记忆的六要素和七大规律类型(2)
记忆的六要素和七大规律类型
记忆的规律性
识记的规律
识记是人们识别并记住事物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角度讲,识记是信息的输入(编码)过程。依据不同的标准,可将识记分为不同的种类。根据识记有无明确目的,是否需要意志努力,可以把识记分为无意识记和有意识记。无意识记是事先没有明确的识记目的,也不需要意志努力的识记。有意识记是指有预定的识记目的,经过一定的意志努力,并运用一定方法的识记。根据识记材料有无意义以及对材料是否理解,又可以把识记分为机械识记和意义识记。机械识记是指识记的材料本身无内在的意义联系,或虽有意义但学习者不理解,仅依靠机械重复的方法进行的识记。意义识记是指在理解识记材料的基础上,依靠材料本身的内在联系进行的识记。
识记是记忆过程的开端,是保持和回忆的前提。欲提高记忆的效率,必先研究识记的规律,提高识记的质量。研究发现,识记效果与下列因素存在内在、规律性的联系。
识记的目的
识记的目的性是影响识记效果的首要因素。大量实验表明,有明确目的的识记比无目的的识记效果好。这就是人们熟知的有意识记优于无意识记。
对材料的理解
在识记过程中,理解的识记比不理解的识记效果好,识记效果随理解的加深而提高。这就是人们所说的,意义识记优于机械识记。
识记材料的数量
识记材料数量的多少对识记效果有很大的影响。一般来说,要达到同样的识记水平,材料数量越多,平均用的时间或诵读的次数就越多。
识记材料的不同性质
识记材料的性质对识记的效果也有一定的影响。一般而言,直观形象材料的识记较好,视觉材料比听觉材料的识记好。此外,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有韵律的材料比无韵律的材料容易识记。
主体的情绪状态
识记时主体的情绪状态也是影响识记效果的一个因素。一般认为,积极情绪状态下识记效果优于消极情绪状态下识记的效果。
除了上述几个方面,人的主观需要、知识经验、性格特点、能力类型等都对识记效果有一定的影响。
保持与遗忘的规律
保持是经历过的事物在头脑中储存和巩固的过程。从信息加工理论的视角看,保持就是信息的储存过程。保持是记忆系统的中间环节,是回忆和再认的前提,也是记忆力强弱的重要标志之一。遗忘是指经历过的事物不能回忆和再认或是错误地回忆和再认的现象。遗忘的原因很多,可能是因为记忆痕迹的消退造成的,也可能是受记忆中其它信息的干扰而产生了抑制。遗忘可以分为暂时性遗忘和永久性遗忘。暂时性遗忘是指一时不能回忆和再认识记过的材料,但在适当的条件下可以恢复;永久性遗忘是指必须经过重新学习才能恢复识记过的材料。
遗忘曲线
最早对遗忘现象进行研究并发现其规律的是德国心理学家艾宾浩斯。为了使学习和记忆尽量避免受旧经验的影响,他用无意义音节作为记忆的材料,把识记材料学到恰能背诵
的程度,经过一定时间间隔再重新学习,以重学时节省的诵读时间或次数作为记忆的指标。根据艾宾浩斯的实验结果绘成的曲线图,称为艾宾浩斯遗忘曲线。从曲线图中可以看出,遗忘的进程是不均衡的,在识记的最初阶段遗忘速度很快,以后逐步缓慢。这就是人们常说的遗忘规律。如图4-2所示。
影响遗忘的因素
影响遗忘的因素主要有:
1.时间因素的制约。
2. 识记材料的重要性。最先被遗忘的是那些对识记者来说没有重要意义的、不引起兴趣的、不符合需要的、在工作和学习中没有重要性的材料。
3. 识记材料的性质。有意义的材料比无意义的材料遗忘得慢;形象材料比抽象材料遗忘得慢;熟练的动作技能遗忘的最慢。
4. 识记材料的数量和学习程度。一般来说,材料越多,要达到同样识记水平,平均的诵读次数和时间也越多,过度学习也有助于保持识记材料,所谓过度学习就是指达到一次完全正确背诵后仍继续学习。
