传统立秋意味着什么
立秋表示暑去凉来,秋天开始之意,是一个反映季节的节气,也是开始明明凉爽的开端,这里给大家分享一些关于传统立秋意味着什么,供大家参考。
立秋意味着什么
每年8月7日或8日视太阳到达黄经135°时为立秋。立秋的“立”是开始的意思,“秋”是指庄稼成熟的时期。
据《月令七十二候集解》:“秋,揪也,物于此而揪敛也”。立秋不仅预示着炎热的夏天即将过去,秋天即将来临。也表示草木开始结果孕子,收获季节到了。此时我国中部地区早稻收割,晚稻移栽,大秋作物进入重要生长发育时期。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据记载,宋时立秋这天宫内要把栽在盆里的梧桐移入殿内,等到“立秋”时辰一到,太史官便高声奏道:“秋来了。”奏毕,梧桐应声落下一两片叶子,以寓报秋之意。
古代分立秋为三候:“初侯凉风至”,立秋后,我国许多地区开始刮偏北风,偏南风逐渐减少。小北风给人们带来了丝丝凉意。“二侯白露降”,由于白天日照仍很强烈,夜晚的凉风刮来形成一定的昼夜温差,空气中的水蒸气清晨室外植物上凝结成了一颗颗晶莹的露珠。“三侯寒蝉鸣”,这时候的蝉,食物充足,温度适宜,在微风吹动的树枝上得意地鸣叫着,好像告诉人们炎热的夏天过去了。一候为5天,立秋15天,逐渐变凉。变凉是气候趋势,根据立秋三候的描述,或许处在气候偏冷周期时,就有这种情况。
立秋节气预示着炎热的夏季即将过去,秋天就要来临。当立秋到来时,我国很多地方仍然处在炎热的夏季之中。立秋后虽然一时暑气难消,还有"秋老虎"的余威,但天气总的趋势是天气逐渐凉爽。气温的早晚温差逐渐明显,往往是白天很热,而夜晚却比较凉爽。当然,由于全国各地气候不同,秋季真正开始时间也不一致。
在现实中,秋季开始的划分有几种:在二十四节气中以四立中的立秋为秋季的开始;在天文学上根据地球绕太阳的公转轨道把“秋分”作为秋季的开始;在气候统计上,因一般以1月为最冷月,7月为最热月,故3~5月为春季,6~8月为夏季,9~11月为秋季的开始;在日平均气温上,把连续5天,每日日平均气温在≤22℃~≥10℃时,首日作为秋季开始的日期。
由于我国各地的地理位置的南北差异、地表以及海拔高度的差异太大,不可能都在立秋这一天同时进入秋天。
秋来最早的黑龙江和新疆北部地区也要到8月中旬入秋,一般年份里,9月上半月华北(首都北京9月初)开始天高云淡;西南北部、秦淮地区在9月中旬方感秋风送爽;10月初秋风吹至江南;10月下半月,岭南炎暑顿消;11月上中旬,秋的信息来到达雷州半岛、海南岛北部;而当秋天的脚步到达海南省三亚市的“天涯海角”时,己经快到元旦了。
立秋日对农民朋友显得尤为重要,有农谚说:“雷打秋,冬半收”,“立秋晴一日,农夫不用力”。这是说立秋日如果听到雷声,冬季时农作物就会歉收;如果立秋日天气晴朗,必定可以风调雨顺的过日子,农事不会有旱涝之忧,可以坐等丰收。此外,还有“七月秋样样收,六月秋样样丢”,“秋前北风秋后雨;秋后北风干河底”的说法。也就是说,农历七月立秋,五谷可望丰收,如果立秋日在农历六月,则五谷不熟还必致歉收;立秋前刮起北风,立秋后必会下雨,如果立秋后刮北风,则本年冬天可能会发生干旱。
在我国封建社会时期,还有立秋迎秋之俗,每到此日,封建帝王们都亲率文武百官到城郊设坛迎秋。此时也是军士们开始勤操战技,准备作战的季节。由此可见立秋日为何种天气是如此的重要。
立秋怎么养生
1润肺
立秋之后,气温早晚变化会比较大,并且气候会变得比较的干燥,而肺部与秋季是相适应的,因此在这样的时间段中,大家一定要注意润肺,这样才能够给让肺气旺盛,从而增强体质,避免疾病的产生。
