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
开展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研究,可以实现语文高考与中学语文课程的良性互动,促进语文教材编写进一步优化,增强中学现代文阅读教学的适用性,提高现代文阅读能力的考查效度。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
第I卷 阅读题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阅读下面的文字,完成1-3题。(9分,每小题3分)
孔子学说的核心精神是“礼”还是“仁”,这是千百年来学术界、思想界聚讼纷纭的话题。有人认为,“礼乐”精神是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礼治”是孔子所推崇的政治上最高理想。但更有人强调,“仁”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德化”“德治”为孔子及其后学汲汲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与之相应,前者一般认为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守旧、保守的特征,其继承传统重于开拓创新,所以,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比较偏低,多予以负面性的指摘。后者通常强调孔子学说相对体现为进步、积极的特征,其超越传统重于拘泥旧制。因此,在他们那里,有关孔子及其儒学的评价通常倾向于肯定,正面性的褒扬是主导的倾向。
其实,“周虽旧邦,其命维新”。在孔子的学说中,守旧与创新,保守与进步是同一个事物的正反两面。守旧在许多情况下,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因为在某种程度上,它意味着保持事物的稳定性,象征着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体现为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著;但是,这不能成为拒绝进步、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的理由。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礼乐”文明做法进行评价,必须从这个视野切入,看看他所倡导的“礼”,是否真正做到了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的统一,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的统一,正确继承传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的统一。
与“仁”相比,“礼”更多地体现为历史上的固有传统。“礼者,履也。”如黄克剑先生所言:“中国文化可追溯到夏、商、周三世,是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依‘礼’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使其制度化,遂有了所谓‘礼治’。”(黄克剑:《论语解读》)从这个意义上,孔子对“礼”的肯定和强调,更多的是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八佾》篇所要解决的就是面临新挑战、新机遇背景下,如何重新认识“礼”,如何正确遵循“礼”等基本问题。
春秋时期,中国社会出现了大变革的形势,固有的“礼乐”文明毫无疑义面临着新的挑战,以至有人把这形容为“礼崩乐坏”。但是,从另一个角度看,危机同时也是转机,若能顺应时代潮流,对“礼”进行实质性的丰富与改造,使之在保持优秀传统的同时,实现新的超越,则可起死回生,再开创新的局面,即所谓“旧瓶装新酒”。应该说,《八佾》篇在继承传统与适时“更化”方面是不无独到的认识与切实可行的思路的。
(节选自黄朴民《论语读绎•礼之大体:我读<论语•八佾>》)
1.下列关于原文内容的表述,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对于孔子及其儒学的核心,人们历来争论不休。有人认为,“礼乐”精神是其核心,
而也有人持不同意见,认为“礼治”才是儒学的最高理想。
B.“德化”“德治”是孔子及其后学者所努力追求的完美政治愿景,从这方面来看,有人
认为,“仁”才是孔子及其儒学的主体。
C.指摘孔子及儒学的人,往往是以其对礼乐的坚守,认为它继承传统更重于开拓创新,
