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河南省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及语文高考预测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高考备考一定要坚持不懈,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省2017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预测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纪录片《记住乡愁》以其独特的魅力吸引了观众的目光,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一部纪录片为何会给人如此大的冲击力?

  ②这部纪录片抓住了当今时代最强音,即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而奋斗。这部纪录片是中华美德的微缩版。片中展现了各地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乡村,以小见大阐述了乡村的丰富内涵以及中国传统文化在美丽山村中积淀的中国传统文化。

  ③这些山村里涵养着我们民族优秀的历史文化,这些历史文化凭借其顽强的生命力一直流传至今,在现代仍然在发挥着它的价值,传递着中华民族的核心价值。这种传统文化价值,让所有中国人看后激动、兴奋。因为乡愁是人们长大之后,最能触碰到内心深处的情怀,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在乡愁中,每个人都会产生共鸣,每个人都能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乡愁,展现出来的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让人看后深受感染且受益匪浅。这种精神饱含“情”“义”“理”“美”,让人看后不禁落下思乡之泪。

  ④“情”就是思乡之情,或为乡思之情,包括忠孝之情、父母之情、亲朋之情、手足之情等。中国人最讲究情理,现在华夏儿女遍布世界各地,但一个“情”字便能将我们的心连成一片。换言之,不论哪一个人走到任何一个地方,最后他都会时刻挂念养育自己的那片土地。不论是山村,还是社区,不论是乡镇,还是城市,他总会回家看看。这种情,就是中国人代代传承下来的。

  ⑤“义”是为人的要领。族谱里渗透着乡规民约,为人的要领在这里展示得非常充分。何谓合格的中国人?不一定才高八斗、学富五车,但一定要有道德、有修养,经得起各方人士的评头品足,对得起列祖列宗和自己的父老乡亲。做人立住了,才能再谈干事业、做学问。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

  ⑥“理”是家国之理,这是中国人思想中最认可的一个理,也是最能打动人的一个理。每个人从小受到的教育,就是要尽忠、尽孝、报国,这里面渗透了很多故事。一个个小山村里,出了太多的爱国将士,他们战死沙场、为国捐躯。因此,一定要把这些人写进族谱里,让人们永远缅怀他们。中国曾经有屈辱的历史,那个时候中国人还是一盘散沙,但是中国人从本质上来说不是一盘散沙,只要把家国结合在一起,中国人就能够创造人间奇迹。今年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和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中国为什么能赢得这场战争,很重要的一点是凝聚力。

  ⑦“美”不仅是外在的,更重要的是内在。片中展现了一个个美丽的小山村,这些山村中间不仅有乡约之美,更多的是人文之美。

  ⑧要传承中华传统文化,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就要抓住“情”“义”“理”“美”四个字,抓住了这一核心价值,抓住了印记在心中的共有共有精神家园。《记住乡愁》通过娴熟的影像表达手法充分展示出来一段段精美的篇章,触动了每一个中国人内心深处的情感,引发了大家的共鸣。

  (摘自《光明日报》2015年3月23日。有删改)

  1. 下列关于“乡愁”的表述,不正确的-项是( )

  A. 乡愁是人们长大远离家乡之后对家乡的思念,是一种最能触碰人内心、最能勾起民族记忆的情感。

  B. 乡愁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每个人都能在其中受感―染,产生共鸣,找到民族价值与民族认同感。

  C. 乡愁展现出來的不仅是传统,也是当代中国人的中国精神。这种精神发人深思,需要代代去传承。

  D. 乡愁是印记在人们心中的共有的精神家园,是中国人弘扬和践行扑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重要保证。

  2. 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文章以纪录片《记住乡愁》引人回味开头,引出“乡愁”这一话题,最后以肯定《记住乡愁》 结尾,结构上前后呼应。

  B. ②段紧承①段,回答了《记住乡愁》让人看完后回味无穷的原因,即它呈现了美丽山村的内涵与积淀的传统文化,

  C. ③段详细地介绍了乡愁的内涵,指出乡愁所展现的当代中国精神包含了情、义、理、美,统领④⑤⑥⑦⑧段.

  D. ④⑤⑥⑦段分别从情、义、理、美四个方面解说了乡愁所展现的中国精神,解读了纪录片中的小山村的文化积淀。

  3. 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项是( )

