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题及语文高考仿真试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因害怕高考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努力一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潜力是那么的大。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仿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要的也是一个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什么意思呢?就是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当然有时我们并不严格区分两者。

  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例如,只有中国人才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之凌霜傲骨、兰之清逸雅致、竹之高风亮节、菊之淡泊不拘,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中国的诗是抒情的,中国的画是写意的, 中国的琴是直达心灵的。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中国人的饮食也是最丰富和最讲究的,中国人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饮茶叫“品茗”,而西方人却是“喝茶”。只有带着性情才能是“品”,而满足生理就只能叫“喝”了。中国的陶瓷之所以精美,是因为它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是带着性情、带着神韵的。中国之所以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中国的景观、建筑、亭园,无不对应着中国人精微雅致的性情和情感。中国人的审美观是性情化的: 当一个事物和一个人的性情、 心性和心灵相通的时候,便产生了中国式的美,也只有这时才产生中国式的美。

  如果我们把中国文化的这种“性情化”放到世界文化中去比对,就可以看得更加清楚了。就世界文化而言,可以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上划分为三大类型,它们反映的文化特性分别是“物性”、“神性”和“人性”。

  西方文化将“物性”表现得非常极致,他们的物质文化可以非常发达,而物质文化的手段﹣﹣科技,也相应的可以非常发达。西方设计的许多制度特征也是“物性”的,尽量排除人的情感因素。西方所说的“自由”是指人身及其行为的自由,而中国人的自由更多是“心性”的自由。西方文化的“物性”更多的是满足人的生理上的需求。

  印度文化则将“神性”表现到了极致。这里的神性指的是人的“精神”上的最高程度。佛教就是在印度诞生的。但西方也有宗教如基督教,为什么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的呢? 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要求人抛弃世间的一切俗念,那就真的是“纯精神”的了。印度文化的“神性”满足人的精神和信仰上的需求。

  中国文化则将“人性”表现到了极致。我们经常说“人性化”,其实真正的人性化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中国文化的“人性”是性情化的,它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而且,中国人似乎也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这种情感和心理需求是和生活紧密相连的,同时又高于生活,但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脱世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选自《人民文摘》)

  (1)下列关于“中国文化”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 C

  A.中国人和中华民族在性情和情感方面是最发达的,中国文化最首要也是最重要的特征就是“性情化”。

  B.中国文化中的诗、画、琴分别是抒情的、写意的和直达心灵的,琴棋书画自有其性情,梅兰竹菊自有其精神。

  C.中国文化中性情化的“人性”从根本上满足了人的心理上的需求,中国人向来最追求这种情感和心理上的需求。

  D.中国文化最大程度地表现了“人性”,而真正意义上的人性化的标志,就是人的心情和情感达到最愉悦的状态。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C

  A.世界文化可按照它们分别反映的“物性”、“神性”和“人性”的文化特性,分别以西方、印度、中国为标志,基本划分为三大类。

  B.中国人对饮食讲究色、香、味、形的完美统一。中国人带着性情饮茶,谓之“品茗”,而西方人则是为了满足生理需要而“喝茶”。

  C.性情与情感并不相同,性情是属于人与自我、人与自然之间的,而情感是属于人与人、人与社会之间的,但我们有时分不清彼此。

  D.中国人性情化的情感和心理需求,既和生活紧密相连,又高于生活,但是还没有到达印度神性文化中超凡脱俗的、纯精神的层面。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中国人有“梅兰竹菊”这样精致高雅的性情的外化物,梅、兰、竹、菊各自的风格特点,对应着中国人独立的性情人格。

  B.中国的陶瓷精美,是因为陶瓷和制作者的情感是一一对应的,中国有精致的刺绣,也是因为其中蕴涵有中国人精致的情感。

  C.我们只把印度文化称为“神性”,是因为只有佛教才要求将人的精神提高到最高的境界。而佛教就是在印度这个国家诞生的。

  D.性情由“心性”而生,且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因此外化之物能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

  【考点】49:论述类文本阅读.

  【分析】筛选文中信息这类题目解答时要找出文章中相对应的语句,注意将选项转述内容与原文内容逐一相对.概念不能随意扩大或缩小,因果、前后关系不能颠倒.同时还要注意选项肢之间的比较,如果选项中有内容矛盾的选项必有一错.注意叙述角度和表达方式的转换.分辨可能与必然、必然与或然、未然与已然、全称与特称.推断不夸大不缩小,不无中生有.

  【解答】(1)C、“向来最追求”不合文意,原文最后一段是说“似乎也最追求”.故选C.

  (2)C、“分不清彼此”错,原文第一段是说“并不严格区分两者”.“分不清彼此”并不等同“不严格区分两者”.故选C.

  (3)D、强拉因果.原文第二段是“性情乃是由心而发,由‘心性’而生.这种性情是独立的、自我欣赏的、悠闲自得的,然后外化为各种自然的事物上,使这种性情显得更加精微、更加深刻”.故选D.

  答案:

  (1)C

  (2)C

  (3)D

  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家国往事 诗词人生

  高毅哲

  如今的中国,可以把古典诗词和个人命运起伏结合得如此震撼人心的人,或许除了叶嘉莹,很难找出第二个了。有人用一句话概括她一生的追求:“九畹兰滋,乐做诗词传灯人。”

  1924年7月,叶嘉莹出生于北京的一个书香世家。在察院胡同祖宅里,在家学氛围下,叶嘉莹完成了诗词的启蒙,诗词功底日渐扎实。

  1941年,叶嘉莹高中毕业,成绩优异的她进入了辅仁大学。在辅仁大学,叶嘉莹遇见了她铭记一生的恩师顾随,专攻古典文学专业。叶嘉莹听课时常常极力心追手写,生怕遗漏了老师学问之精要。

  叶嘉莹跟从顾随6年,与顾随结下深厚情谊。顾随曾在给她的信中写道:“假使苦水(顾随别号)有法可传,则截至今日,凡所有法,足下已尽得之。”但他希望叶嘉莹不仅要继承自己的衣钵,更要“别有开发,能自建树”。

  顾随生前没有留下一本著作。叶嘉莹上世纪70年代回国以后,整理出版了40余万字的《顾随文集》,并将她在顾随课堂上记下的八大本笔记,全部交给了顾随的女儿整理成《驼庵诗话》,所得版税,全部给予先生女儿。

  在去国外之前,叶嘉莹对文学理论并没有很大兴趣,她认为,和充满灵动内容的诗词相比,文学理论实在太过枯燥。然而,当她接触到西方文学理论后,却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

