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重阳节 > 待到重阳日的意思

待到重阳日的意思

时间: 华华1202 分享

待到重阳日的意思

  农历九月九,一年又重阳。

  重阳在民间有个清雅的称呼:菊月。金秋时节,天高云淡,雁过留声,簇簇秀菊。赏菊,饮菊花酒,咏菊花诗,很自然就成为中国民俗,流传在历代诗作佳篇之中。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这首诗你知道吗?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重阳节的起源

  其一

  重阳的源头,可追溯到先秦之前。《吕氏春秋》之中《季秋纪》载:“(九月)命家宰,农事备收,举五种之要。藏帝籍之收于神仓,祗敬必饬。”“是日也,大飨帝,尝牺牲,告备于天子。”可见当时已有在秋九月农作物丰收之时祭飨天帝、祭祖,以谢天帝、祖先恩德的活动。

  汉代,《西京杂记》中记西汉时的宫人贾佩兰称:“九月九日,佩茱萸,食蓬饵,饮菊花酒,云令人长寿。”相传自此时起,有了重阳节求寿之俗。这是受古代巫师(后为道士)追求长生,采集药物服用的影响。同时还有大型饮宴活动,是由先秦时庆丰收之宴饮发展而来的。《荆楚岁时记》云:“九月九日,四民并籍野饮宴。”隋杜公瞻注云:“九月九日宴会,未知起于何代,然自驻至宋未改。”求长寿及饮宴,构成了重阳节的基础。

  其二

  重阳节的原型之一是古代的祭祀大火的仪式。

  作为古代季节星宿标志的“大火”星,在季秋九月隐退,《夏小正》称“九月内火”,“大火”星的退隐,不仅使一向以大火星为季节生产与季节生活标识的古人失去了时间的坐标,同时使将大火奉若神明的古人产生莫名的恐惧,火神的休眠意味着漫漫长冬的到来,因此,在“内火”时节,一如其出现时要有迎火仪式那样,人们要举行相应的送行祭仪。古代的祭仪情形虽渺茫难晓,但还是可以从后世的重阳节仪中寻找到一些古俗遗痕。如江南部分地区有重阳祭灶的习俗,是家居的火神,由此可见古代九月祭祀“大火”的蛛丝马迹。古人长将重阳与上巳或寒食、九月九与三月三作为对应的春秋大节。汉刘歆《西京杂记》称:“三月上巳,九月重阳,使女游戏,就此祓禊登高。”上巳、寒食与重阳的对应,是以“大火”出没为依据的。

  随着人们谋生技术的进步,人们对时间有了新的认识,“火历”让位于一般历法。九月祭火的仪式衰亡,但人们对九月因阳气的衰减而引起的自然物侯变化仍然有着特殊的感受,因此登高避忌的古俗依旧传城,虽然世人已有了新的解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如果说上巳、寒食是人们渡过漫长冬季后出室畅游的春节,那么重阳大约是在秋寒新至、人民即将隐居时的具有仪式意义的秋游,所以民俗有上巳“踏青”,重阳“辞青”。重阳节俗就围绕着人们的这一时季感受展开。

  民俗活动

  重阳节是杂糅多种民俗为一体而形成的汉族传统节日。庆祝重阳节一般会包括出游赏景、登高远眺、观赏菊花、遍插茱萸、吃重阳糕、饮菊花酒等活动。

  登高

  重阳节首先有登高的习俗,金秋九月,天高气爽,这个季节登高远望可达到心旷神怡、健身祛病的目的。

  早在西汉,《长安志》中就有汉代京城九月九日时人们游玩观景之记载。在东晋时,有著名的“龙山落帽”故事。

  吃重阳糕

  据史料记载,重阳糕又称花糕、菊糕、五色糕,制无定法,较为随意。九月九日天明时,以片糕搭儿女头额,口中念念有词,祝愿子女百事俱高,乃古人九月作糕的本意。讲究的重阳糕要作成九层,像座宝塔,上面还作成两只小羊,以符合重阳(羊)之义。有的还在重阳糕上插一小红纸旗,并点蜡烛灯。这大概是用“点灯”、“吃糕”代替“登高”的意思,用小红纸旗代替茱萸。当今的重阳糕,仍无固定品种,各地在重阳节吃的松软糕类都称之为重阳糕。

  赏菊

  重阳日,历来就有赏菊花的风俗,所以古来又称菊花节。农历九月俗称菊月,节日举办菊花大会,倾城的人潮赴会赏菊。从三国魏晋以来,重阳聚会饮酒、赏菊赋诗已成时尚。在汉族古俗中,菊花象征长寿。

