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

时间: 刘惠25 分享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人只有上坡路才是最难走的,坚信自我能成功,自我就必须能成功。发奋吧,期望会属于你的。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小题3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茶之于中国,就如同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是中国博大精深的历史文化中的璀璨瑰宝,也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茶伴随中国的历史篇章缓缓展开,中国茶史可上溯至传说中的神农尝百草,当时茶被作为一味药,治疗各种疑难杂症。到西汉时,茶已是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茶兴于唐,盛于宋,唐代饮茶蔚然成风,贡茶的出现加速了茶产业的发展,全国范围内茶铺、茶馆鳞次栉比,茶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陆羽撰《茶经》三卷,阐述茶之源、之具、之造、之器、之煮、之饮等林林总总,成为世界上第一部茶叶著作。到了宋代,宫廷、地方官吏、文人雅士皆尚茶、崇茶,以相聚品茗为雅,进一步推动了饮茶之风的蔓延。平民百姓也是不可一日无茶。“茶之为用,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这是宋代王安石对茶的赞美。明清时期茶叶制作技术进一步发展,“作罢龙凤团”使散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蒸青的制茶方法改为炒青。同时也推动了其他茶类的发展。茶随着历朝历代的兴盛而兴盛,繁荣而繁荣。

  茶与宗教的关系历来也相当密切,不难发现,很多名优茶都与宗教有一段渊源,很多茶最早也是由僧人所种植打理。道教最早将茶作为得道成仙的重要辅助手段,视茶为长生不老的灵丹仙草。佛家也偏爱茶,认为饮茶能“破睡”,帮助坐禅修行,还能清心寡欲、养气颐神。故历古有“茶中有禅、茶禅一味”之说。杭州龙井寺产龙井茶,余杭径山寺产径山茶,庐山招贤寺产庐山云雾茶,“名山有名寺,名寺有名茶”,一点都不为过。

  茶也影响了各族人民乃至外国的文化及传统。从广东人的早茶到北方人的大碗茶,到日本的日式茶道,抹茶文化及英国的英式下午茶。千年来,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与各地文化相融合,开枝散叶,浸润到生活的点点滴滴,形成了具有各国特色、形式丰富的全球茶文化。

  中华上下五千年文明史,经历了历朝历代的更迭。与其同寿的茶,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着中国的一山一水,一草一木。一叶嘉木承载着五千年的岁月,蕴藏了五千年的文化基因。茶,是当之无愧的中国文化名片。

  “和敬清寂”是日本对唐宋时期习得的中国茶道的提炼和升华,但其中的精神已很难在中国茶人中寻得芳迹;中国千余种茶的品种、传统制茶工艺也有一大部分在历史的长河中消失殆尽。此时,急需国民更多关注茶学,研习茶文化,增进传播及教育,以保留、保护、复兴先人给予的茶文化瑰宝。

  永恒都是经典的,而要做到经典必先在当下时代成为风尚与流行。让茶在时下成为一种流行、不被淘汰,这是生存与传承的根本。如何把茶做得时尚,让更多年轻人喜爱和接受,是今日茶叶传承之路上需要面对的最棘手的问题。今天的90后、00后们将是未来二三十年茶学传播的主力军,要让他们接受茶,就一定要摘掉茶古板的帽子,给茶换上新潮的衣装。其实,中国茶的形式也并非一成不变。唐代茶就流行煮着喝,宋代流行点茶法,明清流行冲泡饮用。

  (选自戎新宇《茶,一张中国文化的名片》)

  1.下列关于茶的发展历程的表述,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的历史悠久,神农时代只是作为草药,用来治疗各种疑难杂症;西汉时期,茶已发展成宫廷及官宦人家的一种高雅消遣。

  B.唐朝饮茶蔚然成风,茶已开始成为贡品,全国茶铺、茶馆林立,陆羽所撰的《茶经》更是推动了荼产业和茶文化空前发达。

  C.茶盛于宋朝,上至官廷、达官贵人,下至平民百姓,均以品茗饮茶为时尚,甚至发展到“等于米盐,不可一日无”的地步。

  D.明清时期,制茶技术进一步发展,茶叶的生产规模进一步扩大;某一种茶叶的制作技术的提高,又往往推动其他茶类的发展。

  2.下列理解,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茶在发展过程中,逐渐披上了宗教的色彩。比如道家认为茶能延年益寿,佛家则认为茶中有禅、茶禅一味。