表现出了守旧、保守的特征,从而给予较低的评价。
D.对“仁”的追求让儒学表现出进步、积极的特点,从某些方面看,其超越传统更重于
拘泥旧制,这也使得一些人更倾向于对其作正面性的褒扬。
2.下列理解和分析,不符合原文意思的一项是(3分)
A.从保持事物的稳定性、对传统的尊重与传承,对原则性的坚持与执着等方面来看,守
旧未尝就是负面的东西。
B.若是“礼”能真正做到坚持原则性与运用灵活性、适度稳定与合理变化、正确继承传
统与恰当开拓创新等方面的统一,就值得肯定。
C.礼治是在由治理家族推而治理天下的时代,依人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人伦秩序并使其
制度化而形成的一种政治形式。
D.儒家所说的“礼崩乐坏”是春秋时期社会出现大变革时,固有的礼乐文明面临新的挑
战时的必然结果。
3.根据原文内容,下列说法不正确的一项是(3分)
A.在作者看来,我们今天崇尚孔子的礼乐文明,肯定其对传统的尊重与继承,但也不能
因此而拒绝进步,从而使之走向封闭与自我僵化。
B.“周虽旧邦,其命维新”,这说明从周代礼乐文明产生的源头来看,它本身就具有守旧
与创新,保守与进步相统一的特性。
C.孔子从对传统的崇尚与弘扬的角度去强调礼,同时也在尽力解决面对新挑战、新机遇
时如何重新认识“礼”等基本问题。
D.在新的时代背景下,对“礼”进行实质性的丰富和改造,既能让它保持优秀传统,又
能为之注入时代精神,从而让它焕发青春,开创新局面。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4~6题。(12分)
史学大家吕思勉
1982年“吕思勉史学论著编辑组”撰写的《吕思勉史学论著前言》提到“吕先生从二十三岁起,就决心献身于祖国的学术事业”,先生幼年起便系统地阅读了经学、史学、小学、文学等各种文史典籍,23岁后方专治于史学。在元史专家屠寄(字敬山)的影响下,先生始读辽金元史,从此爱好民族问题研究,并于二十三岁青年之际,首次读遍了二十四史,甚至有传闻说先生一生共读过3遍“二十四史”。
1905年他应常州溪山小学堂创办人朱少堂之聘,执教于该学堂;1906年二十四岁时,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气味不投,至暑假即辞去;同年11月15日,常州知府许星璧与士绅挥祖祁等人创设“常州府中学堂”,首任监督(即校长),在校二年又二个月,深受师生爱戴。
20年代初,先生积十余年教学的经验和研究成果,写就《白话本国史》,于1923年9月由商务印书馆出版,受到史学界和广大读者的欢迎,成为二三十年代发行量最大的一部中国通史,长期被用作大学的教科书和青年“自修适用”的读物。《白话本国史》的出版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1923年,应校长王饮鹤聘,赴江苏第一师范学校执教。在该校期间,他先后写成有关文字的著作四种。此外还编写了文学史讲义、群经概论、国文讲义等。
1925年,上海发生“五卅”惨案,激起了中国人民极大的愤慨,其中圣约翰大学暨附属中学的爱国师生为悼念被杀害的工人,举行罢课,并在校内下半旗致哀,美籍校长卜芳济竟然蛮横无理地将国旗拉下,踩在地上。于是学生553人,教员19人愤而离校,并谋创办光华大学。时先生已应沪江大学之聘,教授中国哲学史、中国文字学等课程。但看到光华初创,便决定应光华国文系主任童伯章的邀请,赴光华任教,实实在在地为中国人自己办的大学出一把力,争一口气。从此,几与光华终生相伴,直至解放后院系调整,“光华”并入华东师范大学。
他进光华后,初任国文系教授,后历史系设立,即延为主任。每周上课十多个课时,先后开过中国通史、中国近代史等十余门课程。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具有东方学者的风度和气质。他的讲课富有魅力,很多受业的学生认为听他讲课是一种享受。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
1937年7月7日,抗日战争爆发,同年11月29日常州沦陷。当时他对女儿吕翼仁说:“我已年过半百,大半辈子过去了,决不向日本人低头!”
先生非常重视对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1940年9月18日在上海孤岛上完成的《吕著中国通史》,是为适应大学文科学习通史的需要而编写的一部特殊体例的著作,此书开卷就说明宗旨:“颇希望读了的人,对于中国历史上重要的文化现象,略有所知,因而略知现状的所以然。对于前途,可以预加推测,因而对于我们的行为可以有所启示。”
1942年,日本侵略军为了控制沦陷区人民的抗日斗争,准备发放“良民证”,并让每个领证人都要捺手印,他无比愤慨,决定不做这等有辱国格人格的事。此时,常州乡间游击区正在筹办中学。于是,他到常州南乡湖塘桥青云中学高中部和坂上镇大刘寺辅华中学执教,其时环境恶劣,条件艰苦,先生疲惫不堪,大病了一场。一年后,便辞去两校教职,回常州专事撰述《两晋南北朝史》,藉稿费度日。他虽然生活清苦,但是立身持正,志节凛然
