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春节 >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

时间: 艺洁4659 分享

爆竹声中一岁除,春风送暖入屠苏。千门万户曈曈日,总把新桃换旧符。那么为了方便大家,下面给大家分享关于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欢迎阅读!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

中国春节的民俗文化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一、【中国结】

中国结又称盘长结,每一个结都是从头到尾用一根红绳编结而成。中国结发源于远古时期,当时还没有文字,人们为了记住某些事情,在一根绳上盘上不同的结以示记忆,这就是"结绳记事"。当时,人们用这种方法除了记住生产和生活中的重要事情之外,还是年轻人用于表达爱情的物品。作为一种装饰艺术品,中国结给人以纯朴、吉祥的印象。它内含浓郁的民族乡土气息,外形又很雅致,既体现远古时代的神秘,又体现中国人的灵秀。因此,它很快成为人们在春节期间室内悬挂,或互相赠送的物件。优美的造型、古色古香的韵味给传统佳节增添祥和、吉利的气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二、【拜年】

拜年,是春节期间的重要活动,它与除夕夜的团圆饭一样,是最能体现"年味"的春节习俗。一般大年初一晚辈给长辈拜年,祝愿长辈福如东海、寿比南山。新年后给亲戚拜年,一般的规矩是初一拜本家、初二拜岳家、初三拜亲戚。在同学、同事、朋友、合作者、邻里之间也要相互拜年。在"过年好"的道贺声中,拉近了心与心的距离,增进了人与人的感情。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三、【逛庙会】

逛庙会,是大多数中国人的春节情结,更是不可或缺的年俗。春节庙会最早是民间的宗教仪式,庙会之时,通常由僧人、道士做"法事"或"道场"以祭祀神佛,人们也要进香朝拜、许愿、还愿、求福。、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四、【倒贴福字】

在我国,人们往往用一个"福"字来表达对福运、福气、幸福的向往和追求。每当辞旧迎新的时刻,家家户户都要把"福"字贴在屋门上,意味着福气进入家门。许多地方还倒贴"福"字,利用"倒"与"到"的谐音,寓意"福到了"。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五、【观社火】

除了庙会,民间自演自娱的社火也是历史悠久的年节娱乐活动。社火源于古老的土地神与火神崇拜。社,即土地神;火,即火祖,是传说中的火神。古老的土地与火的崇拜,产生了祭祀社与火的风俗。随着社会的发展,祭祀社火的仪式逐渐成为规模盛大,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民间娱乐活动。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六、【喝腊八粥】

进入腊月,人们就开始忙着准备过年。农历十二月初八是腊八节,人们"合五谷枣栗等果品为粥,祭先农,祭先祖"。腊八节源于古老的腊日节,也称腊祭或蜡祭。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七、【祭灶神】

祭灶,是我国民间影响很大、流传极广的习俗。旧时,差不多家家灶间都设有"灶王爷"神位。传说他是玉皇大帝封的"九天东厨司命灶王府君",负责管理各家的灶火,人们称这尊神为"司命菩萨"或"灶君司命",被作为一家的保护神而受到崇拜。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八、【扫尘】

"二十四,扫尘日"。迎新首先要除旧。扫尘就是年终大扫除,北方称"扫房",南方叫"掸尘"。在春节前扫尘,是我国民间素有的传统习俗。扫尘之日,全家上下齐动手,用心打扫房屋、庭院,擦洗锅碗、拆洗被褥,干干净净迎接新年。其实,人们借助"尘"与"陈"的谐音表达除陈、除旧的意愿。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九、【贴春联】

春联,俗称"门对",又名"春帖",是对联的一种,因在春节时张贴,故称春联。贴春联,是重要的年节民俗。春节前夕,家家户户都要贴上红红的春联,一副副透着喜庆和热烈的春联表达了人们迎新纳福、企盼新生活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贴年画】

年画,和春联一样,起源于"门神"。随着雕板印刷术的兴起,年画的内容已不仅限于门神之类,而渐渐把财神请到家里,进而在一些年画作坊中产生了《福禄寿三星图》、《天官赐福》、《五谷丰登》、《六畜兴旺》、《迎春接福》等彩色年画,以满足人们喜庆祈年的美好愿望。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一、【除夕守岁】

除夕是指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与春节首尾相连,是"一夜连双岁,五更分二年"的重要时刻。"除"是"去"的意思,除夕的意思就是"月穷岁尽",表示旧岁至此而除,来年另换新岁。除夕之夜是年节的第一个高潮。守岁,俗称"熬年",是从吃年夜饭开始。年夜饭是一年中最具家庭亲情、充满温馨祥和的家宴。此时,人们不仅享受着满桌佳肴,更享受着浓浓的亲情和节日的喜庆。年夜饭之后,除了年幼的孩子外,全家人开始守岁,共同辞旧迎新。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二、【吃饺子】

