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象征全家兴旺发达的新年民俗生旺火

时间: 广辉4575 分享

在我国山西、内蒙等地区,每到农历春节时有生旺火的习俗,也就是新年到来之际,人们在自家院子里点燃火把、火堆或者炭火盆的风俗,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象征全家兴旺发达的新年民俗生旺火,希望能够帮助到大家。

象征全家兴旺发达的新年民俗生旺火

象征全家兴旺发达的新年民俗生旺火

生旺火,在古代称为“庭燎”、“籸盆”、“烧火盆”、“烧松盆”(载于古籍《帝京景物纪略》)、“旺相”等,今天在民间则称为“生旺火”、“点发宝柴”、“烧秦桧”等,传统上一般是在农历除夕或是元宵节进行。在古代,这一习俗是为了驱赶邪佞,或者祭神、祭祖;而后来的生旺火,则逐渐发展为象征全家兴旺发达,表达美好希望的一种新年庆祝及祈福形式。

曾有说法认为,内蒙古地区作为游牧民族生活的地区之一和旺火这种风俗习惯应该有一定的渊缘,生旺火的习俗有可能起源于篝火,当地民俗专家则认为,旺火最早源自上古年间,是古人对火的一种崇拜,相传始于祝融时代。

而在另一个流行生旺火习俗的地区山西,则有说法认为,山西煤炭资源比较丰富,而根据煤炭开发使用的历史推断,现代形制的旺火最早可以上溯至汉代,并在古代就已渗透到风俗民情之中,故西北部地区形成了一种生旺火的风俗习惯。旺火被垒成塔状则可能是受佛教文化传入的影响。

而当人们回溯历史,会发现在古代也有一些与旺火形式类似的活动,如“庭燎”、“籸盆”等,被认为是早期的旺火。主要是用于祭奠祖先,或是为了驱赶邪佞,且当时大多是烧柴、烧炭:《汉仪》、《隋书》载,国家礼仪中,有在元日“庭燎”的规定,春秋时期还有齐桓公庭燎求贤的故事(《韩诗外传》)。

在南朝宗懔的《荆楚岁时记》中则记载,关于庭燎的目的,一说是驱赶邪佞避灾,《四时纂要》中说:“除夜积柴于庭,燎火避灾。”而另一种说法则认为,庭燎是为了祭祀祖先和神灵,见明代周汝成《熙朝乐事》:“除夕人家祀先及百神,架松柴齐屋,举火焚之,谓之籸盆。烟焰烛天,烂若霞布。”

清代的庭燎习俗,也有用炭火盆代替的。1738年,郎世宁画了一幅《弘历雪景行乐图》,表现的正是乾隆皇帝与子女一起过年的情景。乾隆帝面前就放着一个火盆,一个小皇子正在向火盆中放松柏类的小枝,这一种庭燎被称为“烧松盆”。《大同府志》(三十三卷·清乾隆四十七年刻本)载:“‘元旦’,垒炔炭于门,如浮图状,名曰‘旺火’。”

二十世纪六七十年代,受到“破四旧”运动的影响,涉及祭祀、接神的生旺火习俗被看做是活动和旧风俗而受到禁止,一些地区的生旺火传统由此受到限制,但在七十年代初期,生旺火活动的神性信仰还很普遍,一直到七十年代后期,随着科学技术知识的广泛普及与渗透,人们渐渐“看透”了“天”的本事,民间对旺火的神圣信仰开始动摇,其作为节日庆典喜庆的象征意义由此得到加强。

中国春节饮食习俗

1、北方人过年吃饺子

我国北方人春节第一餐吃饺子,饺子颇似元宝,寓有进宝之意。饺子中有的馅里放糖,用意是吃了新年日子甜美;有的馅里放花生(称长生果),用意是吃了人可长寿;有一个饺子馅中放一枚制钱,用意是谁吃到了就“财运亨通”。新年里面条和饺子同煮,叫做“金丝穿元宝”。新年饮食都要取吉利的用语。各地饺子的做法和食法不同,北京的清水煮饺,东北的老边饺子,江南的水煎饺,玉润玲珑,馅鲜味美。

2、重庆人过年吃扣肉

重庆人过年“扣肉”“灌海椒”不可少 为了准备好这顿年夜饭,一些必不可少的传统主菜不提前十天半月准备是不行的。其中最主要的当数“扣肉”和“灌海椒”。“扣肉”看似简单,但要做到真正肥而不腻、嫩滑爽口,是要下一番工夫的;“灌海椒”则是把糯米面拌上佐料后填入一个个掏空的海椒中,然后放入咸菜罐子里封存半个月。到了除夕,拿出来用油一炸就可以上桌了。

