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高考试卷题型_语文高考试卷答案
览前贤思己任铁杵磨针只求前程似锦.祝高考顺利!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语文高考试卷第一部分
一、语言文字运用(15分,每小题3分)
1.下列词语中加点的字,读音全都正确的一组是( )
A.裨将(pí) 戕害(qiānɡ)按捺不住(nài) 酾酒临江(shī)
B.桎梏(kù) 商榷(què) 皓首穷经(hào) 怏怏不乐(yànɡ)
C.桑梓(zǐ) 摭拾(zhè) 喁喁私语(yú) 长歌当哭(dànɡ)
D.殷红(yān)孝悌(tì) 悄无声息(qiǎo)铩羽而归(shā)
1.D【解析】A项“捺”读nà,B项“梏”读ɡù,C项“摭”读zhí。
2.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项是( )
A.提纲 喋血 谈笑风声 察言观色
B.影碟 泄密 春光融融 仗义直言
C.雾霾 忸怩 一诺千金 死心塌地
D.糟粕 脉搏 再接再厉 珠光宝器
2.C【解析】A.“声”应为“生”。 B.“直”应为“执”。 D“器”应为“气”。
3.依次填入下列横线处的词语,恰当的一项是( )
①因整体拆除会带来粉尘污染等问题,相关部门邀请休闲、餐饮企业 ,将原本的老旧厂房“变身”城市新型街区。
②中国梦既是中国人民追求幸福的梦,也同亚洲各国人民的梦想 。中国人民将在自己圆梦的过程中,推动亚洲各国人民实现自己的美好梦想。
③导演把身边的事编写成剧本,把发生在各行各业的典型事例 地展现在观众眼前,为群众贡献精彩文艺节目,丰富群众文化生活。
④露天音乐会 演出效果很难与剧院相比, 也有很多优势,如优美的自然环境能为高雅艺术带来更多的爱好者、向往者。
A.入驻 息息相关 栩栩如生 尽管/还是
B.入住 休戚相关 活灵活现 虽然/但是
C.入住 休戚相关 栩栩如生 尽管/还是
D.入驻 息息相关 活灵活现 虽然/但是
3.D【解析】入驻:多指部队或机构等团体公务行为。入住:住进,特指房屋建筑完工并交付使用后,房屋业主住进新住宅。息息相关:形容彼此的关系非常的密切。休戚相关:忧喜、福祸彼此相关联。形容关系密切,利害相关。活灵活现:形容描述或模仿的人或事物生动逼真。形容神情逼真,使人感到好象亲眼看到一般。栩栩如生:指艺术形象的描述、刻画非常逼真,如同活的一样。用“虽然/但是”表达更流畅,语意更连贯。
4.下列各项句子中,没有语病的一项是( )
A.习近平对巴基斯坦进行国事访问,在当地引发热烈反响。从路边热情洋溢的宣传标语,到网络上情绪高涨的留言,“巴铁”们用行动表现着中巴友好的内涵。
B.随着刘翔的退役,“全民偶像”的一个时代也宣告终结。我们会怀念这个时代带给我们的热血与激情,亦会感慨这个时代曾让我们的爱失去理性。
C.房子本不是教育范畴的事,但是当它跟“学区”结合时,就跟一个孩子乃至一个家庭的前途和希望联系在一起了。
D. “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 河南一女教师的10字辞职信一夜之间红遍网络。究竟是什么原因促使她放弃安稳的工作,选择未知的人生造成的?大家众说纷纭。
4.D【解析】A动宾搭配不当,“表现”改为“诠释”。B语序错误,表示数量的定语“一个”要放在 “全民偶像”前;D结构混乱或重复赘余,去掉“造成的”;重复赘余,去掉“大家”。
二、文言文阅读(22分,选择题12分,每小题3分;翻译10分)
与于襄阳①书
韩 愈
七月三日,将仕郎守国子四门博士韩愈,谨奉书尚书阁下:
士之能享大名、显当世者,莫不有先达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前焉。士之能垂休光,照后世者,亦莫不有后进之士,负天下之望者为之后焉。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莫为之后,虽盛而不传。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然而千百载乃一相遇焉!岂上之人无可援,下之人无可推欤?何其相须之殷而相遇之疏也?其故在下之人负其能不肯谄其上,上之人负其位不肯顾其下,故高材多戚戚之穷,盛位无赫赫之光。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未尝干之,不可谓上无其人;未尝求之,不可谓下无其人。愈之诵此言久矣,未尝敢以闻于人。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岂愈所谓其人哉?抑未闻后进之士,有遇知于左右,获礼于门下者,岂求之而未得耶?将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邪?何其宜闻而久不闻也。
愈虽不材,其自处不敢后于恒人。阁下将求之而未得欤?古人有言:“请自隗始。”②愈今者惟朝夕刍③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如曰“吾志存乎立功,而事专乎报主,虽遇其人,未暇礼焉”,则非愈之所敢知也。世之龌龊( ),既不足( )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 ),( )信乎命之穷也!
