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 > 学历类考试 > 高考频道 > 高考科目 > 高考语文 >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1模拟题(2)

时间: 刘惠25 分享

现代文阅读题(16分)

国人相当严重的“国粹病”

廖保平

两年前,因为“解除川剧变脸秘密”,曾金贵成为川剧界的声讨对象。今年7月,法国女孩美兰妮专程来中国,拜曾金贵为师学习变脸的消息一出,声讨再起:“变脸是国粹,怎能随便传给外人?”

拜师学艺是一件很平常的事,问题之所以变得如此复杂,充满火药味,皆因变脸被视为“国粹”。变脸真是国粹吗?曾金贵说,作为戏曲外化人物的一种手段,变脸只是戏剧的表演技巧,谈不上所谓的“国粹”。

过去,独门绝技——“绝活”的传授大有规矩:传男不传女,传内不传外(人)。自从国门被大炮洞开,国人发现国外有先进的“洋玩艺”之后,那些人无我有的“绝活”均被冠以“国粹”之名。一种技艺“粹”到“国”级,就跟国家荣誉、国家机密、国家利益等等联系在了一起,也就有了维护甚至保卫的意义了。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绝活”是传内不传外(国)的。

照这样说,作为国粹的京剧也是绝活,也应该传内不传外(国)的。可是,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

或许,那些一概地、盲目地反对国粹外流的人,大概是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且发生了误解。鲁迅《拿来主义》一开头有云:“中国一向是所谓闭关主义……到现在,成了什么都是送去主义了……听说不远还要送梅兰芳博士到苏联去。”字里行间,鲁迅对梅兰芳博士颇有微词,曾金贵即是当代的梅兰芳,假如鲁迅还在,曾金贵先生也一定会在鲁迅面前止步。如此推论,愚以为谬矣!其一,我要说,鲁迅的《拿来主义》提及梅兰芳先生,旨在抨击统治者的媚外卖国,而绝不是在讽刺挖苦梅博士本人;其二,在如何看待中外文化交流的问题上,鲁迅本人也绝不是一个闭关主义者。这一点只要翻看一下中国的现代文学史,就很容易找到实例。

我认为,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已经成为“国粹病”患者。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他们却抱残守缺,对创新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真是病到了相当严重的程度。在全球一体化的时代,文化的交流与交融是必然趋势,我们如何用开放的心态面对自己的文化和别人的文化,如何让我们轻装上阵,而不是像守财奴一样对待国粹,这确实是一个值得思考的问题。

13.阅读全文,请给“国粹病”下一个概念,要求内涵充实(4分)

14.试分析文章第一段在全文中的作用(4分)

15.“以前,洋人还不大瞧得起你的“老古董”,国粹派只好敝帚自珍。现在呢,洋人对你的“绝活”感兴趣了,还想学一学,国粹派就哗然起来。”请指出“敝帚自珍”一词在这里的感情色彩,并分析“敝帚自珍”一词在这里的含义(4分)

16.文中说“京剧大师收洋徒弟已不是新鲜事,并没有背上“卖国贼”的骂名。相反,京剧却因此变得更加有人气,更加有影响力”,请指出作者在这里批驳“国粹派”观点所使用的论证方法,并分别予以说明(4分)

语言表达(4分)

17.下面的材料,反映了一种社会现象,请概述这一社会现象,并对此现象进行简要评论(4分)

有人说现在知道“周迅”的人越来越多了,知道“鲁迅”的越来越少了;知道“关之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卞之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梅艳芳”的越来越多了,知道“梅兰芳”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景岗山”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井冈山”的越来越少了;知道“马克”的越来越多了,知道“马克·吐温”的越来越少了;知道“比尔”的越来越多了,知道“保尔”的越来越少了。

概述:

评论:

三、作文(5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人类本质上的沉重感,主要源自责任、期盼和压力。因而,承受便是生命的一种需要和方式了。承受是一种精神,是人生苦涩而美丽的一番心境。

请以“苦涩而美丽的承受”为题目,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作文,文体自选(诗歌除外)。

2017高考语文全国卷1模拟题参考答案

一、客观题(24分,每题3分)

1

2

3

4

5

6

7

8

B

B

D

B

B

D

D

C

二、主观题(96分)

1.B.A 栩(诩),孱(音灿)C. 蹩(音别),辑(缉)D.骶(音底),惘(罔)

2. B. A.意思对应风雨同舟。相濡以沫的意思是比喻在困境中以微薄的力量相互救助。C.意思对应钩玄致远。钩玄提要的意思是探取精微,摘出纲要。意思对应釜底抽薪,破釜沉舟的意思是比喻战斗到底D.意思对应芝兰玉树。公子王孙的意思是指王公贵族子弟。意思对应玉树临风。风流倜傥的意思是有才华、有学识、风度洒脱豪爽,不拘于世俗礼节法度

3. D A.冠冕堂皇:比喻外表体面,实际并不如此。语境为光明正大。B.残羹冷炙:剩下的饭菜或比喻别人的施舍。语境为讲义陈旧。C.抛砖引玉为谦辞。比喻用自己粗浅的意见引出别人高明的意见。D.礼尚往来:礼节上注重有来有往或者你对我怎样,我也对你怎样(本句用此义)

