澳门回归日的来源
澳门回归日的来源
澳门回归日也称澳门回归节。1999年12月20日零时,中葡两国政府在 澳门文化中心举行政权交接仪式,中国政府对澳门恢复行使主权, 澳门回归祖国。这是继1997年7月1日香港回归祖国之后,中华民族在实现祖国统一大业中的又一盛事。现在,小编就来和大家科普一下澳门回归纪念日名称的来源和简介!
名称来源
澳门以前是个小渔村。她的本名为 濠镜或 濠镜澳,因为当时泊口可称为"澳".澳门及其附近盛产蚝(即牡蛎),蚝壳内壁光亮如镜,澳门因此被称为 蚝镜(蚝的繁体字为"蚝")。后人把这个名称改为较文雅的“濠镜”。清乾隆年间出版的《 澳门纪略》中说:“濠镜之名,著于《明史》。东西五六里、南北半之,有南北二湾,可以泊船。或曰南北二湾,规圆如镜,故曰濠镜。”从这个名称中,又引申出濠江、海镜、镜海等一连串澳门的别名。澳门的名字源于渔民非常敬仰的中国女神 天后,又名娘妈。根据传说,一艘渔船在一个天气晴朗,风平浪静的日子里航行,突然刮起狂风雷暴,渔民们处於危急关头。这时,一位少女站了起来,下令风暴停止。风竟然停止了,大海也恢复了平静,渔船平安地到达了海镜港。上岸后,少女朝妈阁山走去,忽然一轮光环照耀,少女化做一缕青烟。后来,人们在她登岸的地方,建了一座庙宇供奉这位娘妈。
十六世纪中叶,第一批葡萄牙人抵澳时,询问居民当地的名称,居民误以为指庙宇,答称"妈阁"。葡萄牙人以其音而译成"MACAU",成为澳门葡文名称的由来。
节日简介
在后来的四百多年时间里,东西文化一直在此地相互交融,留下了许多历史文化遗产,使澳门成为一个独特的城市。
澳门自1999年12月20日回归后,成为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个特别行政区,依据 澳门基本法实行 高度自治。在" 一国两制"政策的指引下,澳门的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特色会予以保留并得以延续。
澳门的面积很小,是世界上人口最稠密的地方之一,也是亚洲人均收入比较高的地区。澳门是一个国际化的都市,几百年来,一直是中西文化融和共存的地方。
澳门位于我国广东省 珠江口西侧,北以关闸为界,与珠海经济特区的拱北接壤,东隔伶仃洋,与香港隔海相望,西连 磨刀门,和珠海市的湾仔、 横琴岛隔水相对。
澳门距 中山市( 石岐)40千米,东北距广州市145千米,东距香港61千米,西面隔江与珠海市湾仔镇相望。地处东经113°34'47"~113°35'20",北纬22°6'40"~22°13'1"(以东望洋山灯塔为准)。由 澳门半岛、 凼仔岛和 路环岛组成。
澳门半岛为一条狭长的地带,形状像是一只靴子,南北长约4千米,东西最宽约为1.8千米,面积9.1平方千米。半岛自东北向西南倾斜,与华南沿岸山脉 震旦走向相同。东北端以宽约240米的陆地与珠海市相连。长轴线从东北的 关闸至西南的半圆形地(妈阁嘴)长约4千米,西北-东南走向的短轴线则从 沙梨头海边至新口岸最新填海地区东南角长约2.5千米。半岛上有 莲花山、 东望洋山(松山)、 炮台山、 西望洋山和 妈阁山等山脉,其中最高的是松山,海拔93米,其他大都在海拔50~75米左右。半岛上除了连岛沙洲和附属堆积地区较平坦外,大部分是丘陵。半岛的东西两岸地形各不相同,东岸面对大海是外港,风浪较大,因海水侵蚀有不少海崖和海穴,主要有港澳码头;西岸岸线较平直,面临内河是内港,受西江影响而沉积淤塞,沿岸有20多个码头,主要是货运及内河客运;南环海岸海水较深,堤岸迂回,建有两座通向凼仔的跨海大桥,东北方部分地区则已填筑成地。
区域地形
凼仔岛的山脉主要由花岗岩构成,为东北至西南走向,并支配全岛丘陵呈起伏状。其中最高的是大凼(鸡颈山),海拔159.1米。全岛原为大 凼仔和小凼仔2个小岛组成,后因河海冲积被 连岛沙洲连接起来。凼仔岛的西北岸海水较浅。
路环岛的地势为全澳最高,全岛丘陵起伏,大部分高度在百米以上,大多集中在中部和东部,山岩性质以花岗岩与火山岩为主。叠 石塘山海拔176.45米,是路环岛的最高点,也是全澳最高的山峰。因为 路环离华南海岸较远,堆积较凼仔稍缓,沿岸海水较深,北岸为峭崖,南部西向海洋,海岬和海滩相间。
澳门的海岸线长937.5千米,属于比较曲折的华南港湾地形,可供船只泊的海湾很多,数百年前曾繁盛一时。但由于澳门位处 珠江口外缘西侧与磨刀门口湾之间,深受珠江口淤泥及 磨刀门 冲积扇的影响。澳门除了九澳湾、竹湾、 黑沙湾外,其他港湾或是开辟为港口码头,或是因为淤泥堆积或填海已消失殆尽,所留下的不过只是一个历史名词而已。
澳门回归相关文章:
1.回归的名词解释
5.高中历史大事年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