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注音和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罪愆(qiān) 埋(mán)怨 押解(jiè) 拾(shè)级而上

  B、尽(jǐn)管 蹩(bié)进 编纂(zuǎn) 残羹冷灸(zhì)

  C、戕(qiānɡ)害 刽(kuài)子手 凝(níng)练 前仆(pū)后继

  D、帖(tiē)近 吝(lìn)啬 羸(léi)弱 海淀(dìnɡ)区

  2.下列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至少百分之六十以上的同学有严重的拖延症,这严重影响了平时的学习和生活。

  B、当时作者虽然还不能从理论上认识他的人物的阶级属性,但在具体描写上,已经接触到了现实阶级关系的某些本质。

  C、自西安交大迁校近60年以来,在西部特别是陕西科技教育事业进步的过程中发挥了重要的作用,为陕西乃至全国经济社会发展做出了重要的贡献。

  D、给学区房降温,关键在于教育公平起决定作用, 要深入推进教育改革,合理分配教育资源,优化学校布局,缩小学校之间教育质量和理念的差距。

  3.下列四句中,加点的词语运用正确的个数是( )

  ①办事要讲求实效,不要那么多繁文缛节。

  ②他常对那些故弄玄虚、诓骗民众的御用文人进行抨击。

  ③任何一个人的生活都不是孤立的,都和社会休戚相关。

  ④整条徽杭古道处于崇山峻岭之中,走在石板路上,空谷足音……正是古道的精华所在。

  A、全对 B、1个 C、2个 D、3个

  4.对下列句子文言句式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的是( )

  A、使持节送匈奴使留在汉者(定语后置) B、见犯乃死(被动句)

  C、璧有瑕,请指示王(被动句) D、求人可使报秦者(定语后置)

  5.对下列句中词语的解释,正确的个数是( )

  ①君因我降 因:通过

  ②因泣下霑衿 衿:通“巾”

  ③舍相如广成传 传:招待宾客的馆舍

  ④再迁为太史令 再:又一次

  ⑤倩何人唤取 倩:请,请求

  ⑥空自苦亡人之地 亡:使……灭亡

  A、1个 B、2个 C、3个 D、4个

  6.下列有关文学文化常识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 )

  A、辛弃疾,字幼安,号稼轩,山东人,南宋豪放派词人、将领,有“词中之龙”之称。与苏轼合称“苏辛”,与李清照并称“济南二安”。

  B、晋朝张翰在洛阳做官,见秋风起,因思吴中莼羹、鲈鱼脍,遂辞官回乡。后来的文人将美味佳肴称为莼鲈之思。

  C、李清照前期词作多写其悠闲生活,后期多悲叹身世,情调感伤。她论词强调协律,崇尚典雅,提出词“别是一家”之说。

  D、《汉书》,又称《前汉书》,由东汉时期的历史学家班固等人编撰,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断代史,包括纪十二篇,表八篇,志十篇,传七十篇,共一百篇。

  二、论述类文本阅读(9分)

  晋国祁奚“内举不避亲,外举不避仇”,一直以来被传为佳话。但是实际上,中国古代很早就有了防止官吏任人唯亲的回避制度。从现有史籍上看,最早在西汉的武帝时期就已经开始出现地方官任职必须回避本郡的规 定,而到了东汉桓帝时,就已经正式出现“婚姻之家及两州人士不得相对临监”的“三互法”,从此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中国历代实行的回避制,主要包括地域回避与亲属回避两方面的内容,简单来说即是“避地”与“避亲”。所谓避地,是指地方官员任职时必须回避某些地域,主要是官员籍贯不能与他的任职地重合;而避亲则是指官员担任行政职务或执行公务必须回避与自己有亲属关系之人。随着时代变迁,行政回避制度也在发展,可用一句话来概括:制度越来越严格,回避范围越来越大,处罚越来越严厉。

  西汉武帝时期,为了防止官员与地方豪强勾结,规定各郡、国的守相以至于县令、丞、尉等官职,都不允许由本郡人担任,可谓是首开地域回避制度之先河。此后,除了在魏晋时期曾一度放松外,历代对地 方官任职都有严格的回避规定。如唐代初期,已开始明确规定除了京兆、河南两府外,其余地方官员均不得在本籍及邻近州县任职。到了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已不限于本州、县,而是 扩大到了路一级区域,宋神宗以后更是不仅要求回避本籍,同时还需要回避田产所在地。

