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语文>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

时间: 刘惠25 分享

  一看到今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就强烈感觉到: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在语文考试命题上也呈现了新局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

  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

  崔树强

  ①毕业于中国传媒大学南广学院播音系的倪妮,因参演《金陵十三钗》而一夜走红,这再一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而在一些家长看来,参加“艺考”,就读艺术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有效途径。近年来,报考各类艺术院校的学生人数在逐年增加。2010年安徽省艺术考生报考人数为3万人,2012年增加到4万左右。作为“艺考”大省,山东的情况更为可观,2012年山东全省共有89594人报考艺术类专业。从1998年到2011年,13年间,中国艺术类招生人数整整扩大了60倍。而提供艺考机会的院校,也从中央戏剧学院、北京电影学院、中国传媒大学、上海戏剧学院等院校,拓展到数百所大学,甚至东北、河南的一些农业大学也开设表演系,且一届就招收300名本科生。

  ②但考生人数的逐年增加,并不意味着学校就可以招收到更多高素质的学生。在一次艺术高考的面试考场里,当怀揣明星梦想的考生被问及“四大发明有哪些”、“五星红旗的意义是什么”、“听说过巴金没有”等问题时,常常是一问三不知。而同样在一次艺术类研究生面试中,当被问及关于八大山人的艺术时,一考生竞以“不知道八大山人是哪八个人”作答,弄得考官哭笑不得。在媒体铺天盖地的“明星秀”的影响下,娱乐无标准,炒作无底线,“一夜成名”成为了很多艺考生的成功梦想。他们通过“文化课百日冲刺”等速成的培训方式应付考试,其结果是,连中国历史朝代的先后顺序这样的问题都不能准确回答的学生不在少数。可以说,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生源的文化素养状况堪忧。很多艺术类考生竟然是因为文化课成绩不好,于是通过突击和速成,转过来报考艺术专业的。艺考成了他们高考的捷径,这也是大家心照不宣的秘密。一个最需要文化滋养的学科,竟然成了文化缺乏者的避难所。这无疑成为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的瓶颈。,

  ③我们知道艺术作品是人造产品,所以,艺术创作需要技巧,它和技艺密不可分但更重要的是艺术作品是一种神精神产品,它是人的精神灌溉的结果,是为了满足人的精神需求和审美需要而创造出来的。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都有一颗伟大的心。孔子一开始就有意识地以音乐为人生修养之资,以完善人格境界为目的加以追求;庄子虽然在他思想起步之初无心艺术,也没有以某种具体艺术为追求对象,然而他所向往的人生境界,却不期然地回归艺术的精神。他提出的“心斋”、“坐忘”的修养功夫所达到的人生境界,正是中国伟大的艺术家所必需的修养功夫。所以,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在中国,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有没有这个根本,就是士画和匠画、文人画和画工画、书法家和写字匠的大分水岭所在。

  ④今天,由西方启蒙精神、科学技术和理性自身演变而来的实用理性和工具理性统治了现代社会,在追求效率和实施技术的过程中,理性由解放的工具蜕化为统治自然和人的工具。而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并不是超过或提升,而是否定和消解。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当中国传统艺术虚静空明、平淡天真的精神,不知不觉中涵融了自然,并且当主体精神和客体自然互相融合升华为浑融一体的世界时,这对现代人的偏激乖戾的心灵,正是一种极好的救赎。而艺术教育的重要功能,恰恰是在陶冶性情、潜移默化中实现理想人格。

  ⑤今天的中国艺术教育,本可以通过对现代文明悖论的反思,在对与人类生命有密切关联的自然的思考方面有更好的作为,让学生真正了解到中国艺术的基本性格,不是装腔作势、怪僻虚伪,而是平正平实、雅淡素朴。然而,我们注意到,当今的艺术教育一开始就以艺术技巧为目的,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以及一种精神的熏陶,导致学生过多地以艺术技巧为对象来加以考察和体认。尤其是受到商业诱惑和市场刺激,艺术的学习日益沦为技巧的卖弄和精巧的制作,这样就逐渐偏离了“诗言志,歌咏言”、“君子以钟鼓道志,以琴瑟乐心”这种艺术根植人心的传统。现在,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我们或许可以重新去认识古典文化和艺术,把我们的灵魂从单一的物质和技术申解脱出来,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中国的艺术要求平衡、壮大、健康、充实,这也是中国文化的基本精神要求,被这种文化熏陶出来的人格,也自然是完满的、充实的。