  B.茶影响着人们的生活习性,不少地方饮茶已成习惯,如广东人的早茶、北方人的大碗茶、英国的英式下午茶。

  C.茶充当了民族间文化交流的使者,千百年来,中国茶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国,并在他乡生根发芽,自成一体。

  D.茶具有深厚的文化底蕴,它用自己独特的方式记录了中华民族五千年的兴衰更迭,蕴含了五千年的文明史。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茶对于中国而言意义重大,就如红酒之于法国,啤酒之于德国,茶因其蕴含的文化基因,可以说是中国的一张文化名片。

  B.中国茶文化历经千年,但其和敬清寂的茶道精神在中国已日益沦落,已难寻踪影,这说明茶道文化也需要与时俱进。

  C.随着时间的迁移,中国茶的不少品种以及部分传统制茶工艺消失殆尽,如何传承先人给予的茶道文化已摆在眼前。

  D.如今的中国茶已面临着生存困境,要让中国茶传承得更远,就要改变茶一成不变的古板样式,给茶换上新潮衣装。

  二、古代诗文阅读(36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王播,字明扬。播擢进士第,登贤良方正制科,历侍御史。贞元末,幸臣李实为京兆尹,恃恩颇横,尝遏播于途,不避。故事,尹避台官。播移文诋之。实怒,后奏播为三原令,欲挫之。播受命,趋府谒谢,尽府县之仪。及临所部,政理修明,恃势豪门,未尝贷法。岁终考课,为畿邑之最。实以其人有政术,甚礼重之,频荐之于上。德宗奇之,将不次拔用,会母丧。

  元和五年,代许孟容为京兆尹。时禁军诸镇布列畿内,军人出入,属鞬佩剑,往往盗发,难以擒奸。播奏请畿内军镇将卒,出入不得持戎具,诸王驸马权豪之家,不得于畿内按试鹰犬畋猎之具。诏从之,自是奸盗弭息。

  播长于吏术,虽案牍鞅掌,剖析如流,黠吏诋欺,无不彰败。时天下多故,法寺议谳,科条繁杂。播备举前后格条,置之座右,凡有详决,疾速如神。当时属僚,叹服不暇。

  长庆中,内外权臣,率多假借。播因铜盐擢居辅弼,专以承迎为事,而安危启沃,不措一言。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明年三月,留度复知政事,以播代度为淮南节度使。播至淮南,属岁旱俭,人相啖食,课最不充,设法掊敛,比屋嗟怨。

  时扬州城内官河水浅,遇旱即滞漕船。乃奏自城南闾门西七里港开河向东,屈曲取禅智寺桥通旧官河,开凿稍深,舟航易济;所开长一十九里,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当使方圆自备,而漕运不阻。后政赖之。

  播出自寒门,以文辞自立,践升华显,郁有能名。而随势沉浮,不存士行;奸邪进取,君子耻之。然天性勤于吏事,使务填委,胥吏盈廷取决,簿书堆案盈几,他人若不堪胜,而播用此为适。

  (选自《旧唐书》)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语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故事,尹避台官 故事:惯例

  B.恃势豪门,未尝贷法 贷:宽免

  C.诏从之,自是奸盗弭息 弭:停止

  D.其工役料度,不破省钱 省:节省

  5.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B.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C.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D.时河北复叛/朝廷用兵/会裴度自太原入觐/朝野物论言度不/宜居外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王播治县有术。王播在三原任县令时,依法治理,政绩为畿邑之最;在扬州任职时,兴修水利,使漕运畅通无阻,造福于民。

  B.王播长于治吏。当时胥吏欺诈成风,尽管事务繁多,王播条分缕析,断案如流,下属的欺诈行为一一被揭露,并被绳之以法。

  C.王播征敛无度。王播在任淮南节度使时,淮南地区正遭受旱灾,他不但不救百姓于水火之中,反而横征暴敛,以至于民怨沸腾。

  D.王播不守操行。王播一心钻营权术,以奉承迎合为本事,对国家大计却一言不发。他的以奸邪进取的劣行,在当时已遭唾弃。

  7.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德宗奇之,将不次拔用,会母丧。(5分)

  (2)播出自寒门,以文辞自立,践升华显,郁有能名。(5分)

  (二)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宋词,完成8~9题。

  南乡子

  佚名

  洪迈被拘留,稽首垂哀告敌仇。一日忍饥犹不耐,堪羞!苏武争禁十九秋?

