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夏至 >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时间: 倩愉0 分享

从夏至开始,天气就会非常热,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中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夏至节气历史渊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夏至节气历史渊源

“二十四节气”是古代农耕文明的产物。人们发现了大自然的四季更迭等,逐渐认识到一年中气候、物候的变化也有规律可循。在每天的黄昏时候观察北斗七星,人们发现在不同的季节,“北斗”的方位和斗柄的指向不同。因此北斗七星很早就成为指示季节的星空标志。如《冠子·环流篇》中写道:“斗柄东指,天下皆春;斗柄南指,天下皆夏;斗柄西指,天下皆秋;斗柄北指,天下皆冬。”

二十四节气,是历法中表示自然节律变化以及确立“十二月建”的特定节令。一岁四时,春夏秋冬各三个月,每月两个节气,每个节气均有其独特的含义。 据《恪遵宪度》(抄本)解释:“日北至,日长之至,日影短至,故曰夏至。至者,极也。”夏至之名由此而来。

夏至是哪一天

夏至是二十四节气之一,在每年公历6月21日或22日。夏至这天,太阳直射地面的位置到达一年的最北端,几乎直射北回归线,此时,北半球的白昼达最长,且越往北越长。

中国民间把夏至后的15天分成3“时”,一般头时3天,中时5天,末时7天。这期间中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生理和生态需水均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有“夏至雨点值千金”之说。一般年份,这时长江中下游地区和黄淮地区降水一般可满足作物生长的要求。《荆楚岁时记》中记有:“六月必有三时雨,田家以为甘泽,邑里相贺。”可见在1000多年前人们已对此降雨特点有明确的认识。

夏至这天虽然白昼最长,太阳角度最高,但并不是一年中天气最热的时候。因为,接近地表的热量,这时还在继续积蓄,并没有达到最多的时候。俗话说“热在三伏”,真正的暑热天气是以夏至和立秋为基点计算的。大约在七月中旬到八月中旬,我国各地的气温均为最高,有些地区的最高气温可达40度左右。 “不过夏至不热”,“夏至三庚数头伏”。夏至虽表示炎热的夏天已经到来,但还不是最热的'时候,夏至后的一段时间内气温仍继续升高,大约再过二三十天,一般是最热的天气了。

夏至以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这种热雷雨骤来疾去,降雨范围小,人们称夏雨隔田坎。唐代诗人刘禹锡的“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的。”著名诗句,就是巧妙地借喻了这种天气。

二十四节气夏至的由来

夏至和冬至是二十四节气中最早被确定的,周朝建立以后,周公派专家拿着一根八尺长的土圭去测全国的中心。他们把一年中影子最长的这天定为冬至,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这就是夏至的由来。夏至是每年公历的6月20日、21日或者22日,夏至这天,是一年中白天时长最长的一天。“夏至”的到来标志着炎热夏天的开始。

古代的夏至日,夏至节的隆重程度不亚于端午节。每逢夏至日,朝廷都要举行隆重的祭神仪式,人们通过祭神以祈求灾消年丰。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忌怕夏至日这天有雷雨天气。民谚称:“夏至有雷,六月旱,夏至逢雨,三伏热。”这对于靠天吃饭的农家人来说,都是会影响农作物收成的。

夏至节气的特点

夏至是一年里太阳最偏北的一天,是太阳北行的极致,是北半球北回归线及其以北地区白昼时间最长的一天。夏至一到,天气高温潮湿,且多暴雨、梅雨,夏至后地面受热强烈,空气对流旺盛,午后至傍晚常易形成雷阵雨。

夏至日那天,整个地球上除南极点和南极圈内的极夜地区外,所有地点的日出方向都是从东北方开始的,在西北方落下。夏至这天北半球的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得到的太阳辐射最多,夏至后北回归线以北地区,正午太阳高度角也开始逐日降低。而北回归线以南的地区,夏至过后太阳南行,太阳直射点再次经过,正午太阳高度再次升高。

夏至,意味着炎热天气正式开始,之后天气越来越热,因此民间有“夏至不过不热”的说法。北半球大部分地区白天一天比一天缩短,黑夜一天比一天加长,气温将继续升高。

夏至期间我国大部分地区气温较高,日照充足,作物生长很快,需水较多,此时的降水对农业产量影响很大。夏至节气期间正值我国南方雨季,南方地区降水充足。北方的雨季在7月下旬至8月上旬的夏秋之交,北方地区夏至期间降水较少。

夏至相关诗歌赏析

夏至日作

(唐)权德舆

璿枢无停运,四序相错行。

寄言赫曦景,今日一阴生。

竹枝词

(唐)刘禹锡

杨柳青青江水平,闻郎岸上踏歌声。

东边日出西边雨,道是无晴却有晴。

《夏日杂兴(四首)》

年代:明作者:刘基

夏至阴生景渐催,百年已半亦堪哀。

葺鳞不入龙螭梦,铩羽何劳燕雀猜。

雨砌蝉花粘碧草,风檐萤火出苍苔。

细观景物宜消遣,寥落兼无浊酒杯。

夏至

(宋)范成大

李核垂腰祝饐,粽丝系臂扶羸。

节物竞随乡俗,老翁闲伴儿嬉。

思归时初为校书郎

(唐)白居易

养无晨昏膳,隐无伏腊资。

遂求及亲禄,僶俛来京师。

薄俸未及亲,别家已经时。

冬积温席恋,春违采兰期。

夏至一阴生,稍稍夕漏迟。

块然抱愁者,夜长独先知。

悠悠乡关路,梦去身不随。

坐惜时节变,蝉鸣槐花枝。

18279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