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考试网>学历类考试>高考频道>高考科目>高考历史>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时间: 刘惠25 分享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一块在高考中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重大改革:王莽改革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后期,大商人、大地主兼并土地,占有奴婢,社会矛盾加剧,“改制”呼声高涨。以改革家形象出现的的王莽代汉创立“新”朝,以《周礼》为依据进行改革。“新”政权建立前后七八年间,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公元7年,铸错刀、契刀、大钱,与五铢钱并行。三种新铸钱币的含铜量与五铢钱差别不大,但兑换价分别为一比五千、一比五百、一比五十。公元9年,废除五铢钱、错刀、契刀,另铸造小钱,与大钱并行。公元10年,推行总名为“宝货”的货币,分金货、银货、龟货、贝货、钱货、布货等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共计28个品种,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公元14年,废止大、小钱,发行重二十五铢的“货布”与重五铢的“货泉”。“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币制改革与王莽的其他改革,均告失败。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王莽改革的目的。(5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王莽币制改革失败的原因。(10分)

  【解析】第(1)题,依据材“社会矛盾加剧”等信息分析归纳。第(2)题,从材料中的“推行了四次币制改革”、“质地、形制各不相同的六大类”、“相互间兑换标准复杂”、“每一易钱,民用(因此)破业,而陷大刑”等分析改革的弊端说明原因。

  【答案】(1)缓解社会危机,树立“新”朝形象,巩固政权。

  (2)复古而不切实际;频繁多变,币种紊乱,造成社会经济混乱;任意规定币值与兑换标准,掠夺百姓财富,加剧社会动荡。

  历史重大改革:秦朝、汉朝、唐朝的币制改革

  1.2015年全国卷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从秦朝铸造“半两”钱开始,铸币主要以重量为名。汉代的“五铢”钱,“重如其文”,直到隋代,都被实为标准性的钱币,由于盗铸、剪凿良币以取铜等原因,钱币实际重量与钱币上铭文不符的现象市场发生。隋末,劣币盛行,“千钱初重二斤,其后愈轻,不及一斤”,币值混乱、影响流通。针对这种情况,武德四年(621)唐高祖下诏铸“开元通宝”钱,即在钱币上铸“开元通宝”字样(或视读成“开元通宝”),大小仿汉“五铢”,称作一文,亦称一钱,每十钱中一两,“新钱轻重大小最为这种,远远甚便之”,这成为衡法由十六进位制度变为十进位制的关键,“钱”取代“铢”成为“两”一下的重量单位,伺候历代钱币均称“通宝”或“元宝”,钱币上不再标识重量。宋代以后,使用皇帝的年号作为钱名逐渐成为常例,如“熙宁通宝”“光绪元宝”等。

  ——摘编自彭信威《中国货币史》等

  (1)根据材料,指出唐代币制改革的主要内容。(6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唐代币制改革的意义。(9分)

  历史重大改革: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形成《九章律》。汉武帝时,《九章律》之外的“旁章科条”迅速增至359 “章”,仅关于死罪的法律条文便有1000 多条,“律令烦多,百有余万言”;具有法律意义的案例汇编越编越多,《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三国魏初,沿用的“秦汉旧律”竞多达906卷,770余万字,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

  魏晋时对法律进行了重大改革。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改定的新律以刑法为主体,共20篇、620条、27600字,大大降低了官吏判案时任意引用法令条文的可能性。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

  ——摘编自张晋藩总主编《中国法制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魏晋法律改革的主要特点。(8分)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说明儒学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的影响。(7 分)

  【考点】西汉、东汉、魏晋时期法律改革

  【解析】(1)主要特点依据材料第一段中“西汉建立后,“约法三章”不再适应现实需要,新的法令条文不断增加”的信息,可推导出魏晋时期法律改革也是原有法律不再适应现实需要,从而概括出从现实需要出发;对比第一段汉代法律,从第二段中“共20篇、620条、27600字”的信息可概括出删繁就简,从“大量行政法规被编辑为‘令’,由具体行政部门掌握”的信息可概括出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从“与汉代明显不同的是,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概括出突出伦理犯罪。