  厥父既无谋,厥子安能解国忧?万里归来夸舌辩,村牛!好摆头时便摆头。

  [注]洪迈出使金国时被锁禁,在金人威胁下,洪迈向金主跪拜称臣。后被遣还。其父也曾被金禁留15年。

  8.此词的语言有何特点?表达了作者怎样的感情?请简要分析。(5分)

  9.此词是如何塑造人物形象的?请简要分析。(6分)

  (三)名篇名句默写(6分)

  10.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6分)

  (1)很少有人天赋异禀,那些能成功的人往往都是善于借助外物的人。生活中不是缺少成功的机遇,弥足珍贵的是能否利用外物。所以荀子在《劝学》中总结说“ , ”。

  (2)在《琵琶行》中,白居易用“ , ”表达了与琵琶女命运处境相同的感慨。

  (3)岳阳楼的一副长联里有“范希文两字关情,滕子京百废俱兴”两句话,范希文即范仲淹。“两字”指忧乐二字。《岳阳楼记》中“两字关情”的句子是“ , ”。

  乙 选考题

  三、文学类文本阅读(25分)

  11.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风 波

  鲁迅

  七斤虽然住在农村,却早有些飞黄腾达的意思。从他的祖父到他,三代不捏锄头柄了;他也照例的帮人撑着航船,每日一回,早晨从鲁镇进城,傍晚又回到鲁镇,因此很知道些时事:例如什么地方,雷公劈死了蜈蚣精;什么地方,闺女生了一个夜叉之类。他在村人里面,的确已经是一名出场人物了。但夏天吃饭不点灯,却还守着农家习惯,所以回家太迟,是该骂的。

  七斤一手捏着象牙嘴白铜斗六尺多长的湘妃竹烟管,低着头,慢慢地走来,坐在矮凳上。六斤也趁势溜出,坐在他身边,叫他爹爹。七斤没有应。

  七斤慢慢地抬起头来,叹一口气说,“皇帝坐了龙庭了。”

  七斤嫂呆了一刻,忽而恍然大悟的道,“这可好了,这不是又要皇恩大赦了么!”

  七斤又叹一口气,说,“我没有辫子。”

  “皇帝要辫子么?”

  “咸亨酒店里的人,都说要的。”

  七斤嫂这时从直觉上觉得事情似乎有些不妙了,因为咸亨酒店是消息灵通的所在。伊一转眼瞥见七斤的光头,便忍不住动怒,怪他恨他怨他;忽然又绝望起来,装好一碗饭,搡在七斤的面前道:“还是赶快吃你的饭罢!哭丧着脸,就会长出辫子来么?”

  太阳收尽了他最末的光线了,水面暗暗地回复过凉气来;土场上一片碗筷声响,人人的脊梁上又都吐出汗粒。七斤嫂吃完三碗饭,偶然抬起头,心坎里便禁不住突突地发跳。伊透过乌桕叶,看见又矮又胖的赵七爷正从独木桥上走来,而且穿着宝蓝色竹布的长衫。

  七斤嫂眼睛好,早望见今天的赵七爷已经不是道士,却变成光滑头皮,乌黑发顶;伊便知道这一定是皇帝坐了龙庭,而且一定须有辫子,而且七斤一定是非常危险。因为赵七爷的这件竹布长衫,轻易是不常穿的,三年以来,只穿过两次:一次是和他怄气的麻子阿四病了的时候,一次是曾经砸烂他酒店的鲁大爷死了的时候;现在是第三次了,这一定又是于他有庆,于他的仇家有殃了。

  七斤嫂记得,两年前七斤喝醉了酒,曾经骂过赵七爷是“贱胎”,所以这时便立刻直觉到七斤的危险,心坎里突突地发起跳来。

  “好香的干菜,——听到了风声了么?”赵七爷站在七斤的后面七斤嫂的对面说。

  “皇帝坐了龙庭了。”七斤说。

  七斤嫂看着七爷的脸,竭力陪笑道,“皇帝已经坐了龙庭,几时皇恩大赦呢?”