  A. 文中所说的"情”指思乡之情。此“情”内涵丰富,也是将遍布世界各地的华夏儿女的心连接在一起的纽带。学*科*网...

  B. 文中所说的“义”指做人的要领,着重指一个人的道德、修养要经得起人们的品评,枳极齐家治国平太下。

  C. 文中所说的“理"指家国之理,即尽忠、尽孝、报国。在民族危难的时候,“理”具有强大的凝聚作用。

  D. 文中所说的"美”不仅指山村的乡约美,更指人文美。一个个大小不一、历史悠久的小乡村枳淀了丰厚的人文美。

  【答案】1. D 2. C 3. B

  【解析】

  1. 试题分析: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D项,记住乡愁,有利于弘扬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视,说乡愁“是……重要保证"夸大其词。

  2.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对文本内容的辨析。首先浏览选项,然后到文中找到与选项相关的语句,进行比较辨析。这篇文章采取的是总分总结构,①⑧是总,②③④⑤⑥⑦是分;其中③④⑤⑥⑦又是总分关系,③是总,④⑤⑥⑦是分。

  3. 试题分析:题干问的是“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可见本题考查对作者观点的理解及理解和分析文章内容的能力。B项,原文是说“修身、齐家做好了,才有资格去治国、平天下”“义”不是说就一定要去治国平天下。

  点睛:试题错误设置的方式主要是“强拉因果”“因果倒置”“混淆范围”“无中生有”“偷换概念”等类型,答题时注意对全文的综合理解,然后对照选项寻找细微的差别。

  (二)文学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梅花锁

  张爱国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闻声下床,披衣拉门,满嘴像是含了火药:“叫!叫!深更半夜叫你娘老子丧啊!”

  歌声戛然而止。旺儿娘点上灯笼,来到院门口,一把梅花牌大铜锁,静静地挂在院门上,发着冷冷的光。旺儿娘摸了摸,冰凉,又仔细看了看,确认没被动过手脚,就走到西厢房门口,轻轻敲门,声音也柔了:“梅儿,睡了吗?娘能进吗?”不待搭话就推开门,跨进满屋流水般的月光中,嘴里像是含了蜜,“梅儿,娘就是看看你这火盆,有火不?冻着梅儿不?”

  “火旺呢。”梅儿从被子里探出头,声音细得仿佛吹口气就断了,“娘快睡去,天冷。”

  旺儿娘“嗯”着,却提着灯笼在床边、柜子前走来看去,又到后窗前,银盆样的月亮就悬在窗头上。旺儿娘吁口气:“这月亮,太亮,晃得梅儿睡着不?”

  “管它呢,头蒙着,不见它。”梅儿又蒙到被子里。

  “梅儿,娘和你商量个事,这窗子,招风,又惹月亮,封了吧?”

  “娘说封就封,听娘的。”梅儿在被子里直哆嗦。

  旺儿娘给梅儿压了压被脚,轻轻关了门,又走到院门口,梅花大锁还冷冷地吊在门上,才放心地回了自己的屋。后窗其实根本就不是窗子了,只是手指宽的一道缝——旺儿爹死后的第二年就封上了。窗外,满天满树满地的月光,白花花,白天一样。黑压压的竹子,一个挤一个,你吵我闹,窃窃私语。“你们又在讲啥呢?讲笑话吗?啥笑话啊?还是我给你们讲的老笑话吧……”旺儿娘笑了,又开始给竹子们讲起了笑话。

  第二天,天还没亮开,旺儿娘就端着热腾腾的荷包蛋,推开梅儿的门,声音还是柔的:“梅儿,来,趁热吃。”梅儿要起床吃,旺儿娘非让她坐在床上,喂她吃。吃到第三个鸡蛋,梅儿轻轻咳一声。旺儿娘慌了:“梅儿,鸡蛋凉了不?娘给你再热热去……”