  饮菊花酒

  重阳佳节,中国有饮菊花酒的传统习俗。菊花酒,在古代被看作是重阳必饮、祛灾祈福的“吉祥酒”。

  汉代就已有了菊花酒。魏时曹丕曾在重阳赠菊给钟繇,祝他长寿。晋代葛洪在《抱朴子》中记河南南阳山中人家,因饮了遍生菊花的甘谷水而延年益寿的事。梁简文帝《采菊篇》中则有“相呼提筐采菊珠,朝起露湿沾罗懦”之句,亦采菊酿酒之举。直到明清,菊花酒仍然盛行,在明代高濂的《遵生八笺》中仍有记载,是盛行的健身饮料。

  佩茱萸

  古代还风行九九插茱萸的习俗,所以又叫做茱萸节。茱萸入药,可制酒养身祛病。插茱萸和簪菊花在唐代就已经很普遍。茱萸香味浓,有驱虫去湿、逐风邪的作用,并能消积食,治寒热。民间认为九月初九也是逢凶之日,多灾多难,所以在重阳节人们喜欢佩带茱萸以辟邪求吉。茱萸因此还被人们称为“辟邪翁”。

  重阳节相关诗词

  过故人庄

  (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

  (王维)

  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

  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

  登高

  (杜甫)

  风急天高猿啸哀,渚清沙白鸟飞回。

  无边落木萧萧下,不尽长江滚滚来。

  万里悲秋常作客,百年多病独登台。

  艰难苦恨繁霜鬓,潦倒新停浊酒杯。

  九日齐山登高

  (杜牧)

  江涵秋影雁初飞,与客携壶上翠微。

  尘世难逢开口笑,菊花须插满头归。

  但将酩酊酬佳节,不用登临恨落晖。

  古往今来只如此,牛山何必独沾衣。

  庚戌中秋后二夕带湖篆冈小酌

  (辛弃疾)

  夜月楼台,秋香院宇。

  笑吟吟地人来去。

  是谁秋到便凄凉?

  当年宋玉悲如许。

  随分杯盘,等闲歌舞。

  问他有甚堪悲处?

  思量却也有悲时,重阳节近多风雨

  醉花阴•薄雾浓云愁永昼

  (李清照)

  薄雾浓云愁永昼,瑞脑消金兽。

  佳节又重阳,玉枕纱厨,半夜凉初透。

  东篱把酒黄昏后,有暗香盈袖。

  莫道不销魂,帘卷西风,人比黄花瘦。

  沉醉东风•重九

  (卢挚)

  题红叶清流御沟,赏黄花人醉歌楼。

  天长雁影稀,月落山容瘦,冷清清暮秋时候。

  衰柳寒蝉一片愁,谁肯教白衣送酒?

  酬王处士九日见怀之作

  (顾炎武)

  是日惊秋老,相望各一涯。

  离怀消浊酒,愁眼见黄花。

  天地存肝胆,江山阅鬓华。

  多蒙千里讯,逐客已无家。

  采桑子•重阳

  (毛泽东)

  人生易老天难老,岁岁重阳。

  今又重阳,战地黄花分外香。

  一年一度秋风劲,不似春光。

  胜似春光,寥廓江天万里霜。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今天重阳节,有哪些讲究?

  过故人庄

  (唐)孟浩然

  故人具鸡黍,邀我至田家。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

  开轩面场圃,把酒话桑麻。

  待到重阳日,还来就菊花。

  秋日的美,自不待言,我们在“宝宝念诗”中已多有领会。秋日至美之处,在于山野田园。

  可能孟浩然自己不愿意,但是后人还是把他定位为“田园诗人”。他还是想做官的,“不才明主弃”,多少不甘啊。很多时候,别人看你,就是比你看自己明白。其实,能把诗写好,流传千年,很牛掰了!这首《过故人庄》,就是典型的田园诗,活脱脱秋日的“农家乐”。

  最近两年,女儿老是缠着我,要我讲那“小时候的故事”。与孩子一起成长,再过一遍童年,是最浪漫的事之一。在《过故人庄》中,我看到了故乡和童年的影子。

  我的家乡是安徽滁州,那里有滁州西涧、琅琊山和醉翁亭。它们的扬名,主要不在风景如何“惊艳”,而是因为《滁州西涧》《醉翁亭记》这样的经典古诗文。记得小时候同学们写作文,起笔第一句话往往是:“我的家乡,在美丽的琅琊山脚下。”笔下含着很多朴素的乡土情怀。