  “皇恩大赦?——大赦是慢慢的总要大赦罢。”七爷说到这里,声色忽然严厉起来,“但是你家七斤的辫子呢,辫子?这倒是要紧的事。你们知道:长毛时候,留发不留头,留头不留发……”

  七斤和他的女人没有读过书,不很懂得这古典的奥妙,但觉得有学问的七爷这么说,事情自然非常重大,无可挽回,便仿佛受了死刑宣告似的,耳朵里嗡的一声,再也说不出一句话。

  七斤嫂站起身,自言自语地说,“这怎么好呢?这样的一班老小,都靠他养活的人,……”

  赵七爷摇头道,“那也没法。没有辫子,该当何罪,书上都一条一条明明白白写着的。不管他家里有些什么人。”

  七斤嫂听到书上写着,可真是完全绝望了;自己急得没法,便忽然又恨到七斤。伊用筷子指着他的鼻尖说,“这死尸自作自受!造反的时候,我本来说,不要撑船了,不要上城了。他偏要死进城去,滚进城去,进城便被人剪去了辫子。从前是绢光乌黑的辫子,现在弄得僧不僧道不道的。这囚徒自作自受,带累了我们又怎么说呢?这活死尸的囚徒……”

  等大伙散去后,七斤坐在门槛上吸烟;但非常忧愁,忘却了吸烟,象牙嘴六尺多长湘妃竹烟管的白铜斗里的火光,渐渐发黑了。

  此后七斤虽然是照例日日进城,但家景总有些黯淡,村人大抵回避着,不再来听他从城内得来的新闻。七斤嫂也没有好声气,还时常叫他“囚徒”。

  过了十多日,七斤从城内回家,看见他的女人非常高兴,问他说,“你在城里可听到些什么?”

  “没有听到些什么。”

  “我想皇帝一定是不坐龙庭了。我今天走过赵七爷的店前,看见他又坐着念书了,辫子又盘在顶上了,也没有穿长衫。”

  “我想,不坐了罢。”

  现在的七斤,是七斤嫂和村人又都早给他相当的尊敬,相当的待遇了。到夏天,他们仍旧在自家门口的土场上吃饭;大家见了,都笑嘻嘻的招呼。

  一九二○年十月

  (有删减)

  【注】1917年6月,原大清将军张勋率“辫子军”进京,复辟清朝,历时12天。小说中的皇帝坐龙庭指的就是这事。七斤嫂所说的“造反”指的是辛亥革命。

  (1)下列对小说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七斤两年前喝醉了酒骂过赵七爷为“贱胎”,两人从此结下了仇怨。皇帝坐龙庭后,赵七爷认为报仇的时机到了,赶紧去吓唬七斤。

  B.七斤的辫子在辛亥革命中被人剪掉,在张勋复辟时,从咸亨酒店听说皇帝要辫子,全家都惶惶不安,村民们对他的态度也变冷淡了。

  C.赵七爷的竹布长衫是不轻易穿的,只在盛大的节日时才穿;赵七爷辫子的盘与放,深刻地反映出社会形势的变化和他对复辟的期盼。

  D.对于七斤没有辫子的情况,七斤嫂是又怒又气又恨。赵七爷说没有辫子要杀头,七斤嫂忍不住大骂丈夫与七爷,转而迁怒革命党人。

  E.风波过后,七斤重新获得了老婆和村民们相当的尊敬和相当的待遇,这说明农村又走上原来的老路,张勋复辟对农村没有多少影响。

  (2)画线段落在文中起到什么作用?请简要分析。(6分)

  (3)小说中的七斤有哪些特点?请简要说明。(6分)

  (4)小说以“风波”为题,这场风波反映了怎样的社会问题?小说又是如何表现这些问题的?请结合全文,谈谈你的看法。(8分)

  四、实用类文本阅读(25分)

  12.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4)题。(25分)

  盛宣怀:亦官亦商者的责任

  李扬帆

  晚清继胡雪岩之后另一个富可敌国的富商巨贾就是盛宣怀了。他几乎总揽了关系中国经济命脉的多家洋务企业。

  李鸿章曾说盛宣怀的野心是“办大事”“作高官”。命运似乎总是在跟盛宣怀开玩笑,尽管屡试不中,盛宣怀做大事得高官,一件也没有落下:1870年入围剿回民义军的李鸿章门下,任行营内文案兼营务处会办等职。不久,跟随李鸿章从事洋务。此后,在李鸿章的关照下,盛宣怀可谓步步高升。