  “娘——”梅儿一把捂了嘴,掀起被子盖到头上,“嘤嘤”哭起来,“娘放心,我就是娘的闺女,一辈子都是,一辈子不离娘……”

  天黑时,旺儿娘终于用泥巴将梅儿的窗子给封了,一道缝也没留,接着在窗下架火驱湿。梅儿走来:“娘,先洗了手吧,我来烧。”

  “哟,我们梅儿细皮嫩手的,可不敢碰这个啊。”旺儿娘笑了。

  “娘要不是整天水啊泥的一把抓,一定比梅儿还细嫩呢。”梅儿也笑。

  旺儿娘直盯着腾腾的火焰,她的旺儿正在火焰中。“儿呀,看你媳妇,美人啊,你怎么就没福气呢。”旺儿娘抹一把眼,没有泪,“旺儿,不怪娘对你媳妇看得紧吧?旺儿,你不像你死鬼老子,他和娘还一起过了二十一天,往后还有娘到地下陪他呢。你呢,和梅儿一夜夫妻也没做成。娘不想梅儿走下一家,娘不想我旺儿永远一个人孤零零在地下啊……”

  冬去春来,又一个月夜阑珊,满世界弥漫着花香,什么鸟已在竹林里放开了歌喉。“畜生也会失眠吗?”旺儿娘坐在床上,嘀咕着。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旺儿娘跳下床,一把拉开门闩。

  锁住了梅花娇脸颊

  锁住了梅花十五个秋春和冬夏

  旺儿娘一激灵,愣住了。

  锁不住梅花香儿幽自发

  锁不住梅花心儿出墙闼

  旺儿娘浑身颤抖,拉开门,快步走到院门口,一把抓过冰冷的梅花锁。

  梅花锁,锁梅花

  月光满庭下

  月如纱,梅花傻

  徒自锁韶华

  梅花傻,傻梅花……

  旺儿娘呆呆地站着,双目微闭,鼓胀的胸,两只兔子一样,愈发跳得厉害。

  柔柔的手帕轻轻擦过旺儿娘的眼。旺儿娘一怔,睁眼,梅儿泪眼婆娑:“娘,你流泪了。”

  “没……没,都十五年了,娘没泪。”可是那泪水却线一样地流。

  “娘,我才知道,这歌,不是给我唱的。”梅儿轻轻揽过旺儿娘的肩,手指轻轻梳理着旺儿娘瀑布般的黑发,“娘,他,他怎么老是唱梅花?”

  “梅儿可知,娘……娘的名字?”旺儿娘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她抚摸了无数次的冰冷发亮的梅花锁,“我才记得,我的名字叫梅花,梅花就是我啊……”

  两个女人,一个十六岁,一个三十二岁,抱作一团,哭成一片。

  (节选自《小说月刊》,有删改)

  4. 下列对这篇小说相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一项是( )

  A. 小说标题“梅花锁”非常巧妙,一语双关,它既指冰冷发亮的梅花牌大铜锁,也指梅花(即旺儿娘)关锁住梅儿,也关锁住了自己。

  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月亮、竹子、竹林,立体勾勒出一幅唯美清幽、闲适恬静的夜景图,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

  C. 小说两次写到了旺儿娘抹眼,第一次无泪,第二次泪流不止,是因为回首多年前的悲伤往事早已欲哭无泪,后来却被歌声惹怒而痛苦。

  D. 小说中的旺儿娘命运悲苦,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在专为她唱的情歌声中,她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凭借对亡夫的忠贞而选择了拒绝。

  5. 小说多处引用了歌词,请问有何作用?请简要分析。

  6. 小说的结尾中的“可成一片”,充分显示出两个女人的悲苦,但是哭过之后呢?梅花将会怎么对待梅儿?是继续关锁梅儿还是会放梅儿走?请结合小说的情节进行探究分析。

  【答案】4. A 5. ①内容上:写出了歌者对旺儿娘长久的爱慕与不能亲近的无奈,进而表现出旺儿娘的忠贞不渝,不利于表现主旨;(2分)增强文采与艺术的美感,歌词情深意切,直抵人心,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2分)②结构上:多处引用的歌词有一定的层递性,在文中前呼后应,使得文章结构浑然一体。(1分)

