②中国人重感情,旧地重游, 想起往事。
③设置这个问题的目的,是 大家对勾股定理的掌握情况。
A.曼延 不免 考查 B.曼延 难免 考察
C.蔓延 不免 考察 D.蔓延 难免 考查
3.下列句子标点符号的用法不符合规范的是( )
A.“我的孩子们,”他温和而严厉地说,“新教师明天就来,今天是你们最后一堂法语课了,我希望你们多多用心学习。”
B.明星利用群众对他们的信任,为厂家做不负责任的虚假宣传,是忽悠民众,还是谋财害命?这与偷盗行骗有何本质区别!
C.中国古代有“君子之泽,五世而斩”的说法(《孟子·离娄下》),一家一族的兴衰荣枯,一朝一代的兴旺更替,正是这一规律的反映。
D.记者对一些家庭采访,不少家长反映:孩子作业过多,做作业时间过长,有时甚至做到深夜。这些情况在全国各地普遍存在。
4.下列各句中,加点的词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 )
A.那位著名的学者去年在北京大学所作的关于人与自然相互关系的演讲,观点鲜明,切中时弊,这可谓不刊之论啊﹗
B.随着出版业的市场化和多元化,类型多样、题材丰富的作品大量涌现,其中也有一些作品粗制滥造,令人不忍卒读。
C.有人多次为芦山灾民慷慨解囊,倾尽全部积蓄,也有人声明自己将细大不捐,以抗议某些慈善机构运作缺乏透明度。
D.随着4G时代的到来,国产智能手机纷纷登堂入室,截至今年第一季度,联想、华为、中兴和小米等品牌手机在全球市场已占有三分之一的份额。
5.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关于《红楼梦》后40回的作者是谁这个问题,红学家历来有不同的说法,现在大家一般采用的是以高鹗续作这一说法为准。
B.这部由第六代导演执导的青春片带有鲜明的时代印记,表现了主人公拒绝平庸、坚守梦想的成长故事,具有极强的感染力,深深地打动了观众。
C.近年来,我国在海外开展了形式多样的汉语教学、汉语推广等文化交流活动,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
D.作为“第三次工业革命重要标志之一”的3D打印技术,目前被各国艺术家用于复杂的中小型雕塑作品创作和按原比例缩小的概念模型制作。
二、(每小题3分,共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
李智福
①庄子与孟子同是战国中期人,同为思想巨擘,他们对“物之齐否”持两种完全相反的态度。庄子提出“以道观之,物无贵贱”“万物一齐,孰短孰长”的观点,孟子则针锋相对地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命题。形式上,“万物一齐”与“物之不齐”是两种截然相反的观点,二者歧见之大,归本于哲人对世道人生不同的关怀方式和迥异的观照态度。
②庄子不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而是以承认“万物之不齐”为前提的,这种“齐”意味着承认一切存在皆有合法性、合理性。章太炎说:“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正是此意。庄子因“不齐”而走向的“齐”,是一种平等的眼光和宽容的胸怀,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这与《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近似。同时,当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时,齐万物,一生死,生命也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悬解了出来。另外,庄子认为“齐物”的初始图景是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那个时候,“山无蹊隧,泽无舟梁,万物群生,连属其乡,禽兽成群,草木遂长”,庄子对“至德之世”的呼唤渗透着浓浓的诗人之乡愁意识和哲人之批判精神,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时时需要反省。
③孟子没有像庄子那样悉心去论证“物之齐否”,而是用一句常识之语“物之不齐,物之情也”对提倡“君臣并耕”的农家学派展开批评。当时,农家学派之许行从楚国到滕国传道,宋国的陈相、陈辛兄弟闻风而来,尽弃前学,从师许行。陈相将许行之学转告孟子,孟子深不以为然,乃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论证了这种“君民同耕”是不合时宜的,不现实的,甚至是荒唐的。孟子说:“夫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或相倍蓰,或相什百,或相千万。子比而同之,是乱天下也。巨屦小屦同贾,人岂为之哉?从许子之道,相率而为伪者也,恶能治国家?”