  明清时代,中国官僚体制最为成熟,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也最为严格。明太祖时期,为了防范各级官员弄权地方,一度实行南北更调制度,即南人只能任职北方、北人只能任职南方,同时又将全国划分为三大行政区,施行地方主要行政官员轮换制。但是,由于地域回避限制过于严格,地方官员调任频繁、任职遥远,导致很多地方空缺官职难以得到及时补充,不得不又将回避地域限定为省一级,同时将滇、贵等边疆地区地方官员任职回避范围缩至府级区划。入清以后,在继承明代回避制度的基 础上,对官员任职回避要求进一步细化,如康熙四十二年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实行回避制度有利于在一定程度上保证行政廉洁。历代之所以制定日益严格的回避制度,是因为中国有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各级地方官员很容易陷入各种复杂关系网,难免会利用自身的权力为亲友谋利,从而导致行政腐败。而回避制度可以在一定程度上让官员在任职与具体行政公务中,脱离原本熟悉的关系网,避免官员利用亲属、乡土关系腐败,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后果。从历史经验来看,尽管历代王朝腐败现象层出不穷,但是随着唐宋以后回避制度日趋严格、规定日益细密,官员的腐败现象虽然依旧存在,但是再也没有出现过如汉、魏晋时代梁冀、石崇那样庞大、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官场腐败更多的是官员个体行为,证明严格回避制对防止腐败确有着重要作用。

  (摘编自郑金刚的《中国历史上回避制的困境》)

  7.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

  A.任人唯亲的现象在中国早已有之,统治者也有意识地加以防范,汉武帝时禁止地方官吏在本郡任职的规定开避亲制度之先河。

  B.东汉桓帝时制定的 “三互法”,包含了亲属回避与地域回避两方面的内容,初步奠定了中国历代行政回避制度的基础。

  C.为抑制地方官员的势力,唐代初期,地域回避规定更加明确和严格,大部分地方连官员籍贯所在地的邻近州县都要回避。

  D.回避本籍一直是行政回避制度的重要内容,随着时代变迁,回避范围曾不断扩大,回避田产所在地也曾纳入了制度规定。

  8.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3分)

  A.严苛的地域回避制度是一把双刃剑,虽能起到防范各级官员弄权腐败的作用,但也带来了有位无官的负面影响。

  B.宋代地方官员任职回避的地域范围进一步扩大,严格规定官员只能在田产所在地以外的区域任职。

  C.在限定行政区域的基础上补充里程限定,是清代较明代在地方官员任职回避制度制定上更显细化的表现。

  D.回避制降低了重乡土、重血缘关系的传统对官员行政的影响,减少了地方官员依靠宗族、地方势力弄权的可能性。

  9.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历代实行的回避制度是为了防止出现“一人得道,鸡犬升天”的现象 ,防范地方滥权,事实证明这一制度在历代都有它的积极作用。

  B.清代对官员任职回避的规定最为严格,但单纯依靠人事回避制并不能杜绝“三年清知府,十万雪花银”这类腐败现象的发生。

  C.魏晋时代石崇富可敌国的家族腐败,证明回避制度一旦松懈或执行不力,容易导致地方势力极度膨胀。

  D.自回避制实行以来,历朝历代不断对其进行完善、细化,且日趋严苛,入清后,清政府规定各级地方官员任职,“五百里内,均行回避”。

  三、文言文阅读(28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郑孝穆,字道和,荥阳开封人。孝穆幼而谨厚,以清约自居。年未弱冠,涉猎经史。父叔四人并早殁,昆季之中,孝穆居长。抚训诸弟,有如同生,闺庭之中,怡怡如也。魏孝昌初,解褐太尉行参军,转七徒主簿。大统五年,行武功郡事,迁使持节、本将军,行岐州刺史、当州都督。在任未几,有能名。就加通直散骑常侍。王罴时为雍州刺史,钦其善政,遣使贻书,盛相称述。先是,所部百姓,久遭离乱,饥馑相仍,逃散殆尽。孝穆下车之日,户止三千。留情绥抚,远近咸至,数年之内,有四万家。每岁考绩,为天下最。太祖嘉之,赐书曰:“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州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于是征拜京兆尹。 十五年,梁雍州刺史、岳阳王萧鮞称藩,来附,时议欲遣使,慎选行人。太祖历观内外,无逾孝穆者。十六年,太祖总戎东讨,除大丞相府右长史,封金乡县男,邑二百户。军次潼关,命孝穆与左长史长孙俭、司马杨宽、尚书苏亮、谘议刘孟良等掌众务。仍令孝穆引接关东归附人士,并品藻才行而任用之。孝穆抚纳铨叙,咸得其宜。孝闵帝践祚,加骠骑大将军、开府仪同三司,进爵为子,增邑通一千户。晋公护为雍州牧,辟为别驾,又以疾固辞。武成二年,征拜御伯中大夫,徙授御正。保定三年,出为宜州刺史,转华州刺史。五年,除虞州刺史,转陕州刺史。历数州,皆有政绩。复以疾笃,屡乞骸骨。入为少司空。卒于位,时年六十。赠本官,加郑梁北豫三州刺史。谥曰贞。

