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在中国这个国家来说,划分的了很多的节假日,节假日对于大家来说,文化的内涵和意义都是不同的,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解析,欢迎阅读!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和意义
元宵节的起源
元宵节的起源众说纷纭,究其踪,最早大概与古代先民的星祭有关:以燃灯的方式祭星,祈求以北极星(太一星)为代表的星辰的护佑。祈愿不外两方面:人的自身生产——生育;人的物质生产——农桑。由此后世又衍生出一些民俗活动:“摸钉”、“走桥”、“走百病”属于前一方面的祈愿;“迎紫姑”、“照田蚕”属于后一方面的祈愿。
元宵节的文化内涵
和其他传统节日强调“阖家团聚”不同,元宵节更强调“普天同庆”。元宵节被人们视为春节最后的高潮,因为过了这天,人们就要真正进入新一年的生产生活,所以人们在元宵节全民欢庆,以祈求上苍保佑来年风调雨顺、庄稼丰收,这也表达了人们对新年的美好期盼。正因如此,在中国民间有“正月十五闹元宵”的习俗。
元宵节习俗
1、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的一项重要习俗。汤圆,又名“汤团”、“元宵”。吃汤圆的风俗始于宋代,当时的汤圆称“浮圆子”,生意人则美其名曰:“元宝”。宋末元初时,汤圆已成为元宵节的应节食品,所以人们又称它为“元宵”。
如今,北方叫元宵,南方称汤圆。元宵依馅论,分有馅和无馅两种,有馅元宵又有咸、甜、荤、素之分;按制作方法分,有手中搓制、元宵机制和竹匾水滚等诸种;按粉制区别,则有糯米面、高粱米面等。
2、猜灯谜
玩灯是元宵节的一个重要项目。灯谜是元宵灯节派生出来的一种文字游戏,也叫“灯虎”。将谜面贴在花灯上供人猜射,谜底多着眼于文字意义,并有谜格24种,常用的有卷帘、秋千、求凤等格,已形成了一种独特的民俗文化。
3、赏花灯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75),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此后,元宵放灯的习俗就由原来只在宫廷中举行而流传到民间。即每到正月十五,无论士族还是庶民都要挂灯,城乡通宵灯火辉煌。
元宵节不论是南方人还是北方人,在这个节日都是会吃元宵的,元宵代表的是团团圆圆的寓意。
正月十五元宵节有哪些风俗
祭门、祭户
古代有“七祭”,这是其中的两种。祭祀的方法很简单,把杨树支插在门户上方,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逐鼠
这项活动主要是对养蚕人家所说的。因为老鼠常在夜里把蚕大片大片地吃掉,人们听说正月十五用米粥喂老鼠,它就可以不吃蚕了。于是,这些人家在正月十五熬上一大锅粘糊糊的粥,有的还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用碗盛好,放到老鼠出没的顶棚、墙角、边放嘴里还边念念有词。
迎紫姑
紫姑也叫戚七、姑,北方多称厕姑、坑三姑。古代民间习俗正月十五要迎厕神紫姑而祭,蚕桑,并占众事。传说紫姑本为人家小妾,为大妇所妒,正月十五被害死厕间,成为厕神,所以民间多以女子做成紫姑之形,与夜间在厕所间猪栏迎而祀之。此俗流行于南北各地,早在南北朝时期就见于记载。
“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元宵节的风俗可不仅仅是吃元宵,同时还能够祭门、祭户,“送花灯”,耍龙灯,舞狮子等等。
元宵节有哪些传统活动
1.元宵节吃“元宵”
正月十五吃元宵,是在中国由来己久的习俗,元宵即“汤圆”,它的做法成份风味各异,但是吃元宵代表的意义却相同。代表着团团圆圆和和美美,日子越过越红火。俗语有句话叫和气生财。家庭的和睦以及家人的团圆对于一个完整的家庭来讲是多么重要的因素。因此,在元宵节一定要和家人吃上“元宵”。
2.元宵节“送花灯”
“送花灯”简称为“送灯”,其实质意义就是送孩儿灯。即在元宵节前,娘家送花灯给新嫁女儿家,或一般亲友送给新婚不育之家,以求添丁吉兆,因为“灯”与“丁”谐音。表示希望女儿婚后吉星高照、早生麟子;如女儿怀孕,则除大宫灯外,还要送一两对小灯笼,祝愿女儿孕期平安。
3.元宵节耍龙灯