  熊烨是叶嘉莹的2010级博士生。彼时他在南方一所大学本科读法律,正处于失落和迷茫中,一次在电视上看到叶嘉莹讲课的节目,立刻被深深吸引。“叶先生的授课融入了她切实的人生体验,这是最打动我的。”熊烨说。

  来到南开之后,他才逐渐了解到叶嘉莹诗词极富魅力的另一层原因。

  1948年3月,在北平教书的叶嘉莹南下上海和在国民党海军任职的未婚夫结婚。1948年11月,叶嘉莹和家人从上海来到台湾;在白色恐怖中,丈夫被怀疑是“匪谍”,在监狱一关就是3年,连她自己带着不满周岁的女儿,也被抓到警察局关了一段时间。被放出后,叶嘉莹没了工作,只好投奔丈夫的姐姐。没有房间可住,她就在走廊上打地铺,很早就要爬起来收拾干净;为了避免孩子打扰主人午休,她只能出去,在烈日之下抱着出生不久的女儿在树荫底下徘徊。

  叶嘉莹不愿麻烦别人,她寻找到了自己独特的排解方式。“不得于心者,固不能笔之于手”。这句看似普通的话,不仅是叶嘉莹的自白,更是点出了她诗词生涯的魅力根源。

  此后几十年间,她著作等身,成为享誉国际的大家。她提出的词学中“弱德之美”的学说,在如今的众多研究者看来,用来描述她本人十分恰当。这种观点认为,凡被词评家们所称述为“低徊要眇”、“沉郁顿挫”、“幽约怨悱”的好词,其美感之品质都是属于一种弱德之美。而叶嘉莹一生的经历无疑都成了这种美学的最好注脚。

  在海外教书时,叶嘉莹常常感慨,中国古典诗词的韵味,在翻译成英文后就要逊色不少。而用英文授课,也让她常常有不能阐尽其意之感。她坚信,中国诗词只有在中国的土地上,才能开出最美的花。

  1979年,凭借一封寄给国家教育部的言真意切的信,叶嘉莹终于可以回国教书,她讲授古典诗词的足迹遍布祖国大江南北。天津师范大学的学生徐晓莉听说南开大学中文系来了一位讲课很好的女老师,便前来听讲。“在课堂上,叶嘉莹就是一个强大磁场的磁心。”徐晓莉回忆,“她从不拿讲稿,却常常从右向左,竖版繁体在黑板上默写出古人的大段诗词文句。她讲一口纯正亲切的北京乡音,而她深厚的古典修养和融贯中西的浩瀚学识,以及恰切精当的举喻与解说,让我们倾倒,耳目全新,惊叹不已。”如今已经退休的她,有空便在家里放起叶嘉莹的讲课录音,犹如别人听京剧、听相声一般。

  叶嘉莹自认,这一辈子,她完成了两件大事。一是在当年顾随的课堂上,她犹如录音机一般一字不差地把顾随的讲课“录”了下来,并在几十年后整理出版。另一件事,就是她去海外以后,托人把台湾大学教授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吟诵录了下来,并最终在内地推广吟诵的过程中发挥作用。

  叶嘉莹说,她的一生,除了回国教书是她自己的选择,她从来没有对命运做出过主动的选择。你落到什么地方,不是你能掌握的,“可是不管命运把我抛到哪里,我都愿尽最大的努力尽量做好”。

  她几乎把所有的时间都投入到热爱的事业中。人们往往惊诧于她旺盛的精力。当她年过八旬以后,依然常常一个人拖着行李箱辗转于旅途。每次回国,她都要带回大批成箱的材料。每逢上讲台,她常常一站两个小时,神采飞扬,奋笔疾书,连水都很少喝上一口。

  她亲自体会到了古典诗歌里面的美好、高洁的精神。她希望能把这一扇门打开,把不懂诗的人牵引到里面来。“这就是我一辈子不辞劳苦做的事情。”“如果到了那么一天,我愿意我的生命结束在讲台上。”

  顾随曾说过一句话:“一个人要以无生之觉悟为有生之事业,以悲观之体验过乐观之生活。”当年的叶嘉莹记住了这句话,却没有多想其中的意义。而当经历了一生的忧苦不幸,她早已找到答案。

  (《中国教育报》有删改)

  【相关链接】

  ①叶嘉莹,号迦陵,20世纪50年代任台湾大学教授。1966年赴美,先后任美国密西根大学、哈佛大学客座教授,1970年,获聘加拿大英属哥伦比亚大学终身教授。1979年开始赴国内讲学。著有《迦陵论诗丛稿》《迦陵论词丛稿》等。叶嘉莹说:“我是在忧患中走过来的。诗词的研读并不是我追求的目标,而是支持我走过忧患的一种力量。”

  ②《离骚》:“余既滋兰之九畹兮,又树蕙之百亩。”种植秋兰、芳蕙比喻培养人才。

  ③佛教称佛法能像明灯一样照亮世界,指引迷途,所以用“传灯”比喻传授佛法。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 A

  A.叶嘉莹一生“诗词传灯”的具体内容是把不懂诗的人,特别是年轻人牵引到古典诗词的世界,使中国古代优秀文化遗产和精神财富得以继承和发扬。

  B.从忧患中走过来的叶嘉莹,一生热爱中国古典诗词,研读、讲学70余年而不倦,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

  C.叶嘉莹接触到诠释学等西方文学理论后,发现它们与中国的传统词学理论有不少暗合之处,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

  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一件是整理出版当年顾随先生的讲课,另一件是托人吟诵录制戴静山先生的古近体诗歌。

  (2)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这样写的作用是什么?请简要分析。

  (3)叶嘉莹成为享誉中外的古典诗词研究大师,哪些因素促成了她的成功?请结合材料谈谈你的理解。

  【考点】43:传记阅读.

  【分析】(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引用的作用的能力.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

  【解答】(1)此题考查学生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的能力.这道题综合性比较强,既涉及到了对传主精神品质的理解,也涉及到了对文章主旨的探究.解答这类体的方法是:①解读标题,确定文体,找出传主,联系现实思考传主的人生及经历;②快速通读全篇,抓住中心句关键句理清全文结构;③认真品读重要段落,把握传主精神品质,概括作者观点态度评价;④细致咀嚼重要语句,总结文章手法技巧;⑥将选项与原文对照,一一排除得出答案.B、“是传承文化的责任使然”原因分析不全面,还有其坚定信念、自身热爱诗词文化的重要因素;C、“这进一步激发了她对中国古典诗词的兴趣”错误,原文表述为“叶嘉莹兴趣大增,逐渐尝试用西方文学理论中的诠释学、符号学、接受美学等来诠释中国的古典诗词”;D、“叶嘉莹回国教书的目的是要完成两件事”错误,原文是“一辈子”.故选A.

