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

时间: 刘惠25 分享

  阅读题的分值一直都是高考语文中的大头,而论述类阅读是其中的常考内容,想要高考语文取得高分,那么就需要拿下阅读题的分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一

  阅读材料,完成26 ~ 28 题。

  “四书”按照普通的顺序是《大学》《中庸》《论语》《孟子》,简称《学》《庸》《论》《孟》。这四种书原来并不在一起,《学》《庸》都在《礼记》里,《论》《孟》单行。

  最初用力提倡“四书”的是程颢、程颐兄弟。他们说:“《大学》是孔门的遗书,只有从这部书里,还可以知道古人做学问的程序。从《论》《孟》里虽也可看出一些,但不如这部书的分明易晓。学者必须从这部书入手,才不会走错了路。”这里没提到《中庸》。可是他们是很推尊《中庸》的。他们在另一处说:“《中庸》是孔门传授心法的书,是子思记下来传给孟子的。书中所述的人生哲理,意味深长;会读书的细加玩赏,自然能心领神悟终身受用不尽。”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的说明,四种书便贯串起来了。

  朱子说,有了《大学》的提纲挈领,便能领会《论》《孟》里精微的分别;融贯了《论》《孟》旨趣,也便能领会《中庸》里的心法。不领会《中庸》里的心法,是不能从大处着眼,读天下的书,论天下的事的。所以,朱子将《中庸》放在第三步,和《大学》《论》《孟》合为“四书”,作为初学者的基础教本。不过,朱子教人读“四书”为的成人,后来人却重在猎取功名;这是不符合他提倡的本心的。至于顺序变为《学》《庸》《论》《孟》,那是书贾因为《学》《庸》篇页不多,合为一本的缘故;通行既久,居然约定俗成了。

  (节选自朱自清《经典常谈•四书》,有删改)

  26.根据材料,概述“四书”的形成过程。(4 分)

  27.二程和朱子分别是怎样评价《大学》的? (5分)

  28.请分析本文对读者研读“四书”有哪些指导意义。(6 分)

  【答案】

  26.《大学》《中庸》原本都在《礼记》里,《论语》《孟子》单行;二程强调《大学》《中庸》的作用;朱子接受二程的见解,加以系统说明,贯串“四书”;书贾改变“四书”顺序,形成通行本。

  27.二程认为,从《大学》可知古人做学问的程序,而且分明易晓,初学者从它入手不会走错路;朱子认为,《大学》提纲挈领,由此能领会《论语》《孟子》的精微分别,进而能领会《中庸》的心法。

  28.研读“四书”,目的是提升人格修养,而非猎取名利;研读“四书”,要理解其内在逻辑,循序渐进;研读“四书”,要从大处着眼,进而读天下书,论天下事。

  【解析】

  26.这是一道概括材料内容的题目,注意中间的“二程”“朱子”和“书贾”所作的事情。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7.注意对文中关键词语的提取,然后进行整合。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8.注意对文中二程、朱子的观点的概括,然后注意重点词语的把握。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二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6~8题。

  唐人古体

  古体诗,亦名古诗、古风或往体诗,指的是产生于唐以前并和唐代新出现的近体诗(又名今体诗)相对的一种诗体。它的特点是格律限制不太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比较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声律,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形式。不过唐人的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杂言也多以七言为主体。

  五七言古诗自汉魏以来已经有了悠久的传统,至唐代又发生了新变。唐代社会生活领域的扩展和人的思想感情的复杂化,要求诗歌作品在表现范围上有较大的开拓,加上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的近体诗走向定型化,更促使这种少受时空限制的古诗朝着发挥自己特长的道路迈进。一般说来,较之魏晋六朝诗歌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唐人的古诗则趋向笔力驰骋、气象峥嵘、边幅开阔、语言明畅,不仅抒写波澜起伏的情感心理活动,还直接叙述事件,刻画人物,铺捧场景,生发议论,使诗歌表情达意的功能得到空前的发挥。唐代诗人中也有接近于汉魏古诗含蓄淳厚作风的,如王、孟、韦、柳,但较为少见,不构成唐人古诗的主流。另外,在音节上,唐代古诗受今体诗的影响,或则吸取声律的和谐与对仗的工整,或则有意走上反律化的途径,皆不同于晋、宋以前诗歌韵调的纯任自然。所以明代格调论者以唐人古诗为汉魏以来古诗的“变体”,并不算错。只是他们从伸正黜变、荣古虐今的传统观念出发,贬抑唐人古诗的成就,甚至宣言“唐无五言古诗”(李攀龙《唐选诗序》),那就太过分了。清王士禛《古诗选》在五言古诗部分选了一百多位汉魏六朝作家的作品,于唐人只取陈于昂、张九龄、李白、韦应物、柳宗元五家,还说是“四唐古诗之变,可以略睹焉”(《古诗选•五言诗凡例》),显示出同一偏见。倒是明末许学夷在《诗源辩体》中强调指出“唐人五古自有唐体”,它以敷陈充畅为特色,不能拿汉魏古诗委婉含蓄的作风来硬加绳尺,可谓通达之见。

