天津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2)
六、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1-24题。(11分)
文人相轻,自古而然。傅毅之于班固,伯仲之间耳,而固小之,与弟超书曰:“武仲以能属文,为兰台令史,下笔不能自休。”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是以各以所长,相轻所短。里话曰:“家有敝帚,享之千金。”斯不自见之患也。今之文人:鲁国孔融文举、广陵陈琳孔璋、山阳王粲仲宣、北海徐干伟长、陈留阮瑀元瑜、汝南应瑒德琏、东平刘桢公干,斯七子者,于学无所遗,于辞无所假,咸自以骋骥騄于千里,仰齐足而并驰。以此相服,亦良难矣!盖君子审己以度人,故能免于斯累,而作论文。 (曹丕《典论·论文》)21.请用“/”给文中画“ ”句断句。(2分)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22.作者认为“文人相轻”的根本原因是什么?(用自己的话)(3分)
23.文中划线句可用成语□□□□概括。(2分)
24.结合本文的写作目的,谈谈文章结尾处提及“七子”的作用。(4分)
七、阅读下面语段,完成25-27题。(13分)
逮奉圣朝,沐浴清化。前太守臣逵察臣孝廉;后刺史臣荣举臣秀才。臣以供养无主,辞不赴命。诏书特下,拜臣郎中,寻蒙国恩,除臣洗马。猥以微贱,当侍东宫,非臣陨首所能上报。臣具以表闻,辞不就职。诏书切峻,责臣逋慢;郡县逼迫,催臣上道;州司临门,急于星火。臣欲奉诏奔驰,则刘病日笃,欲苟顺私情,则告诉不许。臣之进退,实为狼狈。
伏惟圣朝以孝治天下,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且臣少仕伪朝,历职郎署,本图宦达,不矜名节。今臣亡国贱俘,至微至陋,过蒙拔擢,宠命优渥,岂敢盘桓,有所希冀!但以刘日薄西山,气息奄奄,人命危浅,朝不虑夕。臣无祖母,无以至今日,祖母无臣,无以终余年。母孙二人,更相为命,是以区区不能废远。
臣密今年四十有四,祖母今年九十有六,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乌鸟私情,愿乞终养。臣之辛苦,非独蜀之人士及二州牧伯所见明知,皇天后土,实所共鉴。愿陛下矜悯愚诚,听臣微志,庶刘侥幸,保卒余年。臣生当陨首,死当结草。臣不胜犬马怖惧之情,谨拜表以闻。
25. 解释下列加点字:(4分)
不矜名节 除臣洗马 但以刘日薄西山 ④过蒙拔擢
26.翻译句子:(6分)
凡在故老,犹蒙矜育,况臣孤苦,特为尤甚。
是臣尽节于陛下之日长,报养刘之日短也。
27.文章第段中作者为何要列举自己多次被征召的事实。(3分)
天津高考语文真题参考答案
一、(21分)
1.突出紫砂的神奇和独特1分,引起读者的阅读兴趣。1分
2.紫砂泥土(紫砂矿土)1分,紫砂文化1分
3.A D(6分)
4.C(3分)
5.清晰地说明了1分一把好壶的评价(如何鉴赏壶)1分;运用比拟、对偶等修辞手法(语言优美富有诗意、含蓄)2分
6.表层义:制作过程的神奇2分 深层义:具有丰富的历史文化内蕴;寄寓了历代文人和普通百姓的感情;包含丰富的人文内涵。2分
二、(22分)
7.不矛盾1分母亲惶恐不安,源于自己对远方儿子深深的担忧1分说梦是反的则是为了安慰儿子1分,两者都表现了母亲对儿子的爱。1分
8.前句紧承第⑨段概括父亲流泪而不露的刚强2分后句引出我的父亲有泪不轻弹的刚强。2分(只写承上启下给1分)
9.“砸”字突显出一滴眼泪的分量重2分,既表现了父亲眼泪中所蕴含的对儿子深沉的爱1分也表现出“我”对父爱的感受之深。1分
10.B F(6分)
11.阐明父母的眼泪无论是悲伤还是喜悦1分都是对子女真情的流露1分在内容上与前面写父母的眼泪相照应1分从而进一步揭示了天下父母之爱的无私与伟大(深化文章主旨)1分
三、(6分)
12.略
四、(9分)
13.绿槐(高柳、新蝉) 熏风(2分)
14.A(3分)
15.寓情于景1分翻译1分联系下片内容1分情感1分
五、(18分)
16.把…当做宝贝;以…为宝 调转(掉转) 一向;向来 ④邀请(4分)
17.D(3分)
18.老虎见牛过来,就蹲着来等待它,意思是等牛靠近自己就去攫取它背上的小孩儿。(3分)
先前幸亏借助你,我儿才能够免于被老虎吃掉。(2分)
19.义的表现:吴家的牛把想吃吴希年的老虎顶入水中,老虎被淹死,吴希年获救。吴
家的牛替被打死的吴家父子报仇雪恨。(4分)
20.表达了劳动人民企盼除暴安良的英雄和反抗凶暴的压迫者的意愿。(2分)
六、(11分)
21.(2分) 夫人善于自见/而文非一体/鲜能备善
22.(3分)各自凭借自己所擅长的文体来轻视被人不擅长的文体。
23.(2分)敝帚自珍
24.本文的写作目的是反对文人相轻,提倡应审己度人2分,赞扬七子能互相发现彼此的长处,以此佐证自己的观点。2分
七、(13分)
25.(4分)夸耀;自夸 任命 迫近 ④提拔
26.(6分)略
27.(3分)表达自己对晋武帝的感激之情1分,明确提出奉诏奔驰和孝养祖母的矛盾,为下文留下悬念2分。
猜你喜欢:
5.历年高考题语文
天津高考语文真题汇编及答案(2)
上一篇:天津高考语文真题2017
下一篇:天津历年语文高考题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