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印,为南越王。陆生至,尉佗椎结①箕踞见陆生。陆生因说佗曰:“足下中国人,亲戚昆弟坟墓在真定。今足下弃反天性,捐冠带,欲以区区之越与天子抗衡为敌国,祸且及身矣!且夫秦失其政,诸侯豪杰并起,惟汉王先入关,据咸阳。项籍倍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皆属,可谓至强。然汉王起巴蜀,鞭笞天下,劫诸侯,遂诛项羽灭之。五年之间,海内平定,此非人力,天之所建也。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剖符通使。君王宜郊迎,北面称臣。乃欲以新造未集之越,屈强于此。汉诚闻之,掘烧君王先人冢墓,夷种宗族,使一偏将将十万众临越,越则杀王已降汉,如反覆手耳。”于是尉佗乃蹶然起坐,谢陆生曰:“居蛮夷中久,殊失礼义。”因问陆生曰:“我孰与萧何、曹参、韩信贤?”陆生曰:“王似贤。”复问:“我孰与皇帝贤?”陆曰:“皇帝起丰、沛,讨暴秦,诛强楚,为天下兴利除害,继五帝、三王之业,统理中国,中国之人以亿计,地方万里,居天下之膏腴,人众车舆,万物殷富,政由一家,自天地剖判,未尝有也。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尉佗大笑曰:“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乃大悦陆生,留与饮数月。曰:“越中无足与语,至生来,令我日闻所不闻。”陆生拜尉佗为南越王,令称臣奉汉约。归报,高祖大悦,拜为太中大夫。

  南越王尉佗者,真定人也,姓赵氏。秦时已并天下。至二世时,南海尉任嚣病且死,召龙川令赵佗。即被佗书,行南海尉事。嚣死,佗因稍以法诛秦所置长吏,以其党为假守。秦已破灭,佗即击并桂林、象郡,自立为南越武王。高帝已定天下,为中国劳苦,故释佗弗诛。汉十一年,遣陆贾因立佗为南越王。

  (节选自《史记•南越列传》)

  【注】①椎结:同“椎髻”,发髻梳成一撮,形状如椎。

  17. 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A.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B.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C.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D. 天子闻/君王王南越不助天下/诛暴逆将相/欲移兵而诛王/天子怜百姓/新劳苦且休之/遣臣/授君王印

  18. 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足下,敬词。古代下称上或同辈相称都可用。《战国策•秦策二》:“愿为足下扫室布席,幸无我逐也。”

  B. 箕踞,坐时两腿前伸,形如箕,是一种前面傲慢后面恭敬的表现。《战国策•燕策三》:“轲自知事不就,倚柱而笑,箕踞以骂曰……。”

  C. 剖符,符,凭信。古代分封诸侯或封赏功臣时,将符一分为二,一留帝王处,一授诸侯或功臣,称为“剖符”。《史记》:“仆之先非有剖符丹书之功……。”

  D. 北面,面北,面向北。指臣服于人。古代君主面南而坐,臣子朝见君主时是面向北的。《史记•项羽本纪》:“汉王曰:吾与项羽俱北面受命怀王……”

  19. 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

  A. 陆贾极具政治才干。他深受高祖信任,跟随高祖平定天下;代表朝廷出使南越,成功游说尉佗归顺汉王朝,得到高祖的肯定,被任命为太中大夫。

  B. 陆贾游说技巧高超。为说服尉佗,他从国力、军事等方面分析了对方可能面临的情势,进而使其醒悟到只有遵从朝廷的约束才能保住切身利益。

  C. 尉佗亦能审时度势。他本为龙川令,受命于任嚣,代任南海尉,趁天下大乱统一了南越;后听从陆贾的劝导与建议,接受朝廷封赏,臣服于汉王朝。

  D. 尉佗自傲自大。与陆贾会面时,他举止无礼,态度轻慢;认为自己既有将相之才,亦有帝王之能,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

  20. 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吾不起中国,故王此;使我居中国,何遽不若汉!