  除了做官,盛宣怀更大的贡献在于其首创精神。有学者统计,盛宣怀是当之无愧的近代“第一人”,他创办的“第一”包括:第一家民用航运企业——轮船招商局;第一家电讯企业——中国天津电报总局;第一家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山东内河小火轮航运公司;第一批现代大学——北洋大学堂(今天津大学)和南洋公学(今上海交通大学);第一条南北交通大动脉——卢汉干线铁路;第一家近代股份制银行——中国通商银行并第一个被授权代国家发行纸币;第一个正规的高等师范学堂——南洋公学开办的师范院;第一家钢铁联合企业——汉冶萍煤铁厂矿公司;中国红十字会第一任会长。

  观其一生,可以说:无盛宣怀,就无洋务运动后期的成就。

  令国家致富而不是个人致富,是盛宣怀的终极目的。如果不是这个动力,盛宣怀也就是一守财奴而已。恰恰是立志高远,使他能够利用国家资源为国谋利。为国谋利之事就是洋务运动“富国”之事,致富是洋务运动后期阶段的主要目标。而坚持商办或者至少官督商办,才能真正实现利益的最大化。

  盛宣怀并不具有多少经济学常识,但是,凭借其在晚清官场奋斗的经历和过人的悟性,他明白了如果纯粹由官僚办企业或者官僚管理企业,其效率必然低下,无法与外商竞争。因此,在19世纪70年代开始帮助李鸿章创办轮船招商局时,他便坚持了商办为主(即扶持民用工业企业)的目标。这在当时简直是个了不起的认识和举措。

  在洋商的渗透和垄断下,中国民族经济面临着极大的危机。极力推动中国民用工业企业的发展,夺回民族经济发展的主导权,是盛宣怀和当时洋务活动家的共识。其宗旨是“致富”和“分洋商之利”。

  盛宣怀深感自身的责任重大,他以极大的勇气承担这份责任:“今人于古人尚不甘相让,何夷狄之智足多哉。”从筹办中国第一家现代银行到维护中国电线铺设的权利,无不反映了盛宣怀匹夫有责的理念。

  盛宣怀作为官方的代表,把利益的基础建立在国家和商人双赢的考虑之上,承担了一个亦商亦官者应有的责任。为财而不为财,为官而不为官,可谓盛宣怀对当代人的深刻启示。

  1900年的夏天,八国联军与清廷在北方打得热闹,南方却照做生意。此种局面的出现,是晚清对外关系和国内复杂政治斗争的特殊现象。

  表面看来,北方的朝廷是要为国家利益奋力做最后的决算。但是,这种不顾一切的举措令南方各督抚颇感棘手。面对即将发生的对八国的战争,南方督抚们(两广总督李鸿章、湖广总督张之洞和两江总督刘坤一)预测到可能发生的破坏性后果,即他们苦心经营的洋务运动会毁于一旦,他们决定联合起来,实行“东南互保”,集体抗旨!

  “东南互保”的策划,虽然英国也有此意,但是从中国方面而言,实际就是盛宣怀。李鸿章虽然极力推动这个方案,但是他并没有参加最后与洋人订立的互相保护章程。

  盛宣怀在给张之洞、刘坤一等的急电中,建议他们“电饬上海道与各领事订约,上海租界归各国保护,长江内地归督抚保护,两不相扰”。对于局势的判断,盛宣怀曾劝说张之洞:“北事不久必坏,留东南三大帅以救社稷苍生”。

  “东南互保”的实际效果是避免了半壁江山的兵祸,暂时获得了南方的安定局面。1900年8月14日,八国联军攻陷北京,慈禧太后和光绪帝仓皇出逃陕西。1901年11月7日,李鸿章几乎是哭着与列国签订了《庚子和约》。这一年,李鸿章去世。

  此时的盛宣怀黯然神伤,洋务精英们试图富国强兵、中兴帝国的梦想破灭。盛宣怀很痛,一种说不出来的痛。

  (有删减)

  (1)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盛宣怀一生以实业救国,创办了多家洋务企业,几乎掌握了当时中国的经济命脉,他的成就,当时无人能及。

