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4年立秋具体是几月几日
2024年8月7日08点09分01秒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立秋的到来,意味着夏日的炎热逐渐消退,秋天即将来临。
2024年立秋具体是几月几日
2024年立秋时间是8月7号08:09分,也就是农历的七月初四,这个时间立秋,已经到了农历的七月,属于晚立秋。如果是农历的六月立秋为早立秋。农村的俗语,早立秋,冷嗖嗖,晚立秋,热死牛。所以,2024年为晚立秋的。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
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立秋之日,皇帝会率领文武百官到西郊祭祀迎秋,并下令武将开始操练士兵,以保家卫国。另外,不论朝廷还是民间,在立秋收成之后,会挑选一个黄道吉日,一方面祭拜感谢上苍与祖先的庇佑,另一方面则尝试新收成的米谷,以庆祝。
立秋的定义
立秋,是农历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通常在公历8月7日至9日之间交节,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它不仅是秋季的第一个节气,也是自然界阳气渐收、阴气渐长的转折点。
立秋的气候特点
"立秋"到了,但并不是秋天的气候已经到来了。划分气候季节要根据"候平均温度",即当地连续5日的平均温度在22℃以下,才算真正秋天的时节。中国地域辽阔,虽各地气候有差别,但此时大部分地区仍未进入秋天气候,况且每年大热三伏天的末伏还在立秋后第3日。尤其是中国南方此节气内还是夏暑之时,同时由于台风雨季节渐去了,气温更酷热,因而中国医学对从立秋起至秋分前这段日子称之为"长夏"。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秋风送爽,秦淮一带秋天从9月中旬开始,10月初秋风吹至浙江丽水、江西南昌、湖南衡阳一线,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才到达雷州半岛,而当秋的脚步到达"天涯海角"的海南崖县时已快到新年元旦了。
立秋节气吃什么好
立秋后,天气逐渐转凉,变得干燥,人体内的阳气通常也由盛转弱,肠胃机能较容易紊乱,进而容易发生肠胃疾病。因此秋天养生的重点是润燥、养肺以及健脾胃,在饮食上可以选择润燥安神、补肺养血和健脾和胃的食物。
1、润燥安神:通常在立秋以后可以适当吃百合、银耳,具有补肺、清心安神、消除疲劳的功效。还可以吃梨、甘蔗、木耳、芝麻、糯米、蜂蜜、花生等,都可以起到滋阴、润肺的作用;
2、补肺养血:莲藕性温,有收缩血管的功能,多吃可以补肺养血。杏仁有独特的止咳、润肺、平喘的作用,对秋天出现的咳嗽症状有较好的疗效。另外南瓜、红枣、核桃等,都可起到滋阴、润肺、养血的作用;
3、健脾和胃:立秋后适当吃羊肉也可以起到温补气血、益气健脾的作用,但不可过量食用,以免减少胃肠道负担。对于中老年脾胃较弱的人,立秋后早餐可以选择喝粥,例如山楂小米粥,小米具有和中益肾、除热、解毒的功效,可辅助治疗反胃呕吐、脾胃虚弱等症。糯米可补中益气、健脾止泻,特别适合脾肺虚寒者食用。还可以吃山药,具有补脾养胃、生津益肺等功效,能促进消化与吸收,适用范围较广。
立秋后不建议吃过多的瓜果,同时也要注意少吃冰镇水果,以及辛辣刺激、油炸、膨化食品等,以免导致肠胃不适的情况发生。此外,患有某些疾病不宜食用上述食物,比如糖尿病患者,需要遵循低盐、低脂、糖尿病饮食的原则。
立秋节气有哪些习俗
1、贴秋膘
民间流行在立秋这天以悬秤称人,将体重与立夏时对比。因为人到夏天,本就没有什么胃口,饭食清淡简单,两三个月下来,通常就会出现麻烦:体重大都要减少一些。秋风一起,胃口大开,想吃点好的,增加一点营养,补偿夏天的损失,补的办法就是“贴秋膘”:在立秋这天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
2、啃秋
“啃秋”在有些地方也称为“咬秋”。天津讲究在立秋这天吃西瓜或香瓜,称“咬秋”,寓意炎炎夏日酷热难熬,时逢立秋,将其咬住。要是用现在的流行语来说,就叫hold住了。江苏等地也在立秋这天吃西瓜以“咬秋”,据说可以不生秋痱子。
在浙江等地,立秋日取西瓜和烧酒同食的生活习惯,民间认为可以防疟疾。城里人在立秋当日买个西瓜回家,全家围着啃,就是啃秋了。而乡下人的啃秋则豪放得多。他们在瓜棚里,在树荫下,三五成群,席地而坐,抱着红瓤西瓜啃,抱着绿瓤香瓜啃,抱着白生生的山芋啃,抱着金黄黄的玉米棒子啃。心情舒畅的啃秋行为,所抒发的实际上是一种丰收的喜悦。
3、秋社
秋社原是秋季祭祀土地神的日子,始于汉代,后世将秋社定在立秋后第五个戊日。此时收获目标已完成,官府与民间皆于此日祭神答谢。宋时秋社有食糕、饮酒、妇女归宁之俗。唐韩偓《不见》诗:“此身愿作君家燕,秋社归时也不归。”在一些地方,至今仍流传有“做社”、“敬社神”、“煮社粥”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