  至于同属唐人古体,五言和七言又有所差别,这个问题比较微妙,须细心体察。我们看五七言的区分,虽只在每句相差两个字上,但造成的节奏感和韵调感却很不一样。五言字少,念起来有一种安详舒缓的气度,近乎平时的语调;七言音促,上口时会给人以发扬蹈厉的感觉,类似于朗诵或歌唱表演的声腔。试读“杜陵有布衣,老大意转拙,许身一何愚。窃比稷与契”(杜甫《自京赴奉先县咏怀五百字》),或者像“暮投石壕村,有吏夜捉人。老翁逾墙走,老妇出门看”(杜甫《石壕吏》)这样的句子,无论叙事还是抒情,口气何等自然平实,不带任何拖腔。但如“少陵野老吞声哭,春日潜行曲江曲,江头宫殿锁千门,细柳新蒲为谁绿”(杜甫《襄江头》),以至于“中兴诸将收山东,捷书夜报清昼同。河广传闻一苇过,胡危命在破竹中”(杜甫《洗兵马》)则不管是悲慨还是喜颂,是仄脚还是平收,念起来都有一种异乎寻常说话的调门。抑扬抗坠,铿锵成韵。我国古代传统上有诵诗和歌诗的区分,西洋歌剧音乐亦有宣叙调与咏叹调的歧异,五言和七言在调式上的分别大抵如此。这就是为什么五七言古诗尽管都起源于民歌,而五言诗在东汉叶以后即日渐脱离音乐,取得独立的发展,七言诗却长时期停留在乐府歌行体的范围内,直到唐代还常以七言短章合乐歌唱的缘故。

  (节选自陈伯海《唐诗学引论》,有删改)

  6.关于古体诗,下列表述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

  A.古体诗产生于唐代以前,在唐出现篇幅短小、格律严整、生命力更强的近体诗后,逐渐走向衰微。

  B.古体诗的格律限制并不严格,因而形成了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的特点。

  C.古体诗在形式上有四言、五言、七言、杂言等多种;唐人古体以五言、七言为主,更似绝句律诗。

  D.五七言古体至唐而新变,是多种因素作用的结果;唐人古体虽为“古体”,其实已与以往古风不同。

  7.下列关于“汉魏古诗”和“唐人古诗”的理解与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汉魏古诗大多局限于比较单纯的抒情写景,在作品表现范围上,不像唐人所作古诗那样开阔。

  B.就含蓄淳厚的作风而言,汉魏古诗略胜一筹;就表情达意的功能而论,唐人古诗则更具优势。

  C.唐人古诗有的在今体诗的影响下表现为声律和谐与对仗工整,有的继承汉魏古诗有意“反律化”。

  D.两者各具特色,由汉魏古诗到唐人古诗,是变化,是拓展;一味地贬抑唐人古诗,失之偏颇。

  8.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A.清王士禛对唐人五言古诗只认可五家,足见其偏见;明许学夷明察唐人五古特色,其观点可谓通达。

  B.本文第三段采用了对比论证的方法,明确了唐人古体中的五言和七言在节奏感和韵律感方面的不同。

  C.本文引用的语句分诗论和诗句两类,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

  D.白居易《琵琶行》中的“弦弦掩抑声声思,似诉平生不得志”,抒情悲慨,读来抑扬抗坠,铿锵成韵。

  【答案】6.D 7.C 8.C

  【解析】6. A项“逐渐走向衰微”无中生有。B项“因而”,强加因果,由文中内容可知,“格律限制并不严格”“篇幅可长可短,押韵自由灵活,不必拘守对偶与声律”皆是古体诗的特点,前后没有因果关系。C项“更似绝句律诗”没有依据。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8.C项“其作用是帮助读者准确把握不同时代古体诗形式和内容的异同”不正确,引用的诗论部分,有的是为了说明古人对唐代的古诗有偏见,如引用清朝王士禛的“四唐古诗之望,可以略睹焉”就是为了说明王士禛对唐代古诗有偏见。学科网