  (节选自《周书•列传•卷三十五》)

  10.下列对文中划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州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B.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州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C.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州/ 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D. 知卿莅职近畿/留心治术/凋弊之俗/礼教兴行/厌乱之民/襁负而至/昔郭伋政成并州/ 贾琮誉重冀方/以古方今/彼有惭德

  11. 下列对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昆季,即兄弟,与手足、昆仲近义,长为昆,幼为季。

  B.解褐,就是指脱去粗布衣服,代指入任为官。

  C.下车,原义是古代作殉葬用的粗陋的木制车。后指官吏视察民情。

  D.乞骸骨,大臣老了请求辞官为“乞骸骨”,意思是请求赐还自己的身体,回家乡去。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 分)

  A.郑孝穆很有治政才能。他任通直散骑常侍时,安抚百姓,招纳流民,每年政绩考核都是最好,受到了皇帝的嘉奖与提拔。

  B.郑孝穆颇具领导才干。军队驻扎潼关时,他独自处理军队的各项事务;对归附朝廷的人士,处理得非常妥当。

  C.郑孝穆自幼为人宽厚。因为父辈去世早,兄弟之间,孝穆居长,他亲自抚养教育自己的几个弟弟,兄弟之间和睦友爱。

  D.郑孝穆深得皇帝赏识。他多次受到嘉奖和加封,最终死于任上。朝廷给予了他很隆重的追封与褒奖的谥号。

  (二)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后面的题目。

  关木匠传

  【明】袁中道

  关木匠,名廷福,少与诸匠伍,无所知名。

  予族有佣,病死。佣族人唆使佣儿为证,以诉于官。廷福方持斧凿为人架屋回,闻之,夜入城。至旦,私呼佣 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佣儿醉,夜乃卧之破庙中。是日晡,县官讯两家狱,佣家仓促失其儿。县官曰:“若状言有子可证者,今安在?”佣家无以应。县官以为欺己,反得罪。明日佣儿还,事已定,无所用之。予族知为关廷福所为,大德之。中道置币遗之,固不受。里中乃知有关廷福也。

  里中林潭边,有麦田数百亩,初为予家有,有周姓者诡云是己产,连年构讼。予家厌讼,乃贱其直以与一霍姓者。于是两家大争,麦熟时,周乃觅勇士数十人往刈,周人刀梃备至,颠踣满野。正困苦时,廷福为人伐木间回,过见之不平。大怒,持手中斧向之。周人皆走,廷福立杀其魁首一人。霍氏惧,知周必诉于官,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既至,霍栓其门,廷福笑曰:“我为公抱不平杀人,自分当死,罪自我当之,若走,非男子也。”

  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县官讯两家狱,廷福从旁出曰:“杀人者关廷福也,周强霍弱,廷福一时见不平,提斧杀之。大丈夫自杀自当,岂以祸及平人,霍氏无罪。”县官壮而怜之,授以意,令以主谋归霍氏。廷福不易辞,县官卒论死如律。每年核讯,上官皆疑之,几经历十余岁,竟不易辞,卒狱中。

  廷福不识一字,亦不知何者为义侠,然其抱不平,至死不挠,大有男子气。今世士大夫,遇小小利害,即推诿他人,以宽己责,况生死之际乎!彼所谓读天下之书者也!乡人曰:“囚耳,乌足道!”予曰:“士大夫慷慨就义,即呼之曰忠臣,曰义士。今惟曰‘囚耳,囚耳’,不知此所谓真意气也!”