谨献旧所为文一十八首。如赐览观,亦足知其志之所存。愈恐惧再拜。
(选自《古文观止》)
【注】①于襄阳,名由页,字名元,深得唐德宗器重。因做过襄州大都督,故称于襄阳。②燕昭王欲招致天下贤才,问计于郭隗,郭隗回答:“王必欲致士,请自隗始!” ③刍:草。
5.对下列句子中加点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 )
A.士之能垂休光 休:停止
B.是二人者,未始不相须也 须:依赖
C.未尝干之 干:寻求
D.虽遇其人,未暇礼邪? 礼:礼遇
5.A【解析】结合上下文推断,“休”不可能是“停止”的意思,这里应解释为“吉祥,美好”。
6.将文言虚词依次填入文中括号内,最恰当的一组是 ( )
世之龌龊( ),既不足( )语之,磊落奇伟之人,又不能听( ),( )信乎命之穷也!
A.也 而 之 其 B.者 以 焉 则
C.者 以 矣 何 D.也 乎 者 则
6.B【解析】根据句意以及虚词的意义用法选择。句意为:世间那些气量狭小的人,我不屑于向他们讲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只能相信我的命运困顿了!
7.用“/”给文中画波浪线的部分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
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A.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B.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C.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D.侧闻阁下抱不世之才/特立而独行/道方而事实/卷舒不随乎时文/武唯其所用
7.B【解析】注意整齐句式。理解文意,这个句子是说: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道德方正,做事讲求实际,行为举止,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
8.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理解,不正确的一项是( )
A.此信写士欲进身扬名、建功立业须前辈援引,而前辈功业盛名又须有为的后继者为之传扬,既表现了作者积极仕进的心情,又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B.第二段以“侧闻”的方式赞誉对方,显得客观,这样,既便于自己表达,也使对方不觉得突兀而乐于接受。
C.作者认为,自己虽然不才,可是立身处世从来不敢落后于一般人。用郭隗的典故,实际上是毛遂自荐。意为:您如果要寻求人才,那就请从我开始。
D.韩愈求官心切,观点难免失之偏颇。客观上讲,一个人是否能显扬当世和永垂不朽,与是否有人引荐和继承应该没有必然联系。
8.A【解析】韩愈致信以求仕进,恭谨而急切,虽提到一些人的错误做法,但没有“对达官贵人提出了尖锐的批评”。
9.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莫为之前,虽美而不彰。(3分)
译文:
(2)是二人者之所为皆过也。(3分)
译文:
(3)愈今者惟朝夕刍米、仆赁之资是急,不过费阁下一朝之享而足也。(4分)
译文:
9.(1)没有人替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莫,彰,虽……而,各1分)
(2)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是,所为,过,各1分)
(3)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而这些)只不过花上您一天享受的费用就足够了。(“惟……是急 ”2分,资,一朝之享,各1分。)
【附译文】
七月三日,将仕郎署、理国子监四门博士韩愈,恭谨地上书给尚书阁下:
读书人能够享有大名声,显扬于当代,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地位显达的前辈替他引荐的。读书人能够把他的美好德行流传下来,照耀后代的,也没有哪一个不是靠在天下有名望的后辈给他做继承人的。没有人给他引荐,即使有美好的才华也不会显扬;没有人作继承人,即使有很好的功业、德行也不会流传。这两种人,未曾不是互相依赖的,然而千百年才相逢一次。难道是居于上位的人中没有可以攀援的人,居于下位的人中没有值得举荐的人吗?为什么他们互相依赖那样殷切,而相逢的机会却那样少呢?其原因在于居于下位的人倚仗自己的才华不肯巴结地位高的人请求引荐,居于上位的人倚仗自己的地位不肯照顾地位低的人。所以才学很高的人很多都为不得志而忧愁,地位高的人没有显耀的声誉。这两种人的行为都是错误的。没有去求取,就不能说上面没有引荐人;没有向下寻找,就不能说下面没有可以举荐的人。我叨念这句话已经很久了,没有敢把这句话说给别人听。
我从旁听说阁下具有非凡的才能,不随波逐流、有独到的见识,道德方正做事讲求实际,行为举止不随流俗,文武官员能量才任用。难道您就是我所说的那种人吗?然而没有听说过后辈有得到您的赏识和礼遇的,难道是您寻求而没能得到吗?还是您志在建功立业,而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也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呢?为什么应该听到您推荐人才的事却久久没有听到呢?
我虽然没有才能,但要求自己却不敢落后于一般人。阁下将要寻求的人才还没能找到吗?古人说过:“请从我郭隗开始。”我现在只为早晚的柴米和雇仆人的费用着急,这些不过费阁下一顿早饭的费用就足够了。如果您说:“我志在建功立业,办事一心想报答君主,虽然遇到了可以推荐的人才,还没有空闲来以礼相待。”那就不是我敢去知道的了。世间那些气量狭小的人,我不屑于向他们讲这些话,而胸怀坦白、才识卓越的人,又不听取我的话,那么就只能相信我的命运困顿了!