④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恰恰是反对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天下之物的价值本应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不可以“同价”贾之,如若以“同价”来买不同之物,必然会造成良莠不齐,以次充好。若这种“比而同之”的思想上升至社会政治领域就必然会造成天下大乱。在孟子看来,正常的社会应该是一个由“劳心者”与“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的社会。“劳心者”从事治理、组织和教化之事,是“食税者”,古代圣贤如后稷、尧、禹等都属于这类人;“劳力者”从事生产劳动,包括耕作、做工和经商,他们要“上税”,为“劳心者”提供衣食之资。可见,孟子言“物之不齐,物之情也”这一常识之语目的在于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⑤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二者不可同,不能同,不必同,亦无高下之分。在那个战乱频仍、世道窳败的战国之世,他们发现的是不同的症结,因此对“君臣佐使”的调配,亦大不同。唯其不同,才证明了思想史的丰富性和复杂性。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以孟子对人性之善的信念补庄子的自然天性论,以免人性的沉沦、堕落和虚无;以庄子“万物一齐”之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补孟子哲学所许诺人生之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以避免人生的异化、僵化、道学化。
(选自《光明日报》2015年07月27日第16版,有删改)
6.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庄子虽承认“万物不齐”,但是:万物的存在都有其合法性和合理性,因而他又认为,“以道观之,万物一齐”,无所谓贵贱短长。
B.庄子的“万物一齐”是强调因“不齐”而走向“齐”。“齐其不齐”和“不齐而齐”正是他以平等的眼光看待天地万物的思想基础。
C.《中庸》所说的“万物并育而不相害,道并行而不相悖”,体现了对差异的包容,对弱势群体、少数群体、独异个体的尊重。
D.庄子的“齐物论’’是对人类未开化时的“至德之世”初始图景的呼唤和向往,渗透了一种诗人的乡愁意识和一种哲人的批判精神。
7.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孟子认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一种客观常识,天地万物本来就存在个体之间的差异,因而,不能对天下万物整齐划一,比而同之。
B.孟子从社会分化、商品交换、劳心与劳力分工等角度.进行分析,认为“君民同耕”的农家学派的做法是不合时宜的,而且会造成天下大乱。
C.由于存在社会分工是必然和合理的,一个正常的社会应由“劳心者”和“劳力者”两个阶层组成,所以,孟子得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的结论。
D.孟子认为天下之物的价值有大小多少之分,因此价格不一样;“劳心者”和“劳力者”从事不同的工作,他们的社会职责也不尽相同。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由于对世道人生的关怀方式和观照态度的迥然不同,庄子与孟子对“物之齐否,,的观点和态度迥然不同,庄子持“万物一齐”,孟子持“物之不齐”。
B.庄子“万物一齐”的处世态度可以把生命从高下区分的利益焦灼中解放出来;孟子“物之不齐”的观点在一定程度上维护了社会的等级制度,为阶级剥削提供了借口。
C.庄子自在的、诗意的、艺术的觉悟精神使人沉沦、堕落和虚无;孟子宣扬的人生过于沉重的负担、责任和义务,则导致人生的异化、僵化和道学化。
D.庄子的“万物一齐”反对将万物强定为一尊,警醒着人类不可妄自尊大,具有朴素的平等思想;孟子强调“物之不齐”,目的是建立有序合理的社会秩序。
三、(每小题3分,共12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9~12题。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清臣幼敏异,好学善属文。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宋进士以策擢高第,自清臣始。是冬,京师地震,上疏曰:“陛下忧勤庶政,方夏泰宁,而一岁之中,灾变仍见。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故垂戒以启迪清衷。而陛下泰然不以为异,徒使内侍走四方,治佛事,修道科,非所谓消复之实也。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天下之人,龉舌不敢议朝政者,行将二年。愿陛下深自咎责,许延忠直敢言之士,庶几明威降鉴,而善应来集也。”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会诏求直言,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仁宗嘉纳之。时陕西用兵,上言:“当今将不素蓄,兵不素练,财无久积。小有边警,外无骁将,内无重兵。今羌戎稍却,变诈亡穷,岂宜乘即时之小安,忘前日之大辱?又将泰然自处,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时西师未解,急于经费,中书进拟三司使,清臣初不在选中。帝曰:“叶清臣才可用。”擢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内东门、御厨皆内侍领之,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及服除,宰相陈执中素不悦之,即除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徙知永兴军,浚三白渠,溉田逾六千顷。