  ⑥在今天的艺术教育中,我们尤其要努力避免由于机械工业合理化、社团组织规范化以及社会分工的日益细化等带来的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乃至竞争变化的剧烈等所有可能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因为艺术创造的最后动力,一定是来自人的内心深处,来自于人的自由感和充实感。人类为什么需要艺术?因为人生最大的快乐,来自对美的欣赏,而艺术是美的最高形式。艺术为什么能让人快乐?因为艺术是自由的、创造的、充实的、圆满的。艺术可以提高人的修养,完善人的人格,陶冶人的情操,颐养人的生命,它使人成为一个活得有意思的人、一个有活力的人、一个充满创造性的人、一个人性得到和谐发展的人,总之,是一个完整的人、一个真正的人。

  ⑦艺术教育的过程,本应该是真正的“文而化之”的过程。然而,目前艺术类学生普遍的文化素养,却成为了艺术教育的“文化之痛”。这样,就很容易使艺术教育蜕变为无本之本、无源之水,而这些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南低,又在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1.下列表述中,不属于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原因的一项是(3分)

  A.在目前的艺术类招生考试中,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的不断扩大和门槛的降低,导致生源文化素养状况堪忧。

  B.当今的艺术教育重“技”轻“道”,忽视了支撑艺术、灌溉艺术的那个背后的“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C.社会的急剧变化导致人的精神自由空间的丧失以及生活的枯燥单调、竞争激烈等对艺术发展产生的消极影响。

  D.艺术教育至关重要,艺术类学生文化素质的高低,总体上决定了未来整个国家艺术品位和艺术素养的高低。

  2.下列对原文思路的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①②段指出当前艺术类院校招生规模不断扩大,艺考成了考生高考的一条捷径,导致当前艺术人才培养和学科发展遭遇瓶颈。

  B.③段由艺术作品的内在特点人手,指出艺术作品是一种精神产品,艺术学习绝不是一技之锤炼,应该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C.④⑤段先指出中国传统艺术的核心观念是自然,“技近乎道”,进而强调当前的艺术教育应该注重“心”的培养和精神的熏陶。

  D.⑥⑦段紧承第⑤段,先明确艺术能让人成为一个完整的人、真正的人,最后表达了对当前艺术教育遭遇“文化之痛”的担忧。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理解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倪妮的一夜走红,再次刺激了很多学生“一夜成名”的梦想;一些家长也认为参加艺考,就读艺术类院校,是帮助孩子实现梦想的一条有效途径。

  B.古今中外,任何伟大的艺术作品背后,都有一种伟大的精神、一颗伟大的心。一个伟大的艺术家,必须以人格的修养、精神的解放作为技巧的根本。

  C.中国艺术家认为,技巧不是艺术的全部,“技进乎道”,“进”就是否定和消解,只要否定了“技”,就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

  D.要想在艺术教育中重新塑造健全的人格和高贵的精神,让学生们更多地去触摸人类历史中曾经达到的有深度、有厚度的智慧资源是一种有效的方法。

  二、(33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4~7题。

  乞人张氏传

  清•刘大樾

  楚之南,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石;流沙之西,天地之气,不钟于人而钟于鸿雁;近世以来,天地之气,不钟于士大夫,而钟于穷饿行乞之人。

  合肥张美之,家在域北八十里之元潭。有女年十五,而同邑马彦章来赘。张氏年二十八,而父母皆已死,生二女亦死。其舅马青芝妻早死,有三子、二女。三子彦章为长,彦章年四十余又死。彦章死而青芝之二子皆幼,赖张氏以养;其二女赖张氏以嫁。其后,合肥岁连不登。张氏奉其舅青芝及二叔南走池州乞食,而二叔又皆死。张氏复奉其舅自池州之桐城,依左氏之庑下,乞食、挑野菜以养。当是时,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而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青芝死,而张氏年早已六十余,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古者妇事舅姑①,鸡初鸣而盥漱,其礼旷千载不行矣。然吾以为民秉之彝②,不尽绝于人心。缙绅大夫之家必有隆礼守义善事其舅姑,与孝子之事父母无异者,而往往求之不可得。夫缙绅者,衣食奉养之物备具也;然勃谿诟谇③,禁之而不止.穷饿至于行乞,苟可以依人而得食,不能禁其改适也;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惜乎,其为女子且穷而行乞也!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

  夫天地之气不能无所钟也。明之亡也,金陵之乞人闻之而赴水以死。丈夫不能,而女子能之;富贵者不能,而乞人能之,亦可慨也夫!