那么大家在立秋之后,究竟应该如何润肺比较的好呢?小编告诉大家,润肺先补水。每日应该注意对水分的摄入,这样才能够让体内的水液循环变得顺畅,从而有充足的水分去滋养自己的肺部。
除了这点之外,大家还可以做一些润肺的汤汁来保养身体,比如说银耳汤,不仅能够给身体提供比较充足的营养成分,而且还能够有效的帮助你们达到保养肺部的功效。
在早上起床之后,先不要急着去洗漱,你们可以先去阳台上,打开窗户,然后大口的呼吸新鲜的空气,把存在于肺部的废气代谢出现,这样不仅有利于身体的健康,而且还有清肺的功效,因此大家在日常的生活中可以试一试这个方法。
2养肝
人体的各个脏器都是相同的,如果你在平时不注意保养肺部,那么就会让肺气过量,从而影响到肝的正常运行,这样就会导致一些人神情倦怠,易动怒,因此在立秋后注意养肝也是大家需要重视的点。
而养肝可以从两个方面来入手,第一种就是饮食,第二种就是按摩。在饮食上,大家可以吃点能够降肝火的食物比如说梨,它能够分散过多的肝气,并且它所含有的微量元素以及水分能够有保肝的功效,特别是对于那些患有肝炎以及肝硬化的人群来说,你们在立秋之后更加需要多吃点它,有辅助治疗疾病的功效。
除此之外,大家在平时还可以通过按摩太冲穴的方式来帮助自己保护肝脏,因为它是肝经的原穴,能够把过多的肝气分散,从而保养肝脏。
这个穴位非常的好找,它位于大脚趾与二脚趾的中间向上的位置,大家在取穴的时候,可以用手慢慢的向上触摸,直到你感觉有脉搏跳动的时候,这就是我们需要寻找的太冲穴了,每天按摩两次,早晚一次,每次以按压的方式按摩三分钟这样就可以了。
3调节脾胃
立秋后,大家先不要急着去添秋膘。而是要先把自己的脾胃调节得当,这主要就是因为大家在夏季的时候经常会吃一些清心降火的食物,而在秋季而需要温养,因此,慢慢的把自己的脾胃慢慢调节过来,这样才能够让身体更好的适应变化,从而避免不适症状的出现。
首先就是大家铺在床上的凉席可以选择拿下来了,要不然在夜里温度会比较低,这样就会让寒气进入到体内从而损伤脾胃,如果你是一个体质比较热的人,要是立刻拿掉凉你会不适应,那么在这样的情况下,小编建议你们在床上铺草席,这种席子的寒气不重,而且还能够有吸潮的功效,在立秋后的一段时间铺它,就不会对身体产生伤害,等气温再变得有些冷的时候,你把草席拿掉就可以了。
在饮食上你们要适量的吃些能够健脾胃的食物,比如说薏米、冬瓜等,对于调节脾胃而言,好处还是比较多的。
4其他注意事项
立秋之后,早晚气温变化会比较大,因此你们在这样的时间段中,一定要学会适量的增减衣物,你们可以在身边准备一件长外套,在感觉比较冷的时候就穿上去,这样就不会导致寒气进入体内,从而感冒。
第二点就是你们在日常要适量的做一些运动,比如说散步、仰卧起坐等,以此来增强体质提高身体的免疫力,从而应对秋季变化比较大的气温,但是要切记晚上不要在室外做一些运动量比较大的运动,因为大量的汗水会吸附在衣物上,而秋季晚上的气温比较低,容易着凉。
以上这些就是给大家介绍的,关于立秋之后,大家应该怎么保养身体,这样才能够顺应时节的变化,从而避免一些疾病的出现。其实最为关键的一点就是,大家在日常要有养生的意识,这样你才会更加呵护自己的身体。
立秋应该吃什么
我国古代将立秋分为三候:“一候凉风至;二候白露生;三候寒蝉鸣。”此时的风已不同于暑天中的热风;接着,大地上早晨会有雾气产生。
古人把立秋当作夏秋之交的重要时刻,一直很重视这个节气。因为古代农耕文明,立秋到了家家户户要早稻收割,晚稻移栽。所以百姓也是尤为重视立秋节气的,这一天都会有一些地方特色的食俗。那么立秋吃什么传统食物?