  (2)影响从材料第一段中“《春秋》一书所记史事在判案时也用作参考”“东汉以来马融、郑玄等儒学大师对法律的注释也具有法律效力”的信息可归纳出汉武帝以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从材料第二段“新律不少条文突出上下尊卑,同罪而不同罚”的信息可归纳出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

  【答案】(1)特点:从现实需要出发;删繁就简;刑法与行政法规分离;突出伦理犯罪。(8分)

  (2)影响:“独尊儒术”后儒家经典开始影响法律实施;东汉时儒家学者深入影响法律条文的解释;魏晋时期儒学理念法制化。(7分)

  推动南方开发,促进社会经济发展。(9分)

  历史重大改革:唐刘晏改革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4)(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乾元元年(758),盐铁铸钱使第五琦初变盐法,就山海井灶近利之地,置盐院。游民业盐者为亭户,免杂徭。盗者论以法。及琦为诸州榷盐铁使,尽榷天下盐,斗加时价百钱而出之,为钱一百一十。

  ——《新唐书》

  材料二 刘委改革榷盐法,调整官营与私商、盐户的关系。在产盐乡“固旧监置吏”,收亭户之盐,转卖给商人经销。其余州县不设盐官,在较远州县设置“常平盐”,“官收厚利而人不知贵”。刘晏改革是以官商分利代替官方专利.促进了盐业的发展,大大增加了盐税收入。刘晏始榷盐时,盐利年收入40万缗,其后,达600万缗,“天下之赋,盐利过半”。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第五琦和刘晏所推行的榷盐法的不同之处。(8分)

  (2)根据材料二,说明刘晏改革榷盐法的意义。(7分)

  【解析】本题主要考查获取和解读信息的能力,答题关键是注意答题方式的字眼“指出”,答题内容是意义。

  【答案】(1)不同之处:第五琦:官营专卖,官府专利:强行加价。

  刘晏:官督民产商销,官商分利;设常平盐。

  (2)促进盐业发展;增加政府财政收入;利商,便民;有助于社会稳定。

  据社会变化在政策上进行调整。

  历史重大改革:明治维新

  1.(2010•全国新课标卷文综•30)19世纪中期,许多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来自中国,而在20世纪初年,大量与西学相关的“日本新词”,如劳动、方针、政策、理论等迅速传入中国。

  出现这一变化的决定性因素是(  )

  A.中国留学日本人数增多

  B.中国在甲午战争中战败

  C.日本明治维新成效显著

  D.日本先于中国接触西学

  【解析】此题体现19世纪中——20世纪初“日本新词”的变化,由来自中国到影响中国,这时期起决定作用的是日本自身的发展并为亚洲邻国提供启迪和经验。考查在比较中得认识,描述和阐释事物的能力。故选C。

  【答案】C

  历史重大改革:满清八旗改革

  1.(2011•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我国北方草原历史上是游牧民族的家园,他们以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时而因其共同利益结成部落联盟,各部落在草原上迁徙不定,往往为争夺草地、水源相互仇杀。清朝入关前,统一漠南蒙古,开始分定各地部界,严禁互相侵越;入关后仿八旗制度形式逐步改造蒙古社会,形成盟旗制度。蒙古各部大者被分为数旗,小者自为一旗,旗长由蒙古各部首领世袭担任。各旗有固定的牧地,不相统属,旗民不得越界放牧,日常往来亦受限制。合数旗为一盟,盟长、副盟长以及会盟地由朝廷指定,对各旗进行监督,处理各旗不能解决的事务,盟不是一级行政机构,盟长不得干涉各旗事务、发布政令。各旗直接受中央政府管理。一切重大军政事务的裁决权属于理藩院,各旗旗长有义务率旗下兵丁,应诏出征。蒙古族旧有的部名义上保存下来,不具有行政功能。

  ——摘编自翁独健《中国民族关系史纲要》等

  (1)指出旗、盟与草原传统部落、部落联盟的区别。(5分)

  (2)简析盟旗制度的历史作用。(10分)