5. 识记材料的系列位置。一般系列材料的开始和末尾部分记忆效果较好,中间位置的内容则容易遗忘。这可能与前摄抑制与倒摄抑制有关。前摄抑制是指先学习的材料对后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倒摄抑制是指后学习的材料对先学习材料的记忆所产生的干扰作用。系列材料的记忆过程中,开始部分的内容只受倒摄抑制的影响,末尾部分的内容只受前摄抑制的影响,中间部分则受两种抑制的共同影响,故而系列材料的记忆出现了系列位置效应。
再认或回忆的规律
再认是指经验过的事物再度出现时能把它重新辨认出来的过程。人在识别某一对象时,一方面要对照进行知觉分析,同时还要从长时记忆储存的的信息中提取有关的信息与之对照比较,经过多层次的连续检验,最后才能完成确认。当再认发生困难时,就要努力寻找各种有关的线索,力图恢复过去已经建立的联系。
再认的速度和准确性主要取决于对事物识记的巩固程度和精确程度。在日常生活中,错误地再认时有发生,其原因是多方面的。一种是由于识记得不巩固、不精确,原有的联系消失或受干扰,一旦识记过的事物再度出现,不能激活原有的记忆痕迹,仅有熟悉之感而无法从整体上加以正确地再认。另一种是由于联系的泛化,导致错误地再认。例如,错把一个陌生人当作一个熟人相认,这是因为他的许多特征与熟人相似,这些特征在头脑中产生了泛化,因此导致了 张冠李戴 。
回忆是指经验过的事物不在面前而能把它重新回想起来的过程。从信息加工观点看就是信息的输出或提取过程。回忆既是识记、保持的目的,也是检验识记与保持效果的唯一指标,同时还是强化识记、保持的重要手段。从目前的研究成果看,影响回忆效果的主要因素有:
1.信息储存的组织水平
一般来说,信息储存的组织状况越好,越是按一定的规则有序排列,也就越容易回忆,其效果也就越好。包尔等人在一个实验中要求被试记4张词表。给一些被试提供的词表按照树状层次组织,而给另一些被试提供的则是随机排列。识记后的回忆测验表明,被试对有层次组织的词回忆的正确率为65%,而对随机排列的词的正确回忆率仅为19%。
2.联想线索
凭借联想也有助于回忆#from 记忆的规律性_记忆的类型_记忆的六要素来自学优网http://www.gkstk.com/ end#。所谓联想就是由一种事物想到另一事物的心理活动。联想之所以有助于回忆,是因为当具有某种联系的事物在大脑皮层建立较稳定的神经联系以后,只要一个事物出现,自然会联想到另一事物。主要的联想有以下几种:
(1)接近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时空上与之接近的另一种事物。
(2)相似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形式或性质与之相似的另一事物。
(3)对比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在性质或特点上与之相反或排斥的另一种事物。
(4)因果联想
由某一事物想到与之有因果关系的另一种事物,或者由原因想到结果,或者由结果想到原因。
3.干扰的影响
回忆过程常因干扰的影响而使信息提取出现困难。一般来说,干扰作用的大小与先后两种材料的相似程度、时间间隔以及所学材料的巩固程度有关。研究发现,中等相似程度的两种学习材料干扰最大;先后学习材料间隔时间越长,干扰越小;学习的材料巩固程度越高,产生的干扰也就越小。
4.主体的情绪状态
主体的情绪状态对回忆效果的影响也是显而易见的。一般来说,良好的情绪状态如轻松、愉快、平静等有助于回忆,而不良的情绪状态,特别是过分紧张和焦虑则会降低回忆效果,例如学生考试失常多半是考前过分焦虑,考时过分紧张所致。
记忆的类型
有两种,即短期记忆和长期记忆。前者也称为工作记忆,这很像对待采购单,一旦采购完就忘记了。这种记忆能记6~7种信息成分,信息可以是各种各样的,从需要装箱的衣物到某位熟人电话号码的单个数字。我们可以设想这样一种情况,某人把他的电话号码33905529给了我们,我们只能够在短时间内 记住它 。但是如果将这个号码分组,使之变成更少一点的组成,如33-90-55-29或339-055-29,那么我们的记忆能力就会改善。超过 8个成分,多数人的短期记忆就减退了,除非多次重复告知这个电话号码。重复之后,电话号码就过渡到长期记忆库中去了。我们生活中所经历的某一事件的情节,见到的某位名人的样子和学习到的一些概念都是交由长期记忆库去保存。
