冬至时节为何吃饺子
冬至时节为何吃饺子原因
冬至其实是一个可以庆贺的吉日,《汉书》中说:“冬至阳气起,君道长,故贺。”过了冬至,白昼一天比一天长,太阳回升,是一个太阳直射点往返循环的开始,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冬至时节为何吃饺子,希望对您有所帮助!
冬至时节为何吃饺子
每年农历冬至的这天,不论贫穷还是富贵,饺子是必不可少的节日饭。古语有云云:“十月一,冬至到,家家户户吃水饺。”这种流传至今的习俗,是因纪念“医圣”张仲景冬至舍药留下的。
张仲景是南阳稂东人,他写了一本书《伤寒杂病论》,集医家之大成,被历代医者奉为经典。张仲景有名言:“进则救世,退则救民;不能为良相,亦当为良医。”东汉时他曾经担任长沙的太守,访病施药,大堂行医。
后然毅然决然的选择辞官回乡,为乡邻治病.其返乡的时候,正是冬季。他看到白河两岸乡亲面黄肌瘦,饥寒交迫,不少人的耳朵都快要冻烂了。于是让其弟子在南阳东关搭起医棚,支起大锅,在冬至那天舍“祛寒娇耳汤”医治百姓的冻疮。
他把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在锅里一起熬煮,然后把羊肉、药物捞出来都切碎,用面包成耳朵样的“娇耳”,煮熟以后,分给来求药的人每人两只“娇耳”,和一大碗肉汤。人们吃了“娇耳”,喝了“祛寒汤”,浑身就变得暖和起来,两耳发热,冻伤的耳朵都治好了。后人学着“娇耳”的样子,包成食物,也叫“饺子”或者是“扁食”。
冬至吃饺子,是不忘“医圣”张仲景“祛寒娇耳汤”的恩情。至今南阳仍有“冬至不端饺子碗,冻掉耳朵没人管”的民谣。
冬至的由来
周朝成立以后,周公要找全国的中心,以便于建宗庙、举动祭祀活动等。他派专家拿了一根八尺的杆子,叫土圭,想当于现在的测量仪器,插在地上,根据影子的长短测出全国的中心。
他们把影子最长的这一天,定为冬至,所以冬至是第一个定下来的节气。最短的这一天定为夏至,这是第二个定下来的节气。
冬至的传说
一、过去老北京有“冬至馄饨夏至面”的说法。相传汉朝时,北方匈奴经常骚扰边疆,百姓不得安宁。当时匈奴部落中有浑氏和屯氏两个首领,十分凶残。百姓对其恨之入骨,于是用肉馅包成角儿取“浑”与“屯”之音,呼作“馄饨”。恨以食之,并求平息战乱,能过上太平日子。因最初制成馄饨是在冬至这一天,在冬至这天家家户户吃馄饨。
吃“捏冻耳朵”是冬至河南人吃饺子的俗称。缘何有这种食俗呢?相传南阳医圣张仲景曾在长沙为官,他告老还乡那时适是大雪纷飞的冬天,寒风刺骨。
他看见南阳白河两岸的乡亲衣不遮体,有不少人的耳朵被冻烂了,心里非常难过,就叫其弟子在南阳关东搭起医棚,用羊肉、辣椒和一些驱寒药材放置锅里煮熟,捞出来剁碎,用面皮包成像耳朵的样子,再放下锅里煮熟,做成一种叫“驱寒矫耳汤”的药物施舍给百姓吃。
服食后,乡亲们的耳朵都治好了。后来,每逢冬至人们便模仿做着吃,是故形成“捏冻耳朵”此种习俗。以后人们称它为“饺子,也有的称它为”扁食“和”烫面饺“,人们还纷纷传说吃了冬至的饺子不冻人。
二、冬至吃狗肉的习俗据说是从汉代开始的。相传,汉高祖刘邦在冬至这一天吃了樊哙煮的狗肉,觉得味道特别鲜美,赞不绝口。从此在民间形成了冬至吃狗肉的习俗。现在的人们纷纷在冬至这一天,吃狗肉、羊肉以及各种滋补食品,以求来年有一个好兆头。
三、在江南水乡,有冬至之夜全家欢聚一堂共吃赤豆糯米饭的习俗。相传,有一位叫共工氏的人,他的儿子不成才,作恶多端,死于冬至这一天,死后变成疫鬼。但是,这个疫鬼最怕赤豆,于是,人们就在冬至这一天煮吃赤豆饭,用以驱避疫鬼,防灾祛病。
冬至的含义
冬至表示冬天的极致。“至”意为极、最。意思就是从冬至这一天开始进入数九寒天。天文学上规定这一天是北半球冬季的开始,冬天最冷的时间就会到来。
冬至是这一天,太阳直射北回归线,这个时候是北半球全年中白天最短、黑夜最长的一天。过了冬至,太阳就会慢慢向南移动,白天就会一天天变长,黑夜会慢慢变短。
从节气上来看冬至的含义
冬至不是冬天到了,从节气含义上来讲,冬至它不是冬天的开始,也不是冬天的结束,但它却是一年中最冷时期的开始。冬至日虽基太阳高度最低,日照时间最短,地面吸收的热量比散失的热量多,冬至后便开始“数九”,每九天为一个“九”。到“三九”前后,地面积蓄的热量最少,天气也最冷,所以说“冷在三九”。
一般情况上来说,冬至日并不是冬天的开始,也不是冬天的结束,但是不管是从科学的角度上来看,还是从节气的角度上来看,冬至是最寒冷时间的开始。在这一天,家里人应该团聚在一起,奔放人吃饺子,南方人吃汤圆,开开心心的度过这一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