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4节气大暑时节吃什么
24节气大暑时节吃什么(推荐)
大暑是二十四节气中的第十二个节气,也是干支历未月的下半月,那么关于大暑这个节气的到来,不晓得我们要对应吃什么好呢?以下是小编为大家准备了24节气大暑时节吃什么(推荐),欢迎参阅。
24节气大暑时节吃什么
1、吃仙草
广东很多地方在大暑时节有“吃仙草”的习俗。仙草又名凉粉草、仙人草,唇形科仙草属草本植物,是重要的药食两用植物资源。
由于其神奇的消暑功效,被誉为“仙草”。将其茎叶晒干后,可以做成烧仙草,广东一带叫凉粉,是一种消暑的甜品。
2、吃荔枝、羊肉和米糟
在福建莆田的人喜欢在大暑的时候吃荔枝、羊肉和米糟,还有人说大暑时吃荔枝,营养价值跟人参一样高。
荔枝是莆田特产,其中如宋家香、状元红、十八娘红等是优良品种,古今驰名。在莆田,大暑前后,荔枝已是满树流丹、十里飘香的成熟时候了。按照习俗,大暑到了,亲友之间,常以荔枝作为互赠的礼品。
米糟是将米饭拌和白米曲让它发酵,透熟成糟;到大暑那天,把它划成一块块,加些红糖煮食,据说可以“大补元气”。在大暑到来那天,亲友之间,常以荔枝、羊肉互赠。
3、喝老冬瓜鲜荷叶汤
在广东尤其在珠三角一带每逢大暑当日或暑热天气,几乎家家户户都煲消暑汤。老冬瓜鲜荷叶解暑汤是广东民间传统的消暑饮食汤品。它主要是由老冬瓜、新鲜荷叶和赤小豆组成。
4、吃面条
大暑到,临沂城乡就有大暑“喝暑羊”(即喝羊肉汤)或者吃面条的传统习俗。这一天,家家户户嫁出去的闺女和结了婚的儿子都要回父母家,杀上一只羊,做上一锅凉面条,全家人一起喜气洋洋喝羊汤,吃面条,热热闹闹过大暑。
5、煎青草豆腐
温州大暑习俗要煎青草豆腐。青草豆腐指的是采用仙草、甘草、夏枯草与菊花、金银花等中草药煎制成豆腐形状、冷却后即可食之,清凉解毒,生津止渴。过去不少家庭都能自制食用。
6、吃姜汁调蛋
台州椒江人还有大暑节气吃姜汁调蛋的风俗,姜汁能去除体内湿气,姜汁调蛋“补人”,也有老年人喜欢吃鸡粥,谓能补阳。
大暑说“伏”:一个“隐藏”的季节
7月23日,迎来大暑节气。大暑是夏季的最后一个节气,是夏季季节特征最明显的一段时间。“暑”是炎热的意思,大暑,指炎热之极。《月令七十二候集解》中说:“暑,热也,就热之中分为大小,月初为小,月中为大,今则热气犹大也。”
古人将大暑分为三候:一候腐草为萤;二候土润溽暑;三候大雨时行。每到大暑时节,由于气温偏高又有雨水,细菌容易滋生,许多枯死的植物潮湿腐化,到了夜晚,经常可以看到萤火虫在腐草败叶上飞来飞去;土壤高温潮湿,很适宜水稻等喜水作物的生长;在这雨热同季的潮热天气,天空中随时都会形成雨水落下。
与炎热大暴雨一起来的,还有“伏”,三伏天现在可算是夏天的别称,今年7月16日入伏。四季更替,二十四节气标记,伏又是什么呢?
研究显示“伏”字久远,西周时期的史伏作父乙尊的金文中就已出现“伏”字,我省云梦战国睡虎地秦简也出现“伏”字。在东汉许慎的《说文解字》中,“伏”是会意字,从人从犬,本义为司。后代学者注解,伏伺即服事也,引伸之为俯伏,又引伸之为隐伏。南北朝时期的《荆楚岁时记》中记录:“六月伏日食汤饼,名为辟恶。”黄超芬说,汤饼就是煮的面食,类似于热汤面,在古人看来,出汗可以驱病,即为“辟恶”。
“根据传世文献里的记载,伏天的说法历史相当久远。”目前看到较早的文献表明,三伏起源于春秋时期的秦国,《史记·秦纪六》中云:“秦德公二年初伏。”唐代学者张守节认为:“六月三伏之节,起秦德公为之,故云初伏,伏者,隐伏避盛暑也。”
“伏是五行学说对季节的另类安排,一年有五季。”秦汉时盛行“五行相生相克”的说法,五行学说把季节与五行相对应:春季属木,木生火,夏季属火,火生土,长夏属土,土生金,秋季属金,金生水,冬季属水,水又生木,冬尽春来。为什么多了一个长夏?因为夏属火,火克金,有火相克,秋天就不敢出来,就要潜伏。五行学说就把潜伏的这段时间称为“伏”,也叫“长夏”。长夏属土,土生金,长夏过后秋天就到来了。唐代诗人杜甫所写“大暑运金气,荆扬不知秋”,侧面印证当时人们认可季节与五行对应的关系。加入长夏后一年就是五季,这样木、火、土、金、水,便都是相生关系,季节就这样轮转起来了。
大暑的气候特征
高温酷热是大暑的主要特征,大暑一般处在三伏里的中伏阶段。这时在我国大部分地区都处在一年中最热的阶段,而且全国各地温差也不大。刚好与谚语:“冷在三九,热在中伏”相吻合。大暑相对小暑,顾名思义,更加炎热。有一部分省区7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出现在7月下旬,而绝大部分省区8月的极端最高气温值都是出现在8月上旬,刚好都出现在7月下8月上的大暑时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