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立夏 >

立夏的物候特征是什么

时间: 倩愉0 分享

立夏是太阳的一个转折,同样也表示是夏天的开始。人们习惯上都把立夏当作是温度明显升高,炎暑将临,雷雨增多,农作物进入旺季生长的一个重要节气。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夏的物候特征是什么,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夏的物候特征是什么

立夏的物候特征是什么

立夏第一候,蝼蝈鸣。蝼蝈,蝼蛄也,适宜温暖潮湿的环境中,随着蝼蛄的鸣叫,夏天的味道浓了。

立夏二侯:蚯蚓出,蚯蚓是地地道道的阴物,生活在潮湿阴暗的土壤中,当阳气极盛的时候,蚯蚓也不耐烦了,出来凑凑热闹。

立夏第三候:王瓜生。王瓜是华北特产的药用爬藤植物,在立夏时节快速攀爬生长,于六、七月更会结红色的果实。

我国古人将立夏时节的十五天分为三候:“一候蝼蝈鸣;二候蚯蚓出;三候王瓜生。”初夏时节,天气逐渐炎热,青蛙开始聒噪着夏日的来临,蚯蚓也忙着帮农民们翻松泥土,王瓜的蔓藤和乡间田埂的野菜也都彼此争相出土日日攀长。这三个物候现象显示出,进入夏季,气温大幅度升高,动植物进入了旺盛的“夏长”时期。

立夏之日,我国大部分地区平均气温为18~20℃,仍是春季,一般只有海南、广东、广西、云南进入夏季。黑龙江中部地区到6月底才进入夏季。

此时的华南进入了前汛期的盛期,暴雨具有连续性、广泛性和猛烈性等特点,在两广的珠江水系和福建的闽江水系,年最高水位往往出现在这一时段,民间有“立夏、小满,江满、河满”的说法。初夏后,是早稻大面积栽插的关键时期,而且这时期雨水来临的迟早和雨量的多少,与日后收成关系密切。农谚说得好:“立夏不下,犁耙高挂。”“立夏无雨,碓头无米。”民间还有畏忌夏季炎热而称体重的习俗,据说这一天称了体重之后,就不怕夏季炎热,不会消瘦,否则会有病灾缠身。江西一带还有立夏饮茶的习俗,说是不饮立夏茶,会一夏苦难熬。早在古代的君王们也常在夏季初始的日子,到城外去迎夏,迎夏的日子就是立夏日。

虽然在现代社会里,气候对人们的影响逐渐变小了,除了特别的灾害天气外,唯一和人们息息相关的,就是身体的保健了。在立夏节气里,我们要开始防晒和防暑,多喝解暑的汤粥,饮食尽量清淡一点,以充沛的精力和饱满的情绪来迎接火辣辣的夏天。

立夏节气的气候特点

立夏顾名思义,立夏是指夏季开始。但是,各地冷暖不同,入夏时间实际上并不一致。按气候学上以五天平均气温高于22℃为夏季的标准,立夏前后,四川盆地南部刚跨进夏季;盆地其余的地区气温为20℃左右,还处于“门外无人问落花,绿阴冉冉遍天涯”的暮春时节;而川西南低海拔河谷则早在4月中旬初即感夏热,立夏时气温已达24℃以上,可谓夏日炎炎了。《易纬》有立夏“电见”之说。但就四川而言,即使在初雷最晚的'盆地西北部,常年雷暴也始于4月上、中旬,“电见”无须等到立夏。

立夏以后,正是盆地中稻大面积栽插的需水关键期,大雨来临的早迟和雨量的多少,与农业生产关系密切。此时如不下较大的雨,那些无水灌溉的农田就无法梨耙栽秧。据气候资料统计,多年平均大雨开始期,盆地东部在4月中、下旬,中部在5月中、下旬,西部在5月下旬。5月雨量盆地东南部为100至200毫米,西北部为75至100米。盆地西部、中部因大雨开始较晚,雨量偏少,往往有夏旱露头。这段时间,正当盆地收获小春作物,播栽大春作物,特别要注意多变天气的影响。晴天要及时抢收,雨天应抓紧栽插,连阴雨天气须提防小春收获物生芽、霉烂,还要搞好抗旱保苗,警惕20℃以下的低温对早稻的危害。