  ②杖汉节牧羊,卧起操持,节旄尽落。

  ③衡不慕当世,所居之官辄积年不徙。

  【答案】17. B 18. B 19. D

  20. ①我没能在中原起兵,所以在这里称王;假如我身处中原,怎么就比不上汉王!(中国、王、使各一分,)②拄着汉朝的旌节牧羊,每天起来就拿着,节上的牦牛尾的毛全部脱落。(杖、卧起,各一分)③张衡不趋附当时的那些达显贵,他所担任的官职,就多年得不到提升。(当世、积年,各一分)

  【解析】

  17. 试题分析: 第二个“王”为动词,“南越”作它的宾语,“南越”后断句,排除A、C、D.句子翻译为: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

  点睛:文言断句的题目,注意一些常见的标志性的虚词,注意结构的对称,这是基础,一般考核较少,大多集中在人称的转换和在句中充当的成分,还要注意一个事件不要强行断开,不然句子就会支离破碎,相反两个事件句子再短,也要断开。选择题答题时注意选项的对比,然后结合文意进行分析。此题第二个“王”为动词,“南越”作它的宾语,“南越”后断句。

  18. 试题分析:前面恭谨不对。

  19. 试题分析:根据原文“今王众不过数十万,皆蛮夷,崎岖山海之间,譬若汉一郡,何可乃比于汉王”.D项中“且南越君民同心,足以与汉王朝分庭抗礼”系无中生有。

  20. 试题分析:注意重点词语“中国”“王”“使”“杖”“卧起”的翻译。

  参考译文:

  陆贾是楚国人,以幕僚宾客的身份随从高祖平定天下,当时人们都称他是很有口才的说客,所以伴随在高祖的身边常常出使各个诸侯国.在高祖刚把中国平定的时候,尉佗也平定了南越,便在那里自立为王.高祖考虑天下初定,中国劳苦,就没有诛杀尉佗,还派遣陆 贾带着赐给尉佗的南越王之印前去任命.陆生到了南越,尉佗梳着当地流行的一撮锥子一样的发髻,像簸箕一样地伸开两腿坐着,接见陆生.陆生就此高尉佗说道:“您本是中国人,亲戚、兄弟祖先的坟墓都在真定.而现在您却一反中国人的习俗,丢弃衣冠巾带,想用只有弹丸之地的小小南越来和天子抗衡,成为敌国,那你的大祸也就要临头了.况且秦朝暴虐无道,诸侯豪杰都纷纷而起,只有汉王首先入关,占据咸阳.项羽背叛盟约,自立为西楚霸王,诸侯们都归属于他,可以称得上是强大无比.但是汉王从巴蜀出兵之后,征服天下,平定诸侯,杀死项羽,灭掉楚国.五年之间,中国平定.这不是人力所能办到的,而是上天辅佐的结果.现在大汉天子听说您在南越称王,不愿意帮助天下人讨平暴逆,汉朝将相都想带兵来消灭您.但是天子爱惜百姓,想到他们刚刚经历了战争的劳苦乱离,因此才暂且罢兵,派遣我授予你南越王的金印,剖符为信,互通使臣.您理应到郊外远迎,面向北方,拜倒称臣,但是您却想以刚刚建立,还没有把人众收拢起的小小南越,在此桀骜不驯.倘若让朝廷知道了此事,挖掘烧毁您祖先的坟墓,诛灭您的宗族,再派一名偏将带领十万人马来到越地,那么南越人杀死您投降汉朝,就如同翻一下手背那么容易.”尉佗听罢,立刻站起身来,向陆生道歉说:“我在蛮夷中居住得时间长了,所以太失礼了”接着,他又问陆生:“我和萧何、曹参、韩信相比,谁更有德有才呢?”陆生说道:“您似乎比他们强一点.”尉佗又问:“那我和皇帝相比呢?”陆生回答:“皇帝从丰沛起兵,讨伐暴虐的秦朝,扫平强大的楚国,为整个天下的人兴利除害,继承了五帝三皇的宏伟业绩,纹理整个中国.而中国的人口以亿来计算,土地方圆万里,处于天下最富饶的地域,人多车众,物产丰富,政令出于一家,这种盛况是从开天辟地以来从未有过的.而现在您的人众不过几十万,而且都是未开化的蛮夷,又居住在这局促狭小的山地海隅之间,只不过如同汉朝的一个郡罢了,您怎么竟同汉朝相比呢?”通过交谈,尉佗非常喜欢陆生,留下他和自己饮酒作乐好几个月.尉佗说:“南越人当中没有一个和我谈得来,等你来到这里之后,才使我每天都能听到过去所未曾听到的事情.”尉佗还送给陆生一个袋装包裹,价值千金,另外还送给他不少其他礼品,也价值千金.陆生终于完成拜尉佗为南 越王的使命,使他向汉称臣,服从汉的管制约束.陆贾还朝之后,把以上情况向高祖汇报,高祖非常高兴,任命陆贾为太中大夫.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死后,赵佗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前196),派遣陆贾去南越,命令赵佗因袭他的南越王的称号。

