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高考历史改革题

时间: 德豪21 分享

  今后高考历史试卷命题改革的看法是:应该更加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现实性。 结束部分,提出高考改革的渐进性。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高考历史改革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改革题

  高考历史改革题答案

  1.【答案】D【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男女在政治、经济、教育等方面享有平等的权利,战国时期随着生产力的提高妇女的地位明显下降,两性日趋平等的现实与史实不符,材料也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人口与资源协调发展材料没有涉及到,故B项错误;“仁政”思想在战国时期没有被接受,因为它不适应诸侯争霸的需要,不符合史实,故C项错误;据材料越国的人口政策是为了增加人口总量,从事农业生产,发展农业,实现富国强兵,故D项正确。

  2.【答案】C【解析】中央集权与地方分权是指地方行政制度,材料中没有涉及到,故A项错误;汉初的分封制是汉朝对地方的管理,与材料无关,故B项错误;材料“汉初,丞相照例都要具有列侯爵位的贵族担任”表明官僚制受贵族制的影响,材料“到汉武帝时期,公孙弘以无爵之身拜相,并被授予侯爵,开创了以丞相封侯的先例”表明贵族制成为官僚制的附庸,因此这种变化反映了官僚制取代贵族制的趋势较明显,故C项正确;皇权与相权的矛盾材料没有涉及到,故D项错误。

  3.【答案】C【解析】通过材料中“封建”等信息可知是指分封制,它有两种情形:一受封者似同官吏,权力较小;另一同部落酋长,子孙世袭,权力大,容易形成割据。B与材料不吻合,材料主要讲分封制的权力大小,对国家统一的影响,A、D材料中均未涉及,故答案选C。

  4.【答案】B 【解析】材料反映了行省在政务方面对所属路府州县的调遣和控制,故选B。A错在“始终”和“各地”,行省和所属路府州县不是中央与地方的关系,C、D错误。

  5.【答案】A【解析】根据材料“汉代以后儿子要绝对服从父亲,变为了义务”可知,董仲舒的“三纲五常”就是儒家的伦理道德观,它迎合了当时汉武帝大一统的需要,由此成为中国的正统思想,故A项正确;材料中没有讲到“生产方式”,故B项错误;“正统地位受到冲击 ”恰恰与材料的意思相反,故C项错误;“开始依附于政治”表述错误,故D项错误。

  6.【答案】A【解析】 作为主流思想的儒家对于气节、忠义的重视,主要从程朱理学兴起以后,故选A;统治者的出发点是维护统治,两者出发点不同,故排除B;《三国演义》扩大了这一崇拜的影响范围,但小说无法决定政治走向,故排除C;D在材料中没有体现。

  7.【答案】B【解析】国民革命中工农运动蓬勃发展,与材料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A项错误;材料中“一个偏僻的小山村”“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白匪土豪大恐慌”表明大革命失败后国共两党为代表的阶级矛盾,故B项正确;国共两党合作抗日,与材料中“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不符,故C项错误;材料中“消灭新旧军阀战争”“消灭屠杀工农的国民党!”,与解放战争不符,故D项错误。

  8.【答案】D【解析】 材料强调抗日战争对中国民主革命进程的积极影响。抗日战争的胜利增强了以中国共产党为代表的人民革命力量,为解放战争的胜利奠定了基础。

  9.【答案】D【解析】《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进一步控制”,故A项错误;《南京条约》是近代第一个不平等条约,是开始而非“日益卷入”,故B项错误;“协定关税”条款使中国已经丧失而非“逐渐丧失”关税主权,故C项错误;“清政府认为:这个税率比现有的帝国税率还高,所以应允了英方的要求”,说明中方的认识局限于税率数值而非政治主权,故D项正确。

  10.【答案】B【解析】材料观点倡导工艺救国,疑似洋务派提出,但1895年甲午中日战争失败后洋务派不会再倡导此论调;维新派、革命派则偏重于学习西方的政治制度以救国,故选B。