  (选自《明清八大家文选》,有删改)

  【注】①舅姑:公婆。②彝:法度,规则。③勃谿诟谇:争吵、辱骂。

  4.对下列句子中加点的词的解释,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不钟于人而钟于石 钟:聚集

  B.合肥岁连不登 登:丰收

  C.犹间至余家行乞也 间:断晰续续

  D.不能禁其改适也 适:适当

  5.下列各组句子中,加点词的意义和用法相同的一组是(3分)

  A.依左氏之庑下 臣之壮也,犹不如人

  B.桐之民有欲娶张氏者 师者,所以传道受业解惑也

  C.不尽绝于人心 乃设九宾礼于庭

  D.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 则或咎其欲出者

  6.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文章开篇以一组排比句,由天地灵秀之气,引出人间浩然之气,从而点出文章主旨.。

  B.张氏在桐城漂泊乞食时,有人想娶她,但公公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奉养公公终生。

  C.作者以质朴的文字,简练真切地记叙了张氏历尽坎坷的人生际遇,赞美她的美好心灵。

  D.文章用“缙绅大夫之家”的表现作为反衬,突显张氏的为人品格,深化文章的主题、

  7.把文中划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然至死不去,而养其舅以终身,岂非其天性之笃挚有过人哉?(5分)

  (2)设使斯人为丈夫而登于朝堂,则其于君父人伦之间,出其至性,必有建树非常者。(5分)

  鹧鸪词

  李 益

  湘江斑竹枝,锦翅鹧鸪飞。

  处处湘云合,郎从何处归?

  鹧鸪词

  李 涉

  湘江烟水深,沙岸隔枫林。何处鹧鸪飞,日斜斑竹阴。

  二女①虚垂泪,三闾枉自沉。惟有鹧鸪鸟,独伤行客心。

  【注】①二女:舜帝二妃娥皇、女英。

  8.两首诗中诗人表达的感情有何不同?请作简要分析。(4分)

  9.两首诗中都写到了“湘江”、“斑竹”和“鹧鸪”,请问李益诗的前两句和李涉诗的前四句都用了《诗经》中的何种表现手法?试作简要赏析。(4分)

  10.补写出下列名篇名句中的空缺部分。(甲、乙两题任选一题作答;如果两题都答,则按甲题计分)(6分)

  甲:半壁见海日,空中闻天鸡。① ,② 。③ ,④ 。⑤ ,⑥ 。列缺霹雳,丘峦崩摧。

  (李白《梦游天姥吟留别》)

  乙:①大漠孤烟直, 。 (王维《使至塞上》)

  ② ,不如登高之博见也。 (荀子《劝学》)

  ③长太息以掩涕兮, 。 (屈原《离骚》)

  ④元嘉草草,封狼居胥, 。 (辛弃疾《永遇乐•京口北固亭怀古》)

  ⑤ ,秋水共长天一色。 (王勃《滕王阁序》)

  ⑥垆边人似月, 。 (韦庄《菩萨蛮》)

  三、(24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1~14题。

  父亲的家国

  鲍鹏山

  2004年暑假,我回老家看望父亲。父亲骨瘦如柴,双目视力几乎完全丧失,两耳的听力也微乎其微。在精力好的时候,他给我们说起他年轻时候的孤危和艰难。鲍姓在当地是小姓,我的祖父没有兄弟,单门独户又忠厚朴拙,我父亲也只有弟兄二人,叔叔老实可欺。我父亲的娘舅那边倒是人丁兴旺,却又人缘极差,乡誉极低,不仅不是可资利用的人际资源,反而要时时注意撇清干系,从而也无从依靠。说着说着,父亲就给我们背了一首诗:

  人情相见不如初,多少英雄守困途。

  锦上添花到处有,雪中送炭世间无。

  时来易借金千两,运去难赊酒半壶。

  识破人情全是假,还须自己着功夫。

  背完此诗,父亲还顺带跟我们说起他的一位朋友。说起我父亲的这位“朋友”,我们倒都认识,是镇上人。那时的镇上人,吃商品粮的,和我们相比,几乎是两重天。在我的记忆中,他们好像没有什么来往,也从来没有见过他们有什么杯酒之欢。到了后来,竞至于不来往了。原来,有一年,我父亲的这位朋友病了,父亲要去看望,可是家里实在太穷,什么也拿不出来,踌躇多日,只好硬着头皮,几乎空手去了。心想,朋友一定会理解。但没想到,朋友一见父亲几乎空着手,当时就拉下了脸。我父亲觉得大受伤害,也对“朋友”等等,心灰意冷。

  父亲一生性情刚烈慷慨,仗义重谊,这次,他给我们背这首诗,带着满腹伤感,几乎唏嘘。我心里极感震动,那种人生的寒凉,一下子就包围了我。我问父亲,这是谁的诗?父亲说,他也不知道,是他年轻时,到一户人家,人家的中堂上,就写着这首诗,因为说中心中隐痛,触动心中感慨,一下子就记住了。

  过了几日,我和大哥坐在父亲病床边,父亲和我们聊,那天他的情绪很好,他说有一首诗,是邵康节先生的,很好,就又背给我们听:

  每日清晨一炷香,谢天谢地谢三光。

  惟求处处田禾熟,但愿人人寿命长。

  国有忠臣扶社稷,家无逆子恼爷娘。

  四方平定干戈息,我纵贫时也不妨。

  我父亲少时读私塾,读《语》《盂》,读《千家诗》,几年的私塾教育,使他终生都像一个读书人,有着读书人的情怀气质,常常民胞物与,感怀万端;有着读书人的思维方式,时时礼义廉耻,仁义道德;还有着天下家国的眼光,总是忠臣孝子,修身齐家。我后来到了城市,在城市里见到不少我父亲个辈分的人,他们大多认识字,能读报,还有各自的技术或专业,见识也广,但是却毫无父亲的那种读书人的气质。这促使我思考什么才是真正的教育,什么才是真正的文化,什么才是真正的素质。

  但是啊,深受私塾熏陶的父亲后来却终生在农村,做一个地道的农民,身边几乎没有一个人能理解他的情怀和感慨。他是何等的孤独啊。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一一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他后来砸锅卖铁,也要让我们念书,在没有高考的时代,在社会禁锢阶层流动的时代,这样的读书完全没有什么目的。他大概是太寂寞了吧,希望通过自己的培养,让我们能听懂他的心声?

  我在父亲给我背的两首诗中,感受到了他对这个世界的失望和伤感,也感受到了他对家国的真诚祈祷。

  不久,我的父亲就去世了。在那样偏僻的乡下,在那样一个完全无人注意的角落,我的农民父亲,对人生有着那样苍凉的感受,还有着那样深重的对家国的关怀。这令人难以置信,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父亲曾经对我有很多的期望,但是,他最后对我的交代,就仅仅是希望我花钱不要太大手大脚,“你负担重啊。”这是他对我说的最后的话。

  我知道我不能让父亲对我完全满意。但我会一直秉持良心写作和教书,因为,我生活在父亲的家国,我会像我父亲一样,为天下家国祈祷。

  (摘自《经典美文》)

  11.理解文中画线句子的含意。(4分)

  (1)这种孤独,是那样的深,却又那样的长——长到他自己的一生。

  (2)这是一个文化的奇迹,也是一个人的奇迹。

  12.“父亲”是一个怎样的人?请结合全文简要概括。(6分)

  13.文中两次引述“父亲”背诵的诗歌,请结合文章内容分析其作用。(6分)

  14.“父亲”对“我”说的最后的话:“你负担重啊。”请结合全文,谈谈你对“父亲”这句话的理解。(8分)

  第Ⅱ卷(表达题,共84分)

  四、(24分)

  15.下列词语中,没有错别字的一组是(3分)

  A.影牒 青睐 大幅度 爆冷门 精兵简政 破釜沉舟

  B.沉湎 斑斓 白内瘴 吊胃口 相辅相承 惨绝人寰

  C.羞赧 坐阵 编者按 金箍咒 原形毕露 苦心孤诣

  D.寒喧 剽悍 下马威 炒鱿鱼 再接再厉 鸿篇巨制

  16.下列各甸中,加点的成语使用恰当的一句是(3分)