仁宗御天章阁,召公卿,出手诏问当世急务。清臣闻之,为条对,极论时政阙失。时清臣以河北乏兵食,自汴漕米繇河阴输北道者七十余万;又请发大名库钱,以佐边籴。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宰相方欲两中之,乃徙昌朝郑州,罢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卒,赠左谏议大夫。
清臣天资爽迈,遇事敢行,奏对无所屈。郭承佑妻舒王元偁女,封郡主,给奉;及承佑为殿前副都指挥使,妻以不加封,请增月给,清臣执奏不可。仁宗曰:“承佑管军,妻又诸王女,当优之。”清臣曰:“是终为侥幸。”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数上书论天下事,陈九议、十要、五利,皆当世可行者。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节选自《宋史》卷二百九十五,列传第五十四)
9.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必有下失民望、上戾天意者 戾:违反
B.即除翰林侍读学士 除:解除
C.而安抚使贾昌朝格诏不从 格:抗拒
D.清臣执奏不可 执:坚持
10.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 )
A.顷范仲淹、余靖以言事被黜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
B.则后日视今,犹今之视前也 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
C.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太子迟之,疑其改悔,乃复请曰
D.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臣死且不避,卮酒安足辞
11.以下六句话分别编为四组,全部体现叶清臣“遇事敢行”的一组是( )
①书奏数日,仲淹等皆得近徙 ②清臣复上疏言大臣专政
③凡所呼索,有司不敢问 ④乃为合同以检其出入
⑤清臣固争,且疏其跋扈不臣 ⑥遂卷其奏置怀中,不行
A.①②④ B.③⑤⑥ C.①③⑤ D.②④⑥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叶清臣借京城发生地震的事向皇帝进言,派宦官备办佛事、设置道科,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应当深刻自责,招纳忠直敢言之士。
B.叶清臣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针对陕西战事谏言皇帝不能只满足眼前小安,而忘却前日大耻,更不要安然镇定不思进取。
C.仁宗询问公卿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逐条回答,极力论述时政弊端:河北缺乏军粮,叶清臣漕运米粮,发放大名库钱,因而被宰相贬职。
D.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敢作敢当,奏对不屈从权贵;郭承佑的妻子贵为郡主,因没有加封,请求增加月俸,虽然有皇帝说情,叶清臣仍未执行。
第Ⅱ卷(共114分)
四、(24分)
13.把文言文阅读材料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天圣二年,举进士,知举刘筠奇所对策,擢第二。(3分)
(2)奏编前后诏敕,使吏不能欺,簿帐之丛冗者一切删去。(4分)
(3)丁父忧,言者以清臣为知兵,请起守边。(3分)
14.阅读下面的一首宋诗,然后回答问题。(8分)
西楼 (曾巩)
海浪如云去却回,北风吹起数声雷。
朱楼四面钩疏箔,卧看千山急雨来。
[注]钩疏箔:把帘子挂起。
(1)这首诗描写了什么景象?诗的前两句从什么角度来渲染这种景象?(4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怎样的情感?请简析之。(4分)
15.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古诗词中,“眼泪”与“悲愁”总是结合在一起。如《诗经·氓》“ , ”写出女主人公见不到心上人的愁苦;白居易《琵琶行》“ , ”写琵琶女梦到少年事的伤感;李商隐《锦瑟》“ , ”虽然它所渲染的意境是那样的可望而不及,但它却真的写出了诗人的悲哀。
五、(12分)
16.把下列句子排列成语意连贯、与上下文衔接恰当的一段话。(只填序号)(4分)
为什么一定要让孩子阅读?因为阅读才是人生的方舟。 。这是另一种意义上的“不死”。
①一旦具备了从阅读中汲取精神养料的能力
②即不论出现了多少危难痛苦,甚至险象环生
③我把阅读比喻为“人生的方舟”
④便使人站高一步,不会被生活的河流所淹没
⑤而是意味人生途中的狭路相逢
⑥并没有那种生死攸关的意味
17.概括下面一段话的主要信息。(不超过20个字)(4分)
联合国政府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在公布的最新报告中指出,全球变暖速度近来有所放缓。尽管全球温度在20世纪50年代到90年代期间每十年上升约0.2华氏度(约合0. 11摄氏度),但在1998年气温达到创纪录的高度之后,变暖速度下降了一半。该委员会的科学家认为,20世纪70年代以来,人类通过温室气体排放向大气层输送的部分热量已被海洋吸收。权威的《科学》杂志也刊文称,从更长时间范围看,海洋消化人类碳排放产生的热量的能力可能比目前科学家所认为的还要强,该文首席作者、拉特格斯大学气候学家亚伊尔·罗森塔尔说:“我们可能低估了海洋储藏热量的效率,它可能为我们应对全球变暖这个难题争取了一些时间。”
(1)安徽“合巢庐”环巢湖城市经济产业链示范区潜力巨大。
(2)它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
(3)它以科技与人文支撑可持续发展。
六、(18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9~22题。
爱的契约
[美]威尔·斯坦顿
我和玛吉结婚的时候,经济上很拮据,且不说买汽车和房子,就连玛吉的结婚戒指还是我分期付款购置的。可是如今却大不相同了,人们结婚不但讲排场摆阔气,而且还聘请婚姻顾问,签订夫妇契约。听说有些学校还要开设什么婚姻指导课呢!