中华人民共和国建国后,先生积极参与各项社会工作,先后担任过光华大学工会主席,江苏省政协委员。同时,他还对自己的思想进行回顾总结,不断地随着时代的进步而前进。1954年6月撰成的《中国史籍读法》,是他治史五十年后留下的最后一部历史著作,书中指出要用马克思主义学说,观鉴社会变迁,“因以发明其发展之由,推测其前进方向”。
“春蚕到死丝方尽,蜡炬成灰泪始干”,先生疾病缠绵四年之久,仍抱病著作,病逝前两年尚撰《燕石续札》,校《隋唐五代史》,修订《文字学四种》,还给华东师大历史系教授校阅讲义,代孟宪承校长考查有关研究中国教育史的资料。直至1957年9月27日才将增订的《字例略说》之最后一篇《文字之改革》脱稿,10月4日至8日仍在校阅《隋唐五代史》,10月9日晚上病逝于上海华东医院。遗憾的是先生用力十年之久的最后一部巨著,未能看到它的出版,就悄悄地走了,先生可谓尽瘁于学术矣。
4.下列对材料有关内容的分析和概括,最恰当的一项是(3分)
A.吕思勉从幼年起便有志于史学,系统地阅读了大量的文学典籍,二十三岁便读遍“二
十四史”,而其一生读“二十四史”多达三遍。
B.二十四岁时,吕思勉由沈问梅先生介绍,赴苏州教会学校东吴大学教国文历史,因为
这与他研究史学的志趣不一致,旋即辞职。
C.吕思勉的史学成就既来源于他的教学经验,也来源于他的深入研究,《白话本国史》
一书,奠定了他在史学界和学术界的地位。
D.吕思勉讲课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很得学生喜爱,这也得益于
他能直接运用古典与浅近文言教学。
5.本文是从吕思勉的哪些方面来表现这位史学大家的?试结合文章内容作简要分析。(4分)
6.本文作为一篇传记文章,在表现传主时显现出了哪些写作上的特点,试作简要分析。(5分)
(二)阅读下面的文章,完成7~9题。(14分)
安若素
赵明宇
村主任老徐气哼哼地跺着脚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
老徐这话有道理。安若素是名知青,想当年上山下乡来到徐街村,一闲下来就抱着画夹子,画徐街的山,画徐街的水,还画徐街的大闺女小媳妇儿。他画出来的徐小丹,比徐小丹本人还漂亮。结果,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
徐小丹是徐街村最好看的姑娘,白嫩嫩的脸蛋,高挑个儿,大眼睛眨巴一下勾人的魂儿。 徐街的小伙子们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当时的村主任老徐就想不通,怒气冲天地跑到徐小丹家,说,你中了哪门子邪?人家是城里人,早晚还得回城里去,到时候把你甩了,哭都找不到坟头。再说你对他也不了解,将来后悔就来不及了。
徐小丹甩着大辫子说,俺愿意,俺愿意,俺就是愿意!老徐临走甩下一句话,大姑娘家家的,不知羞!
后来知青大返城,老徐心说这下有好戏看了,你徐小丹等着吃哑巴亏吧。谁知道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说在城里住不惯,徐街的山水一辈子也画不完,徐街的家一辈子也住不烦。
徐小丹挺勤奋,一口气生了六个孩子。家里缺吃少穿的,徐小丹舍不得给孩子扯布做衣服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供着安若素画画。安若素画的叫个啥?老徐说就你画的这玩意儿,人不像人,鬼不像鬼,你若是能画出个子丑寅卯来,我就喊你爹。
谁知,安若素还真的画出子丑寅卯来了。先是省报上刊出了安若素的作品,如今又获了“文艺振兴”奖,还要来看望他呢,还要录像上电视呢。可是大人物,老徐每年参加一次县里的“三干会”,才能见一次呢。乡长对这件事情也十分重视,派负责宣传的牛干事,教安若素如何向汇报。
牛干事说,安画家,你见了要先握手,然后就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安若素正作画,停下画笔,茫然的眼神从眼镜上方疑惑地瞟了牛干事一眼说,我画画咋就成了的培养呢?扯淡。要说感谢,我得感谢我老婆。
牛干事急得头上直冒汗。老徐拍着屁股说,你这不是成心坏我的事吗?安若素,我真的想喊你爹了。
安若素说,你就是喊我爷,我也不会说假话。
的小轿车开进徐街村,人们都围拢过来观看。老徐心说,遇上安若素这头犟驴,就等着挨乡长的批吧。
进了安若素的家,安若素正在画画,竟然连头也不抬。老徐真想跑过去给他俩嘴巴。老徐大声说,安若素,来看你了。安若素说随便坐,来了也得等我先把画画完了。
老徐那个气呀,心说完了完了,徐街的面子算是让你给丢尽了。
笑呵呵地上前一步说,安画家临摹的可是郑板桥的《瘦藤听雨》?我涂鸦了一幅徐文长的《梅石图》,恳请安先生指教。说着让秘书取过一轴画卷来,徐徐展开。
安若素停了画笔,惊喜地说,好一幅《梅石图》!
