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元宵节 >

元宵节可以做什么事情

时间: 吴泽0 分享

元宵节是中国传统文化中一个非常重要的节日,也是一个充满欢乐和活力的节日。下面是小编收集整理的元宵节可以做什么事情,欢迎阅读分享,希望大家能够喜欢。

元宵节可以做什么事情

元宵节可以做什么事情

一、赏花灯

元宵节是一个赏花灯的节日。花灯是一种特殊的灯笼,形状各异、色彩斑斓。在元宵节期间,城市、乡村、寺庙、公园等各处都会布置各种形态的花灯,包括动物、人物、建筑等等。花灯的制作是一项非常复杂的工艺,需要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观赏花灯则成为了元宵节期间最受欢迎的活动之一。

二、猜灯谜

猜灯谜是元宵节的另一个传统活动。在花灯下贴上谜语,供人猜测。猜灯谜是一种有趣的智力游戏,也是一种测试文化素养和口头表达能力的方式。猜灯谜的谜面有很多种,有些谜面是与当前时事有关的,有些则是有关历史人物、传统文化等等。在猜灯谜的过程中,人们不仅可以锻炼自己的头脑,还可以了解到一些历史文化知识。

三、吃元宵

元宵是元宵节期间必不可少的食品,是由糯米粉制成的圆球状糯米团,常见的馅料有芝麻、豆沙、花生、红枣等。在中国南方,人们还会在元宵里加入鲜肉、蔬菜等馅料,形成了各种不同的口味。人们在元宵节期间不仅会在家里或者在外面一起吃元宵,还会在元宵节期间赠送元宵给亲友。

四、舞龙舞狮

舞龙舞狮是元宵节的另一项传统活动。舞龙舞狮是一种传统的舞蹈表演,表现出了中华民族的勇敢、智慧、美德和神秘。舞龙舞狮起源于中国南方,据说最早的舞龙舞狮始于春秋战国时期,至今已经有两千多年的历史。在元宵节期间,舞龙舞狮的表演更加盛大,人们会将龙和狮子的形象变得更加精美、生动,让观众感受到更加强烈的节日气氛。

五、放烟火

放烟火是中国传统节日不可或缺的活动之一,元宵节也不例外。在元宵节晚上,人们会放各种形态的烟火,包括鞭炮、爆竹、烟花等等。放烟火的声响和光彩让整个城市都充满了喜庆的气息。虽然在一些城市,放烟火已经被禁止了,但在其他地方,这仍然是一个非常流行的活动。

六、赛龙舟

赛龙舟也是元宵节期间的一项传统活动。龙舟是一种木质船只,通常需要由20至80人划桨。赛龙舟是一种体育运动和文化表演,具有悠久的历史和文化传统。在元宵节期间,各地都会组织龙舟赛,吸引着众多游客和龙舟爱好者前来观看比赛。

元宵节为啥吃饺子

元宵节之所以吃饺子,主要是饺子形状像元宝,寓意着招财进宝的意思,其次饺子里面有馅,有利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

月亮最圆满明亮的时刻是在“望”时。什么是“望”?每逢农历初一,月亮运行到地球和太阳之间,月亮被照亮的半球背着地球,我们看不到月亮,叫做“新月”,也叫“朔”;到了农历十五、十六,月亮上亮的一面全部向着地球,于是我们看到了圆圆的月亮,称为“满月”,也叫“望”。

在不借助科学仪器的时代,古人发现,“望”以前月亮的“脚步”有时会比较慢,从“朔”到“望”可能要走16——17天,所以会出现“十五的月亮十六圆,甚至是十七圆”。在追求过年团团圆圆的大背景下,正月十五的月亮不圆,自然不算圆满,于是,就有了正月十五先贺岁,正月十六再吃元宵的习俗。

过年要吃饺子,一是因为饺子形如元宝,人们在春节吃饺子取“招财进宝”之意;二是饺子有馅,便于人们把各种吉祥的东西包到馅里,以寄托人们对新的一年的祈望。比如年三十晚上子时吃饺子,取“更岁交子”之意,“子”为“子时”,“交”与“饺”谐音,有“喜庆团圆”和“吉祥如意”的意思。正月十五吃饺子,当然取的也是贺岁之意。吃饺子是贺岁,吃元宵是团团圆圆、美美满满,新的一年必定也是甜甜蜜蜜、和和顺顺的。

渭北农村自古就不产稻米,麦面才是人们的主食。所以,到了元宵节这天,这里的人们,跟正月初一一样,吃的还是饺子。渭北人把饺子叫“煮角子”,因为这里的人习惯把饺子包成三角形。所以就叫“煮角子”了。

