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24节气 > 立秋 >

立秋过后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

时间: 倩愉0 分享

虽说是立秋,还但是有夏天的炎热在,夏伏的暑气在立秋后并未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热,立秋因此又称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立秋过后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立秋过后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

立秋过后生活起居的注意事项

一、预防燥热,补充水分

立秋过后,天气渐凉,空气中的水分慢慢减少,人们会感觉到口、鼻、眼睛、皮肤等部位的干燥感,这就是中医上说的“秋燥”,很多与干燥有关的疾病比如鼻燥、唇干、咽痛等秋燥症也会随之出现,因此这个时节要注意补充水分。

二、早睡早起,运动不可少

早睡早起依然是养生的基础。早睡,有利于顺应阴精的收藏,可以养气;早起,有利于顺应阳气的舒长,使肺气得以舒展。养成早睡早起的习惯,使身体得到必要的休息,保持精力充沛。

三、注意饮食习惯

“春生夏长秋收冬藏”,人的生活习惯也应顺其自然,秋季养生以“养收”为原则。入秋之后,夏季的炎热慢慢退去,天气渐渐凉爽,热天那种食之无味的感觉也将远去,人体消耗逐渐减少,食欲开始增加。因此可根据秋季的特点来科学地摄取营养、调整饮食,以补充夏季的消耗。

四、吃一些水果补充能量

立秋吃香蕉能有效防秋燥。中医认为,香蕉味甘性寒,药用价值非常高,能促进肠胃蠕动,并能清热润肺、止烦渴、解酒毒。因此,燥热人士或者是在干燥的秋季里,都适合食用香蕉。

秋季吃梨是最好的选择。梨肉香甜可口、饱满多汁,具有清热解毒、润肺生津、化痰止咳等功效,润燥效果非常好。而且它可以生食、榨汁,也可以炖煮或者熬膏。

葡萄的铁和糖含量十分丰富,是儿童、妇女、体弱贫血者的滋补佳品。此外,葡萄还能生津液、补肝肾、利小便、滋阴除烦,对治疗烦热口渴效果显着。

立秋时节的习俗

1、立秋节

在立秋节气每年都有立秋节,也称七月节,时间在公历每年8月7日或8日开始。历史较为悠久,农村在立秋这天的白天或夜晚,有预卜天气凉热的活动。还有以西瓜、四季豆尝新、奠祖的风俗。

2、秋忙会

秋忙会一般在农历七八月份举行,是为了迎接秋忙而做准备的经营贸易大会。有与庙会活动结合起来举办的,也有单一为了秋忙而举办的贸易大会。其目的是为了交流生产工具,变卖牲口,交换粮食以及生活用品等。

3、食秋桃

浙江杭州一带有立秋日食秋桃的习俗。每人一个,桃子吃完要把桃核留藏起来。等到除夕,不为人知地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4、贴秋膘

因为多数人过夏天体重要减少一点。以往人们对健康的评判,往往以胖瘦做标准,瘦了当然要“补”。等立秋到秋风起,胃口大开时,就要吃各种各样的肉,炖肉烤肉红烧肉等等,“以肉贴膘”,来多储存脂肪抵御冬天的寒冷。

立秋有什么讲究

1、立秋有什么讲究之宜祛暑滋阴

立秋之后,昼夜温差加大,在饮食上应坚持祛暑清热,多食用一些滋阴润肺的食物。医学专家认为,秋季燥气上升,易伤津液,因此,在饮食上应以滋阴润肺为宜,可适当食用芝麻、糯米、粳米、蜂蜜、枇杷、菠萝、乳品等柔润食物,以益胃生津。另外,多吃豆类等食物,少吃油腻厚味之物。

2、立秋有什么讲究之调理脾胃

实际上立秋后很长一段时间,气温还是较高的,空气湿度也较大。再经过苦夏的煎熬,很多人脾胃往往很虚,在这样的气候条件下,调理脾胃应该侧重于清热、利湿、健脾,以使体内的湿热之邪从小便排出,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

脾虚的人常常食欲不振、肢体倦怠、面色萎黄,秋天不妨适度吃点健康和胃的食物,以促进脾胃功能的恢复,如芡实、山药等。经过一个夏天后,人们的身体消耗很大,特别是一些老年人,大多脾胃虚寒。因此,在选择食物时,不宜过于寒凉,如西瓜、梨、黄瓜等,要少吃。

3、立秋有什么讲究之心理调适

立秋了,意味着秋天的开始。立秋后虽然闷热的暑气依然存在,但人们一早一晚的感觉好多了。尤其是昨晚的一场细雨更是给人们带来了秋的凉意,俗话说“一场秋雨一场寒”。的确昼夜温差的展开,会使人体新陈代谢和生理机能都受到抑制,导致机体功能紊乱,进而使情绪低落,注意力难以集中,甚至还会出现心里烦躁、多梦、失眠等一系列症状,即人们通常所说的“低温抑郁症”。

立秋一般是在几月

答:立秋是中国传统二十四节气当中的七月节令,因此中国立秋一般是在农历七月期间到来,公历日期则介于每年8月7—9日之间。

立秋,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13个节气,也是秋天的第一个节气,标志着孟秋时节的正式开始,秋天从这一天起开始,气温由最热逐渐下降。

立秋是古时“四时八节”之一,交立秋的那一天,正是农历的七月,也即古人所说的“申月”。立秋时节,民间有祭祀土地神,庆祝丰收的习俗。

立秋为什么还是这么热

立秋是一个重要的时空分界点。此时,太阳到达黄经135度,北斗星指向西南方。中国人说,“立秋一日,水冷三分”。但对很多人来说,如果他们不是敏感的作家,不是时刻关心农事的农民,那么,立秋在身体感受上的变化并不大。

夏伏的暑气在立秋后并未马上消失,“秋老虎”的余威甚于夏热,立秋因此又称交秋,只是交代了秋天的来临。对中国的很多地区来说,节气上的“立秋”并不代表本地真正入秋。气象学家认为,只有“连续五天日均气温低于22℃”的地区方可断为入秋。

从这个标准看,中国相当多的地区正式入秋的时间要晚于立秋一两个月,而每年的大热三伏天的末伏也在立秋之后。中国南方的节气还是夏暑之气象,台风季节,天气酷热,中医因此把从立秋起的日子称为“长夏”。

1860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