  11.【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对儒家思想态度的认识。由材料关键信息“抨击‘纲常礼教’”、“也对‘纲常礼教’予以猛烈抨击”,材料揭示的都是强调冲破传统儒家纲常伦理束缚,主张思想解放,A项符合题意,正确;B项不符合谭嗣同,谭嗣同是资产阶级维新派;C项明显与材料主旨不符;D项材料没有提及,排除。故选A。

  12.【答案】D【解析】 材料强调对资本主义应该允许其存在和发展,同时加以引导、调整和利用。两篇著作均发表于新中国成立之前,故D正确。C时间不符合题意;A不符合史实;B在材料中没有体现,也不符合当时国内形势。

  13.【答案】B【解析】 图中阶段Ⅲ显示1960-1963年城市化进程呈现下降趋势, 因为1959年至1961年国家进入了三年困难时期,因此在1962年实施了压缩城镇人口的政策, 才导致很多人返回家乡务农,故B符合题意;A是属于第一阶段;农业合作化时间是1953-1956年,故C错误;国有企业改革时间是1984年,故D错误。

  14.【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新中国成立初期的经济建设,考查学生解读图表史料获取信息的能力。结合图表数据可以看出,中国每万人所拥有的商业、饮食、服务业点越来越少,这与计划经济有关,故C正确。社会主义三大改造完成于1956年,时间不符,故A错误;“左”倾错误主导经济建设在1958年,时间不符,B排除。经济体制改革尚未开始,排除D。

  15.【答案】B【解析】罗马下层民众的长久努力推动罗马法由习惯法向成文法转变,故A项错误;据材料“在宣判前,即使证据确凿,也只能称为犯罪嫌疑人;宣判之后才可以称为罪犯”可知罗马法在追求司法公平正义走在前列,故B项正确;罗马法作为奴隶制社会的成文法律条文必然是以维护奴隶主阶级的根本利益为出发点,不可能保证罗马境内所有居民的权利平等,故C项错误;民主与材料论述重点无关,故D项错误。

  16.【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学生阅读信息和根据所学知识解决问题的能力。根据所学可知工业革命后资产阶级为谋求最大的利益,继续扩大对外贸易。1860年英法通商条约消除了两国间的贸易壁垒,体现的是自由贸易的原则。资本主义国家按照自由贸易的原则确立了资本的自由流动、安全与增值的国际经济交流的基本准则,在国际贸易中给予他国最惠国待遇,逐步取消关税壁垒。国际经济交流准则的确立推动了国际贸易,是工业革命时期自由主义的实践、与世界市场的形成有很大关联。ABC表述都是正确的。政府扶植私人资本是国家干预经济的表现,应为20世纪,与材料出现的时间不一致。D符合题意。

  17.【答案】D【解析】社会转型中人们精神的扭曲是在20世纪四五十年代出现,而材料表明了工业革命时期,社会转型中的人们追求私利,人们对私利的追求是资本主义社会发展的动力,这不是精神扭曲,A项错误,D项正确。材料没有反映出是在经济危机中,B项错误。材料中强调的是任何一个劳动者而非是资本家,C项错误。

  18.【答案】A【解析】本题考查美国代议制。题干材料反映了美国中央和地方的关系。美国1787年宪法制定的目的在于强化中央政府的权力,A项符合题意。材料反映的是美国国家结构,也就是中央和地方的关系,不是国家权力的划分,排除B项;C项与设问要求“实质问题”不符,排除;D项不符合题意,排除。

  19.【答案】C【解析】本题考查英国君主立宪制.从材料中的时间及内容联系英国《权利法案》进行判断,注意本题是最佳选择题型,要思考全面.材料中“1689年”、“国会”“把王冠连同早已拟好的权利宣言一起呈现给威廉和玛丽”,联系所学,这些历史事件是英国议会颁布《权利法案》,标志着英国君主立宪制开始确立,故C项正确,ABD项都反映了材料中的一部分内容,但没有C项全面准确,故排除ABD.故选C.