恭敬地呈上我以前作的文章十八篇,如蒙您过目,也足以了解我的志向所在。韩愈诚惶诚恐,再拜。
三、古代诗歌鉴赏和古诗文默写(13分)
10.阅读下面的诗歌,完成题目。(8分)
踏莎行
[宋]贺 铸
杨柳回塘,鸳鸯别浦,绿萍涨断莲舟路。断无蜂蝶慕幽香,红衣脱尽芳心苦。
返照迎潮,行云带雨,依依似与骚人语。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
(1)根据字面内容,这首词吟咏的对象是_______,故而从题材上看这是一首_______诗。(2分)
答:
(2) “当年不肯嫁春风,无端却被秋风误”这两句诗蕴含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请简要赏析。(6分)
答:
10.(1)荷花(莲花);咏物(写景状物、托物言志均可)
(2)①这两句诗表面的意思是莲花当年不肯在春天开放,如今却在无端地在秋风中受尽凄凉。(解释诗句2分)②作者巧妙地将莲花开放和凋谢的时节与她的生命追求、品性节操、命运遭际联系起来,一方面表现出莲花不愿意趋时媚俗的孤傲高洁,同时又显示出他们年华虚度悲凉。(答出莲花的品性1分,答出莲花透露出的感情1分。)③一方面可以看成是对幽洁贞静的女子身世飘零的惋惜,另一方面也可以看成作者在借莲花抒发才士沦落不遇(抑郁不得志)的感慨。(答出美人迟暮之悲,或者答出怀才不遇之感都可计2分。)
【附】全词赏析
此词全篇咏写荷花,借物言情,暗中以荷花自况。诗人咏物,很少止于描写物态,多半有所寄托。因为在生活中,有许多事物可以类比,情感可以相通,人们可以利用联想,由此及彼,发抒文外之意。所以从《诗经》、《楚辞》以来,就有比兴的表现方式。词也不在例外。
此词起两句写荷花所在之地。“回塘”,位于迂回曲折之处的池塘。“别浦”,不当行路要冲之处的水口。(小水流入大水的地方叫做浦。另外的所在谓之别,如别墅、别业、别馆)回塘、别浦,在这里事实上是一个地方。就储水之地而言,则谓之塘;就进水之地而言,则谓之浦。荷花在回塘、别浦,就暗示了她处于不容易被人发现,因而也不容易为人爱慕的环境之中。“杨柳”、“鸳鸯”,用来陪衬荷花。杨柳在岸上,荷花在水中,一绿一红,着色鲜艳。鸳鸯是水中飞禽,荷花是水中植物,本来常在一处,一向被合用来作装饰图案,或绘入图画。用鸳鸯来陪衬荷花之美丽,非常自然。
第三句由荷花的美丽转入她不幸的命运。古代诗人常以花开当折,比喻女子年长当嫁,男子学成当仕,故无名氏所歌《金缕衣》云:“劝君莫惜金缕衣,劝君惜取少年时。花开堪折直须折,莫待无花空折枝。”而荷花长在水中,一般都由女子乘坐莲舟前往采摘,如王昌龄《采莲曲》所写:“吴姬越艳楚王妃,争弄莲舟水湿衣。来时浦口花迎入,采罢江头月送归。”但若是水中浮萍太密,莲舟的行驶就困难了。这当然只是一种设想,而这种设想,则是从王维《皇甫岳云溪杂题·萍池》“春池深且广,会待轻舟回。靡靡绿萍合,垂杨扫复开”来,而反用其意。以荷花之不见采由于莲舟之不来,莲舟之不来由于绿萍之断路,来比喻自己之不见用由于被人汲引之难,被人汲引之难由于仕途之有碍。托喻非常委婉。
第四句再作一个比譬。荷花既生长于回塘、别浦,莲舟又被绿萍遮断,不能前来采摘,那么能飞的蜂与蝶该是可以来的吧。然而不幸的是,这些蜂和蝶,又不知幽香之可爱慕,断然不来。这是以荷花的幽香,比自己的品德;以蜂蝶之断然不来,比在上位者对自己的全不欣赏。
歇拍承上两譬作结。莲舟不来,蜂蝶不慕,则美而且香的荷花,终于只有自开自落而已。“红衣脱尽”,是指花瓣飘零;“芳心苦”,是指莲心有苦味。在荷花方面说,是设想其盛时虚过,旋即凋败;在自己方面说,则是虽然有德有才,却不为人知重,以致志不得行,才不得展,终于只有老死牖下而已,都是使人感到非常痛苦的。将花比人,处处双关,而毫无牵强之迹。
过片推开一层,于情中布景。“返照”二句,所写仍是回塘、别浦之景色。落日的余辉,返照在荡漾的水波之上,迎接着由浦口流入的潮水。天空的流云,则带着一阵或几点微雨,洒向荷塘。这两句不仅本身写得生动,而且还暗示了荷花在塘、浦之间,自开自落,为时已久,屡经朝暮,饱历阴晴,而始终无人知道,无人采摘,用以比喻在自己的生活经历中,也遭遇过多少世事沧桑、人情冷暖。这样写景,就同时写出了人物的思想感情乃至性格。