4. B. A.而且是改为而是C.即使…也改为虽然…却D.父亲后加高度

5. B.祠:动词,祭祀。

6. D. 亡:逃亡。

7. D. A.明年:古义:第二年;今义:今年的下一年。B.不幸:古义:死;今义:不幸运。D.成就:古义:栽培;今义:业绩。

8. C与例句是宾语前置句。A. 定语后置句,被动句。B. 被动句。D. 判断句,省略句。

9.(1)扶着车辇下殿阶时,(车)撞在柱子上,车辕断了,(有人)弹劾(他犯了)大不敬罪。(2)大王一定要(逼迫)我投降,(那就)请结束今天的欢聚,(让我)在您面前死去。

10. (1)悟以往之不谏,知来者之可追(2)引壶觞以自酌,眄庭柯以怡颜(3)倚南窗以寄傲,审容膝之易安(4)景翳翳以将入,抚孤松而盘桓(5)木欣欣以向荣,泉涓涓而始流(6)怀良辰以孤往,或植杖而耘耔(7)潦水尽而寒潭清,烟光凝而暮山紫(8) 披绣闼,俯雕甍,山原旷其盈视(9) 云销雨霁,彩彻区明(10) 落霞与孤鹜齐飞,秋水共长天一色。宋词解说:“蹙破眉峰碧,纤手还重执”是与家人不忍分离的情形。从“镇日相看未足时”一句体味,很可能他们结合不久便初次离别,所以特别缠绵悱恻。蹙破眉峰,是妇女离别时的愁苦情状,从男子眼中看出;纤手重执,即重执纤手的倒文,从男子一方表达,而得上句映衬,双方依依难舍之情,宛然在目。以下“镇日相看未足时,忍便使鸳鸯隻”,是男子在分别在即所感,也是别后心中所蓄。离别的情形是主人公在旅宿之时的追忆,词的下片才抒写现实的感受,因为这次离别是他为了生计之类的逼迫忍心而去,故思念时便增加了后悔的情绪,思念之情尤为苦涩。“薄暮投村驿,风雨愁通夕”,一方面道出旅途之劳苦,另一方面写出了荒寒凄凉的环境,旅人为赶路程,直至傍晚才投宿在荒村的驿店里,一副寒伧行色表明他是社会下层的民众,在这荒村的驿店里,风雨之声令人难以入寐,离愁困扰他一整个夜晚。“愁”是全词基调,紧密联系上下两片词意。风雨之夕,愁人难寐,感觉的联想便很易与离愁相附着而被强化。“窗外芭蕉窗里人”本不相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由于联想的作用,主体的感受便以为雨滴落在芭蕉叶上就好似点点滴滴的痛苦落在心中。此种苦涩之情,令人伤痛不已。

11.窗外芭蕉和窗里人本不相联系,但在特定的环境氛围中,窗里人通过联想把芭蕉和自己联系在一起,与后句的雨水、心头、滴组合一起,形象丰富(2分)“分明叶上心头滴”一句,则在丰富形象的基础上,表达出非常强烈的感情。具体说就是:雨水滴在叶上,也滴在心头。更进一步体味,愁绪像雨水滴在叶上似的不住地涌现在心头,作者用形象性的雨水幻觉,将心中不断涌起的愁绪十分生动、形象、强烈地表现出来(2分)

12.细节描写“执手”相同,以分手前细节动作表现情感(2分);借哀景写哀情相同(2分);使用虚实结合手法相同本诗上片虚写回忆,下片抒写现实感受;《雨霖铃》相反,上片写眼前分离,下片写对未来的想象(2分)

13. “国粹病”是指当一种“国粹”不适应时代的发展,需要创新,需要外来文化碰撞、交融以焕发出新的生机时,那些誓死捍卫国粹到非理性的人却抱残守缺,对碰撞者给以叛徒败类般的声讨的一种错误做法(概念形式2分,内容正确且全面2分)

14.①树立全文批驳的靶子(2分)②引起下文对国粹病的评析、批驳(2分)

15.①感情色彩:贬义(2分)②含义:是抱残守缺、害怕交流、不求创新和发展的意思(2分)

16.①举例法(事实论证法);说明:用京剧发展事实说明交流会促进艺术发展,反驳了国粹派(2分)②对比法(反衬法);说明:用京剧通过交流得到发展,来对比或反衬川剧国粹派抱残守缺、不进行文化交流的落后做法(2分)

17.概述:经典文化遇冷而流行、时尚文化受青睐的社会文化现象(2分)评论:这是商品经济冲击下人们文化价值观的严重失衡,我们应大力提倡重视传统、经典的文化(2分)

三、作文。(60分)

18.阅读下面的文字,按要求作文。

基本立意:“承受有苦涩也有美丽”或者“承受因为苦涩才美丽”。


猜你喜欢:

1.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

2.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图片及答案

3.高考卷语文真题

4.高考语文试卷全国卷及参考答案

5.2017北京高考语文试题及答案百度文库

2445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