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七夕情人节 >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时间: 梦荧0 分享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最新

乞巧节是农历七月初七是中国传统节日“七夕节”,是传说中牛郎与织女一年一度在银河鹊桥相会的日子,以下是小编准备的一些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仅供参考。

七夕节的由来和风俗有哪些

2023年七夕节是几月几日

2023年的七夕节是每年农历七月初七,也就是公历的8月29日。七夕节是中国传统节日之一,被视为浪漫的情人节,也被称为中国的“七夕情人节”或“中国情人节”。

七夕的来历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七夕民间习俗

七夕是中国古代年轻女性最为重视的节日,有着如穿针乞巧、喜蛛应巧、投针验巧、晒书晒衣、拜织女、拜魁星、吃巧果、七姐诞等七夕习俗。

1、喜蛛应巧

也是较早的一种乞巧方式,稍晚于“穿针乞巧”,大致起于南北朝时。

2、投针验巧

明《帝京景物略》说:“七月七日之午丢巧针。妇女曝盎水日中,顷之,水膜生面,绣针投之则浮,看水底针影。有成云物花头鸟兽影者,有成鞋及剪刀水茄影者,谓乞得巧;其影粗如锤、细如丝、直如轴蜡,此拙征矣。”

3、拜织女

“拜织女”纯是少女、少妇们的事。她们大都是预先和自己的朋友或邻里们约好联合举办。约好参加拜织女的少妇、少女们,斋戒一天,沐浴停当,准时都到主办的家里来,于案前焚香礼拜后,大家一起围坐在桌前,一面吃花生、瓜子,一面朝着织女星,默念自己的心事。

4、吃巧果

七夕的应节食品,以巧果最为出名。巧果又名“乞巧果子”,款式极多。主要的材料是油面糖蜜。

5、七姐诞

广州旧时过七巧节非常热闹。姑娘们预先备好各种奇巧的玩品,用通草、色纸、芝麻、米粒等,制成各种花果、仕女、器物、宫室模型等物。将谷种和绿豆放入小盒里浸泡,使之发芽,待芽长到二寸多长时,用来拜神,称为“拜仙禾”和“拜神菜”。

6、妇女洗发

妇女七夕洗发,也是特别的习俗。在湖南、江浙一带都有此记载。女性在这天沐发,也就有了特殊意义,代表用银河里的圣水净发,必可获得织女神的护佑。还流行用脸盆接露水的习俗,传说七夕节时的`露水如抹在眼上和手上,可使人眼明手快。

七夕节的古诗

1、《鹊桥仙·纤云弄巧》

纤云弄巧,飞星传恨,银汉迢迢暗度。金风玉露一相逢,便胜却人间无数。

柔情似水,佳期如梦,忍顾鹊桥归路。两情若是久长时,又岂在朝朝暮暮。

2、《乞巧》

七夕今宵看碧霄,牵牛织女渡河桥。

家家乞巧望秋月,穿尽红丝几万条。

3、《秋夕》

银烛秋光冷画屏,轻罗小扇扑流萤。

天阶夜色凉如水,卧看牵牛织女星。

4、《七夕二首·其一》

玉露金风报素秋,穿针楼上独含愁。

双星何事今宵会,遗我庭前月一钩。

5、七夕

作者:杨朴

未会牵牛意若何,须邀织女织金梭。

年年乞与人间巧,不道人间巧已多。

6、七夕

作者:吴绡

星光历历汉悠悠,怅望双星独倚楼。

莫谓人间多别恨,便疑天上有离愁。

梁清谪去谁相伴,子晋归来合公游。

惟有月娥应最妒,一轮风露不胜秋。

7、红娘子

作者:朱彝尊

袖薄吹香过,发重萦鬟亸。

压众风流,倾城色笑,趁时梳裹。

惯新诗咏罢少人知,一篇篇教和。

别泪看频堕,密约何曾果。

七夕星河,中秋院落,上元灯火。

悔当时花月可怜宵,镇相逢闲坐。

8、七夕

作者:仇远

河鼓天孙各老成,无愁可解任秋声。

痴儿笑月羞眉曲,稚女穿针斗眼明。

夜半且分瓜果供,天中岂识别离情。

未能免俗消光景,醉卧西风梦亦清。

9、鹊桥仙七夕

作者:范成大

双星良夜,耕慵织懒,应被群仙相妒。娟娟月姊满眉颦,更无奈、风姨吹雨。相逢草草,争如休见,重搅别离心绪。新欢不抵旧愁多,倒添了、新愁归去。

10、蝶恋花喜鹊桥成催凤驾

晏几道

喜鹊桥成催凤驾。天为欢迟,乞与初凉夜。乞巧双蛾加意画。玉钩斜傍西南挂。

分钿擘钗凉叶下。香袖凭肩,谁记当时话。路隔银河犹可借。世间离恨何年罢。

七夕为什么又叫乞巧节

七夕节又叫乞巧节,起源于汉代,东晋葛洪的《西京杂记》有“汉彩女常以七月七日穿七孔针于开襟楼,人俱习之”的记载。

起初的乞巧节并不是为了纪念牛郎织女的爱情,而是纪念织女这个人的,民间称“七姐”。因而七夕节首先是女子的节日,而织女被视为纺织女神,是古代女子崇拜的对象,凡间女子便在七月初七晚上向她乞求智慧和巧艺,当然也免不了求赐美满姻缘,得一如意郎君。

据《东京岁时录》载:“七夕家家锦彩,结为乞巧棚。”其盛况可见一斑。“乞巧”活动,其实就是向织女乞求智巧。

汉代就已有乞巧习俗;南北朝时,妇女结彩缕穿七孔针;到唐代这一习俗尤盛,以丢针卜巧,即取清水一碗曝晒与日光下,然后丢枚小针浮于水面,看水底的针影形状以卜验投针女子智愚巧拙。

到了明清,七夕节又演变为“七娘会”,就是由七位姑娘邀约一起,用通草、彩纸、米面等为材料,包成各式花果人物、宫室器玩,于七夕晚上陈列在庭前八仙桌上,供游人评赏,然后一起比赛穿针、祭拜织女。

204943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