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7央视春晚小品大全集
2017央视春晚小品大全集
2017央视春晚很早就在筹办了,每年的央视春晚小品都是很精彩的,2017鸡年的央视春节联欢晚会有哪些精彩的小品呢?小编整理了2017央视春晚小品大全集节目单视频回放,欢迎阅读!
2017年春晚节目单完整版
央视春晚的发展流变
春晚的受众是全球所有华人,34年来,随着创作环境和受众审美品位的提升,春晚创作者从未停止过对春晚的探索与创新。春晚走过了文艺节目汇演、文化时尚追踪和新民俗传播这样几个阶段,在探寻节目内容和形式方面积累了丰富的经验。
(一)歌舞类节目数量日趋增多,表演形式愈加丰富
1.20世纪8O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主旋律歌曲是主导。中央电视台作为国家传媒机构,面临的最大任务便是如何体现党和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做到上情下达。因此,央视春晚从某种意义上说具有一定的政治功能,如《大海啊,故乡》,《党啊,亲爱的妈妈》,《万里长城永不倒》等歌曲在春晚中出现正体现了这一点。20世纪8O年代初期,改革的春风吹遍祖国大地的每个角落,每个人都在充满激情地建设我们的国家,无论内地还是港澳台同胞亦或是海外侨胞,作为华夏儿女、炎黄子孙的责任感和使命感都油然而生。如台湾张明敏的《我的中国心》,香港汪明荃的《万里长城长》、《家乡》,黄锦波(美国加州西雅图市市长)的《龙的传人》。那时中国大陆文化相对独立,港台歌曲几乎没有传人大陆的,还没有所谓的流行歌曲,大街小巷传唱的几乎都是主旋律歌曲。
歌舞类霉囤1 历年春晚歌舞类节目数量形式上出现歌伴舞,歌曲联唱萌芽。在央视春晚之前的晚会中,歌曲和舞蹈是分开的,歌唱演员要么站在台上专心唱歌,要么自己连唱带跳,形式比较单调,很容易使观众产生审美疲劳。而且仅凭演唱者一个人的力量,也很难调动起现场的气氛。
在1983年第一届春晚上,斯琴高娃和胡松华联手表演了歌伴舞《草原民歌》,首次将歌曲与舞蹈相融合。因为是第一次尝试,缺乏经验,演员的表演相对比较单调,没有引起太大反响。1984年,来自香港的歌手奚秀兰身着艳丽的民族服饰以一曲《阿里山的姑娘》令观众眼前一亮,在六位同样身着民族服饰的舞蹈演员的陪伴下载歌载舞,美妙的歌声伴随着翩翩的舞姿,使观众在视觉和听觉上得到了极大满足,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之后,几乎所有晚会都采取了这样的形式。1986年的春晚一开场就是11首歌曲的大联唱。观众们喜爱的蒋大为、、成方圆、郁钧剑等歌唱家轮流登台献唱。11首歌曲一气呵成,将观众迅速带入联欢的情境中。在尽可能短的时间中,让观众欣赏到更多的歌曲,不仅满足了观众的审美需求,也使春晚的宝贵时间得到最大的集约。
2.20世纪9O年代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关注家庭伦理。20世纪90年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获得信息的渠道越来越多,大量外来文化,冲击着传统文化的价值观,人民需要更多更新鲜的东西满足日益增长的审美需求,流行歌曲开始传唱于大街小巷。另一方面,90年代是社会大变革、经济大发展的年代,整个社会都在追求经济飞速发展,忽视了人们内心的情感和家庭的价值。这时出现的关注家庭,关注人性、人情的歌曲,以其朴实细腻的歌词,悠扬亲切的旋律滋润着人们的心田。“找点空闲,找点时间,领着孩子常回家看看⋯⋯老人不图儿女为家做多大贡献,一辈子不容易,就图个平平安安。’"1999年的《常回家看看》唤起了人们内心深处最温柔的情感,让迷失的人们重新找回了方向。