  6. 观点一:旺儿娘将继续关锁梅儿,终究不会放她走。(2分)①旺儿娘只有继续关锁梅儿,才能达到她自私的谜底,让她的旺儿在地下有一个陪伴。②旺儿娘向来孤寂,关锁梅儿这个跟自己极像的女人,这个柔和温顺的女人,才能让旺儿娘不致于孤独终老。③旺儿娘虽然悉心照顾呵护梅儿,但“不待搭话就推开门”、彻底封死梅儿房间的窗子,从这些做法看得出旺儿娘这个旧式家长骨子里的专制,这决定了她不会轻易放走梅儿。④旺儿娘的狭隘与愚昧,让她难以意识到自己行为对梅儿的迫害性,她甚至可能固执地认为让梅儿一只美丽下去直到到地下与旺儿相陪才是最好的做法。(4分,每点2分,答出两点理由即可)观点二:旺儿娘将不再关锁梅儿,会放她走,让她去过她自己的生活。(2分)①旺儿娘本性其实不坏,指示生活的巨大不幸与悲痛使得她这个孤独的女人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关锁自己与梅儿,如果她意识到这一点,本性并不坏的旺儿娘不会忍心继续关锁梅儿和葬送她的幸福。②旺儿娘意识的觉醒会让她重新思考梅儿的去留。小说末尾儿娘“一激灵,愣住”“浑身颤抖”等一系列反应与言语,她已意识到她自己的傻行为,她“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梅花锁,暗示着她对自己行为的悔悟。③联系旺儿娘自身闭锁韶华的傻行为,她理当不忍心让这个悲剧在梅儿身上重演,更何况梅儿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媳,她怎忍心这样践踏一个青春生命?④梅儿与旺儿娘是多么地像,旺儿娘关锁梅儿,就像关锁当初青春貌美的自己,她对自己的悔悟,也有对极像自己的梅儿的悔悟。(4点,每点2分,答出两点理由即可)

  【解析】

  4. 试题分析:B. 小说中多次写到了月亮、竹子、竹林,立体勾勒出一幅唯美清幽、闲适恬静的夜景图,综合运用了比喻、拟人、对比等多种艺术手法。没有运用对比手法。C. 小说两次写到了旺儿娘抹眼,第一次无泪,第二次泪流不止,是因为回首多年前的悲伤往事早已欲哭无泪,后来却被歌声惹怒而痛苦。对流泪分析有误。D. 小说中的旺儿娘命运悲苦,丈夫早逝,儿子夭折,在专为她唱的情歌声中,她也曾有过动摇,但最终凭借对亡夫的忠贞而选择了拒绝。她动不动摇的原因分析有误。

  点睛:文学类文本阅读选择题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人物形象的塑造等内容的考核,考核的方式基本有两种,一种是根据文章的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另一种是对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读懂文章,主要是文意、主旨、情感、人物的心理表述不当,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手法集中的小说的三要素上,主要考核人物塑造、情节安排、环境描写、标题的作用、结尾的特征等。选择题时往往错误的选项命制都是明显的不会引起争议的错误,即所谓的“硬伤”,在答题时注意寻找这些硬伤。

  5.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小说段落写法的作用理解类试题,考生要注意从内容和结构两个方面作答本题,内容上:写出了歌者对旺儿娘长久的爱慕与不能亲近的无奈,进而表现出旺儿娘的忠贞不渝,不利于表现主旨;增强文采与艺术的美感,歌词情深意切,直抵人心,也推动了情节的发展。结构上:多处引用的歌词有一定的层递性,在文中前呼后应,使得文章结构浑然一体。