我想,签订一份契约也许会使我们的家庭生活走上正轨。于是,我决定和玛吉谈谈。 “玛吉,”我说,“婚姻对人的一生至关重要,可是我们结婚的时候……”
“你在胡扯些什么?”她不由得一愣。
我说:“这里有一份夫妇契约的样本,是由一对名叫莫里森和罗莎的夫妇签订的,它适用于任何夫妻。”
玛吉显然对这话题感兴趣,“讲下去。”她催促道。
我打开书念道:“第一,分析每对夫妇过去的生活——是否有遗传病史,是否有吸毒嗜好和犯罪历史,是否有……”
“别说了,我不想再听下去。”她失望地说,“只有傻瓜才会和这种人结婚。”
“当然,”我解释说,“这并不是说莫里森和罗莎也有过这类事情。但是,了解情人的过去总要比蒙在鼓里一无所知好得多。这样蜜月结束后,即使碰上令人难堪的事情,你也不会感到束手无策了。”
“这些对我们来说已经为时过晚了。”
“怎么会为时过晚呢?一切可以从头开始,要是我们现在也签订一份契约的话......”
“签订什么?”玛吉吃惊地问。
“签订契——约。”我故意拖长了音调。
“为什么? ”玛吉疑惑地问。
“因为契约有着一种不可抗拒的约束力。另外,它还能合理地分配我们之间的责任和权力。”我停顿了一下,建议说,“让我们也签订一份契约吧!比如每逢单年由你决定到哪儿去度假,双年则由我说了算。”
“要是轮到我做主时,正碰上手头没钱,那我们不是只有呆在家里了吗? ”她反问。
“不错,但这只不过是一种特殊情况。”我说,“另外,契约也不是一成不变的,我们可以酌情处理嘛。”
“如果契约可以随意改变,那它还有什么用处呢? ”玛吉反驳说。
“言之有理。”我说,“想不到你还知道这些基本常识。”
“如果你也懂得这些常识,就不会提出签订什么契约了。”
“要知道,女人经常喜欢谈论平等和自由。一张契约至少可以解决这方面的问题。”
我辩解说。
“你不懂,亲爱的,"玛吉两眼紧盯着我的脸,激动地说,“平等对女人来说无关紧要,关键是男人是否值得她们爱。要是一个女人真心爱上了一个男人,她就会做一切事情来使他快活。这绝不是那张该死的契约所起的作用,而是她自己情愿这样做。”说完便转身走进隔壁的厨房。
没想到玛吉懂得这么多的道理。我终于认输了。
“要喝咖啡吗,亲爱的?我刚煮了一壶。”玛吉探出半个身子温柔地问道。
“咖啡?太好了。”我转过身来看见她嘴里咀嚼着什么,“你在吃什么? ”
“油煎饼,想尝尝吗?”她笑着问。
我的天啊!我和玛吉共同生活了十七年,难道她还不知道我讨厌油煎饼?她自己也是一看到油煎饼就会呕吐的,这到底是怎么回事?