“依依”一句,显然是从李白《渌水曲》“荷花娇欲语,愁杀荡舟人”变化而来。但指明“语”的对象为骚人,则比李诗的含义为丰富、深刻。屈原《离骚》:“制芰荷以为衣兮,集芙蓉以为裳。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正因为屈原曾设想采集荷花(芙蓉也是荷花,见王逸《注》)制作衣裳,以象征自己的芳洁,所以词中才也设想荷花于莲舟不来,蜂蝶不慕,自开自落的情况之下,要将满腔心事,告诉骚人。但此事究属想象,故用一“似”字,与李诗用“欲”字同,显得虚而又活,幻而又真。王逸《〈离骚经〉章句序》中曾指出:“《离骚》之文,依《诗》取兴,引类譬喻。故善鸟、香草,以配忠贞……宓妃、佚女,以譬贤臣。”从这以后,香草、美女、贤士就成为三位一体了。在这首词中,作者以荷花(香草)自比,非常明显,而结尾两句,又因以“嫁”作比,涉及女性,就同样也将这三者连串了起来。
“当年”两句,以文言,是想象中荷花对骚人所倾吐的言语;以意言,则是作者的“夫子自道”。行文至此,花即是人,人即是花,合而为一了。“当年不肯嫁春风”,是反用张先的《一丛花令》“沉恨细思,不如桃杏,犹解嫁东风”,一看即知,而荷花之开,本不在春天,是在夏季,所以也很确切。春天本是百花齐放、万紫千红的时候,诗人既以花之开于春季,比作嫁给春风,则指出荷花之“不肯嫁春风”,就含有她具有一种不愿意和其它的花一样地争妍取怜那样一种高洁的、孤芳自赏的性格的意思在内。这是写荷花的身分,同时也就是在写作者自己的身分。但是,当年不嫁,虽然是由于自己不肯,而红衣尽脱,芳心独苦,岂不是反而没由来地被秋风耽误了吗?这就又反映了作者由于自己性格与社会风习的矛盾冲突,以致始终仕路崎岖,沉沦下僚的感叹。南唐中主《浣溪沙》云:“菡萏香销翠叶残,西风愁起绿波间。”王国维《人间词话》认为“大有众芳芜秽,美人迟暮之感”。(“惟草木之零落兮,恐美人之迟暮”“虽萎绝其亦何伤兮,哀众芳之芜秽”均《离骚》句。)这位著名的文学批评家是敏感地察觉到了这个偏安小国的君主为自己不可知的前途而发出的叹息的。晏几道的《蝶恋花》咏荷花一首,可能是为小莲而作。其上、下片结句“照影弄妆娇欲语,西风岂是繁华主”和“朝落暮开空自许,竟无人解知心苦”,与这首词“无端却被秋风误”和“红衣脱尽芳心苦”的用笔用意,大致相近,可以参照。
由于古代诗人习惯于以男女之情比君臣之义、出处之节,以美女之不肯轻易嫁人比贤士之不肯随便出仕,所以也往往以美女之因择夫过严而迟迟不能结婚以致耽误了青春年少的悲哀,比贤士之因择主、择官过严而迟迟不能任职以致耽误了建立功业的机会的痛苦。曹植《美女篇》:“佳人慕高义,求贤良独难。……盛年处房室,中夜起长叹。”杜甫《秦州见敕目薛、毕迁官》:“唤人看腰?,不嫁惜娉婷。”陈师道《长歌行》:“春风永巷闭娉婷,长使青楼误得名。不惜卷帘通一顾,怕君着眼未分明。”“当年不嫁惜娉婷,抹白施朱作后生。说与旁人须早计,随宜梳洗莫倾城。”虽立意措词有所不同,但都是以婚媾之事,比出处之节。这首词则通体以荷花为比,更为含蓄。
作者在词中隐然将荷花比作一位幽洁贞静、身世飘零的女子,借以抒发才士沦落不遇的感慨。《宋史》“虽要权倾一时,少不中意,极口诋之无遗辞。人以为近侠。竟以尚气使酒,不得美官,悒悒不得志”,这些记载,对于理解此词的深意颇有帮助。
11.古诗文默写(5分)
(1) ,惟有幽人自来去。(孟浩然《夜归鹿门歌》)
(2) ,渺沧海之一粟。(苏轼《赤壁赋》)
(3)猥以微贱,当侍东宫, 。(李密《陈情表》)
(4)荒忽兮远望, 。(屈原《湘夫人》)
(5)夜深忽梦少年事, 。(白居易《琵琶行》)
11.(1)岩扉松径长寂寥 (2)寄蜉蝣于天地 (3)非臣陨首所能上报 (4)观流水兮潺湲(5)梦啼妆泪红阑干
语文高考试卷第二部分
四、现代文(论述类、实用类)阅读(10分,其中填空题4分,选择题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文字,回答12-14题。
中国古代的丧葬文化
徐止平
丧葬活动及丧葬文化均起于人类早期的宗教思想和鬼神思想。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相信鬼神存在,灵魂不灭,他们希望通过这种带有神秘色彩的死亡祭祀活动即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在后来的历史发展进程中,演变出一套系统的丧葬礼仪及文化,并表现出明显的国家意志和礼仪特点。从夏商周开始葬礼即已进入了系统化程序化发展阶段,春秋时期进入完善期。史料记载,秦汉丧葬礼仪已相当复杂,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葬前之礼包括:招魂、沐浴、饭含、小敛、大敛、哭丧、停尸等。葬礼包括:告别祭奠、送葬、下棺等。葬后丧服之礼包括:丧服、丧制等。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我国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樊迟问仁,子曰:爱人。”