北方年夜饭有吃饺子的传统,但各地吃饺子的习俗亦不相同,吃饺子是表达人们辞旧迎新之际祈福求吉愿望的特有方式。饺子就意味着更岁交子,过春节吃饺子被认为是大吉大利。另外饺子形状像元宝,包饺子意味着包住福运,吃饺子象征生活富裕。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三、【压岁钱】

除夕守岁之时,长辈要给晚辈压岁钱,也叫压胜钱。因为"岁"与"祟"谐音,长辈们希望压岁钱能驱邪免灾,保佑孩子平平安安。

春节习俗具体内容十四、【放爆竹】

"爆竹声中一岁除"。除夕之夜,交子时刻,天空中,火光闪闪,轰鸣阵阵,隆重、热烈的鞭炮声送走了旧年,迎来崭新的一年,把春节推向了高潮。

春节的民俗文化故事

腊月初八,我国人民有吃腊八粥习俗。据说腊八粥传自印度。佛教的创始者释迦牟尼本是古印度北部迦毗罗卫国(今尼泊尔境内)净饭王的儿子,他看见众生受生老病死等痛苦折磨,又不满当时婆罗门的神权统治,舍弃王位,出家修道。初无收获,后经六年苦行,于腊月八日,在菩提树下悟道成佛。在这六年苦行中,每日仅食一麻一米。后人不忘他所受的苦难,于每年腊月初八吃粥以做纪念。“腊八”就成了“佛祖成道纪念日”。

“腊八”是佛教的盛大节日。解放以前各地佛寺作浴佛会,举行诵经,并效仿释迦牟尼成道前,牧女献乳糜的传说故事,用香谷、果实等煮粥供佛。并将腊八粥赠送给门徒及善男信女们,以后便在民间相沿成俗。据说有的寺院于腊月初八以前由僧人手持钵盂,沿街化缘,将收集来的米、栗、枣、果仁等材料煮成腊八粥散发给穷人。传说吃了以后可以得到佛祖的保佑,所以穷人把它叫做“佛粥”。另外传说杭州名刹天宁寺内有储藏剩饭的“栈饭楼”平时寺僧每日把剩饭晒干,积一年的余粮,到腊月初八煮成腊八粥分赠信徒,称为“福寿粥”“福德粥”,意思是说吃了以后可以增福增寿。

还有一个腊八粥的传说,朱元璋小时候家庭穷困,常有断炊之患。一日,他放牛归来饥饿难挨,忽见墙角有一个鼠洞,想逮鼠充饥,不料竟掏出了糯米、黍米、黄豆、红豆、麦粒、花生等物。他把这些杂粮洗净后煮成粥,美美地吃了一顿饱饭。后来作了皇帝,整天山珍海味,吃得口腻心烦,忽然想起了小时候掏鼠洞煮粥喝的往事,便命人仿做,群臣共尝,无不称妙。因这一天正是腊月八日,朱元璋就称此粥为腊八粥。后来,传至民间,就沿袭成俗。

家有亲人过世春节禁忌

一、不贴红色对联,红色是喜庆的象征,为了表达对去世长辈的哀悼与尊敬,第一年过年能贴红色的对联。,如果要贴,只能贴白色的,直到第四年的春节才可以贴红色春联。

二、不去热闹地方,古人言:“百善孝为先”,在老人去世的这一年过年要为其守孝一年。尽量表现出肃静的状态,避免欢声笑语。

三、不去拜年走动,家中有长辈去世,第一年的春节应闭门谢客,不能去亲朋好友家走动或拜年,不然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如果要走亲戚,最好在腊月间走动,也不能去看望别人家生病的老人。从初一到初三都不能出门,不能参加喜事,进行人情来往,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在大喜日子碰到带重孝的人是不吉利的。

亲人去世第一年的有哪些禁忌

一、祭祀品不带红,长辈去世过的第一个春节,祭祀的物品不能带红。上供的筷子不能用红色的,各式菜肴避红色,各式过年用的糕点都要换成白色的。

二、不出席婚礼,不能参加喜事方面的人情往来。因为在传统观念中认为,在大喜日子里碰到带重孝的人是不吉利的。

家有丧事的注意事项

不要穿鲜艳的衣服,过年穿新衣,新衣不要挑大红大紫的颜色,尽量挑朴素的衣服。因为老人去世后,作为晚辈需要换上白衣守孝,有些地区以黑色为主,不过无论什么颜色,都要以朴素为主,不要过于鲜亮。

家里有人去世春节禁忌

1、不贴红对联

在中国红色代表喜庆,因此在婚礼、过年、国庆等大节庆时,用红色装饰的比较多,诸如过年贴红对联,挂大红灯笼等,以表示庆贺。白色在中国虽有表示干净纯洁的意思,但在传统习俗上,白色往往与丧事有关。如果家中有老人去世,赶上逢年过节,一不能贴红色对联;二不能参加亲朋聚会,以表示对逝者的哀悼怀念。如果非要贴对联,也要贴上白色的对联,只有等到第四年春节,才能贴红对联。