“玛吉,你喜欢吃油煎饼? ”我不解地问。
“是啊,怎么啦? ”她神秘地眨了眨眼。
“记得我们第一次约会,我给你要了杯咖啡,问你是否要油煎饼,你拒绝了,说是你不喜欢。”
“是的,你记的不错。”她爽快地说,“可是当时你口袋里只有五毛钱,还是向别人借的。”
“可油煎饼只需要一角钱呀! ”
“别打肿脸充胖子,那样你回家的车钱就没啦。”说着,她忍不住大笑起来。
我坐在她身边,贪婪地吃着热腾腾的油煎饼,嘿,味道还真不错啊!
过了一会儿,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早晨我瞒着玛吉买的,递给她一只说:“我以前不吃油煎饼,但我可以从头学起!”
(选自《感动你一生的微型小说全集》,有删改)
19.简要分析第一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20.结合全文,解释“爱的契约”的含义。(4分)
21.小说中“我”的形象有何特征?作者刻画这个人物有何作用?(4分)
22.有人认为小说的最后一段是画蛇添足,请谈谈你的看法并简要说明理由。(6分)
七、作文(60分)
23.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有一天,几位学生鼓动苏格拉底去集市逛一逛。他们说:“集市里有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儿,您去了一定会满载而归。”第二天,学生们请他讲一讲集市之行的收获。苏格拉底说:“此行我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
读了这则材料你有何感悟和联想?据此写一篇作文。
要求:角度自选,立意自定,题目自拟,文体自选,诗歌除外,字数不少于800字。
山东高考语文真题答案
一、(15分)
1. 答案:C(“闷”读mēn,“矫揉造做”应为“矫揉造作”)
2. 答案:A
3. 答案:C(括号以及其中的内容应在后引号后)
4. 答案:A ( A.不刊之论:指正确的、不可修改的言论。B.误用对象。不忍卒读:卒:尽,完。不忍心读完。常用以形容文章内容悲惨动人。C.望文生义。细大不捐:细:微,小;捐:舍弃。小的大的都不抛弃。形容包罗一切,没有选择。D.不符合语境。登堂入室,登上厅堂,进入内室。比喻学问或技能从浅到深,达到很高的水平。)
5. 答案:D(A.句式杂糅。“一般采用……为准”说法不当.B.搭配不当。“表现了……故事”不搭配。
C.偷换主语,“促进了汉语国际传播,在世界主要国家和城市越来越受欢迎”的主语应该是 “文化交流活动”,将“开展了”改为“开展的”。)
二、(9分)
6. 答案: B(“齐其不齐”是将万物强定为一尊,不是庄子观点;庄子承认“万物不齐”,主张“不齐而齐”。“齐其不齐,下士之鄙执;不齐而齐,上哲之玄谈”是章太炎对《齐物论》的阐释,他对“齐其不齐”持否定态度,对庄子“不齐而齐”大加赞赏。文中说章太炎的话“道出此意”,“此意”紧承上句加以理解。见②段,关键是对“齐其不齐”的理解。)
7. 答案: C(因果关系倒置,孟子提出“物之不齐,物之情也”是为了证明社会分工的合理性和必然性。)
8.答案:C(片面强调消极影响,与原文意思不符,过于绝对。见⑤段,“二人在中国思想史上实现了互诤互补。”)
三、(12分)
9.答案:B(除:任命)
10.答案:C(A.前一个介词,表示原因,译作“因为”;后一个连词,表示因果关系,译作“因为”。B.前一个连词,译作“那么”。 后一个连词,表示转折关系,译作“可是”。C.都是副词,译作“于是”“就”。D.前一个连词,表示递进关系,译作“而且”;后一个连词,表示让步关系,译作“尚且”)