  A.今年中秋之夜的月亮分外明亮,面对碧玉盘中一轮珠圆玉润的明月,我们这群求学异乡的学子也不禁乡情悠悠,思绪翩翩。

  B.莫言被归类为寻根作家,他立足于家乡山东高密,惨淡经营,创作出许多充满着“怀乡”以及“怨乡”的复杂情感的作品。

  C.蚌埠义乌国际商贸城是一个具有蚌埠城市标志性景观功能的建筑综合体,它的建成将为蚌埠重返全省第一方阵添枝加叶。

  D.广药集团本就具有明显的产业优势,此次收回“红罐王老吉”的生产经营权更是为虎添翼,这将会确保其市场领先地位。

  17.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A.11月16日,合工大正式组建五个校级协同创新中心,开展针对国家战略、安徽经济发展和行业产业关键技术及重点产品的技术攻关和成果转化。

  B.这些年国家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断有新的举措,推出新举措力度也在扩大,这些举措最明显的指向就是建立与素质教育相匹配的运行机制。

  C.皖南人在口味上多半是爱辣嗜酒,爱辣的人们能把辣椒的辣享受得淋漓尽致飘飘欲仙,正如嗜酒的人们能把酒喝得酣畅淋漓腾云驾雾一样。

  D.最近,美国一科研团队提出极具挑战性的一个理论:我们的智力能力正在损失,因为赋予我们脑力的错综复杂的基因网极易受基因突变的侵害。

  18.某校利用宣传橱窗举办关于“辽宁”号的专题展览,展览包括四个板块。请根据下面的材料,为展览拟写总标题和各板块标题。要求:简明生动,每个标题不超过8个字。(5分)

  中国“辽宁”号航空母舰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海军的第一艘航空母舰。其外壳原是苏联海军库兹涅佐夫级航空母舰的二号舰瓦良格号。中国改造的“瓦良格”号是一艘常规动力航母,由苏联在上世纪80年代开始建造。苏联解体后,建造工程被迫下马。1998年,废旧的“瓦良格”号被中国公司购买,2003年3月抵达中国大连港。中国对“瓦良格”号航母进行改造,这是海军装备建设新的发展成果,标志着中国没有航母的历史从此结束。2012年9月25日,该舰命名为“辽宁”号,正式加入中国海军序列。航母入列,对于提高中国海军综合作战力量现代化水平、增强防卫作战能力,发展远海合作与应对非传统安全威胁能力,有效维护国家主权、安全和发展利益,促进世界和平与共同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总标题:

  板块标题:① ②

  ③ ④

  19.把下面三个短句改成一个长句。(可增删个别词语)(4分)

  ①安徽“合巢庐”环巢湖城市经济产业链示范区潜力巨大。②它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③它以科技与人文支撑可持续发展。

  20.请用简洁的文字对下面的新闻事件进行点评。要求:观点鲜明,言之成理,不超过100字。(6分)

  由中央电视台和国家语委联合主办的大型电视文化节目“中国汉字听写大会”播出以来,引发了关注热潮。10月18日晚总决赛在央视一套、十套并机播出,以很高的收视率,为这个以严肃题材创造了流行文化消费奇迹的节日画上了完美句号。该节目的热播也引起了广泛的热议。

  有人认为该节目让广大观众在电视荧屏前领略了中华汉字之美,唤醒了国人对汉字的记忆与热情。有人认为汉字听写大会承载着亿万华夏儿女传承汉字书写文化,振兴中华数千年文明的梦想。但是也有人质疑,诗人杨黎写了篇文童,将“汉字听写大会”评价为“一场幽怨的复辟”,他认为在互联网时代,把青春用于死背硬记那些生僻的文字,真是对生命的糟蹋,“芈,麿,椧这样的汉字能写出来,难道我就牛吗?”