立夏是什么意思

立夏,是一个反映季节变化的节令,立是开始,夏是季节,按照传统认识,这是当年夏季的开始日。一般在公历5月5日或6日。

立夏当天,太阳运行到黄经45度,正午用圭表测日影,影长为古尺四寸三尺六分,相当于今天的1.108米。夜晚观测北斗七星的斗柄,指向巳的位置,也就是东南方向,这个阶段一般在农历四月,又叫巳月、初夏、槐夏、孟夏。

按照气候学的标准,5天平均气温达到22℃才算夏季开始。在黄河中下游地区,立夏时节的候温同气候学标准大致接近,而这一地区正是二十四节气的起源地。由此看来,二十四节气把立夏节这天作为夏季。

各地立夏饮食习俗

五色饭:旧时,乡间用赤豆、黄豆、黑豆、青豆、绿豆等五色豆拌合白粳米煮成“五色饭”,称作立夏饭。

吃软菜:南方有些地方有立夏吃软菜(君踏菜)的习俗,说吃后夏天不会生痱子,皮肤会像软菜一样光滑。

吃虾面:旧时,闽南地区立夏吃虾面,把虾掺入面条中煮食,虾熟后变红,为吉祥之色,而虾与夏谐音,以此表达对夏季的祝愿。

吃“光饼”:福建一些地区立夏有吃“光饼”习俗。

“七家粥”:浙东农村立夏吃“七家粥”, “七家粥”是汇集了左邻右舍各家的米,再加上各色豆子及糖,煮成一大锅粥,由大家来分食。说是吃了这种粥,邻里辑穆,一心去夏耕夏种。

立夏风俗

1、迎夏

立夏时节,万物繁茂。明人《莲生八戕》一书中写有:“孟夏之日,天地始交,万物并秀。”这时夏收作物进入生长后期,冬小麦扬花灌浆,油菜接近成熟,夏收作物年景基本定局,故农谚有“立夏看夏”之说。水稻栽插以及其他春播作物的管理也进入了大忙季节。

所以,我国古来很重视立夏节气。据记载,周朝时,立夏这天,帝王要亲率文武百官到郊外“迎夏”,并指令司徒等官去各地勉励农民抓紧耕作。

“立夏”的“夏”是“大”的意思,是指春天播种的植物已经直立长大了。古代,人们非常重视立夏的礼俗。在立夏的这一天,古代帝王要率文武百官到京城南郊去迎夏,举行迎夏仪式。君臣一律穿朱色礼服,配朱色玉佩,连马匹、车旗都要朱红色的,以表达对丰收的祈求和美好的愿望。仪式结束后就会指派众多官员赶往各地勉励农民们抓紧耕作,用努力和劳动换一个丰收年,百姓们也能吃饱穿暖。

宫廷里“立夏日启冰,赐文武大臣”。冰是上年冬天贮藏的,由皇帝赐给百官。

2、称体重

早在三国时就有立夏称体重的说法,传说刘备死后,赵子龙将其儿子阿斗送往江东,交由孙夫人抚养。而这天刚好是立夏,赵云怕孙夫人养护不周,特意对阿斗称了体重,并约定来年再称上一次,看体重增加与否。

而后,这一习俗被保留下来,古人认为,称了体重后,夏季就不会食欲不振,也不会有疾病缠身和身体消瘦。

因而,立夏时,村里就会挂上一杆木秤,村里人轮流称体重,司称人一边称一边说着吉利地话,如老人就说“活到九十一”,姑娘就说“员外家找上门”,孩子就称“小官人长大会出山”等等。

有些地方的人们在称完体重后会把数字记录在家中的墙壁上,等到夏天结束后再去称一次体重,将两次的体重对比看看苦夏是否有掉太多重量,掉的重量就要争取在秋天通过“贴秋膘”给补回来。