  (2)本题考查学生分析传记引用的作用的能力.在传记中,直接采用大量原始材料﹣﹣引用,可以增加作品真实性,更好地突出人物的特点,揭示人物的精神面貌,对人物做出客观公正的评价.引用诗词,可以从侧面烘托和丰富撰著的思想精神,使传记显现出一种古朴文雅的风格.引用故事,可以增强文章的活泼度,使文章更具有可读性.引用传主在书信、日记中的表白,它可以印证作者的观点,也可以使传记具有更为真实感人的力量.传记中多次插入细节描写体现出传记作品的真实性,极其鲜明形象的表叶嘉莹先生从小热爱诗词的细节展现出先生的崇高哲学思想,更能扎实鲜明展现先生坚毅、隐忍不屈的性格特定.

  (3)本题考查学生对作品进行个性化阅读和有创意的解读的基本能力.这解答此类题目,有三个要求,一是正确解读文本内容并能够加以分析,二是要联系社会现实,做出自己的评价,三是要提出自己的观点,进行合理规范阐述,必须对这些认识进行综合提炼整合,从而提出自己的观点,但观点必须正确,之后,必须援引文本里的事实、细节对传主与传者的立场态度进行有条理的解读,然后再把这些解读的结论与自己所能联系的事实结合起来分析即可.叶嘉莹先生从小受到家庭文学艺术的熏陶,学习时期刻苦钻研,对中华文化保持一颗热爱之心,同时叶嘉莹先生有着极为坚毅的品质,生活经历的坎坷使其保持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

  答案:

  (1)A

  (2)①体现了传记史实性、真实性的特点.如熊烨对自己转换专业拜师先生门下的回忆,表现了叶嘉莹对诗词的热爱及其诗词讲授产生的巨大感召力.②使选材更具典型性、代表性.文章主要选取叶嘉莹对诗词热爱的细节,如叶嘉莹在台湾身处困厄依然钻研学术收获成功、八旬后仍奔走国内外驻守讲台不辞劳累等,既表现了她在诗词研究上的成就,又表现了她性情上的坚毅、矢志如一的特点.③在整体的概述中,穿插若干具体细节,使人物形象更加鲜明饱满.如天津师范大学学生徐晓莉回忆昔日听课的细节,既表现了叶嘉莹国学根基深厚,又表现了她讲课非常生动.(答出一点给,答出两点给,答出3点给4分)

  (3)①家庭熏陶.出生于书香世家,从小就受到传统文化的滋养.②教育引领.受到了辅仁大学顾随先生悉心教导与激励.③志趣高雅.热爱中华文化,主动钻研西方文学理论,搭建了沟通中西方文化的桥梁.④经历坎坷.“文章憎命达”,她历经磨难,阅历丰富,拥有高洁精神和敏感心灵.⑤品格坚毅.具有艺术创新的自觉精神,矢志不移追求艺术的新境界.年过八旬,依然在国内外奔走讲学.(每点,没有概括,仅列举事实,正确,给一半的分.)

  3.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这几天,霍夫曼的心情就如同街道上空随风飘飞、不知方向的落叶一样纷乱复杂。

  霍夫曼名义上是驻某国大使馆的武官,实际上是一名双重间谍,不仅为自己国家工作,也给敌国提供情报。当然,他也获得了他人无法想象的利益。为了方便自己的“工作”,他娶了一个驻在国的姑娘,这样才有借口每天回家。

  这天早上,霍夫曼刚进使馆,大使就要他去办公室。

  霍夫曼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手枪。他看到二秘伯朗正用一种异样的眼光盯着他,顿时意识到失态了,连忙笑笑,问:“有什么事吗?”伯朗耸耸肩,说:“我怎么知道。”

  大使眯着眼睛吸烟斗,慢悠悠地问霍夫曼:“我亲爱的上校武官,你知道吗,在我们中间出现了一个可恶的家伙,他享受着我国纳税人为他提供的金钱,却在为我们的敌人效劳!”说完,他用一双深邃的眼睛定定地看着霍夫曼。

  霍夫曼站得笔直,一副洗耳恭听的样子,心里却在紧张地琢磨:看来我已经暴露了,怎么办?是鱼死网破,还是……

  也不知过了多长时问,霍夫曼听到一声“坐”。他一个激灵。大使离开座位,朝霍夫曼走来。霍夫曼暗暗捏紧了拳头……

  大使绕过霍夫曼,走到门边,将门轻轻关好,然后回过身,说:“有个重要的任务要你去执行,秘密押解这只狼回祖国,而且不能让他有所察觉,就像平常回国述职一样。当然,一回到祖国,我们就会对他进行正义的审判,让这个该死的家伙受到应有的惩罚!”

  霍夫曼这才轻轻地舒了一口气。他挺了挺腰,问:“大使先生,能告诉我这个家伙是谁吗?”大使说:“我们的二等秘书伯朗。”

  “他?”霍夫曼做梦也没想到伯朗竟然也是双重间谍。他看到大使正用一种说不出的目光看着自己,突然浑身一颤,心中恨恨地骂道:“你这只老狐狸,我差点上了你的当。你这是用特殊的方法考验我呢。混蛋!”

  大使拉开抽屉,从里面拿出两张机票,扬了扬,说:“喏,今天下午的。要记住,千万不能让伯朗有所发现,更不能让他溜掉。”

  大使拍拍霍夫曼的肩头。

  下午,霍夫曼和伯朗按时登上了飞机。今天的任务到底是什么他还是摸不清。不过,看来自己暴露的可能性不大。退一步说,就算这伯朗是自己的战友,既然已经暴露,为了长远的利益,也只能让他做出牺牲来保全自己了。

  霍夫曼看看伯朗,伯朗一路上嘴巴闭得紧紧的,什么也不说。

  在法兰克福转机要等待三个小时。两人无所事事,就在候机大厅里到处转。突然,伯朗对霍夫曼说:“上校,你替我看会儿包,我去趟卫生问。”说罢,也不等霍夫曼答应,就匆匆向卫生间走去。

  事情发生得太突然,霍夫曼的大脑竟一片空白,好一会儿没有反应过来。难道他发觉了,准备脱身?想到这儿,霍夫曼不由冒出冷汗。霍夫曼一个箭步冲到卫生间里,没人。他喊道:“伯朗先生!伯朗先生!”没人应声。霍夫曼真的慌了,他抬头看看天花板,有一块似乎有点松动,于是他一个打挺蹿上竖着的隔板,准备钻进天棚里。就这时,下面传来一个低沉的声音:“霍夫曼上校,您在干什么呢?”