  20.【答案】C【解析】试题分析:本题主要考查战后经济的发展与调整。有材料“以自愿交易为主的经济制度,却有足够的潜力同时促进繁荣与人类自由”可知,弗里德曼反对国家对经济的过多干预。分析选项,C项符合题意,故应选C。

  21.【答案】D【解析】本题考查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根据材料可知,美国财政赤字的增加使美国黄金储备大量减少。而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布雷顿森林体系就是建立在美国丰厚的黄金储备基础之上的。因此,美国黄金储备的减少必将冲击战后资本主义世界货币体系,D项正确。

  22.【答案】B【解析】由材料中苏俄20世纪20年代出现“社会主义商店”“私人商店”,并且“社会主义商店”不如“私人商店”,可以看出新经济政策允许市场竞争的存在,故选B。A不能说哪项政策优越,只是哪种政策更适应当时国情,故A不正确。C、D说法不符合题干的时间特征。

  23.【答案】A【解析】 材料中只是强调东西方文化的对抗,B错误;材料并没有指出欧美文化的优越,C错误;材料中并没有指出东西方文化冲突的经济根源,D错误。

  24.【答案】B【解析】 注意题干中的关键信息“(西欧)各国皆弱”,这一现象出现于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初期。A、C都是在20世纪六七十年代才开始出现的;D发生在20世纪90年代初,故B符合题意。

  25.【解析】考点:新史观

  古代中国的农业;宋明理学;文艺复兴;第一次工业革命;第二次工业革命;1929至1933年资本主义世界经济危机;妇女解放主题;精耕细作的传统农业

  (1)第一小问地位和职责,地位:通过与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男子地位的对比,可知女性地位是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职责:从材料一“中国古代把“主内”作为对女性的角色定位,把相夫教子作为女性的天职”和材料二“而作为妻子和母亲的女人站在孩子们中间,则表明她处于“主内”地位”,可知妇女的职责是“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第二小问背景,结合古代中国和近代西方在经济、思想观念等方面的特征分别总结形成的背景。

  (2)第一小问原因,从材料三“在经济不景气的情况下,人们仍然会有强烈的消费欲望,所以会转而购买比较廉价的商品”、“唇间一抹亮丽的红色成了鼓舞士气的法宝”、“美国海军特地开办培训课程”可知,原因: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为提振危机后人们的精神,美国军方为提振士气,要求女兵化妆等;第二小问关系,从影响妇女地位变化的因素、妇女地位发生变化的影响等方面总结分析。

  【答案】:(1)地位:处于从属和被支配地位。(2分)

  职责:“主内”,照顾家庭、相夫教子。(3分)

  背景:

  中国:以农业为主导的自然经济长期存在;儒家和理学思想宣传伦理道德,女性地位受到压制。(每点2分,共4分)

  西方:文艺复兴等推动了欧洲思想解放;工业革命的开展,加速了社会与家庭的分工。(每点2分,共4分)

  (2)原因:为刺激经济复苏,美国政府采取鼓励消费的政策;为提振危机后人们的精神;美国军方为提振士气,要求女兵化妆;等等。(每点2分,共6分)

  关系:女性地位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一定时期的社会政治、经济和文化发展状况决定了女性的社会地位;她们的地位也会随着社会文明的进步而得到不断的提高;女性社会地位的提高也将推动人类文明的进步。(每点2分,共6分,符合逻辑推理和社会发展即可)

  26.【解析】依据表格可以选取不同的主题:以1840年以来西方列强对中国的侵略为主题,选取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补充抗日战争,反映出中国是如何逐步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的,又是如何实现民族复兴的;以近代中国向西方学习为主题,选取洋务运动、维新变法、新文化运动,补充五四运动,反映出中国向西方学习由器物到思想文化逐步深入,以及十月革命后以俄为师的变化。

  【答案】主题:如反侵略战争、西学东渐、近代中国经济结构。

  示例一主题: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鸦片战争;甲午中日战争;八国联军侵华。补充的历史事件:抗日战争。(4分)

  19世纪中期,鸦片战争爆发,中国战败,签订《南京条约》,中国开始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19世纪90年代,甲午中日战争后,中国签署屈辱的《马关条约》,中国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程度大大加深;19世纪末,八国联合发动侵华战争,中国再次战败,《辛丑条约》使中国完全沦为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20世纪30年代,全民族抗战爆发,中华民族经过八年浴血奋战,最终打败日本帝国主义,赢得了百年来抗击外国侵略的完全胜利。(6分)