仁即是爱。何为爱?孟子对爱作了精辟的论述:“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首先爱自己的亲人,其次爱一切大众,最后爱自然万物。爱亲人首先是爱父母,爱父母则为孝。“孝”作为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我国古代社会是以家族宗法制为基础而建立起的。它的社会政治结构,从下至上依次为:家庭、家族、宗族、皇权(即国家权力)。因此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而“孝”文化则是处理和维系家庭成员之间,家庭之间,宗族关系之间的道德规范和社会政治要求。孔子说:“孝悌也者,其为仁之本欤”。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统治者还认为“忠臣出孝门”“人臣孝则事君忠”。
孝包括两个方面的内容:养老和送终。养老是对父母生前的赡养,送终是对父母死后的埋葬。根据孝的本意,两方面都很重要,但实施的社会结果是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这是由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而造成的。统治者生前享尽荣华富贵,希望进入冥国仍能继续享有人世的尊贵。因此他们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统治者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统治者大力推行“孝”文化,直接的社会政治逻辑结果必然是大力提倡厚葬,并最终以国家法典形式颁布实施。史料证明,最迟在西汉开始就颁布了较为完善的丧葬法规。同时我国古代社会长期处于农耕社会发展阶段,人们局限在相对狭小固定的地域,以家庭为单位共同从事农业生产活动,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不仅具有天然的血亲联系,更成为生存的相互依靠对象。这种重孝、厚葬观念越浓厚,礼仪越繁缛。
12.下列表述不属于“丧葬文化”的一项是( )
A.早期人类信奉朴素的多神宗教,希望通过带有神秘色彩的丧礼达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借此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
B.春秋时期秦汉丧葬礼仪共分三个部分:葬前之礼、葬礼、葬后丧服之礼,相当复杂,丧礼的每一个环节都包含有相应的寓意,必须严格遵守。
C.孝是处理和规范人际纵向关系的标准,悌是处理和规范人际横向关系的标准,一纵一横,纵横交错,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
D.统治者为父母,为自己建造起一座座豪华的坟墓。他们的厚葬之风影响带动了民间的丧葬之风,民间纷纷仿效,互相攀比。
12.C(C项属于孝文化,而非丧葬文化。)
13.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
A.按照我国古代社会政治结构,家庭关系稳固了则家族关系稳固,家族关系稳固则宗族关系稳固,进而皇权即国家权力就稳固了。
B.“孝”是儒家的核心思想,是儒家社会伦理思想的基础,对古代社会的行为规范和社会秩序的稳定起了重大作用。
C.封建统治者都将孝作为治国的基本国策,是因为他们深知“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决定意义。
D.孝的两方面养老和送终都同样重要,但出于封建统治者自身的个人利益和社会统治需要,在实施的社会结果中却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
13.C(从原文第2段来看,文章论述的是“孝”文化对于稳固社会统治基础的重要意义,而不是“决定意义”。)
14.请根据文本,辩证地谈一点你对中国古代丧葬文化的看法。(4分)
14.【参考要点】
(1)肯定方面:①体现使死者复生、灵魂转世的良好愿望,同时表达对亲人去世的悲哀和怀念之情。②古代丧葬文化与“孝”文化密切相关,维护和促进了社会政治基础的稳固。③促使家庭成员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越来越紧密。