  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又出现在霍夫曼的面前,以至于霍夫曼都不敢相信自己的眼睛了,他问:“你刚才……”“噢,一个女士摔倒了,我帮了她一下。”伯朗若无其事地说,“你进来干什么,也解手?”

  “噢,是的。”霍夫曼忙跳了下来。

  霍夫曼再不敢有一丝的大意了,19个小时的旅程他强打精神,不敢合眼。那伯朗好像也正在等机会,所以整个旅程中虽是哈欠连天,却一刻也不睡。

  终于到了,两辆高级轿车将他们分别接到了外交部和国防部。

  霍夫曼对国防部长一个敬礼,然后报告:“上校霍夫曼执行完毕祖国交给我的任务。”

  部长点点头,然后冲门外一挥手,立时进来两个全副武装的军人,一下子将霍夫曼按倒在地上,给他戴上了手铐。

  霍夫曼高声抗议:“部长先生,您误会了。我是奉命将伯朗押解回国的功臣!”

  部长微笑着说:“不错,伯朗是你押回来的。但你不知道,伯朗的任务就是秘密押解你回国。我们早已调查清了,你一直在为德意轴心国效劳,将我们的大量情报出卖给敌国!为了避免引起你的疑心,我们才给了你一项假任务。谢谢你的全力配合。”

  霍夫曼听罢,目瞪口呆。

  虽然霍夫曼没有供出什么,但军事法庭还是判处了他死刑。当行刑车停下来后,霍夫曼看到刑场上还停有一辆行刑车,一个人被推下车来。霍夫曼看到他,顿时惊讶得张大嘴巴,因为那人不是别人,正是伯朗。伯朗看到了霍夫曼,同样也露出惊讶的神情。

  行刑官将二人推到一起,冷笑了一声,说:“互相认识一下吧,这位是012号霍夫曼,这位是009号伯朗。你们这对人民的败类。”

  霍夫曼不由仰头长叹。蔚蓝的天空没有一丝云彩。

  (1)下列对这篇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恰当的两项是 BD

  A.小说开篇对落叶的描写和结尾对天空的描写都对人物有烘托作用,前者烘托出人物烦乱不安的心理,后者烘托出人物惊讶恐惧的心理。

  B.小说擅长运用细节描写塑造人物形象,比如写伯朗“异样的眼光”“嘴巴闭得紧紧的”“一刻也不睡”等细节就透露出人物的谨慎警觉。

  C.当大使说出霍夫曼要押解的对象是伯朗时,霍夫曼看到了大使那“说不出的目光”,说明霍夫曼已经察觉大使在怀疑自己了。

  D.小说以二战时的西方战场为背景,描写了一个充满悬念的谍战故事,看起来是在写两个间谍,暗中却是在写正义力量的谋划,构思巧妙。

  E.小说在语言上不追求华丽辞藻,以近乎白描的手法来写情节;在人物描写上注重行为描写和心理描写,不使用修辞手法,文笔简洁明快。

  (2)小说在刻画霍夫曼的人物形象时,重点突出了他的哪些特征?

  (3)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秘密押解”,有人认为这篇小说的题目是“谍影重重”,你认为哪个更好一些?请结合文本分析?

  【考点】41:小说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对小说内容的分析概括;

  (2)本题考查对小说人物形象特征的分析理解;

  (3)本题考查小说标题艺术的探究性开放式答题;

  【解答】解析:

  (1)A.错误;“惊讶恐惧的心理”不合理;应该是对罪该所得的领悟;

  B.正确;

  C.错误;有怀疑但并未“察觉”;

  D.正确;

  E.错误;“不使用修辞手法”表述不当,开篇的心情描写、伯朗像变魔术般地出现等就运用了比喻修辞手法;

  (2)霍夫曼是一名双重间谍,为了获取利益而背叛祖国,给敌国提供情报,说明他是个唯利是图,背信弃义的人;从大使要他去办公室,他“下意识地摸了摸腰边的枪”,见大使朝自己走来,“暗暗捏紧了拳头”,可看出他是个警惕心极高的人;当大使说出有间谍并盯着他时,尽管内心紧张却不动声色,在他押解伯朗途中,发觉伯朗可能逃跑,立即采取行动,接下来19个小时不敢合眼,说明他做事经验丰富、谨慎小心;

  (3)此题开放式作答,赞同“秘密押解”,可从引起读者兴趣、高度概括情节、塑造人物、揭露主旨等方面作答;赞同“谍影重重”,可从揭示人物身份、营造神秘气氛(霍夫曼的身份究竟有没有被发现的悬念贯穿始终)、暗示正义战胜不易等方面作答;

  答案示例:

  (1)BD(选对一项给2 分);

  (2)①背信弃义,唯利是图:为了获取利益,他背叛祖国,但又不完全“忠于”敌国,甚至还娶了一位无辜的姑娘为妻作为掩护;为保全自己而牺牲“战友”;

  ②经验丰富,做事谨慎:在大使面前故作镇静,押解伯朗的路上不敢合眼;

  ③感觉敏锐,警惕性高:下意识摸枪,暗暗捏紧拳头等;(每点2分)

  (3)示例一:“秘密押解”好;

  ①“秘密押解”未交代押送者和押送对象,标题本身能营造紧张神秘的氛围,为小说设置悬念,可以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秘密押解”是对小说主要事件的概括,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谍,二者间的押解与被押解关系是相互的,但这个“秘密”他们并不知道,“秘密押解”是小说矛盾冲突集中展现的情节;

  ③用“秘密押解”为题表现了部长计策的巧妙,突出了正义的一方,彰显了主题;

  示例二:“谍影重重”好.

  ①“谍影重重”制造了神秘氛围,小说一开始只提到霍夫曼是间谍,但“重重”显然不只是一个,标题中已经预示着可能还有其他间谍出现,为小说设置了悬念,激发读者的阅读兴趣;

  ②“谍影重重”交代主要人物身份,霍夫曼和伯朗都是双重间谍,但他们并不知道彼此的真正身份,且不明白在押解别人的同时自己也是被押解者,“谍影重重”暗示了情节的复杂;

  ③“谍影重重”暗示了押解任务的艰巨,侧面表现出正义力量的智慧,有助于突出主题.