3、广东春节赠橘子的习俗

在广东的海丰,小辈给长辈拜年时要以叩头作揖贺年,而长辈就用红纸包着钱或拿柑橘赏给小辈。与中国各地的风俗一样,小辈向长辈拜年是向长辈致敬,长辈自然要犒赏小辈。至于用什么食物赠给小辈,自然是要选择孩子爱吃并且有吉利意义的物品,于是,橘子便被选为这种有特殊意义的食品了。

春节的象征意义

春节的象征意义着辞旧迎新、祝福、团圆平安、兴旺发达等。春节是指汉字文化圈传统上的农历新年,俗称年节,传统名称为新年、大年、新岁,但口头上又称度岁、庆新岁、过年,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

春节的简介

春节是中国最富有特色的传统节日,中国人过春节已超过4000多年的历史,关于春节的起源有多种说法,但其中普遍接受的说法是春节由虞舜时期兴起。春节一般指正月初一,是一年的第一天,又叫阴历年,俗称过年,但在民间,传统意义上的春节是指从腊月的腊祭或腊月二十三或二十四的祭灶,一直到正月十九,其中以除夕和正月初一为高潮。在春节期间,中国的汉族和一些少数民族都要举行各种活动以示庆祝。

春节对国人的特殊意义

它不仅仅是一个假期,更是一种文化的符号和象征。春节是一个全家团圆 共享天伦之乐的节日,是一个满怀生机 为来年积蓄力量的节日。

百节年为首,春节是中华民族最隆重的传统佳节,它不仅集中体现了中华民族的思想信仰 理想愿望 生活娱乐和文化心理,而且还是祈福 饮食和娱乐活动的狂欢式展示。受到中华文化的影响,世界上一些国家和地区也有庆贺新春的习俗。

据不完全统计,已有近20个国家和地区把中国春节定为整体或者所辖部分城市的法定节假日。春节与清明节 端午节 中秋节并称为中国四大传统节日。春节民俗经国务院批准列入第一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

伴随着中国文化的传播,春节的影响力在国外不断扩展。海外的华侨华人 留学生都会在春节期间举办各种各样的活动,很多活动得到了当地政府的认可。

春节的传统习俗

办年货

中国的年俗文化源远流长,全国各地衍生出纷繁多样的过年习俗,南北迥异,各具特色。虽然各地习俗不尽相同,但是备年货、送年礼却是几乎全国上下的“过年必备”。

置办年货,包括吃的、穿的、戴的、用的、贴的(年红)、送的(拜年)礼物等等,统名曰之“年货”,而把采购年货的过程称之为“办年货”。办年货是中国人过春节的一项重要活动。

割年肉

民间谚语称“腊月二十六 ,杀猪割年肉”,说的是这一天主要筹备过年的肉食。所谓杀猪,当然是杀自己家养的猪;所谓割肉,是指没养猪的贫困人家到集市上去买过年吃的肉。

将“割年肉”放入年谣,是因为农耕社会经济不发达,人们只有在一年一度的年节中才能吃到肉,故此称为“年肉”。

贴年红

年廿八、廿九或三十日家家户户“贴年红”(年红是春联、门神、年画、福字、横批、窗花等的统称,因这些是过年时贴的红色喜庆元素,所以统称为“年红”)。

贴年红是中华传统过年习俗,它反映了人民大众的风俗和信仰,增添喜庆的节日气氛,并寄予着人们对新年新生活的美好期盼。

祭灶

民间祭灶,源于古人拜火习俗。如《释名》中说:“灶。造也,创食物也。”灶神的职责就是执掌灶火,管理饮食,后来扩大为考察人间善恶,以降福祸。祭灶在中国民间有几千年历史了,灶神信仰是中国百姓对“衣食有余”梦想追求的反映。

扫尘

在民间,新年前夕有“腊月二十四,扫尘(亦称扫屋)的习俗。民谚称“二十四,扫房子”。民间称做“扫尘日”。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家家户户都要打扫环境,清洗各种器具,拆洗被褥窗帘,洒扫六闾庭院,掸拂尘垢蛛网,疏浚明渠暗沟。

到处洋溢着欢欢喜喜搞卫生、干干净净迎新春的欢乐气氛。按民间的说法:因“尘”与“陈”谐音,年前扫尘有“除陈布新”的涵义。扫尘用意是要把一切穷运、晦气统统扫出门,以祈来年清吉。

22206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