安若素拉着的手向他的画室里走,一边走一边喊徐小丹弄俩菜,他要和喝两盅。老徐蒙了,心说这叫啥事儿。
7.下列对这篇小说思想内容与艺术特色的分析和鉴赏,最恰当的两项是(5分)
A.徐小丹因为安若素将她画得比真人还美丽,就不顾一切地要嫁给安若素,这说明徐小
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
B.与别的知青不一样,安若素虽然是城里来的人,但他在乡里生活了一段时间后,却在
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
C.徐小丹在生活极其困难的情况下,也要给安若素买颜料,表现了她对安若素的理解与
支持,这也是他们之间爱情的升华。
D.乡长让牛干事来让安若素按要求接待,坐着小汽车开进村里,这些情节的安
排,从一个侧面批评了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
E.小说通过具体的情节,表现了安若素在艺术上和人格上的不断完善的过程,蕴含了作
者对真正的艺术精神的深刻理解。
8.小说在塑造安若素这一形象时,主要采用了哪些表现手法?试作简要分析。(4分)
9.小说在刻画安若素这个形象时,突出了他的哪些性格特征?请简要分析。(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阅读下面的文言文,完成10~13题。
傅尧俞,字钦之,本郓州须城人,徙孟州济源。十岁能为文,及登第,犹未冠。石介每过之,尧俞未尝不在,介曰:“君少年决科,不以游戏为娱,何也?”尧俞曰:“性不喜嚣杂,非有他尔。”介叹息奇之。
知新息县,累迁太常博士。嘉祐末,为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李玮,为家监梁怀吉、张承照所间,与夫不相中。仁宗斥二人于外,未几,复还主家,出玮知卫州。尧俞言:“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时乏国用,言利者争献富国计。尧俞奏曰:“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如是可矣。不然,徒欲纷更,为之无益,聚敛者用,则天下殆矣。”
英宗即位,转殿中侍御史,迁起居舍人。皇太后与英宗同听政,英宗有疾,既平,尧俞上书皇太后,请还政。久之,闻内侍任守忠有谗间语,尧俞谏皇太后曰:“外间物论纷惑,两宫之情未通。臣谓天下之可信者,无大于以天下与人,亦无大于受天下以公,况皇帝以明睿之资,贯通古今,而受人之天下乎?如诛窜谗人,则慈孝之声并隆矣。”于是皇太后还政,逐守忠。
神宗即位,徙知庐州。熙宁三年,至京师。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尧俞曰:“新法世以为不便,诚如是,当极论之。平生未尝好欺,敢以为告。”安石愠之,但授直昭文馆、权盐铁副使,俄出为河北转运使,改知江宁府。徙许州、河阳、徐州,再岁六移官。
哲宗立,擢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拜中书侍郎。六年,卒,年六十八。哲宗与太皇太后哭临之,太皇太后语辅臣曰:“傅侍郎清直一节,终始不变,金玉君子也。方倚以相,遽至是乎!”赠银青光禄大夫,谥曰献简。
(节选自《宋史•傅尧俞传》)
10.下列对文中画波浪线部分的断句,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
/如是可矣。
B.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
/如是可矣。
C.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
/如是可矣。
D.今度支岁用/不足诚不可/忽然欲救/其弊在陛下/宜自俭刻/身先天下/无夺农时/勿害商旅
/如是可矣。
11.下列对文中加点词语的相关内容的解说,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登第,即登科。第,指科举考试录取列榜的甲乙等次。隋唐时用于考中进士,明清殿
试之一甲三名称赐进士及第。
B.冠,即弱冠,古代男子到了20岁要行冠礼,即戴上表示已成人的帽子,以示成年,
但体犹未壮,还比较年少,故称弱冠。
C.嘉祐,年号。年号是中国古代封建王朝用于纪年的专有名号,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秦
始皇称帝开始启用的。
D.谥,指谥号。古代帝王、诸侯、卿大夫、高官大臣等死后,朝廷根据他们的生平行为
给予一种称号以褒贬善恶,称为谥或谥号。
12.下列对原文有关内容的概括和分析,不正确的一项是( )(3分)
A.傅尧俞性格沉静,潜心向学。他幼时便能写文章,少年时即登第,但却仍能闭门读书,
不事游冶,受到石介赞叹。
B.傅尧俞尽职尽责。衮国公主与驸马不和,仁宋皇帝袒护公主,将驸马调到外地任职,
时任监察御史的傅尧俞上疏指出这种做法不合礼制。
C.傅尧俞正直敢言。皇太后听信身边奸邪小人的谗言,迟迟不将政事还给英宗。傅尧俞
上疏请求皇太后以天下和公心为重,还政给英宗,并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
D.傅尧俞公正无私。王安石推行新法,希望得到他的支持,并许以高官厚位,傅尧俞不
为所动,并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
13.把文中画横线的句子翻译成现代汉语。(10分)
(1)主恃爱薄其夫,陛下为逐玮而还隶臣,甚悖礼,为四方笑,后何以诲诸女乎?
(2)王安石素与之善,方行新法,谓之曰:“举朝纷纷,俟君来久矣,将以待制、谏院处君。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阅读下面这首词,完成14-15题。
蝶恋花 旅月怀人
宋 琬
月去疏帘才数尺,鸟鹊惊飞,一片伤心白。万里故人关塞隔,南楼谁弄梅花笛?