(2)否定方面:①出现了轻养厚葬的现象。②整个社会纷纷仿效,互相攀比,造成礼仪形式的繁缛过量。
【解析】
要结合文章内容进行分析概括,并注重“辩证”二字, “肯定”与“否定”两面相结合,每一面各谈一点即可计4分,如只答一面计2分。
五、现代文(文学类)阅读(21分)
阅读下面的语段,完成15~18题
人生是用来享受的
张佐香
①[删去所有段落序号]意大利记者吉阿提尼访问著名钢琴家鲁宾斯坦。结束时,钢琴家送给他一盒他最喜欢抽的雪茄。记者受宠若惊,感激地说:“我要好好地把它珍藏起来。”鲁宾斯坦听了连连摆手,坚决地说:“千万不可,你一定要把它抽掉。这些雪茄美妙如人生,人生是不能保存的,你一定要尽情享受它,没有爱和不能享受人生,就没有乐趣。”
很久以前,我就喜欢上了“享受”一词。享受是幸福和甜美的化身。正如蒙田所言,享受人生是至高无上的美德。我享受生命的意念,来源于天地万物的开启。天地有大美而不言。上帝创造了日月星辰、雨雪雾霭、飞瀑流泉、花草树木愉悦人的耳目。大地厚德载物,献出了五谷瓜果、走兽菜蔬,滋养人的躯体。上帝的本意是要人们在辛勤劳作的同时,快乐地享受生活。享受,这样一个美好的词语,不知道在何时被一些智商很高的穿长袍的布道者和鸿儒雅士扭曲了。数千年来,某些崇山峻岭般的伟人先知,阻挡着人类自然生命的小溪流。万山不许一溪奔。他们用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人们,要人们做艰辛工作、牺牲和自律的殉道者。
每一个生命个体都是一个世界爱的结果。每一个生命都是珍贵的、无价的,都是秉承天地、人神的造化而结晶的灵物。这种亵渎生命的教化,如今已被否定,可是新的困惑依然缠绕着人类。在这个媒介充塞了视听,信息代替了思想的浮躁的世界上,我们的心灵和躯体逐渐分离,各行其是。我们的心灵充满了对宁静生活的向往,而我们的躯体却背负着超重的身外之物,向前急驰,无暇他顾。每个人都在慨叹:活得太累了!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把灵魂落在了身后。为何不放慢脚步,听听自己的心音,做做自己最想做的事情,好好地享受生活呢?
享受不是毛毛雨,不会从天而降。享受是创造的过程。但是,享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享受可以是林中的一次散步。绿树成荫,满眼绿叶田田,苍翠欲滴的叶缝间弥漫着清新的气息,渐渐地沁入心脾,心魂一下子就氤氲了起来。或边走边沉思,或与爱人孩子边走边闲谈,或与三两知己把酒话桑麻……那份惬意是无法言说的。享受可以是一杯午茶。我喜欢在午后浓睡的慵懒中为自己沏一杯香茗。漫不经心地往玻璃杯内放入茶叶,沏入沸水,透过晶莹的液体,盯着香茗舒展的肢体,等待着它们慢慢地将水染绿。在令人销魂的松懈中,我感受到了神性的爱和关怀。午茶构成了一种梦幻、一种虚拟、一种摆脱了真实的逍遥与自由。午茶尽管短暂,不能再续水,但它是个凉亭驿站。享受可以是抽出时间读自己心仪已久的一本好书。目及神凝,齿颊生香,心游万仞,精骛八极,灵魂自由地呼吸,精神饱满而芳香。全身因获得真理的照耀和爱的浇灌而释放出蓬蓬勃勃的活力。享受可以是一次结伴而行的郊游,大家围坐在草地上,身后是蓊郁的树木,清澈的溪流。温馨幽远的风景,恬淡如西洋油画。大家在和煦的阳光下幸福地谈论着琴棋书画诗词文章。享受还可以是睡前诵一首唐诗吟一阕宋词,或者贪看一幅吴昌硕的水墨画,听一曲萨克斯……
享受不是一掷千金的挥霍,不是灯红酒绿的奢侈,亦不是珠光宝气的华贵,而是属于正常人的最基本的乐趣。我们的生命受到自然的恩赐,无比优越。如果我们白白虚度此生,或者觉得它不堪重压,那只能怨我们自己。
千江有水千江月,万里无云万里天。享受生命需要淡泊的情怀和澄明的智慧,懂得享受生命的人,总是令人欣喜和感动。一个懂得享受生命和珍爱生命的人,会为一汪清水驻足,会为一串鸟鸣发出会心的微笑,会为一盆鲜花念上“应是绿肥红瘦”。享受,应该是每个人心中的一份禅意。有了它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善有美可陈,眉宇之间,必然充盈着幸福清逸之气。
(选自《散文百家》)
15.请简要分析第1段在文中的作用。(4分)
答:
15.①结构上:引出本文话题“享受”,为下文写享受人生作铺垫。
②内容上:用故事开篇,使文章更有吸引力,也揭示了享受人生这一主题。
16.理解下列句子的含义。(5分)
⑴数千年来,某些崇山峻岭般的伟人先知,阻挡着人类自然生命的小溪流。万山不许一溪奔。
答:
⑵其实,正是因为我们走得太快了,以至于把灵魂落在了身后。
答:
16.⑴在历史长河中,一些所谓“伟人先知”扭曲了享受的内涵,他们如同崇山峻岭,用政治、思想、文化等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社会,使人们无法快乐地享受生活。(。3分)
【解析】注意揣摩比喻联系后文“他们用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人们……”理解
⑵在现代这个快节奏的信息社会,人们为了身外之物匆匆忙忙地追逐,却忽视了心灵对宁静生活的向往,没有好好地享受生活。(2分)
【解析】特别注意结合后文“他们用条条框框制约着、束缚着人们”理解“把灵魂落在了身后”的含意。
17.作者说“享受生命其实可以很简单”,文中主要列举了哪些简单的享受?试作精当扼要的概括。(4分)
答:
17.①林中散步,享受心灵的氤氲与惬意;②午后品茶,感受神性的爱和关怀;③凝神读书,释放出蓬勃的生命活力;④结伴郊游,享受自然的温馨和恬淡。(每点1分)
18.作者为什么说“有了它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善有美可陈,眉宇之间,必然充盈着幸福清逸之气”?请结合文章内容简要分析,并联系生活实际谈谈你对“享受”的一点理解。(8分)
答:
18.【参考要点】
(1)对题中句子的理解。(5分)
①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就能感受到爱与关怀,并且为之欣喜和感动,他们具有淡泊的情怀和澄明的智慧,所以说有了享受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善”;(2分)
②懂得享受生命的人,就拥有了正常人最基本的乐趣,就会发现身边的美,所以说有了享受的陪伴,人生之路必有“美”。(2分)
③生命里有“善”与“美”充盈着,人生就会幸福和优雅。(1分)
(2)联系生活实际谈自己的某一点理解,以下要点供参考。(3分)
①享受属于正常人的最基本的乐趣;享受是创造的过程;享受其实非常容易获得,它只是一种内心的愉悦和满足,与物质无关。
②享受不是对物质的过分追求,而应该体现在精神方面的追求和满足。人类过分追求物质,到最后反倒是一种空虚,使人变得更加贪婪,这样就更难以体会到一种满足了,没有满足就无所谓幸福了,没有幸福感就不能叫享受。
③享受当然应该有物质作为基础,没有物质,精神就没有依托;当然享受不是放纵,奢侈,在物质上得到一定满足之后,人还应该有更高的精神追求,这样才会有更大的幸福感,才会是真正的享受。
六、选作题 (19、20、21题任选做2题,每题6分,共12分)
19.阅读下面的文字,回答问题。(6分)
南海之帝为倏,北海之帝为忽,中央之帝为浑沌。倏与忽时相与遇于浑沌之地,浑沌待之甚善。倏与忽谋报浑沌之德,曰:“人皆有七窍,以视听食息,此独无有,尝试凿之。”
日凿一窍,七日而浑沌死。 (《庄子·应帝王》)
(1)在这则寓言故事中,倏与忽好心保德却造成混沌的死。对此,庄子显然持批评态度,体现了道家 的思想。(2分)
(2)联系现实,谈谈这个故事对你有什么启示。(4分)
答:
19.(1)【参考答案】清静无为(或:顺其自然、顺物自然、无为而治)
(2)【要点提示】
要求“启发+事例(结合实际)”,各占2分。
可以从尊重客观规律的角度谈:不论做什么事情,都应该根据实际情况,尊重客观规律,根据事物的本性而行;不能只从主观想象和主观意愿出发,一厢情愿,结果事与愿违,好心做了坏事。
可以从尊重个性,保持本真的角度谈:每个个体都有其独特性,应尊重个体的本性,发展其个性,让人得到自由的成长。
也可以从个体的角度谈:启示我们每个人应保持本真,彰显个性,做真正的自己,不失去自我。
20.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____________
契诃夫
有一个贵族老爷的马被盗了。第二天,他在所有的报纸上都刊登了这样一个声明:“如果不把马还给我,那么我就要采取我父亲在这种情况下采取过的非常措施。”威胁生效了。小偷不知道会产生什么后果,不过他想着可能是某种特别可怕惩罚,很害怕,于是偷偷地把马送还了。能有这样的结局,贵族老爷很高兴。他向朋友们说,他很幸运,因为不需要步父亲的后尘了。
“可是,请问你父亲是怎么做的?”朋友们问他。
“你们想知道我父亲是怎么做的么?好吧,我告诉你们……有一次他住旅店时,马被偷走,他就 。如果小偷不是这样善良和客气的话,我发誓,我一定要照父亲那种做法去做!”