  综上,近代中国反侵略战争的发展经历了开始战败—跌入谷底—最终完全胜利的发展过程。(2分)

  示例二主题: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表格中的历史事件:洋务运动、戊戌变法、新文化运动。补充的历史事件:五四运动。(4分)

  19世纪60年代,曾国藩、李鸿章等洋务派掀起洋务运动,学习西方军事、技术,中国迈出了近代化的第一步。19世纪90年代,康有为、梁启超等人掀起戊戌变法运动,效仿西方,要在中国确立君主立宪政体,中国西学东渐深入。20世纪初,新文化运动兴起,资产阶级激进派以“民主”、“科学”为旗帜,否定儒家思想的正统地位,传播西方资产阶级科学、文化。五四运动后,马克思主义的传播成为思想界的主流,先进的知识分子开始把马克思主义与工人运动相结合,为中国共产党的诞生创造了条件。(6分)

  综上,近代中国西学东渐的发展经历了学技术—学制度—学思想—以俄为师的发展历程。(2分)

  27. 【解析】(1)根据材料“为了解决这一需要,政府有时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得出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根据材料“或减少每贯钱的枚数,”得出减少每贯钱的枚数;根据材料“同时禁止铜币外流,并且在这一政策证明无效时,对铸币征收高达50%的出口税。”得出禁止铜币外流,对铸币征收高额出口税;根据材料政府甚至在四川、陕西等地试行铸用铁钱以在汉人与胡人之间设一道“铁幕”,但未能取得成功。金银的使用(如金沙、银锭)一度解决了铸铜不足的危机”得出试行铸用铁钱;使用金银(如金沙、银锭);根据材料“于是各种纸币和票据应运而生”得出发行纸币和票据。

  (2)第一小问背景,根据材料“……晚唐和宋代货币的广泛使用给国家的币源带来了压力”得出宋代出现币源危机;根据材料“这时出现了一种最有趣的解决办法,即发行纸币,这就足以证明当时的货币经济是何等发达”得出政府为解决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乏力,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根据材料“铜钱由于体积过于笨重而不合要求”得出铜钱笨重不利于长途运输。第二小问意义,纸币的出现有效缓解没有纸币所带来的问题,并推动商品经济的进一步发展。

  【答案】

  (1)措施:限制铸币之外的用铜;减少每贯钱的枚数;禁止铜币外流;对铸币征收高额出口税;试行铸用铁钱;使用金银(如金沙、银锭);发行纸币和票据。(5分,答对5点即可)

  (2)背景:宋代出现币源危机;政府为解决危机所采取措施的乏力;铜钱笨重不利于长途运输;商品经济和货币经济的发达。(6分,答对3点即可)

  意义:一定程度缓解了币源压力;便于交易、运输,促进了商品经济的繁荣;对后世纸币的发行与运用影响深远。(4分,答对2点4分)



猜你感兴趣:

1.2017高考历史古今中外改革专项练习题附答案

2.高考历史宗教改革复习题及答案

3.2017历史高考真题

4.2017年高考历史试题

5.高考历史试题

高考历史改革题

今后高考历史试卷命题改革的看法是:应该更加充分体现学科的科学性,现实性。 结束部分,提出高考改革的渐进性。 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高考历史改革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历史改革题 高考历史改革题答案 1.【答案】D【解析】两性地位平等是指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高考历史题答案大全
    高考历史题答案大全

    近年来各地区的高考历史都非常重视对文言文解读能力的考查,因此文言文越来越受到广大师生的重视。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的内容,希望大家喜

  •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
    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

    近年来历史高考试卷中出现的史论结合评述题是新型的高考题,举足轻重。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高考历史开放性试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高考

  • 高中历史高考真题
    高中历史高考真题

    高考历史中的材料题所占的比重大,难度也大,平时训练少,学生做起来普遍感到棘手。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高中历史高考真题的内容,希望大家喜

  •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2017年全国高考历史试题及答案

    在高考冲刺阶段,掌握解题方法和技巧相当重要,历史题目主要包括选择题、材料解析题、问答题三种题型,本文从这三方面给考生提供指导参考,以期帮助考生

524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