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除夕>

2023年人们除夕要做什么

时间: 广辉4575 分享

关于除夕我们最熟悉的就是这天晚上有年终大餐,这顿大餐我们也叫作年夜饭,有鱼也有饺子。除此之外,除夕夜的风俗有哪些呢?下面是小编整理的2023年人们除夕要做什么,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目录

除夕要做什么

除夕的传说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守岁习俗是什么?

除夕怎么派发压岁钱

除夕要做什么

吃年夜饭

吃年夜饭,是大年三十家家户户一年中最热闹愉快的时刻。大年夜,丰盛的年菜摆满一桌,阖家团聚,围坐桌旁,共吃团圆饭,心头的充实感真是难以言喻,人们既享受满桌的佳肴盛撰,也感受着一家团圆,总结一年收获的那份快乐气氛。年夜饭中有大菜、冷盆、热炒、点心,而且一般少不了鱼,“鱼”和“余”谐音,是象征“吉庆有余”,也喻示着“年年有余”。年夜饭要慢慢地吃,从掌灯时分人席,有的人家一直要吃到深夜。

年夜饭的风俗很多,南北各地不同,有的吃饺子,有的吃元宵,还有的吃长面、馄饨,而且各有讲究。北方人过年习惯吃饺子,是取新旧交替“更岁交子”的意思,又因为白面饺子形状像银元宝,一盆盆端上桌象征着“新年大发财,元宝滚进来”之意。包饺子时,还有把几枚沸水消毒后的硬币包进去的,说是谁先吃着了,就会更添财运福气。南方除夕一般是吃元宵和年糕。元宵又叫“团子”、“圆子”,中间包糖馅料,寓意全家团圆美满甜蜜;年糕由糯米做成,以谐音取“年年高”之意。

守岁

中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的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即将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守岁之俗由来已久。最早记载见于西晋周处的《风土记》:除夕之夜,各相与赠送,称为“馈岁”;酒食相邀,称为“别岁”;长幼聚饮,祝颂而散,称为“分岁”;大家终夜不眠,以待天明,称曰“守岁”。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现代依然如此,人们一般都要等待新年钟声的敲响。

“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天”,除夕之夜,家人团圆,欢聚一堂。全家人围坐在一起,茶点瓜果放满一桌。大年摆供,苹果一大盘是少不了的,这叫做“平平安安”。有的人家还要供一盆饭,年前烧好,要供过年,叫做“隔年饭”,是年年有剩饭,一年到头吃不完,今年还吃昔年粮的意思。不少地方在守岁时所备的糕点瓜果,都是想讨个吉利的口彩:吃枣(春来早),吃柿饼(事事如意),吃杏仁(幸福人),吃长生果(长生不老),吃年糕(一年比一年高)。除夕之夜,一家老小,边吃边乐,谈笑畅叙。

除夕夜许多人家挂起红灯,寓意来年日子红火。守岁时在家里点灯的风俗也叫“照虚耗”,特别是床下、角落等,意思是将不吉利的东西都照跑。守岁时我国许多地区还有在户外生髯火的习俗,又称“旺火”,火越旺越好,以示旺气通天,兴隆繁盛。

放爆竹

过新年,家家户户都要燃放爆竹,以哗哗叭叭的爆竹声除旧迎新。爆竹也叫爆仗、炮伏、鞭炮,有两千多年的历史。传说它起源于“庭燎”,《诗经小雅》中就有“庭燎之光”的诗句。“庭燎”就是当时用竹竿之类作成的火炬。竹竿燃烧后,竹节里的空气受热膨胀,竹腔爆裂,发出劈啪的炸声,以此驱鬼除邪。这就是最早的“爆竹”,也叫“爆仗”。

《荆楚岁时记》载:“正月一日……鸡鸣而起。先于庭前爆竹,以辟山燥恶鬼。”其实用爆竹不过是讨个吉利,作为“暴发”的象征。到了唐朝,炼丹家经过不断的化学实验,发现硝石、硫磺和木炭合在一起能引起燃烧和爆炸,于是发明了火药。火药的发明使爆竹进人了一个新的发展时期。北宋时,便有人用纸包裹硫磺粉制成爆竹,称为“爆仗”。南宋时又出现了“鞭炮”,周密的《武林旧事》谓“内藏药线,一燕连百余不绝”,这就是现在的“百子炮伏”。至今,爆竹五花八门,品种繁多,放爆竹可以创造出喜庆热闹的气氛,是节日的一种娱乐活动,可以给人们带来欢愉和吉利。当午夜新年钟声敲响,整个中华大地,爆竹声震响天宇。我国许多地区还有正月初一放“开门炮”的习俗,寓意迎来一个崭新美好的年头。