吃茄子
立秋吃茄子的民俗出自明朝的一个传说。传说明朝大将徐达打下元大都北平府之后,大将常遇春手下有个兵,偷了农民的一个香瓜。常遇春治兵非常严格,要把偷瓜的那个兵处以死刑。这时,农民出来了,说元大都有习俗,立秋拾瓜不算偷。常玉春听到这话,就赦免了那个兵。没料到,一说立秋拾瓜者无罪,其他士兵都开始抢瓜。为了犒劳士兵,常遇春找到了贴秋膘的替代品——蔬菜之中唯一有肉感和肉味的茄子。于是,立秋吃茄子的民俗也就流传了下来。
杭州吃西瓜
江南一带还有立秋日吃西瓜的习俗。过去在杭州一带流行食秋桃。立秋时大人孩子都要吃秋桃,每人一个,吃完把核留起来。等到除夕这天,把桃核丢进火炉中烧成灰烬,人们认为这样就可以免除一年的瘟疫。
北京“贴秋膘”吃肉
每年立秋,按照老北京的习俗要吃肉食,即“贴秋膘”。京城一些老字号肉食柜台前,选购肉食制品的顾客就会排起了长队。一旦立秋,虽仍然很热,而人们的身上再无湿粘不适之感,毕竟凉爽的秋天快要到了。于是就开始萌发了要做点好吃的想法,以补偿入夏以来的亏空,吃什么呢?最解馋的是炖肉!用吃炖肉的办法把夏天身上掉的膘重新补回来,所以叫“贴秋膘”。
山东吃“渣”
山东莱西地区则流行立秋吃“渣”,就是一种用豆沫和青菜做成的小豆腐,并有“吃了立秋的渣,大人孩子不呕也不拉”的俗语。这么多食俗大都为防痢疾,足见我国劳动人们对秋季腹泻的防范意识。
天津流行“咬秋”
立秋除了“贴秋膘”,天津等地还流行“咬秋”。人们相信立秋时吃瓜可免除冬天和来春的腹泻。清朝张焘的《津门杂记·岁时风俗》中就有这样的记载:“立秋之时食瓜,曰咬秋,可免腹泻。”清时人们在立秋前一天把瓜、蒸茄脯、香糯汤等放在院子里晾一晚,于立秋当日吃下,为的是清除暑气、避免痢疾。
四川喝“秋水”
四川东、西部还流行喝“立秋水”,即在立秋正刻,全家老小各饮一杯,据说可消除积暑,秋来不闹肚子。
台湾吃龙眼肉
《台湾通史·风俗志》中记载,台湾旧时“立秋之前一日,有司豫塑春牛,置于东郊之外,至日往迓,谓之迎春。男女盛服观,衣香扇影,杂喧满道。春牛过处,儿童争摸其耳,或鞭其身,谓可得福。迎春如在岁首,尤形闹热,宛然太平景象也。”立秋时是台湾周围海域的立翅旗鱼、小串、乌贼、鰆、虾的产期,也是台湾龙眼的盛产期。人们相信吃了龙眼肉,子孙会做大官,而且龙眼又称为“福圆”,所以有俗谚:食福圆生子生孙中状元。
南京“啃秋”
本周日就将迎来立秋节气,立秋是夏至后第三个节点。在老南京立秋节气上,有着“啃秋”的习俗,还有一些非常有趣的说法,比如“秋后十八盆”,表示立秋后还有长时间的炎热;另外,关于立秋还有公秋和母秋之分,更有“公秋凉爽母秋热”的说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