2、不去热闹的地方

国人向来注重孝道,如果家里的长辈去世了,第一年春节尽量保持平静素雅状态,以表示心里时刻装着故去的亲人。逢年过节不要参加亲朋聚会,尽量不到公共场合去,出门在外要避开人声鼎沸的地方。还有春节期间逛庙会的人比较多,建议丧属不要去寺庙、佛堂这样的地方,以免给自己带来厄运。

3、祭祖的祭品不要带红

长辈去世后的第一个春节,祭祖用的物品不能像往年一样有带红色的。尤其上供用的筷子、各式菜肴、用作供品的馒头等有红色的尽量避免使用,比如过去染色的大枣饽饽,要换成类似馒头的光头饽饽。大年三十那日要去墓地祭奠去世的长辈,引领他们的亡魂回家过年。

4、不百年不串门

家中有长辈去世的人家,第一年的春节要闭门谢客,不去亲朋好友家走动或拜年,不然会把晦气带到别人家。如果要走亲戚,最好在腊月间走动。也不要去看望别人家生病的老人。从初一到初三都不能出门,不参加喜事、不进行人情来往,因为传统观念认为在大喜日子碰到带重孝的人是不吉利的。

春节哪天不能出门

大年初四,迎灶王,不宜出门

时间很快,今天已经是大年初四了,春节假期也进入到了倒计时,不知道你家还有多少亲戚没有走完,即便有再多的亲戚也要注意大年初四这一天不宜出门,最好是呆在家里。为什么这一天不宜出门呢?

因为大年初四这一天要迎灶王,灶王在不同的地方有不同的称呼,有的地方也称之为灶神、灶君、灶王爷,是管理民间饮食的官员,也掌管着一家人的才气祸福,每家的灶头旁边都会有一位灶王暗中监察,每年的小年灶王都会将这一家人上一年的善恶情况上报给玉皇大帝,玉皇大帝会根据情况决定在新的一年给予这家人赐福还是降灾。因灶王圆滑世故,所以每年过年期间人们都会给灶神各种美味食物“贿赂”他,家里每一种食物的第一筷子也都会留给灶王,希望他“上天言好事”。#

初四这一天则是灶王从天上返回人间的日子,所以民间有初四迎灶王的习俗,各家都会摆上果蔬牲礼,还会焚香,烧纸钱以此恭迎灶王的返回,因为之前已经“贿赂”过灶王,所以灶王从天上带回来的都是吉祥安康的日子。

灶王从天上返回民间,除了会带回好运之外,还会做一件非常重要的事情,那就是要查户口,清点家庭成员的人数,所以正月初四这一天是整个春节期间最不宜出门的一天。

春节初五有什么讲究

一、初五的年俗

1、“破五”

旧时,中国民间过春节有很多迷信禁忌,如不得用生米作饭、妇女不能用针缝纫等。过了初五,这些禁忌即告解除,故而称为“破五”。习惯上,过了“破五节”,五行八作方才正式开张从业,如有铺面变化、柜台增减之举,一般多在初六定夺。

2、接财神

我国民间传说,正月初五这天为“财神生日”,我国南方在这天祭财神。按照旧俗,春节期间大小店铺从大年初一起就关张了,而到了正月初五这天,家家又都重新开张了。大家闻鸡鸣即起,放鞭炮,在招幌上挂红布,共喝财神酒。祭品中必须有一条大鲤鱼,“鲤”为“利”的谐音,故称该鱼为“元宝鱼”。

3、送穷

初五迎财神,也要送穷神,现在仍有很多地方时兴赶“五穷”的风俗,“五穷”是指智穷、学穷、文穷、命穷、交穷五种穷(鬼)。“送穷”最简单的方式就是清早响着爆竹把垃圾倒出门外,这一习俗又称为“送穷土”,其寓意就是祭送穷神。

此外,旧时正月初五要吃得特别饱,俗称“填穷坑”。这天,中国民间通行的食俗是吃饺子,俗称“捏小人嘴”,寓意免除谗言之祸。

4、扫房子

正月初五有扫房子的习俗,就是给家里进行一次彻底的大扫除。因为腊月三十到正月初五以前,一般是不允许搞卫生的,扫地也只能在屋里扫,垃圾只能先放在屋里的拐角处,到了正月初五就可以把家里的垃圾扫出门外了。

5、吃饺子

在北方很多地区,大年初五这一天,离不开一项亘古不变的民俗,那就是吃饺子,破五这一天,家家户户都吃饺子,而且剁馅料的时候,菜板要剁得叮咚响,让四邻听见。如果说在年三十除夕吃饺子更多是代表团圆的话,那么初五吃饺子可就别有一番寓意了:破五吃饺子俗称为“捏小人嘴”,民间传说这样可免除小人谗言之祸。

220890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