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习啦>生活课堂>节日知识>中国传统节日>元宵节>

象山元宵节有什么习俗

时间: 再裔672 分享

  各个地方都有自己独特的习俗方式,那么象山的元宵习俗是什么样的呢?下面,学习啦小编为大家介绍一下,欢迎大家阅读。

  象山元宵节的习俗:

  正月十五为元宵节,因是一年中最早一次月圆,故称上元节。象山的元宵节非常独特,过十四,而不过十五,它的由来与明代嘉靖年间,沿海抗倭寇有关。

  据说,有一年的正月中旬,倭寇乘着民众忙于过节,大举入侵昌国、石浦、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一道奋起抗击,最后取得了胜利。正当大家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各种菜肴正准备下锅的时候,不料,探子来报,另有一股倭寇前来报复,进犯我地。

  军情危急,来不及一盘盘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起倒进锅里,煮烧一段时间后,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立刻叫大家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吃饱后,士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最后大获全胜。这天正好是正月十四。因此象山就在正月十四过元宵。这种现象一直流传至今,已沿袭成为一种民俗活动。

  象山元宵节习俗很多,既有全国通行的,也有象山地方特色的。是日夜,开始“上灯”,丹城兴吃汤圆,石浦兴吃糊腊,乡间多食炒年糕。糊腊也叫“糊腊羹”、“发财羹”,以牡蛎、虾仁、蛏肉、肉丝、鱼肉等为主料,芋艿、萝卜、年糕等为辅料,混合在一起煮熟,用番薯粉调成杂烩羹。

  旧时十四夜,乡间有放野火、烧“田坎毛”之习俗,是夜,在田头、田塍点火烧野草“驱邪”,俗叫“驱蝗虫”,田塍干草燃着时犹如条条火龙在田野上滚动,故又称“燂火龙”,在夜幕下观看很是壮观。

  十四夜,举行灯会,街巷悬挂灯彩,地上小孩子拉着各式动物灯,俗称“行会”。丹城五境(丹城分东境、南境、西境、北境、章穆镜)灯队,争芳斗妍,各放异彩,蔚为壮观。石浦 、昌国有跑马灯,跑船灯、提鱼灯等活动。每年一到正月十四日晚上,玩灯、观灯、猜灯谜的人成千上万,热闹非凡。此习俗一直沿袭至今。

  象山石浦元宵节食俗:

  元宵节吃“元宵”个传统习俗。“元宵”旧时还称“元子”“糖元”“团子”。南方人称“汤圆”、“汤团”“水圆”。“元宵”作为农历正月十五的节庆食品,传说最早始于春秋末期。那时昭王复国泛舟江上,见江面上漂来一物,色白微黄,舟人捞起它献给昭王,食之甜美。昭王即令人以山渣为馅仿制,以庆家国团圆,其时正直正月十五,故流传至今。

  “元宵”在制作上分为两种:一种为实心不带馅,另一种是带馅,它通常以芝麻、白糖、枣泥、豆沙、果仁等为馅,也有用虾仁菜泥,鲜肉、火腿为馅的。有香甜辣酸咸五味。可以带汤吃,炒吃和蒸吃。在我国百姓中,元宵节吃"元宵"象征着家庭的团圆和睦和幸福。

  但是象山石浦人元宵节晚餐家家必吃的却不是“元宵”而是“糊粒”,而且与其它地方不同的是把农历正月十四定为元宵节,而非正月十五,且把家里每间房屋点上灯,做到“十四夜间间亮”,这是为什么呢?首先来介绍一下“糊粒”。

  所谓“糊粒”,也叫“糊粒姜”,就是以海鲜牡砺、虾仁、鱼肉、蛏肉为主料,加以猪耳朵、芋艿、萝卜、鸡蛋、香肠、年糕等,彼此混合在一起的一种杂烩羹。当然,这些食物,有的预先要煮熟,而且都要切成一粒一粒的小块,加上水放在锅里煮熟,然后把番薯粉放入锅内调和成“糊壮”吃起来十分鲜美可口,而且营养丰富。

  至于石浦人元宵吃“糊粒”则有一段历史典故。

  明代嘉靖年间,倭寇屡犯我国海疆,奸淫烧杀,无恶不作。出生于将门世家,身为登州指挥佥事的戚继光火奉命调为参将,他发动人民构筑城墙,训练部队,抵抗倭寇的侵犯。有一年的正月上旬,倭寇乘着人民大众忙于过接,大举入侵我昌国、石浦和南田一带。戚继光的军队和老百姓众志成城,同仇敌忾,奋起英勇抗击。刀火剑影,血肉摸飞,海面、沙滩顿时布满了烟和火。经过几小时的激烈厮杀,倭寇人头飞滚,死伤无数,最后自相践踏,各逃性命。

  我军民于是杀鱼宰猪欢庆抗倭大捷。不料,当各种菜肴以切好切备下锅烧煮时,探子来报,说是另一指倭寇为报复。前来进犯,眼看军情危急,已没有时间一盘盘一锅烧煮,伙夫就匆忙把切好的各种小菜,一古脑儿倒入锅内,煮烧一阵后,就加上米粥,薯粉,做成"糊粒",即刻你一碗我一碗迅速地吃起来,既当饭又当菜,将士们好象吃着珍肴美味,个个兴奋不已,土气大振,经过一阵拼杀,大获全胜。从此以后每逢正月十四,则家家户户吃“糊粒”以示纪念,遂后流传成为一种民间节俗。象征团结,胜利、欢庆和美满。

43357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