  “绿树村边合,青山郭外斜。”那个时候,村庄确乎是掩映在丛丛簇簇的绿树之中的,在道路边、在院落里、在小丘上,苦楝树、臭椿树、桑树,不论老幼都能准确地分辨出物种。大榆树下,飞奔的、玩闹的、争吵的孩子们,你们现在哪里呢?走到村边,就能看到二三十里外的山峦,层层叠叠,呈现出深深浅浅的蓝色。山峰并不奇峻,它们与天空的边际线,借用鲁迅先生在《故乡》中的一句话——仿佛是踊跃的兽脊。

  可能有人会感叹:多美的一幅画呀!我要跟你说:这不是二维的风景画,这就是三维的生活原貌。不过,现在见不着了,永远见不着了。几年前,十里八乡大规模拆迁,父老乡亲们全上楼。而当时主政的几位公仆,现在“正接受组织调查”,也真是“世事如棋局”。美丽乡村,留住乡愁,多好?这跟现代生活并不矛盾。千万不要去穷做怪、瞎折腾。

  “故人具鸡黍”,“把酒话桑麻”,嗯,中国人是要讲究吃的。秋天是丰收的季节,乡村的宴席最是热闹。农家只有在过年时才杀猪,杀鸡则是不定时的对自己的犒赏。我小的时候,最爱吃的就是红烧小公鸡,家家的主妇都有一手。“开轩面场圃”,场圃就是打谷场和菜园子。秋天,稻子已经收割了,谷场上耸起一座座谷堆和草垛。中秋节的晚上,夜色凉如水,孩子们跟着父母,拿着草木灰在稻谷堆上洒出一行大字——五谷丰登。回到家里,男人们端起酒杯,说的不外乎是“桑麻”之事——今年的收成。

  (登高)

  再说说“重阳日”。重阳为农历九月初九,九为阳数之极,双九之日,自然就是“重阳”。此时“阳气”不寒不热,堪称“至足至正”。我们在传统上是一个农耕民族,对于物候的把握极为精到:二月二“龙抬头”总归要飘些雨丝,立秋日一过暑热立散,“三九”天一定是一年中最冷的时节……而把当下这个时节定为“重阳”,也是极有道理的。古人过重阳,习俗是要出游登高,“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就是这个意思。

  说起重阳,想到敬老。为什么是重阳日敬老呢?首先,九月初九,长长久久;再者,重阳之谓,阳气至足。为老人们讨个口彩,皆大欢喜,甚好甚妙!敬老,也还请记得孟子的教诲,不仅“养其口”,更要“养其志”——关心他们的温饱,更关爱他们的心灵。

  ========最简明的重阳节介绍=====

  重阳节最著名的诗作还有唐朝诗人王维《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独在异乡为异客,每逢佳节倍思亲。遥知兄弟登高处,遍插茱萸少一人。”诗歌把自己的乡愁、思念亲人,以及重阳的主要风俗——登高、插茱萸(zhū yú),都留给了后人。

  重阳节,因为正逢农历九月九日。九是阳数,两个九,就是重阳。重阳节因为其习俗,又称“登高节”、“踏秋节”、“茱萸节”。九九谐音“久久”,暗含长寿之意,有的地方也称“老人节”。

  重阳节历史悠久。早在战国时期就已经形成。丰收之际,这时候要祭祀上天,祭祀先祖,所以重阳节是一个很重要的祭祀节日。汉代,佩茱萸、饮菊花酒的风俗形成,以求长寿。到了唐代,重阳被正式定为节日。

  (赏菊)

  重阳在民众生活中成为夏冬交接的时间界标。人们即将进入漫长的冬季,开始了躲在家里的生活。如果说三月三和清明,举家出游是踏青,迎接春天的来临,那么重阳节举家出游就有“辞青”的意思。

  重阳节的习俗很多,多与健康、长寿有关。有得吃、也能吃是健康的基础,所以中国所有的民间习俗几乎都离不了吃。

  重阳节主要的习俗一是登高,金秋九月,天高气爽,登高远望,心旷神怡,健身祛病。

  二是吃重阳糕,各地做法还不一样。记得小时候舅舅总是送糍粑给我们吃。

  三是赏菊,饮菊花酒和下棋,菊花象征长寿,菊花酒有药用的价值。古人常常头上插菊花。古代传说中,下棋常常与仙人联系在一起,也有长寿之意。

  四是佩、插茱萸。茱萸,又名“越椒”、“艾子”,是一种常绿带香的植物,具备杀虫消毒、逐寒祛风的功能,据说也能辟邪。


待到重阳日相关文章:

1.谜语待到重阳日打一字的答案

2.描写乡村的古诗

3.关于重阳节的古诗句

4.新人教版七年级语文上册古诗文默写

5.重阳节的古诗

402825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