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 > 生活课堂 > 节日知识 > 中国传统节日 > 中秋节 > 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习俗是什么意思

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习俗是什么意思

时间: 芷若1077 分享

八月十五中秋节拜月习俗是什么意思

  拜月,指的是在中秋节晚上的一个习俗,你知道中秋拜月习俗吗?下面学习啦小编就告诉你中秋拜月习俗,一起看看吧!

  中秋拜月习俗

  拜月是我国一种十分古老的习俗。据史书记载,早在周朝,古代帝王就有春分祭日、夏至祭地、秋分祭月、冬至祭天的习俗。其祭祀的场所称为日坛、地坛、月坛、天坛。分设在东南西北四个方向。北京的月坛就是明清皇帝祭月的地方。《礼记》记载:“天子春朝日,秋夕月。朝日之朝,夕月之夕。”这里的夕月之夕,指的正是夜晚祭祀月亮。这种风俗不仅为宫廷及上层贵族所奉行,随着社会的发展,也逐渐影响到民间。

  早在古代,我国人民就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

  到了周代,每逢中秋夜都要举行迎寒和祭月。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相传古代齐国丑女无盐,幼年时曾虔诚拜月,长大后,以超群品德入宫,但未被宠幸。某年八月十五赏月,天子在月光下见到她,觉得她美丽出众,后立她为皇后,中秋拜月由此而来。月中嫦娥,以美貌着称,故少女拜月,愿“貌似嫦娥,面如皓月”。

  明清之后,因时代的关系,社会生活中的现实功利因素突出,岁时节日中世俗的情趣俞益浓厚,以“赏月”为中心的抒情性与神话性的文人传统减弱,功利性的祭拜、祈求与世俗的情感、愿望构成普通民众中秋节俗的主要形态。因此,“民间拜月”成为人们渴望团聚、康乐和幸福;以月寄情。

  在古代有“秋暮夕月”的习俗。夕月,即祭拜月神。设大香案,摆上月饼、西瓜、苹果、红枣、李子、葡萄等祭品,其中月饼和西瓜是绝对不能少的。西瓜还要切成莲花状。在月下,将月亮神像放在月亮的那个方向,红烛高燃,全家人依次拜祭月亮,然后由当家主妇切开团圆月饼。切的人预先算好全家共有多少人,在家的,在外地的,都要算在一起,不能切多也不能切少,大小要一样。

  中秋拜月原因

  拜月习俗兴盛于上古之时,源于先民对月亮的自然崇拜和神化。周代以后,对日月的随意性跪拜演变为固定时间场所和程序化的祭祀制度,并成为皇权象征。《国语·周语上》记载:“古者,先王既有天下,又崇立于上帝、明神而敬事之,于是有朝日夕月,以教民事君。”

  南北朝之后,我国古代岁时文化进入新的发展时期。尤其是隋唐以后,国力昌盛、经济繁荣,为节日游乐奠定了坚实的经济基础。形成于唐朝初年的中秋节,将皇家垄断的拜月活动,发展为千家万户全民赏月的浪漫节日,聚会、宴饮、拜月、赋诗等习俗随之兴起。

  到了宋代,中秋节更加隆重热闹,少男少女们对月祈福许愿,成为当时京城的流行时尚。据宋代金盈之的《新编醉翁谈录》记载,当时京城赏月聚会与其他地方不一样,城里十二三岁的孩子都穿上成人的服饰,到楼上或庭院里焚香拜月,男孩子祈愿“早步蟾宫,高攀仙桂”,女孩子对月伫立、默默许愿“貌似嫦娥、圆如皓月”。

  明清以来,亲人团圆、拜月祈福成为中秋节最重要的主题。记载明朝北京风俗的《帝都景物略》一书中,对中秋节祭月有详细的记载。京城之外,全国各地中秋拜月、全家团圆、吃月饼等习俗都很兴盛,吟咏中秋、感悟人生的宋词更是佳作迭出。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苏轼在“丙辰中秋,欢饮达旦,大醉”对月而作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把酒问青天。不知天上宫阙,今夕是何年。”

  中秋节过法

  为长辈准备丰富的团圆饭

  不要破费太高,不要去酒店订团圆餐,自己动手做一些可口的、丰盛的饭菜最好了,让老人都坐下来,一起吃团圆饭,其乐融融。在准备饭时尽量考虑老人的胃口和口齿,多准备一些松软的饭菜。

  与恋人共享情侣餐

  伴侣和你荣辱与共,在这中秋佳节需要好好的疼爱她,准备一次浪漫温馨是情侣餐不错,可以在网上团购一个地方,不需要太昂贵,有良好的环境即可,和爱人好好的交流,彼此传递各自的心声。

  陪爱人看场电影

  中秋节如果吃过团圆饭,两人世界来了,可以陪着爱人去看场电影,一起感受两人世界的美好。电影要选择爱人喜欢的,特别是女方喜欢的,再准备她喜欢的小吃,两人一起甜蜜吧。

  陪家人谈心、散步

  陪伴是节日里最真实的关心。中秋团圆日,理应给家人更多的陪伴。

猜你喜欢:

1.中秋拜月阅读题答案

2.中秋节的习俗手抄报图片

3.中秋节礼仪常识

4.中秋节习俗

372348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