  (理由每一点,没有观点扣1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

  4.文言文阅读

  吕诲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端,相太宗、真宗。诲性纯厚,家居力学,不妄与人交。进士登第,由屯田员外郎为殿中侍御史。时廷臣多上章讦人罪,诲言:“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枢密副使程戡结贵幸,致位政地,诲疏其过,以宣徽使判延州。复上言:“戡以非才罢,不宜更委边任;宣徽使地高位重,非戡所当得也。”兖国公主薄其夫,夜开禁门入诉。诲请并劾阍吏,且治主第宦者罪,悉逐之。

  英宗不豫,诲请皇太后日命大臣一员,与淮阳王视进药饵。都知任守忠用事久,帝之立非守忠意,数间谍东朝,播为恶言,内外汹惧。诲上两宫书,开陈大义,词旨深切,多人所难言者。帝疾小愈,屡言乞亲万几。太后归政,诲言于帝曰:“后辅佐先帝历年,阅天下事多矣。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遂论守忠平生罪恶,并其党史昭锡窜之南方。

  神宗立,拜御史中丞。王安石执政,时多谓得人。诲言其不通时事,大用之,则非所宜。遂上疏曰:“安石外示朴野,中藏巧诈,陛下悦其才辨而委任之。安石初无远略,惟务改作立异,罔上欺下,文言饰非,误天下苍生,必斯人也;如久居庙堂,必无安静之理。”帝方注倚安石,还其章。诲求去,乃出诲知邓州。诲之将有言也,司马光劝止之,诲曰:“安石虽有时名,然好执偏见,轻信奸回,喜人佞己。听其言则美,施于用则疏;置诸宰辅,天下必受其祸。且上新嗣位,所与朝夕图议者,二三执政而已,苟非其人,将败国事。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诲既斥,安石益横。

  诲三居言责,皆以弹奏大臣而去,一时推其鲠直。居病困,犹旦夕愤叹,以天下事为忧。既革[注],司马光往省之,至则目已瞑。闻光哭,蹶然而起,张目强视曰:“天下事尚可为,君实勉之。”光曰:“更有以见属乎?”曰:“无有。”遂卒,年五十八,海内闻者痛惜之。诏赠通议大夫。

  (节选自《宋史》卷三百二十一,列传第八十)

  【注释】革:通“亟”,病重。

  (1)下列对文中画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A

  A.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B.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C.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D.谏官许风闻言事/盖欲广采纳以补阙政/苟非职分/是为侵官/今乃诋斥/平生暴扬暧昧/刻薄之态浸以成风/请下诏惩革。

  (2)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A

  A.“进士登第”是科举时代考选进士,录取时按成绩排列的等第。古代科举考试,要通过层层选拔,通过第一级考试者,称为进士。

  B.疏,又称“奏议”或“奏疏”,是臣僚向帝王进言使用文书的统称。

  C.嗣位指继承君位,嗣的本义是(经皇上恩准)父亲传位或传业给嫡长子,位即君位。

  D.后四史,一般指的是《宋史》、《元史》、《明史》、《清史稿》。

  (3)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D

  A.英宗生病时,任守忠多次离间皇帝与太后的关系,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太后归还政权,皇帝将任守忠及其同党放逐南方。

  B.吕诲任殿中侍御史,当时许多朝廷大臣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认为谏官以外的人这样做就是侵权,请求皇帝下诏惩办革除。

  C.吕诲认为王安石外表纯朴,内心狡诈,只会标新立异,欺上瞒下,将来会贻误天下;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

  D.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病重后司马光前去探望,吕诲本已瞑目,听到哭声强睁眼睛嘱托司马光要为国事而努力,这正体现了吕诲的鲠直。

  (4)把文中加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

  ①事之大者,宜咨访然后行,示弗敢专。

  ②此乃腹心之疾,救之惟恐不逮,顾可缓耶?

  【考点】51:文言文阅读.

  【分析】(1)本题考查文言断句.解答该题可以根据句意、虚词和结构判断.

  (2)本题考查识记古代文化常识,答题关键在于平时的积累与识记.

  (3)本题考查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注意将选项和原文进行比较.

  (4)本题考查文言文翻译的能力,解答时一定要先回到语境中,根据语境读懂句子的整体意思,然后思考命题者可能确定的赋分点,首先要找出关键实词、虚词,查看有无特殊句式,运用“留”“删”“调”“换”“补”的方法,直译为主,意译为辅.并按现代汉语的规范,将翻译过来的内容进行适当调整,达到词达句顺.

  【解答】(1)A “盖”一般位于句首,其前断句,排除B、C;“诋斥平生”与“暴扬暧昧”结构对称,中间断句,排除D.句子翻译为: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

  (2)A 通过最后一级中央政府朝廷考试者,称为进士.

  (3)D “体现了吕诲的鲠直”错,“吕诲三次被贬出朝廷都是因弹劾大臣”是体现他的鲠直;后半句体现的是他的为国事忧虑.

  (4)①事之大者:定语后置;咨访:咨询,征求意见;专:专权擅断.句子翻译为: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②乃:是;腹心之疾:腹中之病,指心腹大患;逮:及,达到;顾…耶:怎么…呢,难道…吗.句子翻译为: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

  答案:

  (1)A

  (2)A

  (3)D

  (4)①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

  ②这是心腹大患,要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

  参考译文:

  吕诲字献可,开封人.祖父吕端,曾在太宗、真宗朝任宰相.吕诲性格纯朴敦厚,在家时就勤奋好学,不随便同人交往.考中进士后,由屯田员外郎升为殿中 侍御史.当时朝廷大臣大多上书揭发别人的罪过,吕诲上奏说:“谏官有权根据传闻进谏或弹劾官员,这是因为朝廷想要广泛采纳各种意见来弥补政事的缺失.如果 是谏官以外的人也干这种事,这是侵犯职权.现在朝臣却诋毁攻击他人的旧事,揭露别人的隐私,刻薄的情状逐渐形成了风气,请求皇上下诏惩办革除.”枢密副使程戡巴结地位尊贵受皇上宠爱之人,官位做到了政府要职,吕诲奏论他的过失,程戡被贬职以宣徽使的身份任延州通判.吕诲又上奏说:“程戡因为才疏学浅而被罢 免,不应该再委派他去边疆任职;宣徽使位高权重,不是程戡应当担任的.”兖国公主轻视她的丈夫,夜晚叫开禁宫的门向皇帝陈诉.吕诲请求一并弹劾守门官吏,并追究公主府中宦官的罪过,将他们全部驱逐.