蟋蟀灯前欺病客。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
14.下列对本词的理解,不正确的两项是(5分)
A.“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一样,
都是极写其近,近到“才数尺”,独处异地,举目无亲,有明月为伴,会感到特别亲近。
B.“南楼谁弄梅花笛”句借用李白《与史郎中钦听黄鹤楼上吹笛》“黄鹤楼中吹玉笛,汉
城五月落梅花”诗意,运用听觉渲染出远隔关塞,思友与怀念故乡的郁闷心情。
C.“蟋蟀灯前欺病客”句中的“病客”就是词人自己,作者用一个“欺”字,将蟋蟀拟
人化,病居异地他乡,连蟋蟀也来欺人,搅人心绪,使人难以成眠。
D.“清影徘徊,欲睡何由得”句,与苏轼“起舞弄清影,何似在人间”句的高旷,李白
“我歌月徘徊,我舞影零乱”句的豪迈相比,本词所营造的意境却令人感到孤凄。
E.这首词描绘了一位在月白风清的夜晚思念远方朋友的旅人的心情。全词通过视觉、听
觉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烘托出一种凄清、冷落的气氛,意绪缠绵。
15.“墙角芭蕉风瑟瑟,亏伊遮掩窗儿黑”两句精妙,请简要赏析。(6分)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补写出下列句子中的空缺部分。(5分)
(1)《离骚》中屈原用“,”两句话表明,即使没有人了解自己也无所谓,只要自己内心高洁就可以了。
(2)纵是良辰美景,也只能借酒浇愁,白居易在《琵琶行》中以“ ,
”的句子表现出被贬而沦落天涯的孤独与无助的苦闷。
(3)潭中鱼可百许头,。(柳宗元《小石潭记》)
第II卷 表达题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下列各句中加横线成语的使用,全都正确的一项是( )(3分)
①《资治通鉴》的写作,主编者和助手们查阅了浩如烟海的历史著作和文献档案,还搜
集了大量小说、笔记资料。前后用了19年,耗费了编者大量心血。
② 我国韦编三绝的国学著作,虽然是很多古人杰出智慧的成果,但也存在不合理、不科
学的成分,正是这种状况的存在,使得国学阅读尤其要注重甄别,择善而读。
③ 时光如白云苍狗,转眼之间大学三年的时光都已从指间流走,我们躲在象牙塔里只是
单纯学习的日子也似乎已经结束了!
④ 尘世风华,沧海桑田,过往如云般浮沉和飘散。匆匆的行人,匆匆的脚步,流水般的
感情。那些曾经偶尔驻留的过客也早已跟随时光的脚步离开。
⑤《治史三书》是历史学家严耕望先生的一部史学方法论著作,内容涉及历史学研究的
诸多问题,语言质朴流畅,诚挚亲切,务求实用,可谓授人以渔,功在学林。
⑥ 有的企业领导干部党性意识淡漠,忘记了自己是党的干部,忘记了自己管理的是党领
导下的国有企业,以改革为名,贱卖贵买,予取予求,侵吞国有资产如探囊取物,成
为“国企蛀虫”。
A.①②⑤ B.③④⑥ C.②③⑤ D.①④⑥
18.下列各句中,没有语病的一句是(3分)( )
A.大会嘉宾来自120多个国家和地区,包括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以及600多位
互联网企业领军人物、互联网名人、专家学者,涉及网络空间各个领域,体现多方参
与。
B.多家券商研究报告显示,当前多个行业、多个地区的产能过剩正引起各方的担忧,如
果持续蔓延,可能引发通缩、失业、经济动力不足等一系列风险。
C.依法治国是我国宪法确定的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是不是能够真正做到依法治国,关
键在于党能不能坚持依法执政,各级政府能不能坚持依法行政。
D.随着社会的发展,豪民势力的上升借助汉帝国的儒家化转型,最终获得了社会底层的
控制权,架空了原有的乡贤,最终引发兼并、奴婢、流民等一系列社会问题。
19.填入下面一段文字横线处的语句,最恰当的一句是(3分)( )