(1)试着眼于贵族老爷的作为,给小说取一个恰当的标题。(2分)
答: 。
(2)请把小说的故事情节补充完整。(提示:尽量别开生面,不按常规的逻辑展开故事情节)(4分)
答:
20.【参考答案】
(1)威胁(恐吓/惩罚)。(2分)
(2)把马肚带套在脖子上,背着马鞍回家了。(只要是“意料之外,情理之中”都可计4分,其他酌情计分。)
【附】原作赏析:贵族老爷的威胁,是虚张声势,实际上是无奈。而且,贵族老爷的严正、执著的语气增强了幽默的效果。威胁往往和惩罚相连。可是,威胁别人,最后受惩罚的是自己,而且是自己对自己的惩罚,这种惩罚带着中国式的阿Q精神。威胁发展到惩罚是必然的,若是惩罚别人,是故事;而惩罚了自己,就是小说了。
2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题目。(6分)
尼泊尔震后游客废墟前自拍 被指麻木不仁
据美国《赫芬顿邮报》27日报道,加德满都达拉哈拉塔在地震中坍塌,救援人员已在废墟中找到180具遗体。命运多舛的达拉哈拉塔始建于1832年,曾在1934年的特大地震中被毁,于1936年重建。与忙碌的救援工作者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大量前来看热闹的“游客”聚集在废墟前,争相与达拉哈拉塔的断壁残垣“合影留念”。
尼泊尔“震后游客”被媒体曝光后,各国网民纷纷留言谴责自拍者。
美国《华盛顿邮报》评论称,“麻木不仁的游客”其实是一种全球现象。美国一些媒体有时也会通过让自拍游客“露脸”的方式发出警示:今年3月底,纽约市发生燃气大爆炸,7名女性在爆炸现场举起自拍杆,兴高采烈地合了一张影。事发后第二天,美国《纽约邮报》将7人自拍的现场图片刊登在头版头条。
(据2015年04月29日《环球时报》)
(1)上面文字中画线的句子属于消息的 部分。(1分)
(2)你是否赞同媒体曝光“麻木不仁的游客”的自拍露脸照的做法?试写一则短评。(5分)
答:
21.(1)背景
(2)【要点提示】
赞同。“震后游客”对紧张的救援视而不见,却忙于自拍“合影留念”,他们的行为无异于见死不救,缺乏人性。这种“游客”实为看客,对这种麻木不仁、漠视生命的人就应该曝光,一来警示、惩戒其本人,让其知错反省,二来也可以提醒其他民众,加强公德意识,进而提升广大民众的文明素养,三来也彰显了媒体的社会责任。
不赞同。游客废墟前自拍的行为固然不妥,媒体有责任报道此类事件,以善意提醒、呼吁游客文明出行,但曝光“麻木不仁的游客”的自拍露脸照的做法也欠妥,因为这样做不但侵犯了这些游客的隐私和肖像权,而且会对他们造成身心的伤害,可能对他们今后的生活带来严重的困扰。
七、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诗歌《土》,按要求作文。
附着在大地上,
你是土壤。
沉浮在空间里,
你是尘埃。
这首小诗虽然只有短短四行,却富含哲理,启人深思。读这首小诗你产生了哪些联想?又有怎样的感受和认识?请自选角度写一篇议论文或记叙文。
要求:
①自定立意,自拟标题。②不要套作,不得抄袭。③不少于800字。
22.
【写作提示】
两者都由土而来,价值却全然不同。
那么,我们再向深处想一想,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尊敬的土壤,又是什么原因让“土”成为令人鄙夷的“尘埃”?“土壤”之所以令人尊敬,“尘埃”之所以令人鄙夷,是因为前者找准了自身的价值定位,找到了自己的恰当归宿,而后者则正好相反。
由此,我们不难得到启发:人的价值又何尝不是这样?有的人,自我标榜,自我膨胀,到头来变成一文不值的“尘埃”;相反,有的人踏踏实实,勤勤恳恳,做实实在在的事,献身于事和大众,最终会得到社会的承认,实现自身的人生价值。
也可换一种思路:一个人的“位置”变化造成价值变化。
【立意参考】
(1)要为人生定好位置。
是泥土就应附着大地,安心做好“土壤”,任脚步和车轮碾压,供草木果蔬等生长;如鲁藜《泥土》所说:“老是把自己当作珍珠,就时时有怕被埋没的痛苦。把自己当作泥土吧,让众人把你踩成一条道路。”
(2)生活要脚踏实地。
生活,就是要踏踏实实地做事,做实实在在的事,要干一行爱一行,干好一行。不可像“尘埃”,本来属于“土”,却找不到自己的归属,失却了自我。
(3)不能孤芳自赏。
“尘埃”之所以难有作为,是因为本属于“土”的它孤立于大地之外,离开了整体,离开了根基。它不懂得融入集体,团结协作,一味强调自我,孤芳自赏。
猜你喜欢:
4.高考语文试卷模板
语文高考试卷题型_语文高考试卷答案
上一篇:语文高考试卷全国卷2017
下一篇:语文高考试卷一卷201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