11.答案:D(①是说叶清臣的奏疏对范仲淹等人的官职调动产生了影响,③是宦官的所作所为,这两句不能体现叶清臣的“遇事敢行”)
12.答案:C(“发放大名库钱”是叶清臣奏请的内容;被贬职是因为贾昌朝抗诏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宰相折中处理的结果)
四、(24分)
13.(1)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3分。举:考取,考中;奇:以……为奇,感到惊奇;擢:选拔)
(2)(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繁杂的帐簿一律删去。(4分。奏编:奏请编辑;诏敕:诏书敕命;补出全句主语“叶清臣”;“簿帐之丛冗”为定语后置)
(3)(叶清臣)遭遇父亲丧事,谏官认为他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3分。丁父忧:遭遇父亲丧事;知兵:懂得军事;起:起用)
14.(1)这首诗描写了海滨暴风雨来临时的壮美景象。(2分)诗的第一、二句分别从视觉与听觉两个方面写浪卷、风吹、雷鸣、渲染了“山雨欲来风满楼”的雄伟气势。(2分)
(2)这首诗表达了诗人开阔的胸襟和内心的豪情。(2分)暴风雨将临,按常理本当关门闭户躲避,但诗人却反而高挂起帘子,敞开窗户,为的是能饱览“千山急雨来”的壮观景象。(2分)
15. 不见复关,泣涕涟涟。
夜深忽梦少年事,梦啼妆泪红阑干。
沧海月明珠有泪,蓝田日暖玉生烟。
五、(12分)
16.③⑥⑤②①④(4分)
17.海洋吸收热量使得全球变暖速度放缓。(4分)
18.答案:安徽“合巢庐”环巢湖城市经济产业链示范区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以科技与人文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的示范区。
(解析:本题考查句式转换的能力,要求把短句变成长句。做题时首先要确定一个主干句,“安徽‘合巢庐’环巢湖城市经济产业链示范区是……的示范区”;其次,把其他分句抽出来,作为词组,添加在主干句的相应位置进行修饰,可以增删个别词语,但不得改变原意。)
六、(18分)
19.①结婚时的情形与社会风尚形成对比,表达“我”对新时尚的羡慕之情。
②交代故事背景,为写要与妻子签订契约做铺垫。(4分。每点2分)
20.①表层含义:签订在纸上的分配夫妻责任与权利的契约。
②深层含义:夫妻相互体谅和关怀,心甘情愿地为对方做一切事情。(4分。每点2分)
21.①追逐时髦,对妻子缺乏理解,不懂得爱情的真谛。(2分。答出其中两个特点即可)
②“我”与妻子的形象形成了对比,衬托出妻子对丈夫的理解、体谅和对爱情的深刻见解,从而有力地表现了主题。(2分)
22.观点一:是画蛇添足。
①从情节结构来看,倒数第二段已经照应了妻子的“油煎饼,想尝尝吗?”问话,结构严谨;同时借“我”吃油煎饼的“味道”委婉地写出了他对爱情真谛的领悟,至此情节已很完整。删去最后一段会使小说更加简洁。(3分)
②从内容来看,小说夫妻之间的对话已完成,小说所要表现的主题已蕴含其中。删去最后一段无损于主题的表达。(3分)(6分。每点3分)
观点二:不是画蛇添足。
①从情节来看,最后一段中“我也从包里拿出两只油煎饼”的举动出人意料之外,再次给读者留下了回味的空间。(3分)
②从内容来看,最后一段写出了“我”对妻子的态度和行动的转变,进一步深化了主题。(3分)(6分。情节结构分析3分,内容分析3分,言之成理即可)
七、(60分)
23.写作指导:
根据给定材料写作议论文,要过好审题关。如何快速、准确地审题立意?抓关键句,是一种常用方法。上述材料的关键句是苏格拉底的答语。对于集市中数不清的新鲜玩意,学生们满心艳羡;然而苏格拉底却认为世界上有许多东西其实是自己并不需要的。由此,我们不难玩味出苏格拉底的人生志趣,他的生活价值观。从这一立意点切入,我们可以提炼出如下中心论点:[来源:学优高考网]
1.快乐源于简单的生活;2.生活因简单而幸福;3.学会拒绝物欲的诱惑;4.做人要知足,做事要知不足,做学问要不知足;5. 欲壑难填,当思自制;6.非必需的尽量不要,要学会为自己减负;7.富有的是精神;⒏恬淡的人生,简单的快乐;⒐学会放下;⒑做好人生的加减法;等等。
佳作示例:
不为外物所累
苏格拉底逛完集市之后,告诉学生他此行最大的收获就是“发现这个世界上原来有那么多我并不需要的东西”。由此,我想起弘一法师的两句箴言:“不为外物所动之谓静,不为外物所实之谓虚。”正因为苏格拉底具有“不为外物所动”的宁静、虚空的心境,他才不为外物所累,不让心灵负荷沉重的包袱,而危及他对于真、善、美的哲学的追求。(引言要切中材料本质,本段引弘一法师之语,对材料进行点评,扣合题意。“由此”、“正因为……才……”等关联词的使用,使表达更连贯。)
苏格拉底给当下社会那些心为物役的人们上了生动的一课——不为外物所累,保持一种静虚的心境,才能快乐度人生。(提出中心论点,呼应标题,突出“静虚”这一关键词,挈领下文。)
心为外物所累,容易让人迷失自我,丧失本心。泰戈尔曾说:“飞鸟一旦系上了黄金的羽翼,就飞不高了。”少年方仲永才思敏捷,指物作诗,斐然成章,令人啧啧称奇,邑人将其父视为宾客接待,有的还花钱求仲永题诗,其父以为有利可图,于是“日扳仲永环谒于邑人”,不让儿子学习;结果,仲永“泯然众人”。你看,虚名浮利的羁绊之下,仲永之父迷失了身为家长的教育职责,而仲永之才华亦早夭了。家教如此,为官亦然。孔子云:“政者,正也。”反观当下官场中,某些所谓人民公仆不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而是“全心全意为人民币服务”,为满足一己私欲,欺上罔下,巧取豪夺。权、钱、美色等外物之诱惑,使之深陷泥淖不能自拔,于是就有了“千夫所指”的陈良宇、__之流,欲壑难填终至东窗事发,身败名裂。或许锒铛入狱时,他们才幡然觉悟:心为物役,终将丧失人生的快乐与自由。(本论部分要写好完全段。该段从反面举例论证,按“分论点+引言+例证1+过渡+例证2+小结”的思路展开。摆事实,引名言,讲道理,夹叙夹议,分析深入,紧扣段旨。多用成语,使语言精练、典雅。)
不为外物所累,生活才会更加恬淡自在,既享受身心的愉悦,又提升了精神境界。当代大学者钱钟书,终生淡泊名利,甘于寂寞。他谢绝所有新闻媒体的采访,中央电视台《东方之子》栏目的记者,曾千方百计想冲破钱钟书的防线,最后还是不无遗憾地对全国观众宣告:钱钟书先生坚决不接受采访,我们只能尊重他的意见。由此,可见出钱老静虚淡定、泰然自安的心境。无独有偶,莫言荣获2012年诺贝尔文学奖后,各界人士都在热议高论,采访的记者多如过江之鲫,文学爱好者也趋之若鹜,书店里的莫言著作一抢而空,相干不相干的大学则在竞相邀请莫言当名誉教授……面对此情此景,莫言淡定地说:“只希望尽快从喧嚣中摆脱出来,大家该干嘛干嘛去。”正因为莫言有一种豁达超脱的胸襟,有一种洞穿名利虚荣的睿智,才不被盛名高誉所陶醉、所捧杀。因此,拥有超越功利之上的情怀,人生才有余裕畅享平静的闲适。(本段从正面论证,举例典型,叙议结合,突出段旨,首尾呼应。直接引用与间接引用结合,活泼而充实。)