一部中国古代文学史,就是一部流行歌曲的历史。流行歌曲由于体制的短小,能够迅速地反映特定的情绪。。这正是每一时代真正关心生活、关注社会命运的作家所追求的终极目标。实际上,无论唐诗、宋词还是元曲,这些各自时代的“乐府”,正是那一时代的流行歌曲,与我们今天所听到的民谣并无二致。
A.而它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的
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
B.而它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
的大众,更易于流播和普及
C.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
泛的大众,更易于流播和普及
D.而抑扬顿挫的音乐旋律,使它更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更易于流播和普及,把作者
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
20.在下面一段文字中的横线处补写恰当的语句,使整段文字语意完整连贯,内容贴切,逻辑严密。每处不超过15个字(5分)
一般来说,一个人的生活阅历是不是丰富,往往与其年龄密切相关。随着年龄的增长,我们经历的人和事越来越多,① ,对一些事物的看法逐渐由浅入深,由表及里,这时我们的阅历就会日趋丰富。②,有的人年龄虽然不大,但却走过许多地方,经过诸多历练,体验过各种身份和角色,经历过复杂岗位的锻炼和艰苦生活的磨砺,这种经历同样可以让他拥有丰富的阅历。③,那么要想增加自己的阅历,就要努力拓宽生命的宽度。
21.下面是一幅某学校的网络结构示意图,从网络服务商和用户中任选一个角度,用最为简洁的文字叙述示意图内容。要求内容完整,表述准确,语言连贯简明,不超过85个字(6分)
(CERNET:中国教育科研网。SPTN:软件定义的分组传输网络。)
四、写作(60分)
22.阅读下面的漫画材料,根据要求写一篇不少于800字的文章。(60分)
要求:结合材料的内容和寓意,选好角度,确定立意,明确文体,自拟标题,不要套作。
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答案
一、现代文阅读(35分)
(一)1-3题。(9分,每小题3分)
1. A( “礼乐”精神与“礼治”是一致的,不是相反的看法)。
2. C(“依‘礼’确定人的身份地位以获得一种人伦秩序”,而不是“依人的身份地位而确定的人伦秩序”)。
3. A(原文说“我们今天对孔子崇尚‘礼乐’文明做法进行评价”,不能理解为“我们今天崇尚孔子的礼乐文明”。)
(二)4~6题。(12分)
4.(3分)C(A.“吕思勉从幼年起便有志于史学”说法错误。B.“因为这与他研究史学的志趣不一致”错误。D.“这也得益于他能直接运用古典与浅近文言教学”没有依据。)
5.(4分)
1、史学方面不断钻研,成果丰富。年轻时即刻苦攻读了大量的文史著作,为以后的发展打下了坚实的功底。文章列举了吕思勉不同时期的大量著作,充分展示了他在史学研究方面的巨大成就,对中国史学研究的巨大影响。
2、立身持正、志节凛然的精神。文章历数了他在国难当头时不屈服日本人的淫威,积极为国家抗日救亡而作的种种努力,以及他坚持在教学中加强对青年学生进行爱国主义教育的思想,充分体现了他的爱国主义精神。
3、谦逊质朴、睿智自信的学者风范。文章介绍了他在不同时期不同地方所作的教学和研究工作产生的影响,描写了他富有感染力的教学风格,充分表现了一个史学大家的学者风范。
4、积极参与社会活动,死而后已的拼搏精神。担任过多种社会职务,不断跟随时代步伐,年老病重,仍不停止工作,直至生命最后一刻。(每条1分,答出3条即得4分)
6.(5分)
1、本文以对吕思勉的赞扬和崇敬为基调,按时间顺序,讲述了他各个时期的主要活动,所取得的主要成就以及表现出的让人敬佩的精神。
2、采用叙议结合的方式。文章在叙述的过程中不断加入“深受师生爱戴”“奠定了先生在史学界的地位”“立身持正,志节凛然”“先生可谓尽瘁于学术矣”等议论,即点明了吕思勉的品质,字里行间也饱含了作者对先的景仰之情。