  五、分

  21.阅读下面的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

  “当我走出囚室迈向通往自由的监狱大门时,我已清楚,自己若不能把痛苦与怨恨留在身后,那么其实我仍在狱中。”——纳尔逊•曼德拉

  要求: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诗歌除外),自拟标题;不要脱离材料内容及含意的范围作文;不要套作,不得抄袭,不得透露个人相关信息,书写规范,正确使用标点符号。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参考答案

  1.(3分)D(答非所闻)

  2.(3分)B(原文是“艺术学习绝不仅仅是一技之锤炼,更是涵养性灵的绝好方式。”)

  3.(3分)C(原文是“只有否定了‘技’,才能进入到本真的自然状态,即‘道’的状态。”)

  4.(3分)D适:出嫁

  5.(3分)C解析:C项,均为介词,在。A项,助词,相当于“的”;助词,用于主谓之间,取消句子独立性。B项,助词,定语后置的标志;助词,表示判断。D项,第三人称代词,她;指示代词,那。

  6.(3分)B解析:“因公公的反对,张氏放弃改嫁机会”错误,原文是“张氏以其舅老穷无归,相依至死,不忍去”。

  7.(10分)(l)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性的真诚超过了别人吗?(“去”、“笃挚”、“过”、反问句式及句意各1分,共5分)

  (2)假如这个人能为男子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时,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建树。(“设使”、“斯”、“丈夫”、“非常”及句意各1分,共5分)

  8.(4分)李益诗主要表达一位女子对远方情郎的思念之苦以及盼望情郎归来的急切之情;(2分)李涉诗主要表达怀古及游子行客的羁旅愁情。(2分)

  9.(4分)起兴。(2分)李益诗由“斑竹”的典故及鹧鸪写起,勾起了女主人公怀念情郎的愁怀。(1分)李涉诗由湘江水深引出对屈原沉江的感叹,由“斑竹”典故想到“二女”垂泪的故事,由鹧鸪的啼叫引起了自己的羁旅之愁。(1分)

  10.(6分)甲:千岩万转路不定,迷花倚石忽已瞑。熊咆龙吟殷岩泉,栗深林兮惊层巅。云青青兮欲雨,水澹澹兮生烟。 ’

  乙:①长河落日圆 ②吾尝跤而望矣 ③哀民生之多艰 ④赢得仓皇北顾 ⑤落霞与孤鹜齐飞 ⑥皓腕凝霜雪(每空1分)

  11.(4分)(1)父亲空有天下家国情怀,却不被周围人理解,(1分)这种孤独和感伤伴随着历经沧桑的父亲,他那寂寞、失望的一生是多么漫长。(1分)

  (2)父亲生活在偏僻的乡村、无人注意的角落,却拥有对人生的苍凉感受和对国家深厚的关怀。(1分)这种天下意识是一种令人赞叹的文化现象,拥有这种感慨和情怀的父亲是一个值得赞叹的人物。(1分)

  12.(6分)①父亲是一个农民,却有着读书人情怀和气质。②对人情冷暖、世态炎凉有着深刻感受和认识。③刚烈慷慨,仗义重谊。,④具有深厚的家国情怀、天下意识。(每条2分,答任意三点得满分;答“孤独,苍凉,胸怀宽广、深沉”可酌情给分)

  13.(6分)从内容的角度看:引述两首诗,丰富了文章的思想性和文化底蕴,使文章充满了人文性。(2分)从表现人物的角度看:第一首诗,表现父亲对人情世故、朋友交往的深切体悟,对世态炎凉的深沉的感慨,对世界的失望和伤感,突出其人生的苍凉;(2分)第二首诗,表现父亲的天下意识,家国情怀,突出其思想的深沉——二者形成对比,表现了平凡、孤危、艰难的父亲,却有着宽广、仁爱、忠义的胸怀,创造了文化的奇迹。(2分)

  14.(8分)答案要点:

  这句话表达了父亲临终时对我的期望以及对家国的忧心。(2分)

  经济负担重,希望我花钱不要大手大脚。(2分)

  做人负担重,希望我要不断砥砺自己的品格和修养(2分)

  家国负担重,期待我要有家国的担当。(2分)

  15.(3分)D

  16.(3分)B(A“珠圆玉润”比喻歌声宛转优美,或文字流畅明快。用错对象。B“惨淡经营”指艰苦从事某种事业。使用正确。C.“添枝加叶”比喻叙述事情或转述别人的话,为了夸大,添上原来没有的内容。D.“为虎添翼”比喻帮助坏人,增加恶人的势力。)

  17.(3分)C(A.应在“成果转化”之后加“工作”,B应把“扩大”改为“加大”,D.把“一个”应放在“提出”之后)

  18.(5分)总标题:中国航母“辽宁”号

  板块标题:①第一艘航母 ②前身及其发展 ③命名“辽宁”号 ④入列的意义。(每空1分)