3、吃立夏蛋

立夏开始,暑湿之气就开始扬升,此时人们也会感觉身体异常疲倦,四肢乏力、精神不佳。古时,人们为了避免疰夏带来的一系列困扰,因而有了“立夏吃了蛋,热天不疰夏”的说法。

立夏前,家家都会提前煮上立夏蛋,可以用上胡桃壳、茶叶、八角等进行蒸煮,其实也就是茶叶蛋。而在选择鸡蛋时,往往是越圆越好,如此就显得生活圆满,一年都能有好收成。而家里有孩子的,吃个立夏蛋,也能祈祷家人平安健康。

如果想要立夏蛋颜色好看,也可放上红茶,可很好的增香增味,加上热水煮开,煮沸后焖上10分钟,再泡上3小时,如此就可进行食用。

当然,民间也有“斗蛋”的讲究,在立夏节气这天,孩子们会将煮熟的鸡蛋挂在脖子上,三五成群玩上斗蛋游戏,也就是鸡蛋相碰撞,没破的为胜者,输了的人要吃掉鸡蛋。

而为了避免嗜睡、精神不振等疰夏症状,长辈也会给孩子拴上“疰夏绳”,或用五色线系在孩子手腕处,其实这也是人们祈福消灾的祝愿。

4、吃立夏饭

古时,孩子们会在立夏这一天,向邻家讨要一碗米,然后再配上蚕豆、蒜苗、香菇、咸肉、竹笋等,将米和食材放在大锅里烧煮,这就是“立夏饭”。后来每逢立夏,在部分地区家家户户都会做上一锅“立夏饭”,算是立夏的一种食俗,传统的立夏饭会选用赤豆、绿豆、黄豆、黑豆和青豆,这五种颜色的豆子和大米混在一起上锅蒸熟后食用。立夏饭也被称为“五色饭”,越来越多的人们会用雷笋、豌豆、蚕豆、胡萝卜、腊肉或腊肠等食材来代替四种颜色的豆子做立夏饭,营养丰富,咸香美味。

当然,各地的立夏饭食材多有不同,但基本都是5种食材5种色彩,其营养丰富,吃起来美味可口。煮完立夏饭后,孩子们会分给送米的邻家,每家一小碗,其乐融融。

民间认为,立夏饭和五行相对应,可让人体自然平衡,可很好的养生。当然,它也有五谷丰登的期待。

5、吃乌米饭

江浙、两湖、赣皖一带有吃乌米饭的习俗,直至今日依旧有该传统。乌米饭是以糯米为原料,再配上南烛叶的汁液,按照比例和糯米放在一起浸泡6小时。

等待糯米全部染成乌黑色时,就可进行蒸煮20分钟左右。乌米饭看上去油亮清香,让人看了后大有食欲。民间认为,立夏吃了乌米饭后,就能远离虫蚊叮咬,其身体也会健康。

6、忌坐门槛

民间有“冬不坐石,夏不坐木”的说法,古人认为立夏时雨水增多,湿气加重,木头会吸收湿气,进而如果人们坐在门槛上,湿气会趁机侵入体内,对人体带来困扰,夏季容易疲倦多病,因而有忌坐门槛的说法。

此外,立夏还有尝新等节日活动。如苏州有“立夏见三新”之谚,三新为樱桃、青梅、麦子,用以祭祖。在常熟,尝新的食物更为丰盛,有“九荤十三素”之说,九荤为鲫、咸蛋、螺鰤、熄(即放在微火上煨熟;一种烹调方法,用多种香料加工而成为熄鸡)鸡、腌鲜、卤虾、樱桃肉;十三素包括樱桃、梅子、麦蚕(新麦揉成细条煮熟)、笋、蚕豆、矛针、豌豆、黄瓜、莴笋、草头、萝卜、玫瑰、松花。在南通,则吃煮鸡、鸭蛋。

18599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