  英宗生病,吕诲请求皇太后每天命令一名大臣,同淮阳王一起监督送进药物.都知任守忠掌权已久,英宗立为皇帝不是他的本意,多次离间太后、皇帝的关系,造谣生事,朝廷内外人心惶惶.吕诲上书两宫,申明大义,措词深切,大多是别人不能说的.皇帝病情好转,吕诲多次请求让皇帝亲自执政.太后归还政权后,吕诲对皇帝说:“太后辅佐先帝多年,经历天下的事已有很多.大的事情,陛下应当向太后咨询后再去做,表示自己不敢专权擅断.”于是评定任守忠的平生罪恶,把他及其同党史昭锡一并放逐到了南方.

  神宗即位后,吕诲被授予御史中丞.王安石当权执政,当时人们都认为国家得到了一个好人才.吕诲说王安石不懂世事,如果重用他,那是不合适的.于是吕诲上疏说:“王安石外表装作纯朴实在,内心其实深藏狡诈,陛下喜欢他的才智机辩信任他.王安石本来就没有深远的谋略,只会追求变革来标新立异,欺上瞒下,文过饰非,将来贻误天下苍生的,一定是这个人.如果让他长久占据朝廷要职,那么国家一定没有安宁的道理.”当时皇帝正倚重王安石,就退回了吕诲的奏章.吕 诲请求辞职,皇帝就将吕诲贬出京都知任邓州.当时吕诲又想上书言事,司马光劝阻了他.吕诲说:“王安石虽然有一时的名望,但他好持偏见,轻信奸人,喜好别 人逢迎他.听他说的很完善,实施起来却粗疏.如果让他居于宰相的高位,国家必定要遭受祸患.再说皇上刚即位,早晚与他谈论议事的,只有那二、三个执政大臣 罢了,如果他们都是一些不当的人,那国家就要被败坏了.这是心腹大患,解救都唯恐不及,怎么还能够拖延呢?”吕诲被逐出朝廷后,王安石更加肆无忌惮.

  吕诲三次居于谏官之位,都是因弹劾大臣而被贬出朝廷,当时人们都很推崇他的耿直.居家被疾病困扰,吕诲仍然经常愤恨叹息,把国家大事当作自己忧虑的事.病重以后,司马光前去探望他,到的时候吕诲已经瞑目了.听到司马光的哭声,吕诲突然坐起,睁开眼睛勉强看着司马光说:“国家的事还是有希望的,你好好努力吧.”司马光问道:“还有什么要嘱咐我的吗?”吕诲说:“没有了.”于是去世,终年五十八岁,全国上下听说此事的人都为之悲痛惋惜.皇帝诏令追赠他为通议大夫.

  5.阅读下面宋词,完成下列各题。

  临江仙

  苏轼

  夜饮东坡醒复醉,归来仿佛三更。家童鼻息已雷鸣,敲门都不应,倚杖听江声。

  长恨此身非我有,何时忘却营营。夜阑风静縠纹平,小舟从此逝,江海寄余生。

  【注释】①东坡,地名,在湖北黄冈,这首词是苏轼谪居黄冈时所写。 ②縠纹,水中细小的波纹。

  (1)下列对这首词的理解和赏析,不恰当的两项是 CE

  A.上片首句点明了夜饮的地点和醉酒的程度,醉而复醒、醒而复醉的描述,表现了作者寄情于纵饮的心境。

  B.“归来仿佛三更”句,一方面表明作者回寓所的时间之晚,另一方面也从侧面反映了作者当时酒醉的情态。

  C.上片后三句写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只好转而谛听江涛汹涌的声音,更烘托出作者内心的无奈。

  D.下片前两句写出了词人的叹息:遗憾自己总是身不由己,没有办法掌握自己的命运,总免不了劳苦奔波。

  E.一叶小舟在作者眼前的江面上飘逝,不由得让作者感慨万千,希望能将自己的后半生寄托在这广阔的江海。

  (2)清代王夫之说:“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这首词中也有这样的词句,请指出并作简要分析。

  【考点】5A:哲理诗.

  【分析】(1)本题考查诗词的理解和赏析;

  (2)本题考查诗词的情景关系.

  【解答】(1)C项中,“家童鼻息如雷导致作者无法入眠”是对原文的错误理解,原文是说敲不开门,所以去听江声.E项中,从上下文来看,“小舟从此逝”并非实写,而是词人超越现实的浪漫主义想象,是词人旷达襟怀的一种寄托.

  (2)首先要理解王夫之的话,“情景名为二,而实不可离”,即我们通常说的一句话“一切景语皆情语”,即找出诗中景中有情的句子.“三更…倚杖听江声”,深夜,倚门听江声,给我们展示的是宁静、空阔的意境,浩大的自然能让人忘掉暂时的烦恼,获得精神上的愉悦,获得超然物外的情趣.下片“夜阑风静縠纹平”是写景句,夜深风静,水波不兴,表面上写的是宁静的大大自然,实际上是作者渴望的内心的宁静.

  答案:

  (1)C E

  (2)①上片叙述词人夜饮归来,敲门无应而“倚杖听江声”,词人置身于宁静、旷阔的大自然中,人世的得失荣辱仿佛被一笔勾销,令人感到一种精神上的解脱,其中充满超然物外的理趣.

  ②下片中“夜阑风静縠纹平”一句,既是写的夜深风停、水面平静之景,也是词人所追求的宁静安谧的理想境界的一种体现,是词人渴望生活自由、希望精神解脱的愿望的一种表达.

  译文:

  夜里在东坡饮酒,醉而复醒,醒了又饮.归来时好像已经是夜半三更了.家童鼾声如雷,反复叫门也不应.只好拄杖伫立江边聆听江水奔流的声音.长恨身在宦途,这身子已不是我自己所有.什么时候才能够忘却追逐功名?夜深风静,水波不兴.真想乘上小船从此消逝,在烟波江湖中了却余生.

  赏析:

  《临江仙•夜归临皋》是宋代文学家苏轼的词作,作于谪居黄州时期,是一首即事抒情之作.

  此词上阕叙事,着意渲染其醉态.写夜醉回到居所,家童已睡熟,无人开门,只得“倚杖听江声“.酒后静立于夜深的长江边,很容易触发联想.下阕就写酒醒时的思想活动:几经挫折,受尽冤屈;满腹才华,却落得获罪流放的下场.躲开名利场,乘坐扁舟,归隐江湖.

  全词写景、叙事、抒情、议论水乳交融,不假雕饰,语言畅达,格调超逸,颇能体现苏词特色.