  19.(4分)安徽“合巢庐”环巢湖城市经济产业链示范区是一个区位优势明显、劳动力和自然“资源丰富、以科技与人文支撑可持续发展的潜力巨大的示范区。

  20.(6分)示例一:国人汉字书写能力退化,提笔忘字现象严重。该节目在传承、传播规范汉字方面有重要的作用,也有利于弘扬和传承传统文化。

  示例二:该节目只是一档经过包装的综艺节目,承载不了太过宏大的意义。语言传承的核心是:重复使用,那些脱离生活和时代韵生僻词,让学生赛前用大量时间机械识记各种词库,对于。提升国人汉字水平作用有限。(观点明确,言之有理、有序)

  21.参照2013年安徽省高考作文评分标准。

  文言文参考译文:

  楚地的南面,天地没有把自然界的灵秀之气集聚于人而集聚于山石;流沙的西面,天地没有把自然界的灵秀之气聚集于人而集聚于鸿雁;近代以来,天地没有把浩然正气聚集于士大夫之流,而聚集于困窘饥饿的乞讨之人。

  合肥有个叫张美之的人,家住在城北八十里的元潭。他有个女儿十五岁,同镇的一个叫马彦章的人来入赘。张氏二十八岁时,她的父母都死了,所生的两个女儿也死了。张氏的公公马青芝的妻子早死,马青芝有三个儿子、两个士儿。三个儿子中,马彦章是老大,马彦章四十多岁的时候也死了。马彦章死的时候,马青芝的另外两个儿子还很年幼,都依靠张氏养活;马青芝的两个女儿也要依靠张氏才能出嫁。这以后,合肥连年歉收。张氏侍奉着公公马青芝,带着两个弟弟向南到池州行乞。不久,两个弟弟又死去。张氏侍奉着公公从池州到桐城,住在左家的屋檐下,靠乞讨、挖野菜来养活公公。当时,桐城有个人想娶张氏,但张氏因为公公年老、困窘没有归宿,她要与公公相依为命,直到公公老死,不忍心离开。等到马青芝去世时,张氏已经六十多岁了,还不时到有钱的人家乞讨。

  古代,儿媳妇侍奉公公婆婆,是鸡开始鸣叫就洗漱,(然后去侍奉公婆,)但这种礼仪已经有一千年不能实行了。但我认为,人坚持道理,不应该在心中完全忘掉,迭官贵人的家庭—定有尊崇礼仪、坚守道义,很好地侍奉公婆,和孝顺的儿子侍奉父母没有区别的儿媳妇,但这样的人往往是找不不到的。达官贵人,衣服、食物等奉养的东西十分充足;但家庭的争吵、辱骂却禁止不了。穷困、饥饿到行乞的状态,如果可以依靠别人得到食物,谁也不能禁止张氏致嫁;但是张氏就是到公公死也没有离开,给公公养老送终,难道不是她的天性的真诚超过了别人吗?可惜啊,她作为女子十分贫穷还要行乞!假如这个人能为男子并且登上朝堂,那么她对待天子、人伦关系时,因为她高尚的品格,一定会有不同寻常的建树。

  天地之间的正气不能没有集聚的地方。明朝灭亡时,金陵的乞讨者听说后就投水自尽。大丈夫不能做到的但一个弱女子能够做到,富贵的人不能做到的但乞讨的人能够做到,这不使人十分感慨吗?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

一看到今年高考的语文试题,就强烈感觉到:伴随着高校招生制度的改革,在语文考试命题上也呈现了新局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卷汇总 第Ⅰ卷(阅读题66分) 一、(9分) 阅读下面的文字,完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真题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真题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试题在大家的期待中落下神秘面纱,一如既往地接受着多方面地解读、评价。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真题汇总,仅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试题汇总

    自国家恢复高考制度以来,高考语文试题就以其特殊的地位显示了它的导向性,而且强有力地影响着中学语文教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总

    谈到当今高考语文试题变化的趋势,一般人都会有一个印象:主观题增多,而客观题变少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题汇总,仅供大

  •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汇总
    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汇总

    众所周知,高考的命题原则是,既要有利于高校择优选拔新生,又要有利于中学教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2017年高考语文模拟汇总,仅供大家参考

1868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