  【考点定位】分析概括作者在文中的观点态度。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三

  阅读下文,完成第1-6题。(17分)

  考据、批评与欣赏

  朱光潜

  ①把快感、联想当作美感,是一般人的误解。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

  ②拿我在国外大学读的莎士比亚这门功课来说,英国的教授整年地讲“版本的批评”;莎士比亚的某部剧本在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哪一年印第一次“对折本”,各有几次翻印,某一个字在第一次“四折本”怎样写,后来在“对折本”里又改成什么样……自然他们不仅讲这一样,对来源和作者生平也很重视:莎士比亚大概读过些什么书?《哈姆雷特》是根据哪些书写的?他和戏院和同行的关系如何?“哈姆雷特”是不是作者现身说法?……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

  ③这些功夫都属于中国人说的“考据学”。这门课的教授只做这种功夫,对我们也只讲他研究的那一套。至于学生能否欣赏剧本本身,他并不过问。从美学观点来说,我们该如何看待这种考据工作呢?

  ④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却不是欣赏本身。欣赏之前要有了解。只就欣赏说,版本、来源以及作者生平都是题外事,因为美感经验全在欣赏形象本身。但就了解说,这些历史的知识却非常重要,要了解《洛神赋》,就不能不知道曹植和甄后的关系;要了解《饮酒》诗,就不能不先考定原本中到底是“悠然望南山”还是“悠然见南山”。

  ⑤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通常富于考据癖的学者难免犯两种错误。第一种错误是穿凿附会。他们以为作者字字有来历,便拉史实来附会它。他们不知道艺术是创造的,虽然可以受史实的影响,却不必完全受其支配。第二种错误是因考据而忘欣赏,他们好比食品专家,把一席菜的来源、成分及烹调方法研究得有条有理之后,便袖手旁观,不肯染指。而我是饕餮汉,对于考据家的苦心孤诣虽十二分地敬佩、感激,但我以为,最要紧的事还是伸箸把菜取到口里来咀嚼,领略领略它的滋味。

  ⑥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但是一般人所谓的文学批评,意义实不仅如此。文学批评学者向来有派别的不同,所认识的文学批评的意义也不一致。区分起来,除开上述帮助了解的文学批评,主要还有两类。

  ⑦第一类是“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法官”要有“法”,也便是“纪律”,“法官”式的学者心中预存几条纪律,用来衡量一切作品。符合它们的就是美,违背它们的就是丑。他们向作家下批语说:“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

  ⑧第二类就是近代法国印象主义的文学批评。这一派学者可说是“饕餮者”:只贪美味,尝到美味便把印象描写出来,法郎士说:“依我看来,文学批评和历史一样,只是一种给深思好奇者看的小说;一切小说,精密地说起来,都是一种自传。凡是真正的文学批评家都只叙述他的灵魂在杰作中的冒险。”这是印象派文学批评家的信条。他们主张,文学批评应当时艺术的、主体的,各人应以自己的嗜好为标准。

  ⑨“法官”式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批评的态度”,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所持的是“欣赏的态度”,它们是相反的。批评的态度是冷静的,不杂情感;欣赏的态度则注重我的情感和物的姿态的交流。批评的态度须用反省的理解;欣赏的态度则全凭直觉,批评的态度预存美丑的标准,把我放在作品之外去评判它的美丑;欣赏的态度则忌杂有任何成见,把我放在作品里面去分享它的生命。遇到文艺作品如果始终持批评的态度,则我是我而作品是作品,得不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⑩我是倾向于印象派的,不过我也明白它的缺点,比如看一幅图,内行有内行的印象,外行有外行的印象,它们的价值是否相同呢?我小时候欢喜读《花月痕》①一类的东西,现在想来不禁赧颜,究竟是从前对还是现在对呢?文艺虽无普遍的纪律,而美丑的好恶却有一个道理,遇见一个作品,只说“我觉得好”还不够,还应说出觉得好的道理。