  南越王尉佗是真定人,姓赵.秦国兼并了六国,统一天下.到秦二世时,南海郡尉任嚣得病将死,把龙川令赵佗召来.任嚣当即向赵佗颁布任命文书,让他代行南海郡的职务.任嚣死后,尉佗趁此机会逐渐用法律杀了秦朝安置的官吏,而用他的亲信做代理长官.秦朝被消灭后,赵佗就攻击并兼并了桂林和象郡,立自己为南越武王.汉高祖已经平定了天下,因为中原百姓劳顿困苦,所以汉高祖放过了赵佗,没有杀他.汉高帝十一年,派遣陆贾去南越,赐予尉佗南越王的称号。

  (二)诗歌阅读

  阮郎归•绍兴乙卯大雪行鄱阳道中①

  向子湮②

  江南江北雪漫漫。遥知易水寒。同③云深处望三关。断肠山又山。

  天可老,海能翻。消除此恨难。频闻遣使问平安。几时鸾辂还。

  【注】①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②向子湮,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③同:通“彤”。

  21. 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与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A. 上片前两句写景,有虚有实。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这是词人想象北方之景,是虚写;“易水寒”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B. 上片后两句写远望中原的情形。词人在阴云密布的天空下遥望“三关”,只见群山连绵不断,可是见不到国都汴京和中原父老,令人肝肠寸断!

  C. 下片前三句运用反衬的手法。“此恨难消”的“难”字,与前面的“可”字“能”字对应,天老、海翻之可能,倍加反衬出消除此恨之不可能。

  D. 下片后两句,“鸾辂”本指帝王所乘的车驾,这里代指被掳到异域的徽、钦二帝,词人多次听说朝廷派遣使者问候他们,只是不知二帝何时归来。

  E. 这首词在写法上以乐景写哀情,通过对景物深入细致地刻画,委婉地传达出了词人中不便明言的情感,情景交融,取得了感人至深的效果。

  22. 这首词表达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情感?请简要分析。

  【答案】21. AE 22. ①思念故国。“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断肠之情油然而生。②不忘国耻。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③渴望收复失地(迎回徽、钦二帝)。“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其中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解析】

  21. 试题分析:本题是对诗歌鉴赏的综合考查,主要考查表达技巧和思想内容。A项,虚实分析错误,前一句写大江南北风雪迷漫,为词人路上所见眼前之景,是实写, “易水寒”是词人想象之景,是虚写;E项,以乐景写哀情错,是以哀景写哀情。

  点睛:这是诗词5选2的题目,这类题型主要集中对诗意、诗的思想主旨、诗的语言、技巧、结构等内容的考核,赏析时首先要读懂诗,然后根据选项进行分析、验证。

  22. 试题分析:解答本题,考生首先要通读全诗,结合诗歌的注解去思考。由注解透露的信息是:公元1127年“靖康之变”,宋徽宗、宋钦宗二帝被金兵掳去,中原丧失,至今已近十年。而作者向子湮,是南宋初年主战派大臣之一。可见靖康之变,二帝被俘,国土沦陷,诗人心中此恨难消。“三关”曾是宋朝国土,如今沦于敌手,诗人遥望“三关”,应是思念故国。而“几时鸾辂还”,传达出诗人对故君的思念,亦有收复失地的渴盼。

  (三)、名篇名句默写

  23. 默写

  (1)《念奴娇•赤壁怀古》上阕描写赤壁雄奇壮阔的景物,除了陡峭的山崖,还有_________________。

  (2)《雨霖铃》(柳永)中想象别后酒醒的情景,被称为“古今俊语”为人传诵的名句是:“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3)《醉花阴》中最后三句直抒胸臆,亦以景见情,其中_________一句,以物拟人,地写出了抒情主人公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

  (4)《水龙吟•登建康赏心亭》中抒发自己不能为抗击敌人、收复失地而效力,徒然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的句子是: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5)《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中辛弃疾以廉颇自比,既表明自己抗金决心又抒发忧愁之情的句子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惊涛拍岸,卷起千堆雪。 (2). 今宵酒醒何处?杨柳岸,晓风残月。 (3). 人比黄花瘦。 (4). 可惜流年,忧愁风雨,树犹如此! (5). 廉颇老矣,尚能饭否。