  【解析】本题考查盟旗制度。本题是一道考查角度独特的试题,不拘泥教材中的改革,而是从盟旗制度入手,通过盟旗制度来考查学生根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分析问题的能力,这是选修内容出题的基本模式。第(1)题,关键要从材料提取信息。根据材料信息中的“部落为基本的社会组织”、等概括,可知旗、盟是政府管理制度、部落是自发的社会组织等。第(2)题,分析作用根据材料信息可以从政治面貌的变化、加强政府控制、稳定社会秩序、巩固国家统一等方面多角度作答。

  【答案】(1)旗、盟是清政府针对蒙古地区制定的一种管理体制;部落、部落联盟是草原游牧民族自身的社会、政治组织。

  (2)在尊重蒙古族社会传统的基础上,改造了草原的社会政治面貌;削弱了蒙古贵族的权力,加强了清政府对草原的管理;有利于当地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加强了清朝统治的基础;使统一多民族国家更为巩固。

  历史重大改革:清末新政 戊戌变法

  1.(2014•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29)1898年,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请废八股取士之制。参加会试的近万名举人,“闻启超等此举,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遍播谣言,几被殴击”。这一事件的发生表明(  )

  A.废八股断送读书人政治前途 B.改制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

  C.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 D.新旧学之间矛盾不可调和

  【考点】戊戌变法——废八股

  【解析】注意审题:“这一事件的发生”是指“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和“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A项只能说明“近万名举人嫉之如不共戴天之仇”的原因,不能说明前者,故A项错误;“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遭到了近万名举人的反对,这说明了这场运动缺乏广泛的社会基础,故B项正确;知识分子在政治上极为保守与题干中“梁启超等联合百余举人上书”的信息不符,故C项错误;D项表述过于绝对,不符合史实,故D项错误。

  【答案】B

  2.(2013•全国新课标卷Ⅰ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1901年1月29日,慈禧太后以光绪帝名义在西安发布变法诏谕:“我中国之弱,在于习气太深,文法太密。庸俗之吏多,豪杰之士少……误国家者在一私字,困天下者在一例字,至近之学西法者,语言文字、制造机械而已,此西艺之皮毛,而非西政之本源也”。“舍其本源而不学,学其皮毛而又不精,天下安得富强耶?”“著军机大臣、大学士、六部、九卿、出使各国大臣、各省督抚,各就现在情形,参酌中西政要,举凡朝章国故、吏治民生、学校科举、军政财政,当因当革,当省当并,或取诸人,或求诸己,如何而国势始兴,如何而人才始出,如何而度支始裕,如何而武备始修,各举所知,各抒所见”。以奕劻、李鸿章、荣禄等人为督办政务大臣,以刘坤一、张之洞为参预政务大臣,共同负责主持新政工作。在随后五年左右的时间中,改革逐步推行。史称“清末新政”。

  ——据《清德宗实录》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6分)

  (2)戊戌变法与清末新政两次改革的结果差异很大,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原因,并指出清末新政的实质。(9分)

  【考点】清末新政、戊戌变法

  【解析】本题选取课外史料,考查学生阅读材料,运用所学知识概括、分析、评述历史问题的能力。第(1)问依据材料信息,从目的、形式和内容三个角度概括清末新政与戊戌变法的共同之处。第(2)问“原因”从主导者、支持力量、实施过程和背景灯角度分析;“实质”结合清末新政实施者的阶级属性,结合其实施的背景和目的予以分析。

  【答案】(1)向西方学习;自上而下的改革;侧重制度改革。

  (2)原因:改革主导者不同;地方实力派对改革的认识与支持程度不同;推行过程不同;面临国内外情势不同。

  实质:维护专制统治,抵制革命。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一块在高考中比较容易考核到的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专项训练,仅供大家参考! 历史重大改革:王莽改革 1.(2012全国新课标卷文综45)(15分)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推荐度:
点击下载文档文档为doc格式

精选文章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选修内容中的必考内容,对于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训练,仅供大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集锦

    全国卷文综历史选修试题一直是最令广大师生最头疼的,而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属于其中。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及答案

    改革史这一块的知识是是选修中的必修,而且高考时也会出相关的试题。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改革回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高考真题汇总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这一块的知识是非常重要的,因为它是选修中的必修。那么这类题目考生该如何解答呢?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大家推荐的历史上重大

19807