  6.名篇名句默写

  补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

  (1)《出师表》中诸葛亮劝刘禅对宫中、府中官员的赏罚要坚持同一标准的句子是“ 陟罚臧否 , 不宜异同 。”

  (2)《离骚》中,屈原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美好就可以的句子是“ 不吾知其亦已兮 , 苟余情其信芳 。”

  (3)杜甫的《登高》中, “ 风急天高猿啸哀 , 渚清沙白鸟飞回 ”这两句分别从听觉和视觉这两方面写夔州秋天的典型特征,声音哀怨凄惨,色彩冷艳清淡,渲染了悲凉的气氛。

  【考点】39:名篇名句默写.

  【分析】本题考查理解并默写常见的名句名篇的能力.解答本题,首先要读懂题干要求,然后根据题干中的关键点及平时积累进行解答.注意字形,不要出现错别字,写后要检查.

  【解答】(1)陟罚臧否,不宜异同(重点字:陟、臧)

  (2)不吾知其亦已兮 苟余情其信芳(重点字:苟)

  (3)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重点字:啸、渚)

  三、语言文字运用

  7.下列各句中加点成语的运用,全部正确的一项是(  )

  ①李彦宏告诚跃跃欲试的年轻人:一定要有向前看两年的眼光,否则,你吃到的很可能是剩下的残羹冷炙。

  ②在“高考百日誓师”大会上,同学们一个个信誓旦旦,跃跃欲试,决心“挑战高考,无悔人生”。

  ③李白的旷世才情,让人羡慕;而他的人生沉浮,则见证了大唐江山的风雨飘摇和日薄西山。

  ④姑娘的眼泪犹如海蚌的珍珠,会自个提高姑娘的身价。这样,对绝谁都不会说什么,谁都不品头论足了。

  ⑤我们自以为是地拒绝承认就在我们的宇宙跟前存在有别的平行宇宙或多维空间,而这些都超出了我们的理解力。

  ⑥北京首届武搏运动会云集了全球顶尖的武术搏击高手,我们这些志愿者能躬逢其盛,感到无比骄傲。

  A.①②④ B.③④⑤ C.①③⑥ D.②⑤⑥

  【考点】18:成语.

  【分析】本题考查的是成语掌握及运用的情况.此类题要在理解句意的基础上,结合具体语境及词语的意思来辨识,然后做出判断.

  【解答】①残羹冷炙:吃剩的饭菜,前面用“吃到…剩下的”修饰,语意重复.

  ②信誓旦旦:意思是誓言说得极为诚恳,含贬义,与句子中考生的那种自信意思不符,应该为“信心满满”;

  ③日薄西山:太阳快落山了.比喻人已经衰老或事物衰败腐朽,临近死亡.

  ④品头论足:指无聊的人随便谈论妇女的容貌,也比喻在小节上多方挑剔.

  ⑤自以为是:认为自己的看法和做法都正确,不接受别人的意见.

  ⑥躬逢其盛:亲自经历那种盛况.句子中志愿者只是参与其中做服务工作,并非去参加竞技比赛,不符合句子语境.

  答案:B

  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  )

  A.住房和城乡建设部有关负责人指出,利用住房公积金闲置资金贷款支持保障性住房建设,有利于完善住房公积金制度和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

  B.二孩政策全面放开,许多期盼已久的夫妇却放弃了要“二宝”的打算,其主要原因不是观念的变化,也不是经济、精力等方面的压力太大,而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

  C.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人类基因组计划在给人类带来好处的同时,会不会因信息被滥用或错用而产生严重后果

  D.督查组发现,有些部门未按要求把应急部著落实情况及时反馈给环保局,环保局得到的信息仅为日常工作内容,与重污染天气应急关联不大

  【考点】27:病句辨析修改.

  【分析】本题考查辨析并修改病句的能力,能力层级为表达运用E.

  辨析病句时,单句先找主干,后理枝叶;复句要划分层次,辨明关系.

  【解答】A.搭配不当,“效率”和“完善”不搭配,可在“住房公积金使用效率”加“提高”.

  B.句式杂糅,“其主要原因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将“其主要原因是‘大宝’的坚决反对”和“主要是因为‘大宝’的坚决反对”杂糅,应去掉“因为”.

  C.成分残缺,“鉴于自然科学“双刃剑”的性质,使得我们不得不考虑”滥用“鉴于”、“使得”导致主语残缺,可去掉“鉴于”或“使得”.

  D.正确.

  故选:D

  9.填入下面文段空白处的词语,最恰当的一组是(  )

  注重学英语是好事,同时也要十分重视母语的学习。汉语是世界上最优美、最富表现力、最有魅力的语言之一。①中国改革开放进一步发展,学习汉语的名国人越来越多,我们自己 ② 应该学好汉语,用好汉语。③ 某些人以能讲英语为荣,说话时 ④ 夹上许多“洋文”,而母语的使用 ⑤ 白字连篇,出尽“洋相”。

  A.①随着 ②因此 ③然而 ④甚至 ⑤却是

  B.①因为 ②就 ③所以 ④总要 ⑤就会

  C.①因为 ②更 ③然而 ④只要⑤就会

  D.①随着 ②更 ③但 ④总要 ⑤却是

  【考点】1B:关联词语.

  【分析】本题考查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要分析句子间关系和关联词语的搭配.宜用排除法.

  【解答】本题考查的是考生正确使用关联词语的能力.考查虚词的使用,这个题目属于近几年来新课标卷都没有涉及过的考点.可能是绝大多数考生复习的盲点,大概会令人错愕.要分析句间的关系和前后关联词的搭配.根据句意,第②句应该是递进关系,排除A和B项.第⑤句说的是某些人嘴上说着“洋文”,而母语的使用白字连篇,前后是转折关系,排除C项.

  故选D.

  10.在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

  年味越来越淡,越来越没意思﹣﹣这是很多人过年的感受。其实,① 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 ,端午、中秋等传统节日也在日益淡化。对此,很多专家都归咎于物质的发展、城乡的转变和洋节的挤兑。实际上,真正的原因是文化在“异化”和“物化”。② 节日是有灵魂的 ,当灵魂越来越缺乏依附的载体,节日就会越来越淡,自然就会式微。越是如此,对于国人来说,③ 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而且需要去其糟粕取其精华地予以传承。

  【考点】2F:表达简明、连贯、得体.

  【分析】本题考查补写句子的能力.“补写句子”是综合考点和能力的考查,这类题目一般要求“根据材料内容”补写句子,要求所补写的句子内容贴切、语意连贯、逻辑严密,并且不能照抄材料,另有字数限制.解答这类补写填空题目,关键就是认真研究分析画线处的上下文,通过对材料的勾画、归纳等手段,确定所补写句子的内容.