  6.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章写法的理解和探究类试题,考生要注意结合对文本的理解作答,本题可以作答为,观点一:旺儿娘将继续关锁梅儿,终究不会放她走。①旺儿娘只有继续关锁梅儿,才能达到她自私的谜底,让她的旺儿在地下有一个陪伴。②旺儿娘向来孤寂,关锁梅儿这个跟自己极像的女人,这个柔和温顺的女人,才能让旺儿娘不致于孤独终老。③旺儿娘虽然悉心照顾呵护梅儿,但“不待搭话就推开门”、彻底封死梅儿房间的窗子,从这些做法看得出旺儿娘这个旧式家长骨子里的专制,这决定了她不会轻易放走梅儿。④旺儿娘的狭隘与愚昧,让她难以意识到自己行为对梅儿的迫害性,她甚至可能固执地认为让梅儿一只美丽下去直到到地下与旺儿相陪才是最好的做法。观点二:旺儿娘将不再关锁梅儿,会放她走,让她去过她自己的生活。①旺儿娘本性其实不坏,指示生活的巨大不幸与悲痛使得她这个孤独的女人采用了一种极端的方式关锁自己与梅儿,如果她意识到这一点,本性并不坏的旺儿娘不会忍心继续关锁梅儿和葬送她的幸福。②旺儿娘意识的觉醒会让她重新思考梅儿的去留。小说末尾儿娘“一激灵,愣住”“浑身颤抖”等一系列反应与言语,她已意识到她自己的傻行为,她“突然狠狠拍打着”那把梅花锁,暗示着她对自己行为的悔悟。③联系旺儿娘自身闭锁韶华的傻行为,她理当不忍心让这个悲剧在梅儿身上重演,更何况梅儿都不是真正意义上的儿媳,她怎忍心这样践踏一个青春生命?④梅儿与旺儿娘是多么地像,旺儿娘关锁梅儿,就像关锁当初青春貌美的自己,她对自己的悔悟,也有对极像自己的梅儿的悔悟。

  (三)实用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辛弃疾的悲歌人生

  南宋绍兴十年(1140),辛弃疾出生于山东济南。辛弃疾虽然出生在金人占领的地区,但他自幼接受祖父辛赞爱国思想的熏陶,始终把南宋视为自己的祖国。辛弃疾幼时不但诵习经典,撰写诗文,而且熟读兵书,苦练武艺。辛弃疾绝非宋代文坛上常见的手无缚鸡之力的文弱书生,而是一位肤硕体壮、颊红眼青、目光有棱的壮士。

  绍兴末年,河北、山东一带的汉族人民苦于金人的残暴统治,大大小小的抗金起义风起云涌,烽烟遍地,其中以济南耿京率领的义军规模最大。二十二岁的辛弃疾被耿京任命为掌书记。不久,辛弃疾力劝耿京归附南宋朝廷。次年正月,辛弃疾奉命到达建康(今江苏南京)觐见宋高宗,完成使命后即返回山东。没想到才到半途,便知悉耿京已被叛徒张安国杀害,麾下义军也已溃散大半。在此紧要关头,辛弃疾亲率骑兵五十人,深入金境六百里,直奔济州,乘其不备直入五万人的敌营,生擒张安国系于马上,然后星夜兼程,渡过淮河、长江,直抵临安(今浙江杭州),献俘于朝廷而戮之。这段战斗生活给辛弃疾留下了深刻的记忆,正如《鹧鸪天》中所云:“壮岁旌旗拥万夫,锦襜突骑渡江初。燕兵夜娖银胡箓,汉箭朝飞金仆姑。”

  南归之后,辛弃疾被任命为江阴军签判。不久,宋高宗内禅,孝宗即位。孝宗素有恢复之志,登基后即任命主战派张浚为枢密使。辛弃疾前往建康求见张浚,面陈伐金之计。隆兴二年(1164),辛弃疾改任广德军通判。次年,他不顾官职低微,越职上书,向孝宗上呈《美芹十论》。辛弃疾的“十论”,就体现了他对敌我双方实际形势的深刻理解,从而提出深谋远虑且切实可行的战略方针。他一针见血地指出南宋的求和路线之不可行:“秦桧之和,反以滋逆亮之狂。彼利则战,倦则和,诡谲狙诈,我实何有?”还鼓励孝宗效法扫平突厥以雪国耻的唐太宗:“惟陛下留乙夜之神,沈先物之几,志在必行,无惑群议,庶乎‘雪耻酬百王,除凶报千古’之烈无逊于唐太宗。”

