比喻仿写题答题技巧
近年高考的比喻类仿写题,涉及的比喻类型,不仅包括 比较常见的明喻、暗 喻、借喻,而且出现了对博喻、联喻等并不常 见的比喻类型的语言运 用实践。下面是学习啦小编为你整理关于比喻仿写题答题技巧的内容,希望大家喜欢!
比喻仿写题答题技巧
第一步,横向联系,确立本体。
前几年,仿造比喻不仅有规定的语境,还有规定的“本体”,而2002年高考题“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这样就更接近古代的“对对子”了。
考场上,许多考生为找不到合适的“本体”而犯愁。其实,只要我们学一学古代“对子王”纪晓岚,将思维的镜头对准包罗万象的自然界,对准丰富多彩的现实生活,再作横向的、纵向的、反向的联想,日月星辰、阴晴风雨、江湖河海、群山大漠、花木虫鱼、飞禽走兽,风俗民情、名胜古迹等大千世界的万事万物,任你选择,那又何愁找不到合适的“本体”呢?
第二步,分析本体,确认特征。
所谓分析本体,就是多角度分析事物的特征,从视觉、听觉、嗅觉、味觉、触觉以及心理感受或事物的原理、构造、功能上寻找属性特征。朱自清的《春》从视觉上抓住春雨的“密、亮、细”的特征,营造出一组新奇的比喻:“像牛毛,像花针,像细丝”,给读者留下了具体可感的印象。
1998年高考题要求以“时间”这个概念进行剖析:“时间”具有“漫长、短暂、缓慢、飞逝而过、一去不复返、可以挤出来”等特征。常言说,时间如白驹过隙,指的是时间的“飞逝而过”;时间如滚滚东去的江水一样,指的是时间的“一去不复返”;时间如海绵里的水,指的是时间“可以挤出来”。2001年仿句题:“悲观者说,希望是地平线,就算看得见,也永远走不到;乐观者说,希望是____________, _________, ____________。”该题要求考生从“悲观者”的反面,即“乐观者”的角度,仿造比喻。同样,我们也应该先分析“希望”的特征;从模态来看,“希望”应为“能够实现的”;从时态来看,应是“指向未来的”。
第三步,根据特征,确定喻体。
事物的特征就是修辞学上所说的本体和喻体的“相似点”。分析了本体的特征后,就要依据本体的特征来观照、寻找喻体,这是仿造比喻的关键。同学们可仿照 “第一步”介绍的寻找本体的方法来寻找喻体。但需要强调的是本体和喻体两者要有共同点(相似点),如果没有这一共同点,那么,本体和喻体就缺少必然的联系,这样仿造的比喻也就不符合比喻的基本要求。
高考答案“五十年像一首歌曲(1999年);希望是启明星(2001年)”中的“歌曲”、“启明星”均是依据本体的特征(相似点)寻找到的确切的“喻体”。
第四步,依据喻体,确切延伸。
目前,高考仿造比喻的要求渐趋复杂繁难,有时还要求在简单比喻的基础上作进一步的延伸。这就要求同学们根据喻体,进一步揭示本体的特征,使读者对本体的特征认识得更全面、更深刻。考生在确定喻体进行延伸时,要兼顾到试题中提供的语言环境,要“就境设喻”。
1999年、2001年的高考答案就是很好的范例:“五十年像一首歌曲,有低音,也有高音,乐曲渐趋高潮。”这一比喻非常切合试题上下文浓郁的艺术氛围和抒情风格。“希望是启明星,即使摘不到,也能告诉人们曙光就在前头。”这一比喻与试题语境在视觉空间上遥遥相对,同属天地星月的范畴,前后文意贯通,贴切自然。这是高考试题的隐性要求,也是较高层次的要求。
第五步,梳理关系,确保成喻。
先看2002年高考试题:仿照下面的比喻形式,另写一组句子。要求选择新的本体和喻体,学习规律,意思完整。“海是水的一部字典:浪花是部首,涛声是音序,鱼虾、海鸥是海的文字。”这是一组较复杂的比喻,修辞学上称为“联喻”。仿造这一类比喻,首先必须理清比喻句间和比喻句内的领属关系:一是第一句话与后面三句话是总分关系,即后三句是为解释说明第一句话服务的;二是本体“海”与“海花、涛声、鱼虾、海鸥”之间的关系为整体与部分的关系,喻体“字典”与“部首、音序、文字”之间的关系与此类同。
同学们如果理清楚了语句间及语句内的关系,就能顺利仿造出比喻句。有位考生这样仿造:“弯曲的周庄古街是一柄镰刀,高墙低屋是它黝墨的刀背,青石板小街是它的灰白的刃壁,那清澈明亮的河水是它的闪闪发光的锋利的刀刃。”阅卷老师为之拍案叫绝。
语文阅读答题技巧
1、答题时阅读文段并找出重点句词,理解其表达的效果;
2、文章概括:(内容,人物事件和中心思想的概括);
3、主旨句的作用:结构上贯穿全文,内容上点明中心;
4、善用修辞方法及表达作用(比喻、排比、设问、反问);
5、记叙顺序及作用,高中语文?(顺叙、倒叙、插叙作用);