龙是中华的图腾,中华民族崇尚龙,把龙作为吉祥的象征。正月十五舞龙灯,载歌载舞的喜气氛围,流传于很多的地方。
4.元宵节舞狮子
舞狮,又称“狮子舞”、“狮灯”、“舞狮子”,多在年节和喜庆活动中表演。狮子在中国人心目中为瑞兽,象征着吉祥如意,从而在舞狮活动中寄托着民众消灾除害、求吉纳福的美好意愿。
5.元宵节猜灯谜
每逢元宵节,各个地方都打出灯谜,希望今年能喜气洋洋的,平平安安的。因为谜语能启迪智慧又饶有兴趣,所以流传过程中深受社会各阶层的欢迎。唐宋时灯市上开始出现各式杂耍技艺。明清两代的灯市上除有灯谜与百戏歌舞之外,又增设了戏曲表演的内容。
元宵节自古以来都是大家特别讲究的一个日子,这一天是所有人一起吃元宵团团圆圆的好日子。
为什么要吃炸元宵
炸元宵是一道汉族传统小吃,属于元宵节食品。用针锥将买来的元宵扎孔若干,以防炸时爆锅溅油。锅内的油六七成熟时,将元宵分两次炸制。待元宵呈浅黄色时,用竹筷翻动,使之受热均匀,再炸至金黄时,表面开始有小泡泡出现,即捞出沥油装入盘中。在炸好的元宵上放适量白糖。
炸元宵的正确做法
1、熟花生仁和熟黑芝麻放入搅拌机中,打碎
2、红豆沙里加入面粉,白糖搅拌均匀
3、加入香油、植物油,拌匀
4、再把红豆沙加入,搅拌均匀
5、把馅料揉成大小均匀的小丸子
6、取一圆形的盆,要有盖子,我用的是保鲜盒
7、盒里放入糯米粉
8、把做好的丸子放入笊篱里,在水里浸湿
9、捞出倒入放有糯米粉的盒里
10、盖上盖子,用双手晃动保鲜盒,使馅料滚上糯米粉
11、取出,蘸上水,放入保鲜盒继续滚动
12、如此重复数次,即成元宵
13、元宵做好后,用牙签往元宵上扎些眼
14、锅置火上,放入油,烧热
15、放入元宵炸至金黄,表面出现小泡泡时,就可以捞出控油,装盘。
烹饪技巧
1、馅料要压实,不要松散,否则在滚动时容易散开。
2、里面植物油要稍微多一些,这样馅料就比较粘,不散开。
3、馅料在滚动之前必须蘸水,不要泡在水里。
4、倒入盆里时,不要挤在一起,要散开,否则挤在一起,容易把滚上的糯米粉粘调。
5、滚糯米粉的时候,要使劲均匀,动作要快,这样滚得比较均匀。
6、在元宵上炸孔孔的步骤必不可少,这样可以有效地防止炸时爆锅溅油。
饮食小常识
元宵节的来历、习俗及元宵和汤圆制作的不同之处:
隋朝末年,每年正月十五之夜开始,洛阳城夜夜歌舞升平。这时有个小吃店的老板别出心裁,把糯米碾成粉,包糖馅做成团子,然后一煮,又饱肚子,又暖身子。因为古时称正月十五为上元节,称夜晚为宵,元宵由此得名。后来经过长期的演变,出现了南方的“汤圆”和“北方”的元宵之分,汤圆是将糯米粉和成面团后揪成剂子,包入馅料,用于煮食。元宵的制作是将馅料捏成丸子状或者切成方块,然后蘸上少许水,放在糯米粉上滚成适当大小,用于煮食或炸食。
元宵节还有着猜灯谜、火把节、三元说、明帝敬佛等习俗活动,就连日本、韩国等一些外国地方也会在元宵节有着自己的独特习俗,其中寓意着在新的一年当中,人们对于新的一年的美好寄托。
身为南方人你必须要知道的元宵习俗
树元宵在广州和香港是必不可少的一个习俗,和圣诞节的圣诞树的习俗类似。小孩子们在家长协助下用竹纸扎成兔仔灯、杨桃灯或正方形的灯,横挂在短竿中,再竖起于高杆上,高技起来,彩光闪耀,为元宵再添一景。
另外还有放天灯的,即孔明灯,用纸扎成大形的灯,灯下燃烛,热气上腾,使灯飞扬在空中,引人次笑追逐。另外还有儿童手提的各式花灯在月下游嬉玩赏。
另外南方还广泛流传着烧瓦子灯(或称烧花塔、烧瓦塔、烧番塔)的游戏,在江西、广东、广西等地都有流传。如《中华全国风俗志》卷五记:江西“元宵夜,一般孩子于野外拾瓦片,堆成一圆塔形,有多孔。
舞火龙。是香港元宵节最富传统特色的习俗。铜锣湾大坑地区就一连三晚举行盛大的舞火龙活动。这火龙长达70多米,用珍珠草扎成32节的龙身,插满了长寿香。盛会之夜,这个区的大街小巷,一条条蜿蜒起伏的火龙在灯光与龙鼓音乐下欢腾起舞,热闹非凡。
高跷会一般由群众自发串连组织起来的。正月十一、十二开始踩街,寓意告知人们在众多的民间花会中,今年挂个号。正月十五正式上街,一直到十八方告结束。
其实很多人不知道古代有着七祭,其中的两种就是他们。祭祀的具体做法是,先准备好杨树枝把它门插在门上,在盛有豆粥的碗里插上一双筷子,或者直接将酒肉放在门前。
元宵节是一个值得纪念的日子,在这一天除了吃,玩也是其中的重中之重,放孔明灯是其中必不可少的一项活动,在南方有着许多独特的活动,看完上面的内容,你是不是增长了自己的见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