元宵节花灯的由来是什么
元宵节习俗自古以来就以热烈喜庆的观灯习俗为主。它主要有赏花灯、吃汤圆、猜灯谜、放烟花等一系列传统民俗活动。那么元宵节花灯的由来是什么呢?下面一起来看看吧。
由来一:
一位名叫元宵的宫女因身处深宫,没法在正月十五与父母团聚尽孝。为此,她欲跳井自尽。为了帮助元宵姑娘为父母尽孝,智者东方朔想出了一个计划。他告诉汉武帝,天界最高的神--玉皇大帝下令在正月十六火烧长安都。
为了拯救长安城,汉武帝问东方朔该怎么办。东方朔回答说火神最爱大红灯笼。他建议在街道上悬挂大红灯笼,皇帝、皇后、六宫嫔妃和朝廷大臣都要外出观赏灯笼。这样,火神的注意力就会被分散,灾难也就可以避免了。皇帝采纳了东方朔的建议,当所有人都外出赏灯时,元宵得以有机会溜出皇宫,和家人团圆。
由来二:
另有一说是元宵燃灯的习俗起源于道教的“三元说”;正月十五日为上元节,七月十五日为中元节,十月十五日为下元节。主管上、中、下三元的分别为天、地、人三官,天官喜乐,故上元节要燃灯。元宵节的节期与节俗活动,是随历史的发展而延长、扩展的。
就节期长短而言,汉代才一天,到唐代已为三天,宋代则长达五天,明代更是自初八点灯,一直到正月十七的夜里才落灯,整整十天。与春节相接,白昼为市,热闹非凡,夜间燃灯,蔚为壮观。特别是那精巧、多彩的灯火,更使其成为春节期间娱乐活动的高潮。至清代,又增加了舞龙、舞狮、跑旱船、踩高跷、扭秧歌等“百戏”内容,只是节期缩短为四到五天。
由来三:
汉明帝永平年间(公元58—175年),因明帝提倡佛法,适逢蔡愔从印度求得佛法归来,称印度摩喝陀国每逢正月十五,僧众云集瞻仰佛舍利,是参佛的吉日良辰。汉明帝为了弘扬佛法,下令正月十五夜在宫中和寺院“燃灯表佛”.因此正月十五夜燃灯的习俗随着佛教文化影响的扩大及道教文化的加入逐渐在中国扩展开来。
由来四:
又说元宵节起源于“火把节”,汉代民众在乡间田野持火把驱赶虫兽,希望减轻虫害,祈祷获得好收成。直到今天,中国西南一些地区的人们还在正月十五用芦柴或树枝做成火把,成群结队高举火把在田头或晒谷场跳舞。隋、唐、宋以来,更是盛极一时。参加歌舞者足达数万,从昏达旦,至晦而罢。当随着社会和时代的变迁,元宵节的风俗习惯早已有了较大的变化,但至今仍是中国民间传统节日。
第一种,生菜
元宵节吃生菜是广州地区的习俗,取“生财”之意。大家都知道广州人做生意的比较多,他们一般都要过完正月十五才开业。在过元宵节的时候,他们除了会吃一些元宵,餐桌上也会摆上一盘生菜,希望新的一年生意兴隆,财源广进。
生菜可以生吃也可以煮熟了之后吃,在当地最受欢迎的一道菜就是蚝油生菜,鲜香脆嫩,非常爽口。
第二种,元宵茶
“元宵茶”各地都会有不同的做法,有的是用茶叶,比如福建的白茶,这种茶叶是元宵节前后采摘的所以叫做“元宵茶”。有的地方比如黄梅地区比较特殊是用是用香菜煮的茶,在当地也叫“芫荽茶”。
陕西地区的“元宵茶”则是一种“浓粥”。具体做法就是在面汤里放一些蔬菜,水果等煮成的“浓汤”。这种“元宵茶”里面富含多种维生素还有很多的膳食纤维,年后吃一些这样的元宵茶有助于解腻和调理肠胃。
第三种,枣糕
豫西地区人过元宵节不仅要吃元宵还要吃枣糕,寓意“步步高升,吉祥如意”。
枣糕是用红枣,面粉或者糯米粉,鸡蛋,红糖,蜂蜜制作而成。枣糕口感香甜,入口软绵,大人孩子都喜欢吃,而且营养丰富。枣糕是一种御用糕点,在古代都是达官贵人吃的点心,适量食用枣糕可以益气生津,健脾和胃,养颜美容。人们在元宵节食用枣糕也是图一个吉利。
第四种,豆面团
在昆明一些地区元宵节会吃一些豆面团,豆面团的做法和汤圆差不多,只不过是把糯米粉换成了豆面粉。
做豆面团的时候首先要把豆子炒熟磨面,一般选择的豌豆。磨成粉的豆面加入温水后也比较有黏性,这样就可以包豆面团了。
第五种,饺子
饺子,在北方可以说是贯穿了一整个年。三十晚上吃饺子,初一早上吃饺子和汤圆,初二还是吃饺子。之后的几天便是煎饺子,蒸饺子,直到把剩饺子吃完。原本以为结束了,结果换种馅重新来一遍,吃的够够的!
我相信大部分人在过年之中,这饺子都吃腻了,不过我们“有始有终”,初一饺子加汤圆,那么正月十五也是饺子和汤圆,这才是过了一个完整的“年”。
农历每一年的正月十五日为元宵节。农历里正月为元月,古人称夜晚为“宵”或“夕”,而正月十五日又是一年中第一个月圆之夜,所以称正月十五为元夕、元宵节,根源于民间开灯祈福古俗。
按中国传统民俗,在一元复始,大地回春的节日夜晚,天上明月高悬,地上彩灯万盏人们观灯、猜灯谜、吃元宵合家团聚、其乐融融,在这一天生日的人也特别的幸福。
元宵节花灯的由来是什么相关文章:
★ 元宵节花灯的来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