诸葛亮《诫子书》云:“夫君子之行,静以修身,俭以养德,非淡泊无以明志,非宁静无以致远。”这就告诉我们只有静虚、简朴的生活,才能真正摆脱外物的桎梏,抵达高远的理想巅峰。“眼内有尘三界窄,心头无事一床宽”,这个喧嚣、纷扰的世界,其实有许多我们并不真正需要的东西,如果让这些身外之物成为我们眼中的“尘垢”,那么我们的视野便会狭隘乃至最终因目迷五色而彷徨失路。而致虚笃静,崇简尚朴之定力,需要我们持之以恒地修养,需要我们不断提高拒腐防变的意识,增强抵抗物欲诱惑的能力。当爱因斯坦受到最高年薪16000美元的聘请时,他却说:“3000多元就够了。”面对人们的迷惑不解,他淡然说:“依我看,每件多余的财物都是人生的绊脚石,只有简单的生活,才是给我创造的原动力!”这就是简朴生活、静虚心境的力量。(本段深入一层,论述如何不为外物所累,引名言,摆事实,强调静虚、简朴生活之意义。)
“细推物理须行乐,何用浮名绊此身?”金钱名利是生活的枷锁,我们不应为其束缚与奴役。我们应该秉有“仰天大笑出门去,我辈岂是蓬蒿人”的潇洒胸怀,才能让自己的精神苑囿繁花蓊郁,让自己的人生之路畅通无阻。(结尾简要小结,发出呼吁。引用古诗名句,辅之以比喻,使语言典雅凝练,更具情感共鸣力。)
[参考译文]
叶清臣字道卿,苏州长洲人。叶清臣年少时机敏异常,喜好学习善于写文章。天圣二年,叶清臣考取进士,知举刘筠对他的策论文章感到惊奇,选拔他为第二名。宋朝的进士凭策论文章被选拔为高等,从叶清臣开始。这年冬天,京城发生地震,叶清臣上疏说:“陛下忧愁劳苦各种政务,天下安宁,但一年当中,灾害仍然出现。一定有对下使百姓失望、对上违背天意的地方,所以降下警戒来开导清洁内心。可是陛下却安然镇定认为这不是异常现象,只是派宦官奔走四方,备办佛事,设置道科,这不是消除灾祸恢复正常的做法。不久范仲淹、余靖因进谏议论政事而遭贬,全国的人忍气吞声不敢议论朝政,将近两年。希望陛下能够深刻地责备自己,同意接纳忠直敢言的人士,或许圣明威严的天意对下体察,吉祥的征兆前来会聚。”奏疏呈上几天后,范仲淹等人都得以调到京城附近。
适逢有诏令征求直言,叶清臣又上疏陈述大臣专政,仁宗赞许并采纳了他的意见。当时陕西正在打仗,叶清臣上书言事:“如今将领平时不去蓄养,军队平时不加训练,财物没有长期的积蓄。边境稍有警报,在外无骁勇大将,在内无重兵驻守。现在羌戎稍稍后退,变化欺诈不止,怎么应该顺应眼前小的安宁,而忘却前日大的耻辱?如果又将安然镇定不思进取,那么将来看待今天,就如同今天看待从前一样了。”
当时西部的战事未停,经费紧张,中书奏呈选定三司使,叶清臣最初不在候选之列。皇帝说:“叶清臣有才能可以任用。”提升为起居舍人、龙图阁学士、权三司使公事。叶清臣奏请编辑前后的诏书敕命,使官吏不能欺骗,冗繁的帐簿,一律删去。宫内东门、御厨都由宦官掌管,大凡他们索要的,官吏不敢过问,叶清臣于是就作契约文书来检查他们进出的数目。遭遇父丧,谏官认为叶清臣懂得军事,奏请起用他戍守边疆。等到守丧期满,宰相陈执中平时不喜欢他,就任命他为翰林侍读学士,知邠州。调知永兴军,疏通三白渠,灌溉农田超过六千顷。
仁宗亲临天章阁,召见公卿大臣,出示手诏询问当世急需要办的事。叶清臣听后,逐条回答皇帝的问题,极力论述时政的弊端。当时叶清臣因为河北缺乏军粮,从汴水漕运米粮由河阴运输到北道的有七十余万(担);又奏请发放大名库的钱,用来帮助边境买进粮食。但安抚使贾昌朝抗拒诏令不服从,叶清臣坚决相争,而且上疏奏贾昌朝专横跋扈不服从。宰相正要折中处理,于是调任贾昌朝去郑州,贬叶清臣为侍读学士,知河阳。叶清臣去世后,朝廷追赠他为左谏议大夫。
叶清臣天性豪爽,遇事果断敢做,奏对从不屈服。郭承佑的妻子是舒王元偁的女儿,封为郡主,供给俸禄;等到郭承佑任殿前副都指挥使,他的妻子因为没有加封,奏请增加月俸,叶清臣坚持上奏不同意。仁宗曰:“承佑管禁军,妻子又是王侯的女儿,应当优待。”叶清臣说:“这终究是由于偶然原因而获得的待遇。”于是把奏章揣在怀中,不执行。叶清臣多次上书议论天下大事,陈述九议、十要、五利,都是当世可以施行的。有文集一百六十卷。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