在形式上出现了宏大的歌舞场面。经济与技术的发展,为晚会创作者提供了经济和技术保障,让创作者有足够的经费呈现华丽的服装,绚丽的舞美。尤其是1998年以后,春晚改在央视新建的2 000平方米的一号演播厅里举办。新建的一号演播厅表演空间由一个表演区扩展到中央和东、西、南、北五个表演区。舞台也由平面转向立体,变为多层升降舞台。歌舞表演场面越来越宏大,给观众带来强烈的视觉冲击,让观众在四个小时的时间里沉浸在盛世联欢的氛围中。
3.新千年春晚内容与形式
内容上以流行歌曲为主,出现原生态歌舞。专门为春节联欢晚会创作的歌曲越来越少,取而代之的是当年流行的歌曲,常常会出现台上演唱、台下大合唱的场景。表演者也多是观众比较熟悉和喜爱的明星。在看惯了精雕细琢的节目后,一种全新的表演方式“原生态”歌舞打动了观众,来自全国各地的原生态歌手用风格各异、极具地方色彩和生活气息的歌曲,展现了丰富多彩的传统民间文化。如2010年春晚舞蹈《跳春》,展现了彝族人世代生活的状态。凭借春晚的舞台,原生态节目对继承和发展、培养和保护民族文化艺术,起到了积极作用。
形式上不再追求盲目的宏大,歌曲联唱增多。
新时期电视业的技术水平得到迅猛发展,尤其是视频显示技术的发展、LED的运用,增强了舞台效果。2010年春晚现场的演播大厅几乎全部被不同规格的LED屏幕铺满。舞台背景、侧幕、台柱、地板全部变成LED,近1 500平方米的LED给观众以天地一体之感。舞台背景也全部设计成三维动画,结合节目随时更换背景。因此,不必再动用大量人力物力来打造宏大的歌舞场面。毛阿敏演唱《天之大》时,整个舞台只有她一个表演者,舞台效果全部用虚拟动画和灯光的配合来完成,使整个舞台看起来简洁、干净,突出了演员,呈现出一种庄严华丽之美,更好地诠释了歌曲的意境。
歌曲联唱节目数量从1986年的1个,发展到7个,满足了快节奏社会生活下人们对大信息量的追求。歌曲联唱多围绕一个主题,如2003年的《少数民族组歌》由藏族、朝鲜族、维吾尔族等少数民族歌唱家演唱自己民族的歌曲;2002年的《名曲颂春》由《盼春》、《嬉春》、《咏春》、《报春》、《踏春》、《迎春》6首歌曲组成;2005年的<<2005流行风》分别由大陆、香港、台湾的歌星演唱当年红遍大街小巷的歌曲。
(二)语言类节目数量基本稳定。内容不断探索、追求创新
20 世纪80 年代:形成期,不稳定,而后相声小品热,占据大半江山。小品又称戏剧小品,是最短小的戏剧作品,融合多门类艺术形式,从无到有,从小到大。最初只是一种用来进行表演或导演基础训练的形式,目的在于通过这些不同的练习,使开始学习表演或导演的学生掌握表演或导演的最基本元素。1983 年,中央戏剧学院表演系80 班的一个观察生活练习《卖花生仁的姑娘》,作为戏剧小品被搬上了春节联欢晚会的舞台。朴实的表演,诙谐幽默的风格,赢得了观众、专家学者的一致好评,从此文艺界诞生了一个新的艺术形式———小品。小品幽默诙谐的表演形式符合年三十儿晚上欢乐愉快的氛围,其创作取材于生活,反映了社会现象的深度和广度,受到广大观众的喜爱。在之后的历届春节联欢晚会中,小品作为不可或缺的独立的节目参与到演出中。同时,20 世纪80 年代的小品多为喜剧小品,用幽默诙谐的表演方式,借助春晚这个媒介赢取更多观众的笑声。这个时期,小品创作者尝试着将不同的艺术门类融合到小品中,拓展了小品的主题和表现形式。1983 年王景愚的《吃鸡》、1984 年游本昌的《淋浴》,将西方的哑剧与中国传统的小丑表演融为一体,创造出中国独有的“哑剧小品”。1985 年,王景愚更是独具匠心地将哑剧与杂技相结合,与杂技演员张小卉合作表演了《悠绳》。