3、运用细节描写。“他常穿深色的长衫或袍子,戴一副深色的近视眼镜,谦逊、质朴、睿智而又自信” “他上课时带几本古籍上堂,先用浅近的文言文,以刚劲挺拔的书法,写上一二段提纲,然后边踱方步边缓缓讲授,言词清晰,语气平和,引经据典,脱口而出”这些描写让读者对吕思勉有了更形象的认识,增强了人物的真实感和亲切感,也增强文章的生动性。(每条2分,答出2条5分)
(二)7~9题。(14分)
7.E、C(答E给3分,C给2分,B给1分,A、D不给分)(5分)(A.“这说明徐小丹一开始对爱情的追求是盲目的”错误。B.“在城里住不惯了,相反,他更喜欢乡里的生活”依据不足,回到乡下是因为这里有他的爱情及对艺术的追求。D.“批评了高高在上的官僚主义作风”不准确。)
8.(4分)
一、侧面烘托。写安若素的优秀,没有写他怎么多才,只是让村长老徐说“咱们村里的风水都让狗东西安若素占尽了”,就交待清楚了安若素的才华过人。“徐小丹哭着要嫁给安若素”,又是从另一个侧面写出了安若素的优秀。写徐小丹漂亮,“徐街的小伙子早就把眼珠子瞪圆了,像小灯泡一样,直想爆发争夺大战呢,咋能让外来人占了便宜?”,再一次侧面烘托了安若素的优秀。
二、抓住细节。看似平淡,实则曲折。知青返城,安若素走了几天又回来了,表现了他对这一方土地,对土地上生活的乡亲的深厚感情,写安若素不畏权贵的君子风度,再一次用牛干事、老徐的一味逢迎反衬了安若素的高傲。当牛干事通知他说要来看望他,要他说“感谢县领导的培养”的时候,他反驳道“我得感谢我老婆徐小丹”。当进入他家门的时候,他依然不理不睬,低头做画,与他的名字“安若素”一样,安之若素,泰然处之。这个细节是一折,让读者为安若素的傲骨而兴奋,并为接下来的情节担心。(每条2分,其中概括准确1分,能至少用文中一个情节作解析的得1分。答“倒叙,设置悬念等其它表现手法的,参照此标准斟情给分。)
9.(5分)
(1)对艺术的执着追求。从下乡之初就开始画徐街,扎根农村画徐街,在生活艰难的时候不放弃画徐街,到成名之后仍不懈地画徐街,充分表现了人物对艺术执着追求的精神。
(2)有情义。对妻子不离不弃,返城后又回到农村,既有对艺术的追求,又有对妻子的爱,成名之后,充满了对妻子的感激。
(3)有骨气。对老徐逢迎领导做法的反感,对牛干事所提要求的反驳,以及进入他家门的时候,他依然不理不睬,低头作画,都表现了他不畏权贵的气节。
(4)尊重艺术,尊重同道。当拿出自已的作品来论画时安若素即笑脸相迎,手拉进屋论道,不是因为来客职位是,而是因为来客也是同道中人,他觉得遇到了艺术是的知音,表现了他对艺术的尊重。(答出1条得1分,答出2条得3分,答出3条得5分)
二、古代诗文阅读(35分)
(一)文言文阅读(19分)
10.B(3分)
11.C (中国的年号制度是从汉武帝开始启用的。)(3分)
12.D (“明确表达了自己反对新法的态度”不准确,傅尧俞只是告诉王安石世人对于新法的态度。)(3分)
13.(10分)(1)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恃”“薄”“为……笑”被动结构“何以”各1分,句意1分)
(2)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素”“方”“俟”“处”各1分,句意1分)
译文:
傅尧俞,字钦之,本是郓州须城人,后迁徙到孟州济源。十岁就能写文章,等到考中进士,还不到二十岁。石介每次拜访他,傅尧俞都在家中读书,石介说:“你年纪轻轻就科举得中,却不知游玩以相娱乐,为什么呢?” 傅尧俞说:“我生性不喜欢喧闹嘈杂,并没有其它原因。”石介大为叹息,认为他是个奇才。
傅尧俞任新息县知县,经多次升迁担任太常博士。宋仁宗嘉祜末年,任监察御史。衮国公主下嫁给李玮,被家臣梁怀吉、张承照离间,与丈夫不和。仁宗将二人贬到外地,不久,又将这两人召回公主家中,却把驸马李玮调到卫州做知州。傅尧俞说:“公主仗着陛下的宠爱轻视自己的丈夫,陛下却为了公主而放逐李玮,并把两个家臣调回来,这很不合礼仪,会被天下人耻笑,以后您将拿什么来教导其它的女儿呢?”