中国的北方过年都吃饺子,山东也一样,只是吃法不同。胶东过年吃四顿饺子,小年吃第一顿,三十晚上第二顿,第三顿是正月初二,第四顿是正月十五。

元宵节为何要吃元宵

有两种说法:一种是史料记载的,公元前180年汉文帝刘恒与大臣周勃、陈平等平息了吕氏家族叛乱,这天恰是正月十五。刘恒为庆祝胜利,大赦天下,与民同乐,于是把这天定为元宵节,家家户户吃一种用糯米做成带馅的球形食物,寓意合家团圆。

另一种说法则是民间传说:春秋末年,楚昭王在归家途中发现江中漂浮着一个白色圆物,令人捞起后剖开,瓣红如胭脂,香味扑鼻,食之味道甘美。昭王令大臣请教孔子。孔子说:“此为浮萍果,得之者主复兴之兆。”这天正是正月十五,楚昭王大喜,令人以面粉按此果形状仿制后食之,以图圆满吉祥。从此,正月十五吃元宵流传下来。

在汉文帝时,已下令将正月十五命名为元宵节。汉武帝时,“太一神”的祭祀活动定在正月十五。司马迁创建“太初历”时,就已将元宵节确定为重元宵节美食——元宵大节日。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

元宵节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在古往今来中,不少文人在歌咏元宵节上写出了不少佳作,如明代唐寅的《元宵》:“有灯无月不娱人,有月无灯不算春。春到人间人似玉,灯烧月下月如银。满街珠翠游村女,沸池笙歌赛社神。不展芳尊开口笑,如何消得此良辰。”

南宋吴自牧在《梦粱录》中说:“正月十五日元夕节,乃上元天官赐福之辰。”说天官赐福,地官赦罪,而元宵节俗真正的动力是因为它处在新的时间点上,人们充分利用这一特殊的时间阶段来表达自己的生活愿望。

元宵节还是一个浪漫的节日,元宵灯会在封建的传统社会中,给未婚男女相识提供了一个交谊的机会,未婚男女借着赏花灯顺便可以为自己物色对象,所以,元宵节又成了中国的“情人节”。

元宵节赏花灯传说

传说在很久以前,凶禽猛兽很多,四处伤害人和牲畜,人们就组织起来去打它们,有一只神鸟困为迷路而降落人间,却意外的被不知情的猎人给射死了。天帝知道后十分震怒,立即传旨,下令让天兵于正月十五日到人间放火,把人间的人畜财产通通烧死。天帝的女儿心地善良,不忍心看百姓无辜受难,就冒着生命的危险,偷偷驾着祥云来到人间,把这个消息告诉了人们。众人听说了这个消息,有如头上响了一个焦雷。吓得不知如何是好,过了好久,才有个老人家想出个法子,他说:「在正月十四、十五、十六日这三天,每户人家都在家里张灯结彩、点响爆竹、燃放烟火。这样一来,天帝就会以为人们都被烧死了」。

大家听了都点头称是,便分头准备去了。到了正月十五这天晚上,天帝往下一看,发觉人间一片红光,响声震天,连续三个夜晚都是如此,以为是大火燃烧的火焰,以中大快。人们就这样保住了自己的生命及财产。为了纪念这次成功,从此每到正月十五,家家户户都悬挂灯笼,放烟火来纪念这个日子。

元宵节为什么放孔明灯

孔明灯,在民间又被称为“天灯”,在现实社会当中,人们也叫它为“许愿灯”,人们会把所有的愿望寄托在这个天灯上面,希望愿望能够实现,其实相传孔明灯是诸葛孔明所发明的,因此,人们都俗称它为“孔明灯”。孔明灯的升空有上达天庭的意义,民间便将祁福许愿的愿望写在天灯上,在农历年正月十五那天晚上放飞,将一年所想的愿望让上天众神保佑接下来全家平安。

相传五代的时候,有一个莘七娘,随丈夫在福建打仗时,她曾用竹篾扎成方架,糊上纸,做成大灯,底盘上放置燃烧着的松脂,灯就靠热空气飞上天空,用作军事联络信号。这种松脂灯,在四川称孔明灯。这种灯笼的外形像诸葛亮 戴的帽子,因而得名。另一种说法是相传是由三国时的诸葛亮所发明。当年诸葛亮被司马懿围困在平阳,全军上下束手无策,诸葛亮想出一条妙计,明算准风向,命人拿来白纸千张,糊成无数个灯笼,再利用烟雾向上的引力带着它们升空,一个个小小的灯笼升起,营内的士兵高呼着:“诸葛先生坐着天灯突啦!”。司马懿竟然信以为真,带兵向天灯的方向追赶,诸葛亮得以脱险。于是后世就称这种灯笼为“孔明灯”,一直传承下来了。

22300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