20 世纪90 年代:反映了深刻的社会主题,由形体的滑稽转为语言的幽默。相声与小品的界限模糊,两者相互学习、融合。在不断的实践摸索中,无论是演员表演还是主题内涵上都有了很大程度的提升。从单纯肢体动作的滑稽,转向了言语内涵的幽默,使作品有了一定的深度,在笑后发人深省。在潜移默化的艺术欣赏中,使观众获得超功利的审美情感愉悦和非审美愉悦。1999 年,由崔永元、赵本山、宋丹丹表演的小品《昨天今天明天》借助当年红遍中国的电视栏目《实话实说》的表现形式,给观众既熟悉又新颖的感觉。该小品凭借其幽默的台词,每隔几秒钟就抖一个包袱,让观众在不到十分钟的时间里笑声不断。小品对过去的回忆,对现在的评述,对将来的展望,将观众多年沉积在无意识心理中的生活经验在欣赏小品时得以复现,产生共鸣,从而加深了对小品的体验与理解。
其中对1998 洪水、海湾战争、金融危机等问题的笑谈也成为很长一段时间里人们津津乐道的话题,引起了强烈的社会反响。
新千年:语言类节目日趋成熟,不断追求创新。《卖拐》突破了以往小品中主人公的积极正面形象,第一次以反面人物作主人公。2002 年,姜昆、戴志诚表演的相声《妙趣网生》将网络上的流行词语、笑话加入其中,使相声这门古老艺术更具现代性。虽然现今的语言类节目中出现大量的网络语是否得当还处于争论中,且一些节目中滥用网络语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节目的传播效果,但当年的初次尝试,创作者、表演者力求创新的精神是不容否定的。2006 年打破了语言类节目由北方人一统天下的局面,既丰富了表现形式,也满足了不同受众的需求。来自台湾的相声艺术家刘增凯、朱德刚身着长袍,给观众带来了一段传统相声《新说绕口令》,让观众领略到台湾相声的魅力。川籍演员操着“川普话”表演极具巴蜀特色的小品《耙耳朵》,也给观众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三)戏曲及其他类节目初期鼎盛,而后日渐衰落,努力寻求突破
戏曲是中国传统的戏剧形式,它与古希腊戏剧、古印度梵剧并称为世界三大古老戏剧文化。中国戏曲艺术早在先秦时期就已萌芽,是中华民族传统文化的主要成分之一,是数千年来中国人民娱乐的重要途径和文化需求的主要精神食粮。廖奔先生曾说过:“戏曲在它的肌体中挟带了中国文化的众量因子,要了解中国文化,不能不了解戏曲。”①由此可见,戏曲对于中华文化的重要性。央视春晚肩负着对内、对外弘扬中华文化的双重使命,其节目中必然少不了戏曲节目。
在春晚创办初期,戏曲节目还是占有相当重要的地位的,1983 年第一届春晚中,袁世海表演的《坐寨盗马》一张口便赢得满堂彩。此后的几年里,不但老艺术家表演的节目广受好评,推出的大量新人也得到观众的喜爱。但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生活节奏的加快,戏曲这门艺术形式本身所具有的节奏慢、唱词念白不易懂等特点成为制约其发展的瓶颈,这也使得戏曲节目在春晚中的地位不断下降。尽管创作者们也试图以更丰富的形式吸引观众的眼球,如戏曲小品、戏曲歌舞、戏曲反串等,但终究未能改变戏曲节目日渐衰落的局面。从1991 年的春晚开始,戏曲节目逐渐改为联唱,每个剧种的表演没有独立的节目。近几年来,表演时间也调整到零点以后,成为了一个“华丽的点缀”。
春晚陪伴全球华人走过了近30 个年春秋,虽然现在饱受争议,但春晚的影响力和潜在的巨大功能并未受到很大冲击。创作者要通过大胆创新,不断改革,以更好地适应人民日益增长的文化需求,重现春晚往日的辉煌。
看了“2017央视春晚小品大全集”的人还看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