  【解答】第一处空格根据前文语境,谈论对象“过年”(春节)以及关联词“也”推测出所填内容;

  第二处空格根据后文内容可知,话题涉及“节日”与“灵魂”的关系;

  第三处空格根据前文“越是如此”以及后文“而且…予以传承”,意思更进一层,进一步说明传承的方式;

  故参考答案为:

  ①式微的不只是春节(不只是春节在淡化或式微)

  ②节日是有灵魂的

  ③越需要传承节日(越需要将传统节日传承下去)

  11.请仔细观察下面的这幅漫画,简析漫画内涵,并拟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不超过8个字)。

  【考点】87:图文、表文转化.

  【分析】答本题首先明确题目要求,要求是“简析漫画内涵,并拟标题(不得以“无题”为题,不超过8个字)”,其次认真观察该图标,认真分析图标的构成要素以及蕴含的意义,最后按题目要求回答问题.

  【解答】本题是一幅漫画,由两幅漫画组成,第一幅漫画主要描述了三个人,左边一个小孩跌倒了,中间的孩子伸出手要去扶左边的孩子,右边的妈妈拉住了孩子,并说道“不是你碰到的”;第二幅漫画描述了一个孩子坐在凳子上,前面一个瓶子倒了,并转过头来说“我扶了,我会说是我碰到的”,左边的妈妈神态惊恐,伸出了双手;漫画反映的问题是如何教育孩子的问题,根据分析可以运用简洁、连贯的语言概括漫画内容;

  参考答案:

  漫画内涵:表现家长的不当教育造成的后果.

  标题:善于教导,切忌误导/种瓜得瓜,种豆得豆/不良教育误子弟/播种冷漠,自食其果.

  四、写作

  12.阅读材料,根据要求作文

  近日,一部名为《低头人生》的2分钟48秒的短片获得了中央美院年度一等奖,作者用夸张和冷幽默的手法描绘了新时代手机一族的生活状态,每个低头已经到扭曲的人,都只关注着自己掌上的方寸天地,于是,行人走路撞上电线杆,医生给病人打针不专心,消防员没能救下跳楼的人,车祸现场经过的路人在自拍……

  该短片爆红网络,引起人们的广泛关注和热议。看过短片,有人表示片子发人深省,有人则认为太过夸张只能当笑料,有人认为有收有放就能收放自如……

  结合材料,充分思考,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要求: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套作,不得抄袭。

  【考点】91:材料作文.

  【分析】本材料选取一个风靡网络的视频短片《低头人生》,关注的是时下国人生活的一个热点“手机依赖症”(“手机一族”“低头族”),材料具有普适性,意在引发学生对社会现象的关注和思考,对自身行为的审视和反思,从手机出发,从生活出发,从社会现象出发,上升到对怎样合理使用手机,怎样的生活和人生更有积极意义,怎样的社会生活更健康文明更具发展和活力的理性认识.

  行文需联系材料,从材料出发,表达个人的思考,立意清晰明确,文体清晰,如为议论文,需论述展开充分有层次,不求就事论事,可拓展延伸,拓宽视野和论述,忌华而不实泛泛而谈.

  立意参考:

  1.反对做低头族角度:仰望星空才能海阔天空;别做低头的井底之蛙;低头于方寸,得不偿失;职责所在,不得低头;低头有时也是一种冷漠(抬起头来,伸出手去,做一个有公德的热心人);热爱生活从抬头开始;人生在低头中暗淡(贫乏);别用低头浑浊清明世界(传播谣言);握紧了手机,丢掉了时间,只剩庸庸碌碌的人生.

  2.支持低头族角度:方寸天地亦可气象万千;低头也是一种思考(学习)的生活方式;没有低头何来抬头;千变万化的信息时代,不得不低头;低头也能传递价值(传播正能量);低头也是一种抓紧时间的智慧之举.

  3.中间角度:切勿危言耸听,低头族也有抬头之时;收放自如,做手机的主人;天地自在我心,手机伴我成长;目光并不短浅,人生并未陌路,手机只是一程的伴侣;人生不是短片,手机并非导演,人生自有我做主.

  【解答】

  论手机低头族

  从过往至今,我们不断汲取知识的精髓,阅览如汪洋般广阔的书籍,是为了丰沛自己的性灵,同时获得精进知识的满足感.但自从智慧型手机登上台面后,几十亿的人们却变得只图视觉上的满足感了.

  科技日新月异,时代的进步带领了世人踏入另一个崭新的领域.e世代的降临另我们童年时光有电视及电脑的陪伴,直至我们小学六年级,电子公司推出智慧型手机,手拿智慧型的风潮侵袭全球.在它的盛行之前,我并没有受到吸引,读书仍然是我生活的部分,平常的生活习惯及阅读是一块块的积木,牢固的堆叠成一座朴实却摆设齐全的屋子.可是智慧型手机如同榔头,摧毁了屋子,利用它零零碎碎的建材,又再次造一栋新的.不过这栋不覆以往的样貌,反而与旧的甚是迥异.新的是座更为坚实的堡垒,而且极为奢华,但是,里面的设置不再,只换得一台台的手机、电子用品.我失去享受踏实生活的充足感,仅仅留下视觉的愉悦乡论宴. 智慧型手机的便捷让我们能够迅速地查询资料.但若是因可以随时上网玩游戏、聊天,而变成了低头族,那将会给予社会不良的影响.

  低头族在外头经常不注意交通路况,进而造成无法挽回的车祸伤亡.他们也由于着迷,与家人的关系逐渐疏离,且脾气暴躁易怒,学生还进而转移对课业的注意力.许多家长因为无多余时间照顾孩童,购买智慧型产品供孩子玩乐,以弥补他们的寂寞感,他们忘却对于父母的需求,也患了严重的近视.我认为这些现象促使我们丧失了所谓的幸福,幸福源自脚踏实地的生活,非透过虚拟的空间.蜜蜂受到虚构却妖挠多姿的花儿吸引,不断在它身旁徘徊,却无法采拮.不如放下吧!别再妄想得到,不如去寻找普通却真实的花儿,纵使不美,可是能啜饮到蜜的甜美,说不定那甜腻的蜜在尝到的剎那,会使蜜蜂惊觉它更加的吸引人呢!

  抬起头看看这个世界,一切其实都有它的美妙之处,细心观察必定能寻找到、感受到.幸福就在身边,当你直视世界不再沉浸于虚拟的事物时,它即会悄悄接近.

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题及语文高考仿真试卷

因害怕高考失败而不敢放手一搏,永远不会成功。努力一次,你可以看到自己的潜力是那么的大。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江苏语文高考题,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仿真试卷 一、现代文阅读 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下列各题。 中国文化一个最首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528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