  乾道三年(1167),辛弃疾升任建康府通判。又过了三年,辛弃疾任满回临安,授司农寺主薄。不久,他作《九议》上呈宰相虞允文。《九议》也是长篇奏议,它不但对《十论》中的意见作了更深入细致的解说,还补充了关于练兵、造舰、用间等具体的战术。更重要的是,《九议》旗帜鲜明地阐述了抗金事业的正义性和必要性:“且恢复之事,为祖宗,为社稷,为生民而已。此亦明主所与天下智勇之士之所共也,顾岂吾君吾相之私哉!”诚如朱熹所云,辛弃疾是一位难得的“帅材”。可惜历史没有给这位帅材提供一展身手的机会!

  以后的十年里,正当盛年的辛弃疾频繁地调动官职。南宋朝廷对从中原沦陷区归来的人士一向心存猜忌和轻视,“归正人”这个称呼就带有轻蔑的意味。辛弃疾当然未能例外。虽然他文才武略都很出众,仍然难得朝廷的信任重用,经常在外地任职,且朝令夕改,很难在一个职位上尽心尽责。尽管如此,辛弃疾还是取得了不俗的政绩。乾道八年(1172),辛弃疾任滁州知州,他下马伊始,即日夜操劳。他招抚流民,招徕商贾。两年之后,滁州的面貌大为改观。淳熙二年(1175),辛弃疾出任江西提点刑狱,其主要任务是扑灭横行湘、赣的茶商军。辛弃疾受命于危难之际,短短两个月,官军连年征剿未能奏效的茶商军,即被彻底敉平。牛刀小试,便体现出辛弃疾卓越的军事才能。只可惜如此杰出的才略未能到抗金战场上充分施展!

  宁宗开禧三年(1207),辛弃疾被召到兵部侍郎,但此时的他已是老病交加,只能上表辞免。此年九月,这位龙腾虎跃的一代英雄因病去世。辛弃疾未能马革裹尸,更未能立功封侯,他的悲剧命运,若移用刘克庄《沁园春》中的句子来予以评说,真是确切无比:“叹年光过尽,功名未立;书生老去,机会方来。使李将军,遇高皇帝,万户侯何足道哉!”

  (摘选自《古典文学知识》)

  【相关链接】

  ①辛弃疾(1140~1207),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东路济南府历城县(今济南市历城区遥墙镇四风闸村)人,中国南宋豪放派词人,人称词中之龙,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②辛弃疾意识到自己“刚拙自信,年来不为众人所容”(《论盗贼札子》),所以早已做好了归隐的准备,并在江西上饶的带湖畔修建了园榭,以便离职后定居。果然,淳熙八年(1181)冬,辛弃疾四十二岁时,因受弹劾而归居上饶。此后二十年间,他大部分时间都在乡闲居。

  7. 下列理解和分析,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 虽然出生在金人统治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了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的影响最大。

  B. 辛弃疾很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宏远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

  C. 辛弃疾曾受农民起义领袖耿京的领导,年纪轻轻就受到耿京重用,后来耿京遇害,他又率义军投奔南宋,并一直留下,为祖国效力。

  D. 辛弃疾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嫉闲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对此,他早有准备,四十二岁时便离职隐居上饶。

  8. 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 )

  A. 辛弃疾在年少时就勤奋好学,不但诵习经典而且还撰写诗文,但他绝不是宋代文坛上常见的那种手无缚鸡之力的书生,而是一位壮士。

  B. 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之下,冀鲁的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争,其中,济南的耿京的武装力量规模最大,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率部降宋。