  【解析】试题分析:理解性默写的题目难度比根据上下文默写要难,首先要选准诗句,然后不要出现错别字,此题注意提示语中的“除了陡峭的山崖,还有”“别后酒醒的情景”“憔悴的面容和愁苦的神情”“虚度年华的愤慨和苦痛”“抗金决心又抒发忧愁之情”,这样就能准确的答出题目,注意“宵”的写法。

  四、语言应用

  24. 阅读下面一则材料,根据要求答题。

  前不久,在一次电视台策划会上,主任对一名实习生说,麻烦你开完会给大家订盒饭,按人头,我请客。结果该实习生认真地说,对不起,我是来实习导演的,这种事我不会做的。

  (1)请用一句话概括这则材料的主要内容。不超过15字。

  (2)针对实习生的做法,请拟写赞成者与质疑者的不同看法。

  赞成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质疑者说: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答案】 (1). 这是一种自我权益的保护,实习生具有平等意识和社会分工意识。他敢于挑战,追求人格的尊重。 (2). 导演是一个需要有全局观、需要进行多方协调的工种。为众人订盒饭就是一个协调的过程。拒绝一次看似跑腿的差事,实际上是拒绝了一次学习和成长的机会。(也可从“太自我,不懂礼貌,不懂如何与人交流”等做人的角度阐述)

  【解析】试题分析: 压缩语段注重分析语段的主要内容,找出关键性词语,然后组成衔接连贯、简明得体的语句。至于对事件的评论,也就是你对这件事的看法,赞同和不赞同都可以,但重要的是要说出具体的理由。而理由的阐释,应该从事件体现的意义、对事件中人物的影响、在人生观价值观上的体现等方面进行。例如,我们持赞成态度,那就要说出赞成的理由,比如工作的性质、实习生的个人权利等。

  【考点定位】语言表达简明、连贯、得体、准确、鲜明、生动。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技巧点拨】这是个开放性的题目,需要学生根据文章内容和自己的生活阅历,人生见识来评价。注意评价时要观点鲜明、表达连贯、层次清晰,切不可模棱两可,观点模糊。要能言之成理,自圆其说。不能强词夺理,故作惊人之语。要能言之成理,言之有据,言之有序。

  五、作文

  25. 阅读下面材料,按要求作文。

  近来“诗词大会”“成语大会”“朗读者”等节目热播,引发了关注、学习中国文化的热潮,许多中学也模仿这样的形式,搞了一系列的活动。师生中有人认为关注学习中国文化无可厚非,但不一定非要采取这样的形式,亦步亦趋,没有创意、没有创新;有人认为这样的形式好,可以借鉴、照搬;还有人认为,传承中国文化只要能把文化中精粹的部分传承下来即可,不用考虑什么形式。

  对此你有什么看法?请认真思考,确定立意,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议论文,不得抄袭、套作。

  【答案】从诗词大会朗读者等文化类节目的热播说明了什么?

  当丢失千年的传统文化再次进入人们视野,

  才明白,真正的美好,在漫长的岁月里,其实从未远离。

  是不为外物所役,按自己的步调和节奏行走。

  是从容,是有趣,是中西贯通,是大山大河。

  是人类璀璨文化中永远不灭的恒星。

  “诗词热”的出现,引起社会广泛观注,使人们重新关注起传统文化!

  看过诗词大会的观众都会记住这位00后才女 武亦姝 她凭借强大的实力和淡定的气魄 成功夺冠 网友纷纷被他的才情所折服, 称其满足了人们对古代才女的所有幻想。

  当喧嚣的现代社会与传统文化有了一次次美丽的“邂逅” 后,中华古典文化逐渐苏醒 ,在当代人看来也越发则弥足珍贵。

  随着当下生活节奏的加快,我们越来越喜欢“碎片阅读”,很少有人能静下来去看一本书,专注于饱读诗书提升文学素养的人更是罕见。

  但对传统文化的热爱,却一直都潜藏在人们的心底。不只《中国诗词大会》,近年来,《汉字听写大会》、《中国成语大会》、《见字如面》等节目一经播出都大受追捧 。

  这些节目的热播,很大一方面说明了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光芒魅力不减,在当代高压下的人们身上仍有着一颗追求“诗意”的心。

  在《中国诗词大会》中,让我们惊叹的不仅是如同“背诗机”的选手,点评嘉宾的评析同样十分精彩。

  “洞房昨夜停红烛,待晓堂前拜舅姑”中的“舅姑”指的是丈夫的母亲,这个你知道吗?而“当时不受关注,到后世受粉丝追捧”的是陶渊明,你知道背后的原因吗?