6、文章段落语句的主要作用有: (必须从内容、结构两个方面来进行做答);
7、评价感悟类;
8、懂得常用的描写人物的方法,并理解其作用。(有正面描写、侧面(间接)描写);
9、记叙文语言风格:亲切自然口语化、幽默讽刺、热情奔放、冷峻辛辣等;
10、人称作用:(可用第一人称、第二人称、第三人称);
高考材料作文审题立意技巧
作为的题型样式,倘若不是事先已有接触、曾经操练的话,材料作文是最能考量考生的真实水准的。因为在考你写作能力之前,首先考你的阅读能力,即对材料的理解、把握能力。较之那种类似话题、内容宽泛、只要不超出范围主题完全可由作者自己掌控的命题作文,材料作文基本能杜绝用所谓以往操练过的不变“经典”来应对万变考题的套题弊端。
然而面对材料作文,不少考生因未能真正吃透材料,熟练掌握审题立意、观点提炼的方法,时常造成所提炼的观点与材料若即若离、似是而非,差之毫厘、失之千里,甚至南辕北辙、风马牛不相及的重大失误——即使你的文章结构再严谨、论证再充分、事例再丰富、语言再优美,也只能是“瞎子点灯白费蜡”了。可见,材料作文的观点提炼,至关重要。
那么,如何方能吃透材料,紧扣材料`,选好角度,确立一个具有相当新意、深意的观点呢?以下方法谨供参考,高中生物。
一、主旨领悟法
这是材料作文最为常用且最为稳妥的审题立意方法。如果能准确地领悟材料的中心,并以之为文章的主旨,那么,所写文章定能既切题又有深度。
示例
《华尔街日报》报道:海湾战争前夕,该报记者到驻沙特的美国陆战队采访时,惊奇地发现,在沙漠的帐篷里,待命的军舰上,美国的官兵正在争相研读中国的《孙子兵法》。陆战队司令格雷指令:《孙子兵法》为陆战队官兵必读书。
综观材料,我们不难发现,美国官兵之所以学习中国的《孙子兵法》,是用以指导他们的战术,材料的主旨十分清晰,据此,可提炼“他山之石可以攻玉”之类的观点。当然,这是显性的;从隐性看,外国人尚且如此重视对我国文化遗产的学习,那么作为中国人的我们,则更应“重视祖国文化遗产的传承”,而这在某种意义上更具深意。
二、关键把握法
关键词句往往是“文眼”,蕴含着材料的主旨。因此,可将其作把握材料、选择立意角度的突破口。在材料作文的材料中,关键词句常常是命题者或材料中的人物的评议性语句。
示例
巴西足球名将贝利在足坛上初露锋芒时,一个记者问他:“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回答说:“下一个!”而当他在足坛崭露头角,已成为世界著名球王,并踢进一千多个球后,记者又问道:“你哪一个球踢得最好?”他仍然回答:“下一个! ”
这“下一个”三个字,既体现出永不满足的进取精神,又蕴含着艺无止境、不断创新的哲理,闪耀着人格、智慧、精神的光芒。抓住了这个关键词,便抓住了材料的灵魂实质。
三、寓意揭示法
对于一些寄寓性材料,如寓言、童话、漫画等,须透过材料的表象,进行“由物及人”、“由物及事”的联想,即由材料中的物联想到人,进而联想到与材料内容相类似的人生哲理、社会现象等,挖掘其真正的内涵,从而确立论点。
示例
驴子驮盐渡河,它滑了一下,跌进水里,盐溶化了,它站起来时轻了许多。这件事使它很高兴。又有一天,它驮了海绵走到河边,故意一滑,跌进水里,那海绵吸了水,驴子站不起来,终于淹死了。
这则寓言告诉我们,一切应从实际出发,情况变化了,我们的思想和工作方法也应随之变化,如果墨守成规,或盲目套用,必将招致失败。写作时要透过驴子驮盐和海绵的表象,把握并取其寓意作为文章的论点。
四、细节切入法
示例
郑板桥的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俗称“板桥体”。他的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有人说“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
从局部细节来看,大致有以下思路:
郑板桥书法,“用隶书参以行楷,非隶非楷,非古非今”,启示人们要“善于借鉴”,学会融合;“作品单个字体看似歪歪斜斜,但总体感觉错落有致,别有韵味”,提示我们要注重个体与总体、局部与整体关系的和谐,即“和谐就是美”;而“这种作品不可无一,不可有二”,则揭示出任何事物唯有 “彰显个性”,具有鲜明的个性特色,方能体现其价值、立于不败之地的真理。
猜你感兴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