  ⑪总之,考据、批评都不是欣赏,但是欣赏却不可无考据与批评。有的人太看重考据和批评的功夫,有个人又太不肯做脚踏实地的功夫,以为有文艺的嗜好就可以谈文艺,这都是很大的错误。(有删改)

  【注】①《花月痕》:清代长篇小说,情调缠绵哀怨。

  1.第②段画线的词语“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_______________________。(2分)

  2.第②段详细列举“功课”内容,对其作用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2分)

  A.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

  B.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

  C.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

  D.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

  3.概括“法官”式文学批评的特点。(3分)

  4.以下对文章的分析不恰当的一项是( )。(2分)

  A.第①段提出文章讨论的对象,总领全文。

  B.第②~⑤段着重阐述了作者对考据的看法。

  C.第⑨⑩段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

  D.第⑪段总括了上文,提出了自己的主张。

  5.下列推断与文章一致的一项是( )(3分)

  A.把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的人不都是学者。

  B.如果不欣赏形象本身,就不能得到美感经验。

  C.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文学批评也是一种考据。

  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6.分析作者与印象派在文学批评观点上的异同。(5分)

  【答案】

  1.【答案】示例:将自己的经历融入哈姆雷特这一形象来表达自己的思想。

  2.B

  3.【答案】示例:“法官”式的文学批评预存标准评判作品美丑,用反省的理解,冷静而不杂个人情感。

  4.C

  5.B

  6.【答案】示例:

  相同之处:文艺作品的欣赏者应通过直觉让自己的情感与作品形象产生交流,由此得到真正的美感经验。

  不同之处:印象派的文学批评是纯粹个人的,全凭直觉。而作者认为文学批评不是纯粹个人的,还应结合考据;也不能全凭直觉,还应说出美丑好恶的道理。

  【解析】

  1.本题考查学生理解文章重要概念的能力。题目明确要求:“现身说法”在文中是指什么?这个

  【考点定位】理解文中重要概念的含义。能力层级为理解B。

  2.本题考查论据及其作用。B项“证明考据学者只做这种无意义的功夫”其中“无意义”理解有误,从后文第四段“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可以看出考据所得的是历史知识,可以帮助欣赏。A项“流露出作者对纯考据工作不满的态度”,从“为了解决这些问题,学者们个个埋头于灰封虫咬的故纸堆中,寻找片纸只字以为至宝”可以推断。C项“有助于读者对考据工作形成感性认识”根据“但就了解说”可以推断。D项“为‘考据对欣赏是题外事’提供证据”根据第五段“但若只了解而不能欣赏,则没有走进文艺的领域”推断。

  【考点定位】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3.本题考查学生筛选概括的能力。做这道题首先要找准范围,根据“‘法官’式文学批评”挑选出相关段落,即⑦⑨两段。由第⑦段最后“但文艺是创造的,谁能拿死纪律来限制活作品?”一句可以概括出一点。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挑选出其中有关“法官”式的即可。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4.本题是考查学生分析文章结构,把握文章思路的能力。此题要在整体感知文章内容的基础上,将选项带回原文进行比较,辨识细微差别之处,再做取舍。第⑨⑩段不是分别对第⑦⑧段进行了深入分析。第⑨段主要列举“法官”式和印象派的区别,而不是只针对印象派进行深入分析。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5.本题考查对文章分析理解的能力。第一段提到“有一种误解是学者们所特有的,就考据和批评当作欣赏”,所以A项错误;第六段提到“在考据学者们自己看来,考据就是一种文学批评”,C项的叙述与原文不符;D.“法官”式文学批评者不认为《麦可白》是一部悲剧。原文第七段提到“亚里士多德明明说过坏人不能做悲剧主角,你何以要用一个杀皇帝的麦可白?”这句话是说作为坏人的麦可白不应该做悲剧主角,而不是否定《麦可白》是一部悲剧。

  【考点定位】归纳内容要点,概括中心意思。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6.本题考查学生内容理解、归纳和筛选信息的能力。这类题目首先要速读题干,明确对象及要求,然

  【考点定位】筛选并整合文中的信息。能力层级为分析综合C。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

阅读题的分值一直都是高考语文中的大头,而论述类阅读是其中的常考内容,想要高考语文取得高分,那么就需要拿下阅读题的分数。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仅供大家参考! 2017高考真题分类卷语文论述类阅读真题一 阅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2030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