神经元是一种能激动起来的细胞。一种经历或经验带来的刺激,可以引起它的电负荷的轻微变化,并且以电波的形式从神经元体向其周围支线即 轴突 运动,从而刺激下一个神经元。神经元是通过电波来传递信息。当神经元的电波到达周围神经元的轴突时,电波与轴突相遇就产生出一种化学分子 神经递质。它们在突触处(神经元之间的结合点)对下面的神经元发挥效用,给它们以电刺激。由于神经元的这些特性,这就能够理解,一种经历或经验为什么能够在神经的经纬线上留下痕迹。从短期记忆过渡到长期记忆,即巩固已得到的信息,要求形成新的神经突触,或者使已有的突触稳定下来,不然它们就会被消除掉。在研究单个的神经细胞时发现,电流的轻微刺激能使神经线路上突触的活动期延长。这种话动期的延长或者电波活动的增强(即所谓的 长期增强 )表明,任何经历或经验都能改变一个神经线路上的突触的功能,而这种改变正是任何以短期记忆形式记录经历或经验所必不可少的条件。当然,突触电波活动的增强能够使这种变化成为长期的现象:在电波现象之后紧跟首的就是生化现象,即激活能合成蛋白质的酶。在由这些酶催化合成的蛋白质中就有微管蛋白,这些蛋白质可以构成神经突触的骨架,这样就使经历或经验被牢固地编篡在长期记忆之中。
不存在差异。记忆力的强弱因人而异,它同注意力有关,但同性别毫不相干。
是以什么标准 选择 记忆或忘却某一事件的?
即非选择,也非偶然。如果具有相关因素,记忆力就强。比如,具有物理知识的人,就会很容易记住相对论的公式(E=mc2)。
同记忆力有联系吗?
不一定有联系,它们之间甚至还可能有一种 离解作用 。低智商的知识型白痴就是例证。他们能够记住没有逻辑联系的一些事物的很长很长的名单,比如一连串偶然所得的数字或者某个城市的街道名录。不过,在生活中,这种惊人的记忆力还无法利用,他们好像还被囚禁在记忆的牢笼里,不能重新处理记忆,从而跳出死记硬背数据的圈子。
记忆不同于学习,它们之间的区别在哪里?
三个不同的层次。第一层次是初级学习,即死记硬背的学习。这种纯粹和简单的记忆常常效率不高,还不能构成一种真正意义上的学习形态,这不仅是因为学习者不明白其意义的那些事情的概念很快就会被忘记,而且还因为这种学习没有同以前的经历联系起来,不能把材料确定在一定的范围内并且有意义地组织它。这就如同能背诵毕达哥拉斯定理(即勾股定理)并不等于会用它去解决某个问题。
第二层次是理解的学习,即能达到理解原理或原则的程度的学习。这些原理或原则有利于分析另外的一些事物或概念,有利于去解决未来的问题。比如,一些种类的动、植物在某种特殊环境中可能会灭绝,而另外一些种类的动、植物却能生存下来,这是因为它们能够理解所谓环境 生物指示器 的整体意义。因此,海鸥飞到城区来并不仅仅是一种涉及动物分布的孤立现象,它是环境污染的征兆(海鸥应该是在海上寻妥船舶废弃物为食),也可能意味着另一些种类的鸟类可能开始消失,因为这些鸟类的食物将被越来越多的海鸥所捕食。
第三个层次是思考的学习。在理解层次上的学习仍然是一种消极被动的学习,也就是说教授者告知原理或原则,学习者在此基础上去组织学习。而在思考层次上的学习就不同了,学习者需要以自己的推论和直觉积极地参与和对待从他的经历或经验中产生的问题。这种学习的好处是,学习者不会被限制在一个特定的范围内:谁习惯于思考,谁就能学会利用一些推论的予盾点去应对反面的立场和态度,就会拥有更多真正有益的直觉,并在学习范围之外也去发挥这些能力。比如,如果理解了计算机语言的规则和结构,就可能写出另一种新的计算机语言。
猜你喜欢:
1.记忆的六要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