  C. 辛弃疾在完成建康觐见宋高宗的使命回鲁途中,惊闻耿京被杀,于是他亲自率骑兵入金境,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大仇。

  D. 南归之后,辛弃疾越职奏事,向宋孝宗先后呈献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反和思想和抗金的良策。

  E. 在宋宁宗开禧三年的时候,朝廷任命辛弃疾为兵部侍郎,但辛弃疾已是老病交加,不久病逝。如果他早被授予此职,或许会改写历史。

  9. 作为一位爱过英雄,辛弃疾一生遭受排斥打击,郁郁不得志,但他在文学创作上却取得了辉煌的成就。请结合材料,对这一现象进行分析。

  【答案】7. C 8. AE

  9. ①辛弃疾一生爱国,因而遭受投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找生命的出口,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促成了辉煌。

  【解析】

  7. 试题分析:A. 虽然出生在金人统治区,但辛弃疾幼时就把南宋当作了自己的祖国,这是因为其祖父辛赞就是一位爱国英雄,对辛弃疾的影响最大。原文没有说其祖父是爱国英雄。B. 辛弃疾很小就有抗金报国的远大抱负,为实现自己的宏远抱负,他一直熟读兵书,苦练武艺,终成词中之龙,与苏轼、李清照齐名。没有因果关系。D. 辛弃疾的豪迈倔强的性格和执着北伐的热情,使他难以在嫉闲妒能的官场上立足,对此,他早有准备,四十二岁时便离职隐居上饶。对原文的理解有误,辛弃疾并非想隐居。

  8. 试题分析:B. 在金人的残暴统治之下,冀鲁的汉族人民纷纷起义抗争,其中,济南的耿京的武装力量规模最大,在辛弃疾的力劝下,耿京率部降宋。“耿京率部降宋” 耿京尚未降宋。C. 辛弃疾在完成建康觐见宋高宗的使命回鲁途中,惊闻耿京被杀,于是他亲自率骑兵入金境,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大仇。“在济州城擒杀张安国为耿京报了大仇”与原文意思不符。D. 南归之后,辛弃疾越职奏事,向宋孝宗先后呈献了《美芹十论》和《九议》,系统深入地阐述了自己的反和思想和抗金的良策。《九议》不是呈献给宋孝宗。

  点睛:实用类文本阅读5选2的题目,主要集中对文意、文章的主旨、文章的结构、文章特色和手法的赏析,分析文意要点和论述类文本阅读基本相同,注意“词语”“句子”“文段内容”和“主旨”的分析。赏析一般为手法和特色概括不当,多考核行文的语言风格,篇章的结构,引用等手法的运用。本题主要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

  9. 试题分析:本题考查的是对文本内容的理解和分析类试题,考生要注意围绕内容和题干准确作答,①辛弃疾一生爱国,因而遭受投降派的排斥打击,频繁地调动官职,这些丰富的人生阅历为他日后的创作提供了大量的素材;②辛弃疾一生郁郁不得志,他要借词来抒发内心的愤懑,寻找生命的出口,寻求精神的慰藉;③辛弃疾一生壮志难酬,坎坷的遭遇使得他对人生进行咀嚼、消化,在回顾、对比、反思中使自己的创作上升到了更高的境界,促成了辉煌。

河南省2017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及语文高考预测卷

高考备考一定要坚持不懈,贵在坚持、难在坚持、成在坚持。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省2017高考语文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预测卷 第Ⅰ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 (一)论述类文本阅读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面小题。 中华美德的别样呈现 李捷 ①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河南历年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河南历年语文高考真题及答案解析

    新的一轮高考又来到,作为准高考生的你们,眼泪不应该是你们的答案,拼搏才是你们的选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历年语文高考真题,仅

  • 河南高中语文高考题2017及语文高考押题试题
    河南高中语文高考题2017及语文高考押题试题

    新的一轮高考又来到,对待试题:冷静、乐观,对待考试:认真、自信。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高中语文高考题2017,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

  • 河南高考模拟语文试题2017
    河南高考模拟语文试题2017

    高考中没有失败,它带给每个人的深刻思考、刻骨铭心的经历和感受都是不可多得的财富。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高考模拟语文试题2017,仅供

  • 河南2017高考语文题目及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河南2017高考语文题目及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高考试卷的前120分若能稳拿,后30分定不落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河南2017高考语文题目,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期中检测试卷 第I卷(共

2596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