  13、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若状言有子可证者 若:第二人称代词

  B. 廷福为人伐木间回 间:从小路

  C.自分当死 分:分析

  D.有周姓者诡云是己产 诡:不说实话

  14、以下六句话分编为四组,全都直接体现关廷福侠义的一组是( )(3分)

  ①至旦,私呼佣儿饮,携出城可四五里,复与饮。

  ②予族知为关廷福所为,大德之

  ③大怒,持手中斧向之。

  ④度廷福且走,己当独罪,乃急呼与饮。

  ⑤周果诉霍于官,不及廷福。

  ⑥几经历十余讯,竟不易辞,卒死狱中。

  A. ①③⑥ B. ①④⑥ C. ①③⑤ D. ②④⑥

  15、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关廷福私下带佣儿饮酒,又将其带出城外,将其灌醉,使佣人族人想要让佣儿做伪证的计划落空。

  B.关廷福持斧相救以解霍氏之困,而霍氏为求自保,借饮酒之名将关廷福请来,想要趁机将其困在家中。

  C.关廷福锄强扶弱的义举感动了县官,县官有意帮他减轻罪责,但关廷福不改供词。

  D.乡人认为关廷福只是个双足乌黑的囚犯罢了。作者却认为关廷福这种人才是真正的大丈夫。

  16.把下列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中道置币遗之,固不受。(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2)廷福不易辞,县官卒论死如律。(5分)

  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_

  四、默写(10分)

  17、补写出下列名句名篇中的空缺部分

  (1)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功, 。

  (2)《望海潮》中的“ ”写街巷河桥的美丽,“ ”写居民住宅的雅致。

  (3)《雨霖铃》中以细节刻画离别时依依不舍情形的句 子“ , ” 。

  (4)佳节又重阳, ,半夜凉初透。

  (5)人生如梦, 。

  (6)莫听穿林打叶声, 。

  (7)寻寻觅觅,冷冷清清, 。

  (8)四十三年,望中犹记, 。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一首宋词,完成后面的题目。

  临江仙•登凌歊台感怀

  【宋】李之仪

  偶向凌歊台上望,春光已过三分。江山重叠倍销魂。风花飞有态,烟絮坠无痕。

  已是年来伤感甚,那堪旧恨仍存!清愁满眼共谁论?却应台下草,不解忆王孙。

  【注释】①李之仪(1038~1117)北宋词人。宋徽宗初年,李之仪因得罪权贵蔡京被除去名籍,编管太平州(今安徽当涂),本词应作于李之仪居太平期间的某年春天。②“却应”即“岂应”,相当于现代汉语“难道是……么”。

  18.下列对这首词的分析和鉴赏,不正确的两项是( )( )(5分)

  A.起句照应诗题“偶向”二字透露出词人平日幽居、极少出门的境况,“望”字领起下文,引出对登台所见之景的描写。

  B.“春光已过三分”紧承首句,写登台远望的整体印象,既点明时令已是暮春,又寄托着强烈的悲愤。

  C.飞花、坠絮本是自然之物,但在词人眼中,飞花姿态优美,坠絮落地无痕,二者一有情一无情,可谓不着一字,褒贬分明。

  D.“那堪”与“已是”呼应,语意上更进一次,写旧恨新愁相继,让人难以承受,突出了忧愁之深重绵长。

  E.“清愁满眼”把抽象的愁写得具体可感,仿佛愁绪弥漫空际,触目所见,无不含愁,但又不言因何而愁,给读者留下了想象空间。

  19.全词抒发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分析。(6分)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高三高考高目标,苦学善学上好学。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题 一、选择题(18分,每题3分) 1.下列注音和字形错误最多的一项是( ) A、罪愆(qiān) 埋(mn)怨 押解(ji) 拾(s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今天多一份拼搏、明天多几份欢笑。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全国高考语文模拟试卷

  • 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
    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

    高考复习的时候要多练多学,做到高考时胸有成竹,然后一举拿下高考。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模拟试卷一语文,仅供大

  •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一语文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一语文答案

    高考冲刺押题可以让考生提前感受高考的题型和氛围,相当于战前的练兵。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一语文,

  •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六语文
    2017年全国高考冲刺押题卷六语文

    高考答题遇到难做的题目不要慌张,静下心来好好想;碰到容易的题目就要更加仔细地答题,以防因为粗心答错。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

255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