端午节农历是几月几日
端午节农历是几月几日_每年的端午节农历是几月几号
端午节最初是夏季驱离瘟神和祭龙的的节日,后来人们将端午节作为纪念屈原的节日,也有纪念伍子胥、曹娥以及介子推等说法。那么,端午节农历是几月几日呢?
端午节农历是几月几日
传统端午节是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是中国传统的重要节日。端午节的风俗有:赛龙舟、祭龙、采草药、挂艾草、打午时水、洗草药水、拜神祭祖、浸龙舟水、吃龙舟饭、吃粽子、放纸龙、放纸鸢、拴五色丝线、佩香囊等等。
端午节的起源
端午节是我国的传统节日之一,在每年的农历五月初五,端午节的由来已经可以追溯到上古时期,人们对苍龙七宿的祭祀,而星象文化的起源也已经不可考究,也是有很多年的历史。端午节的形成不只是纪念中国古代人物那么简单,这是好多年的演变,才逐渐形成了相关的文化习俗,而端午一词最早是出现在近代,但是这个习俗却早已存在,可能以前不是端午的名字,但早已有了端午节。
端午节纪念的那些历史人物基本上都是后人拉上去的,最早的端午起源也和其他的古老节日差不多,都是来源于古代的祭祀活动,端午节纪念的人物当中,最多的那一位应该是屈原,而在屈原之前早就有了端午节的相关习俗,而且关于人物起源的说法有很多,除了纪念屈原以外,还有纪念伍子胥、介子推等等。
端午节习俗有哪些
1、端午节习俗:赛龙舟
赛龙舟,是端午节的主要习俗。相传起源于古时楚国人因舍不得贤臣屈原投江死去,许多人划船追赶拯救。他们争先恐后,追至洞庭湖时不见踪迹。之后每年五月五日划龙舟以纪念之。借划龙舟驱散江中之鱼,以免鱼吃掉屈原的身体。竞渡之习,盛行于吴、越、楚。
其实,“龙舟竞渡”早在战国时代就有了。在急鼓声中划刻成龙形的独木舟,做竞渡游戏,以娱神与乐人,是祭仪中半宗教性、半娱乐性的节目。后来,赛龙舟除纪念屈原之外,在各地人们还付予了不同的寓意。
2、端午节习俗:佩香囊
端午节小孩佩香囊,传说有避邪驱瘟之意,实际是用于襟头点缀装饰。香囊内有朱砂、雄黄、香药,外包以丝布,清香四溢,再以五色丝线弦扣成索,作各种不同形状,结成一串,形形色色,玲珑可爱。
3、端午节习俗:写符念咒
古人认为,五月五日为恶月、恶日,因此端午节这天一定要在室内挂避邪驱鬼的符咒。而且挂驱鬼符还有一些严格的仪式,例如说必须在端午日出或正午时书写,书写材料用生朱,砚内、书写人口中必须放上硝石等等。
4、端午节习俗:端午吃粽子
端午吃粽子是我国的传统习俗,不过在郴州苏仙区坳上古村有着特别的吃乌米粽的习俗。坳上乌米粽属当地独创具有食疗效果的美味佳肴,是由山上野外的乌饭树叶、择子柴叶、金刚刺嫩头、枫香树嫩叶等十余种能食用的树叶将其洗净捣碎,过滤挤汁,再浸泡在糯米中,里面放有叉烧、咸蛋黄等馅,清蒸出来,香味四溢,不油腻,还具有健胃消食,祛风除湿,清凉解毒之功效。
5、端午节习俗:插艾条
俗话说:“清明插柳,端午插艾”。这里的“艾”是指艾蒿,它的茎叶有挥发性精油,独特的香味可以驱蚊避虫。端午节自古以来也是祛病防疫的节气,因为正值夏至,寒暑相交,家家都会在这一天打扫门庭,将艾条插在门上,杀菌消毒。
6、端午节习俗:拴五色线
中国古代一直以红、黄、白、青、黑五色为吉祥色。每年端午节清晨,大人起床后第一件事便是在孩子手腕、脚腕、脖子上拴五色线。传说五色线不能随便丢弃,只能在夏季第一场大雨或第一次洗澡时扔到河里,意味着让河水将疾病冲走。据说,戴五色线的孩子可以避开蛇蝎类毒虫的伤害,常保安康。
端午节的意义
端午节作为一种中国的传统文化,本身就有流传下去的意义,而且像这种纪念类的节日都是为了学习中国古代先贤们的精神,学习他们高尚的品德,学习他们的行为,让后人铭记那些在中华文明当中出现过的亮眼色彩。
纪念屈原
端午节人物起源说法当中最多的就是纪念屈原,屈原是战国时期楚国人是春秋时期楚怀王的大臣。虽然提倡改革,但是遭到了贵族的反对,也被楚王妃子陷害被赶出了都城流放到边疆。在流放的过程中,他写下了离骚,天问九歌的诗篇,后来楚国被秦军攻破,屈原非常无奈写下绝笔,投江自尽,以身殉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