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2惊蛰节气的由来传说
惊蛰的意思是天气回暖,春雷始鸣,惊醒蛰伏于地下越冬的蛇虫鼠蚁。惊蛰是耕种的好时节,我国各地随着气温回升,日照增加,由南向北渐次进入春耕时节。下面小编为大家整理了2022惊蛰节气的由来传说,希望大家喜欢!
惊蛰的由来
惊蛰,是二十四节气之一,“蛰”就是“藏”的意思,冬天到了,很多动物躲起来冬眠,叫入蛰;到了第二年大地回春时再钻出来,叫做出蛰。大地回春,雷声渐多,旧时人们认为动物之所以可能从蛰伏中醒来,是由于由雷声惊醒的,因而,就有了惊蛰的说法。
《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二月节,万物出乎震,震为雷,故曰惊蛰。是蛰虫惊而出走矣。”但晋代诗人陶渊明有诗曰:“促春遘时雨,始雷发东隅,众蛰各潜骇,草木纵横舒。”实际上,昆虫是听不到雷声的,大地回春,天气变暖才是使它们结束冬眠,“惊而出走”的原因。
关于惊蛰的传说
青蛙、蛇、蚯蚓等许多动物,一到冬天,便进入冬眠状态,这便是“入蛰” 到了转年农历二月前后,天气回暖,一些昆虫陆续结束冬眠状态,开始出来活动,似乎是被高照的春阳或震耳的春雷从睡梦中惊醒了一般,因此这个节令名曰“惊蛰”。传说中的龙是在蛇、蚯蚓等的基础上我们的祖先想像加工出来的。因而人们又管蛇叫“小龙”。二月二日前后,蛇、蚯蚓等结束冬眠、开始活动,故曰“二月二,龙抬头”。
那么,为什么不“二月一”或“二月三”呢?专家解释说,这是和我们民俗中喜欢双数有关,如五月五吃粽子、七月七鹊桥会。二月二正为双数,因此人们取名为二月二龙抬头。至于抬头的为何是龙,又为何只与“二月二”有关,说法和故事就多了。民间认为,龙系吉祥之物,主管云雨,而“二月二”则是龙欲升天开始活动的日子。“二月二,龙抬头;大仓满,小仓流。”龙抬头,意味着风调雨顺、五谷丰登。
很久以前陕西关中地区大旱,田干地裂,连续几年连个雨点也没有落下,人们眼睁睁地希望老天爷下雨。住在临潼骊山马额塬小山村的一个叫水生的青年人,决心为民寻水。当他知道玉皇大帝已经命东海龙王的孙子去播雨,但这条小龙却窜入龙河,将播雨一事忘记了时,非常着急。因此他历尽千辛万苦,在龙河附近获取降龙木,搅混了龙河水,制伏了小龙,促使小龙出水抬头。刹那间,乌云密布,雷电交加,倾盆大雨哗啦哗啦下个不停。所有乡民全都感谢水生为民除掉了旱魔。
为了纪念这“龙抬头”的日子,人们共同约定每年二月初二那天要焚香祭祀龙神,祈求龙按时抬头降雨;与此同时还规定这一天女子一定要停止手中的针线活,以免刺伤龙的眼睛,天亮以前不可以到江河挑水,避免碰伤龙神。清代《燕京岁时记》中说:“二月二日……今人叫做龙抬头。是日食饼者谓之龙鳞饼,吃面者谓之龙须面。闺中停止针线,恐伤龙眼也”由此可见这种民俗源远流长。
惊蛰节气的重要意义
进入3月,有“惊蛰”、“春分”两个节气,而惊蛰这个节气在农忙上则有着相当重要的意义。我国劳动人民自古很重视惊蛰节气,把它视为春耕开始的日子。唐诗有云:“微雨众卉新,一雷惊蛰始。田家几日闲,耕种从此起。”华北冬小麦开始返青生长,土壤仍冻融交替,及时耙地是减少水分蒸发的重要措施。“惊蛰不耙地,好比蒸馍走了气”,这是当地人民防旱保墒的宝贵经验。
惊蛰时节的农事农俗
到了惊蛰,中国大部地区进入春耕大忙季节。真是:季节不等人,一刻值千金。大部分地区惊蛰节气平均气温一般为12℃至14℃,较雨水节气升高3℃以上,是全年气温回升最快的节气。日照时数也有比较明显的增加。但是因为冷暖空气交替,天气不稳定,气温波动甚大。
华南东南部的江河谷地区,多数年份惊蛰期间气温稳定在12℃以上,有利于水稻和玉米播种,其余地区则常有连续3天以上日平均气温在12℃以下的低温天气出现,不可盲目早播。惊蛰虽然气温升高迅速,但是雨量增多却有限。
华南中部和西北部惊蛰期间降雨总量仅10毫米左右,继常年冬干之后,春旱常常开始露头。这时小麦孕穗、油菜开花都处于需水较多的时期,对水分要求敏感,春旱往往成为影响小春产量的重要因素。植树造林也应该考虑这个气候特点,栽后要勤于浇灌,努力提高树苗成活率。
2022惊蛰节气的由来传说相关文章:
2022惊蛰节气的由来传说
上一篇:2022惊蛰的由来简短
下一篇:2022惊蛰三候是什么意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