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
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简介)
元宵节是中国的传统节日,中每年农历的正月十五日便是此节。所以全国各地都过,大部分地区的习俗是差不多的,但各地也还是有自己的特点。下面是小编给大家带来的元宵节的来历和风俗是什么(简介),以供大家参考!
元宵节的由来
元宵节的起源很古老,源于远古人类在过节时以火把驱邪。这个节要祭祀天神,由于是夜里进行,自然要打着火把,后来就逐渐演变为元宵节了。
元宵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早在两千多年前的西汉时就有了。
元宵赏灯始于东汉明帝时期。因汉明帝提倡佛法,恰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
来,蔡愔称印度摩揭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
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于是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我国流传下来。
此后,这种佛教礼仪节日逐渐扩展成民间盛大的节日。该节日经历了由宫廷到民间,由中原到全国的发展过程。
此外,还有一种说法,即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达数万人,从第一天黄昏始至第二天天黑为止。
直至今天,我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
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我国民间的传统节日。
元宵节的风俗
一、猜灯谜
猜灯谜最早是由谜语发展来的,起源自先秦时期。猜灯谜盛行于宋朝,元宵佳节,在赏花灯会上,将诗词谜语书于花灯上,任人猜度,所以叫“灯谜”。这一习俗一直保留到今天,每逢元宵节都会打出灯谜,深受社会各界人士喜爱。
二、吃汤圆
吃汤圆是元宵节最重要的习俗,主要流行于中国南方。汤圆象征着阖家团圆,吃汤圆是正月十五元宵节的传统食俗,意味着新的一年,团团圆圆。
而在中国北方,元宵节通常会吃元宵,元宵的外形虽然和汤圆相似,但是做法和口感完全不同。元宵一般只有甜味的馅料,做法是将馅切成小块,蘸水后在江米粉中反复滚圆,其表面是干的。而汤圆的馅料荤素甜咸皆有,先把糯米粉和成面团,再将馅包入后揉成团,汤圆的口感要比元宵更加细腻爽滑。
三、舞狮
每到元宵佳节,民间都会进行舞狮活动。这一习俗起源于东汉末年,在魏晋南北朝时就已经盛行于世了,至今已有一千多年的历史。
四、踩高跷
踩高跷,又称为“扎高脚”,是民间盛行的一种技艺表演,属于我国百戏之一,早在春秋时就已经出现了。汉代以后,司马迁将元宵节列为重大节日,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为了元宵节的盛大庆典,踩高跷不断发展成为庆祝元宵节的最具有代表性的活动。
五、逐鼠
在古代,每年正月十五元宵节,养蚕的农户都会进行逐鼠活动,人们听说在元宵节这天用粥喂老鼠,鼠就不吃蚕了。于是,人们就在元宵节熬上一大锅粥,有的还会在上面盖上一层肉,将粥放到老鼠出没的地方,边放嘴里还念念有词,诅咒老鼠再吃蚕就不得好死。
六、走百病
走百病,也称之为“游百病”、“散百病”或“走桥”,这是中国传统习俗中的一种消灾除病的活动。在正月十五元宵节的夜晚,妇女相约出行,见桥必过,古人认为这样便能祛病延年。
“游百病”是明清以来的风俗,主要流传于北方。有的在正月十五元宵节晚上进行,也有的在正月十六。这天妇女们通常着盛装,成群结队走桥,或登城、摸钉求子,一直到半夜才回家。
除了以上几种元宵节习俗外,还有“偷菜节”、“迎紫姑”、“送孩儿灯”等等,但是随着时代的发展,很多习俗都被渐渐淡忘了。在此元宵佳节,小编祝愿各位幸福美满、团团圆圆。
元宵节吃元宵象征意义
“元宵”作为食品,在中国也由来已久。宋代,民间即流行一种元宵节吃的新奇食品。这种食品,最早叫“浮元子”后称“元宵”,生意人还美其名曰“元宝”。古时“元宵”价格比较贵,有一首诗说:“贵客钩帘看御街,市中珍品一时来。帘前花架无路行,不得金钱不得回。”
正月十五吃元宵,元宵即“汤圆”以白糖、玫瑰、芝麻、豆沙、黄桂、核桃仁、果仁、枣泥等为馅,用糯米粉包成圆形,可荤可素,风味各异。可汤煮、油炸、蒸食,有团圆美满之意。陕西的汤圆不是包的,而是在糯米粉中“滚”成的,或煮司或油炸,热热火火,团团圆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