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重阳节 >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时间: 跃瀚1373 分享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重阳节与除夕、春节、清明、端午、七月半等均是中国传统的祭祖节日,祭祖是主要节日做节的一大主题。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重阳节的知识点,仅供参考,喜欢可以收藏分享一下哟!

重阳节是为了纪念谁的

重阳节是纪念谁的

相传,重阳节是为了纪念桓景为民除瘟魔的。

相传在东汉时期,汝河有个瘟魔,只要它一出现,家家就有人病倒,天天有人丧命,这一带的百姓受尽了瘟魔的蹂躏。一场瘟疫夺走了青年桓景的父母,他自己也因病差点毕命。病愈之后,他辞别了心爱的妻子和父老乡亲,决心出去访仙学艺,为民除掉瘟魔。

桓景四处访师寻道,访遍各地的名山高士,终于打听到在东方有一座最古老的山,山上有一个法力无边的仙长,桓景不畏艰险和路途的遥远,在仙鹤指引下,终于找到了那座高山,找到了那个有着神奇法力的仙长,仙长为他的精神所感动,终于收留了桓景,并且教给他降妖剑术,还赠他一把降妖宝剑。桓景废寝忘食苦练,终于练出了一身非凡的武艺。

这一天仙长把桓景叫到跟前说:“明天是九月初九,瘟魔又要出来作恶,你本领已经学成,应该回去为民除害了”。仙长送给他一包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并且密授辟邪用法,让他骑着仙鹤赶回家去。

桓景回到家乡,在九月初九的早晨,按仙长的叮嘱把乡亲们领到了附近的一座山上,发给每人一片茱萸叶,一盅菊花酒,做好了降魔的准备。中午时分,随着几声怪叫,瘟魔冲出汝河,但是瘟魔刚扑到山下,突然闻到阵阵茱萸奇香和菊花酒气,便戛然止步,脸色突变,这时桓景手持降妖宝剑追下山来,几个回合就把温魔刺死剑下,从此九月初九登高避疫的风俗年复一年地流传下来。

后来人们就把重阳节登高的风俗看作是免灾避祸的活动。

重阳节要做什么

1、登高

重阳节,也叫作登高节,由此可见登高远眺活动是重阳节必须进行的活动。在城市里面的人们应该利用这个时机好好外出登山,一来锻炼身体,以景养情;二来过一个真正意义的重阳节。

2、放风筝

重阳节结伴放风筝也是传统习俗之一。重阳节时期,因为气候适宜放风筝可以轻松乘风而上,而且重阳节放风筝也有“放晦气”的说法,可以把自己的霉运放远。

3、吃重阳糕

重阳糕,也被称为“花糕”,因在重阳节食用而得名,是重阳节必须吃的传统美食。因为重阳节也被称为“登高节”,传说登高可以“避祸”,而一些不能登高或不想登高的人,就在家中吃“重阳糕”,象征人往高处走、步步高升。

重阳节的其他别称是什么?

1、重九节

每年农历九月初九是重阳节,中国古代称九为阳数,农历九月九日,两九重,都是阳数,所以重阳节又称重阳节。

2、登高节

因为重阳节最重要的习俗活动之一是攀登,所以重阳节也被称为攀登节。重阳为什么要爬?一种说法是,重阳节是一个阳值班日,地面气体上升,天气下降,古人为了避免接触不健康的气体,所以只是攀登以避免邪恶的气体。另一种说法来自于古人对山脉的崇拜,在礼物中·祭法记载:山林川谷丘陵,能出云,为风雨,见怪物,都叫神。

3、女儿节

重阳节又称女儿节。据明末《帝景略》记载,每到重阳,父母家一定要迎女来吃花糕,或者不欢迎,母亲批评,女人抱怨,抱怨,妹妹哭泣,看着她的姐姐和阿姨。‘女儿节’。在这一天结婚的女人,母亲的家人必须给重阳旗和新鲜的盒子,被称为重阳节盒子。已婚妇女,每个重阳节都要回到母亲家团聚,本质上女儿的家也意味着让妇女休息。

重阳节有什么习俗

1、赏菊

历来重阳节都有观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在古时重阳节又叫菊花节,人们认为菊花是长寿的象征,重阳节期间很多地方都会举行菊花大会、菊花展,全城的人都会出动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成为一种风尚。

2、饮菊花酒

我国古人在重阳节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被看作是重阳节必饮的吉祥酒,可祛灾祈福,从汉代一直延续到明清时期,都盛行在九月九饮菊花酒。

3、登高

在古代,民间在重阳有登高的风俗,故重阳节又叫“登高节”。相传此风俗始于东汉。唐代文人所写的登高诗很多,大多是写重阳节的习俗;杜甫的七律《登高》,就是写重阳登高的名篇。登高所到之处,没有划一的规定,一般是登高山、登高塔。还有吃“重阳糕”的习俗。

4、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5、插茱萸和簪菊花

重阳节插茱萸的风俗,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古人认为在重阳节这一天插茱萸可以避难消灾;或佩带于臂,或作香袋把茱萸放在里面佩带,还有插在头上的。大多是妇女、儿童佩带,有些地方,男子也佩带。重阳节佩茱萸,在晋代葛洪《西经杂记》中就有记载。除了佩带茱萸,人们也有头戴菊花的。唐代就已经如此,历代盛行。清代,北京重阳节的习俗是把菊花枝叶贴在门窗上,“解除凶秽,以招吉祥”。这是头上簪菊的变俗。宋代,还有将彩缯剪成茱萸、菊花来相赠佩带的。

重阳节的来历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 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三国时,魏文帝曹丕《九日与钟繇书》说、“岁往月来,忽复九月九日。九为阳数,而日月并应,倍嘉其名,以为宜于长久,故以享宴高会。”可见当时节俗已定型了。重阳节主题,是求长寿、戴茱萸、酿菊酒、赏菊、酿酒及祭扫酒业神等。在流传至今后又添加了敬老等内涵,更具有意义,另外有登高野宴活动及各种游戏等。

213695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