  B.盛宣怀为发展民族经济,争取民族经济发展主导权,积极创办银行,自觉地承担起抵拒帝国主义入侵的重任。

  C.盛宣怀立志高远,力求致富国家而非致富个人,这不仅是他个人的理想,也是洋务运动后期阶段的主要目标。

  D.清政府与八国联军激战时,南方督抚们对战事的胜利不抱幻想,为保住洋务运动,他们联合互保,集体抗旨。

  E.八国联军攻陷北京,西太后与光绪帝仓皇出逃,这让盛宣怀认识到,洋务运动并不真能富国强兵,中兴帝国。

  (2)从政经历为盛宣怀实业救国提供了哪些便利?请简要分析。(6分)

  (3)盛宣怀作为官方的代表,承担了哪些应有的责任?请简要分析。(6分)

  (4)盛宣怀作为一个实业家,他给当代人留下了哪些深刻的启示?请结合文本,谈谈你的理解。(8分)

  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表达题

  五、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3.依次填入下列各句横线处的成语,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①自元朝开始,欧洲航海家屡次想打通东方航路,是因为当时的中国繁荣富强就像磁石吸引着欧洲商人。如今,中国的发展让欧洲对中国人不得不再次 。

  ②假期中,中小学生参加各样的补习班,导致学生厌学情绪加重。不少家长对此也很无奈,说,如果不参加老师的补习班,老师会对孩子 ,得不偿失啊!

  ③西汉文、景时期的中郎将郅都,为人正直忠勇有度,办事公正,执法时不避贵戚,以至于列侯宗室看见郅都皆 ,号曰“苍鹰”,比喻他执法异常凶猛。

  A.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B.刮目相看 另眼相看 侧目而视

  C.侧目而视 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D.另眼相看 刮目相看 侧目而视

  14.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去中国化”是很悲哀的,因为我们是中国人,所以说我们理当坚持的只能是中国的文化价值观,何况中国的文化价值观并不差。

  B.汉学家认为中国文学锦衣夜行,有客观因素,比如语言障碍;也有主观原因,比如说一些先人为主的阅读成见阻碍了对中国文学的接受。

  C.青少年研究中心调查显示,未成年人群体面临巨大的安全隐患,根本原因是没有树立起未成年人的特殊保护、优先保护原则所致。

  D.网购包装纸箱浪费惊人,建立一个由政府主导的回收体系,提高消费者的环保意识,可以大幅提高纸箱回收利用效率,减少浪费。

  15.依次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衔接最恰当的一组是(3分)

  回溯历史,“德艺双馨”是戏曲行业一贯秉承的追求。 。 。 ; 。 。梅兰芳面对日寇的威逼利诱,蓄须明志、息影舞台;常香玉带领剧社义演了大半个中国,为志愿军捐献战机。这种质朴而可贵的传统,体现了前辈艺术家的精神理想,凝结了传统文化的道德精华。

  ①历代艺术家世代相传、承继不息的不只是单纯的艺术技能,也是律己修身的道德操守和人格精神

  ②梨园传统中非常重视“德”与“艺’,相辅相成的关系,所谓“才者,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帅也”

  ③师父经过长期考察,确认徒弟德行上佳、技艺可造,方可收入门下

  ④旧时梨园界的各种行为规范虽不乏陈规陋俗,但更多的是对业界德行的严格约束

  ⑤而教授的过程也不止于做戏的技艺,还在于做人的道理

  ⑥加之传统剧目的主题多为忠孝仁爱、礼义廉耻,也就使得艺术家在技艺精进的同时,往往艺德彪炳

  A.①②③⑤⑥④ B.①②④⑥③⑤ C.②①③⑤④⑥ D.②①④⑥③⑤

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

没有付出,就没有收获,人只有上坡路才是最难走的,坚信自我能成功,自我就必须能成功。发奋吧,期望会属于你的。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安徽2017高考语文试卷阅读题 甲 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每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答案

    惜光阴百日犹短,看众志成城拼搏第一;细安排一刻也长,比龙争虎斗谁为争锋!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8年高考语文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 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2017中职高考语文模拟试题四

    考前满信心,下笔如有神;休息多静心,养好精气神;思考必细心,身心都入神;答题要用心,聚精又会神,高考心态最重要,千叮万嘱为你好。祝你马到成功

  •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答案

    提高一分,干掉千人!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职高语文高考试题阅读必考题 一、现代文阅读(9分

  •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解析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解析

    播种行为,收获成功,高考加油!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仅供大家参考! 2017浙江语文高考试卷第一部分 一、本大题4小题,每

2209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