当时国家缺乏用度,谈论财政的人争相向皇上献上使国家富强的办法。傅尧俞上奏说:“如今经费开支不足,确实不能忽视,但是想要解决这个问题,陛下自己应当节俭,削减费用,为天下人做出榜样,不耽误农时,不损害商人,这样国家自然会富裕。否则,只想着改革弊政,即使施行了也没有什么实际用处,聚敛天下财富为自己所用,那么天下就危险了。
英宗即位后,傅尧俞转任殿中侍御史,又升任为起居舍人。英宗同皇太后同时处理政事,后来英宗生病,(政事由皇太后一人处理)英宗的病痊愈以后,傅尧俞上书太后,请她将权力交还给英宗。过了许久,傅尧俞听说内侍任守忠向太后进谗言,傅尧俞上疏太后说:“宫外议论纷纷,传言您和皇上之间有隔阂。我认为最能取信于人的事,莫过于将天下交给别人,也莫过于向天下人显示您的公心。何况皇上凭借着英明睿智的天资,通晓古今,怎能将天下授予他人呢?”如果您能够驱逐那些进谗言的小人,那么母慈子孝的美名就会一并传扬了。于是皇太后还政英宗,并且驱逐了进谗言的任守忠。
神宗即位后,傅尧俞调任庐州知州。熙宁三年被召回京城,宰相王安石和他原先就十分要好,这时正要推行新法,他对傅尧俞说:“朝廷上下议论纷纷,我等你还京已等了很久了,(若能得到你的支持,)我将授予你待制、谏院等(更高)职务。”傅尧俞对他说:“新法世人认为不合适,如果真是这样的话,就应当赶紧讨论这件事。我平生不喜欢欺瞒,所以敢于以实相告。”王安石为此而怨恨他,只任命他在昭文馆任职,并暂时代理盐铁副使,不久又让他出任河北转运使,又改任江宁知府。之后先后到许州、河阳、徐州任职,两年之中在各地辗转改任了六次。
宋哲宗即位,提拔傅尧俞担任给事中、吏部侍郎、御史中丞。元祐四年,任命他为中侍郎。元祐六年,傅尧俞去世,终年六十八岁。哲宗和太皇太后驾临哭悼,太皇太后对辅佐的大臣说:“傅侍郎清廉正直的气节,始终如一,真是金玉君子啊。我刚想任其为宰相,他却突然去世了。”朝廷追赠他为银青光禄大夫,谥号“献简”。
五、古代诗歌阅读(11分)
14.(5分)A.E(“月去疏帘”句写明月,与张九龄“海上生明月,天涯共此时”(《望月怀远》)不一样,前者极写其近,后者极写其远。E.“将眼前之景与想象之景巧妙地交织在一起”错误,诗中尽为眼前之景。)(对1个2分,全对5分)
15.(6分)
① 巧妙用典。“墙角芭蕉”句化用吴文英《唐多令》“何处合成愁,离人心上秋,纵芭蕉不雨也飕飕”的词句,抒写离愁别绪;“亏伊遮掩窗儿黑”句巧用李清照这《声声慢》中“守着窗儿,独自怎生得黑”句意,暗示了自己百无聊赖的心绪。(能举出一处用典即可)
② “亏伊”句将芭蕉拟人化,将芭蕉写得善解人意,反衬出诗人离情难耐的心情。
③ “亏”字与上句“欺”字成对照;“窗儿黑”的“黑”,恰对上片“一片伤心白”的“白”字,用字遣词,工巧细密,意连语绵。
④这两句放在后面,以景语结情语,别具一格,也使得情绪表达更加含蓄,更加耐人寻味。
(以上四点每点3分,答出两点即可得6分,要求有必要的分析。)
(三)名句名篇默写(5分)
16.(5分,每句1分)(1)不吾知其亦已兮,苟余情其信芳
(2)春江花朝秋月夜,往往取酒还独倾
(3)皆若空游无所依
三、语言文字运用(20分)
17.(3分)D(“韦编三绝”侧重于读书刻苦,“浩如烟海”侧重于相关的资料多,“白云苍狗”浮云象白衣裳,顷刻又变得象苍狗。比喻事物变化不定。)
18.(3分)C(A、“包括20多个国际组织的负责人”有歧义,“体现多方参与”成分不全,应为“体现了大会多方参与的特点”。B、“如果持续蔓延”的主语可以理解为“产能过剩”,也可理解为“担忧”,不明确。D、“豪民势力的上升”与“获得了社会底层的控制权”搭配不当。)
19.(3分).D(从前文看“富于表达能力和感染力”的是“流行歌曲”而不是“旋律”;“把作者的思想传达给更为广泛的大众”是最终目的,应当放到最后。)
20.(5分)①获得的经验和教训也越来越多 ②不过这并不是绝对的 ③人既然不能任意拉长生命的长度
21.(6分)示例:1、CERNET经防火墙连接学校中心服务器,然后连接各办公楼二级交换机和各服务器,经服务器连接到家庭用户,设置防火墙后经二级交换机接入学生宿舍。2、学校家庭用户经拨号服务器接入连接CERNET网的中心交换机;办公区二级交换机和各服务器直接接入中心交换机;学生宿舍须经二级交换机经防火墙接入中心交换机。
四、写作(60分)
22.(60分)
参照高考评分标准。
作文参考立意:
1、生活能否轻松,就看你选择走什么样的道路。可从选择正确人生道路的角度立意。
2、人多莫往,不盲目从众,反而更领先一步。可从不随流俗的角度立意。
3、踏踏实实的走楼梯,在时比坐等电梯要更快一些。可从踏实付出与坐等机会的角度立意。
猜你感兴趣:
2017海南语文高考试卷
上一篇:2017河北高考语文题
下一篇:2017河北高考语文试卷及答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