  几位教授幽默诙谐深入浅出的点评娓娓道来,让我们在摆脱学习诗词的功利性,更引导我们深刻体会诗词的生命之美。

  这也给了我们一个启发——学习古诗词不仅仅是背诵,我们还要深究其内涵,学会欣赏诗词之美,才能使这中华民族的精神财富经久不衰历久弥新。

  现如今,不少家长专注于对孩子一技之长的培养,当老师布置读写背诵的作业时,有些家长不解:“背那么多到底要干什么?”面对这样的问题,最好的回答便是:“腹有诗书气自华。”

  熟读古诗的最大好处是,当你看到美景的时候可以自然地说出“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而不是大喊一声“我靠!太美了!”

  如果,脑子里有古诗的记忆,春天,看到桃花,你会明白什么是“桃之夭夭,灼灼其华”。

  冬天,西风凛冽,天空阴沉,洋洋洒洒的下起了雪。你会知道什么是“晚来天欲雪”。

  夏天,小舟在荷叶中穿过,你能知道什么是“接天莲叶无穷碧”,什么是“水光潋滟晴方好”。

  秋天,过了天高云淡,就是凉风乍起,梧叶飘黄,你会知道什么是“老树呈秋色”,什么是“苒苒物华休”。

  愁的时候,“伫倚危楼风细细”;乐的时候,“春风得意马蹄疾”。

  背过的那些诗词,像是看不懂的画面,却会一直存在心里。一天,遇到了某个风景,某份心情,就会信手拈来,出口成章。更深切的明白那首诗,那句词,那幅画。

  那种感觉,是穿越千年的心意相通,待到一定的年纪,诗中蕴藏的情感自然会浮出水面。历代诗人的生花妙笔在今天依然浸润着每一个人的心灵。

  所谓“诗者志也,诗者心也”,学习生涯中的每一次诗情画意,在让人感受到诗的灵性的同时,并永远受益终身。

  【解析】试题分析:这是一道材料作文的题目,材料的中心是“传统文化”,然后是继承的方法问题,从内容的角度没有分歧,从形式上有所争论。此题重在从形式上的探讨,可以提出自己的见解,然后进行论述。

  点睛:时事新闻类材料,提供的往往是现实生活中鲜活的时事新闻热点。生活中的许多事情,有应该肯定的正面事例,也有应该批评或引为教训的反面事例;同一件事情,从不同角度去分析也会有不同的见解。在命题上,此类材料具有开放性,可以仁者见仁智者见智。在审题立意上,可以抓住中心事件,考察中心事件的构成因素,然后选取一个侧面、一个角度来立意。写作时注意 1、扎实而评(事实性),新闻事实是时评成败的关键,是时评可信性的源泉。 2、应时而作(时效性),应时而作,体现了时评对新闻事件的敏锐反应能力。 3、凭理而断(评析性),凭理而断,指的是对新闻事件清晰的理性判断。形式可采取就事论事和就事论理两类。所谓就事论事,就是按照事物本身的性质来评定是非得失,不要求作过多的材料外的拓展和延伸,主要就材料本身进行评议,发表自己的看法,能言之成理,持之有据;所谓就事论理,就是对所评之事进行具体深入的分析,充分说理,阐明一个道理,而不是停留在就事论事上,以达到“扶正祛邪,激浊扬清”的写作目的。就事论理,还要求“开口要小”,抓住一个问题,讲清一个道理,一事一议,以小见大,必须从“小”中评析出大道理来,所谓“着眼大处,落笔小处”。此题注意明确自己的观点进行论证即可。此题可从传统文化的继承的方式的角度进行分析,明确自己的观点,阐明自己的理由。

2017全国卷语文高考试卷答案及语文高考复习卷(2)

三、古诗文阅读 (一)文言文阅读 陆贾从高祖定天下,名为有口辩士,居左右,常使诸侯。及高祖时,中国初定,尉佗平南越,因王之。高祖使陆贾赐尉佗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64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