祭拜祖先

新的一年来临,人们要做的第一件事就是祭祖。一方面是在辞旧迎新之际对祖宗先辈表示孝敬之意和表达怀念之情;另一方面,民间认为祖先和天、地、神、佛一样关心和保佑着后代的子孙们。春节祭祖的具体时间有的在子时,有的在清晨,有的则在历书上择一个吉利的时辰。祭祖时人们穿上新衣,摆上茶点等供品,燃烛焚香,叩拜祖先,鞭炮争放。

<<<<返回目录

除夕的传说

话说古代有一只四角四足的恶兽——夕,因冬季大雪覆盖而短缺了食物常到附近的村庄里去找吃的,因其身体庞大、脾气暴躁、凶猛异常,给村民带来了很大的灾难。每到腊月底,人们都整理衣物扶老携幼,到附近的竹林里躲避夕。

这一年,村里的人们在收拾东西逃走的路途中遇到一位年纪约七八岁的孩子,饿倒在路旁。有位好心的老婆婆将孩子救醒,并要这孩子一起上山躲避恶兽——夕,这个聪明的孩子便与老婆婆一起跟着村子里的人来到了村后的竹林里。

由于冬季在竹林里寒气逼人,大家冷得纷纷伐竹盖房、烧火取暖。这个被老婆婆救来的孩子就好奇的问大家:我们这竹林离村子那么近,就不怕夕会来到这里吗?有位老人回答他说:“我年小的时候就随乡亲们来这里躲避夕,雪很大的那几年因为它饿极了也追来过,可是它每次都看到乡亲们在这竹林里伐竹就匆匆忙忙的走了。”

这个孩子想了想告诉大家:“我有办法除掉‘夕’让大家从今以后不用每到腊月里就出来逃难。”大家听后都非常高兴,纷纷问该怎么办?这个聪明的孩子告诉大家:多砍一些竹节带着,今夜全村人都可以回家!在你们各家的门外挂一块红布,就好了,等到明天天亮之后夕就再也不会来了。乡亲们半信半疑的听着这个孩子的话,由村里的老者带着各自回了自己的家。

很快入夜了,村民们由于害怕“夕”会来没有人敢睡觉,除都在自家的门外悬挂了红布条之外,就来到村中间的空地上,守着一些从竹林里带回来的一些碎的竹节。天气寒冷大家点了火堆取暖,饿了就拿些吃的出来……子夜,便听到一声震天的巨吼,大家恐惧的缩做一团。这时那个聪明的孩子突然间站出来告诉大家说:“我去把他引来,然后大家就往火堆里扔我们守了一夜的碎竹节。”

还没等还好心的老婆婆伸手去拽,这个孩子已经来到了村口,孩子看到夕正在往村里硬闯,破坏了很多东西,于是他大声的叫到:你每年都来,害得百姓不能安居乐业,今天我一定要给你点厉害!“夕”听到孩子的叫声,便循着声音追来过来,可是它看到家家门墙都挂着红红的布条就没敢进,于是顺着孩子的声音忍着挨饿的肚皮来到了村中央的空地这里。

这时孩子大声地说:“乡亲们,往火里扔碎竹节啊!”,可是大家因为害怕早已经站在那里礓住了,这个瞬间“夕”用他的角把孩子挑了起来重重的甩在了地上。村民们听到孩子落地的声音反应过来,纷纷往火里扔起了竹节。由于是砍伐不久,湿湿的竹节遇到旺火纷纷爆裂,噼里啪啦的响了起来!“夕”听到这响声掉头鼠窜,没有再损坏村里的东西。

天亮起来了,“夕”被人们扔到火里的竹节爆裂时发出的声音吓跑了,住户家因为门前挂的红条,夕没有进所以保住了,人们心中却高兴不起来。因为那个救了这个村庄的聪明的孩子被“夕”挑死了。而这一天就是正月初一。这个聪明的孩子,他的名字就叫做“年”。

因为“夕”没有死,所以每年的腊月卅十,大家都守着碎竹节等待着,希望早日除掉“夕”。可是一年年过去了,谁也没有再见过“夕”,有的只是大家为防止“夕”的到来燃放的爆竹与门前挂的红布条,然而却给我们留下了这个传说与过年的习俗:腊月卅的夜里,大家齐聚一堂吃着年夜饭,一起守岁等待除夕的钟声。放爆竹,贴门联。

等到天亮彼此走访邻里给予问候与祝福。初一早上乡亲们彼此走访看看相邻有没有受伤说一些吉祥客气的话。希望来年的腊月“夕”不再来。

<<<<返回目录

除夕是什么意思

“除夕”中的“除”字的本义是“去”,引申为“易”,即交替;“夕”字的本义是“日暮”,引申为“夜晚”。因而“除夕”便含有旧岁到此夕而除,明日即另换新岁的意思。“除夕”就是一年最后一天的夜晚。

“除夕”,源于先秦时期的“逐除”。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击鼓驱逐“疫病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而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则有西晋周处的《风土记》等书。“除夕”,在古代还有许多雅称,如:除滩、除夜、逐除、岁除、大除、大尽等。

古往今来,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很多富有积极意义的习俗。“岁晚相与馈问”为“馈岁”,“酒食相邀呼丁)为“别岁”,至除夜达旦不眠为“守岁”。“蜀之风俗如此。”(苏轼《岁晚三首序》)。

<<<<返回目录

除夕守岁习俗是什么?

我国民间在除夕有守岁的习惯。大年夜灯火通明,全家人围炉夜话,通宵不眠,名为“守岁”。晋朝已有守岁之俗,周处《风土记》说蜀人“至除夕达旦不眠,谓之守岁”。“守岁”顾名思义是守候新岁。

古时守岁有两种含义:年长者守岁为“辞旧岁”,有珍爱光阴的意思。年轻人守岁,是为延长父母寿命。自汉代以来,新旧年交替的时刻一般为夜半时分。守岁的“守”,即有对即将逝去的旧岁有留恋之情,也有对即将到来的新年怀希望之意。守岁的习俗,既有对如水逝去的岁月含惜别留恋之情,又有对来临的新年寄以美好希望之意。

从古至今,“守岁”都包含了珍惜时间、珍惜生命的意思。古人在一首《守岁》诗中写道:“相邀守岁阿戎家,蜡炬传红向碧纱。三十六旬都浪过,偏从此夜惜年华。”珍惜年华是人之常情,故大诗人苏轼写下了《守岁》名句:“明年岂无年,心事恐蹉跎。努力尽今夕,少年犹可夸!”由此可见除夕守岁的积极意义。

除夕是春节的前夜,又叫年三十。除夕是农历年腊月的最末一日,春节的前夜。旧时,又称“除日”、“除夜”、“岁除”、“岁暮”、“岁尽”、“暮岁”,民间多俗呼“年三十”或“大年三十”。

在我国民间普遍重视次日,被成为“年关”。旧日,工商业者视端午、中秋、除夕为一年中之三大节关,每个节关都要结算帐目,而以除夕为最重要,要理清一年的来往帐,核实盈亏,规划来年,中国传统风俗,除夕与春节,时相接,俗相类,实为一个传统佳节。“除夕”,义谓旧岁至此而除夕,新岁自明晨开始,有除旧布新之吉兆。

<<<<返回目录

除夕怎么派发压岁钱

派红包是年三十的一大特色。依传统观念,只有成年人才具有“资格”派红包,而真正算得上是成年人的,是已经结婚成了亲的男女,若四五十岁了还是孤家寡人,便总有严重的不足,纵得家财万贯,但却无妻,便是未能完成人生的终身大事;而即使只有十七八岁,但只要是成了婚,不管有否子女,便比一个三四十岁还未成亲的人,更加像成年人。

在大年三十,成年人为了要显示自己是长辈、要令孩子们开心,便会使用红包,派发给每一个小孩。

红包一般上是从大年三十开始分发,一直延续到正月。成年人固然要派给家中的小孩后辈;也要派给前来拜年的小孩,而他们前去人家的家中拜年,也一样免不了要派红包。不过,在传统上,小孩子们获得红封包,并不是从年初一开始,而是在前一天,即是大年除夕的晚上,便已经从长辈手上接过红包,这就是压岁钱。

在除夕晚上吃过团圆饭后,长辈就会给家中的儿童和妇女压岁钱,这是因为昔日重男轻女,男主外、女主内,女子并不容易自己赚钱,在经济上要依赖丈夫,自己并没有钱,所以,压岁钱既给孩子,也给妇女。

现时,有些家庭依然行着压岁钱的传统,会在大除夕夜给孩子们红包。但其实,真正的压岁钱,并非用红包装着的,当时,长辈会用一根红线,把一百枚铜钱串起来,这百枚铜钱,象征着长命百岁,是给接受压岁钱的人的祝福,带有高度的祈福意义。

<<<<返回目录

125088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