台湾清明节有怎样的习俗
台湾的清明节是很有趣的,想了解一下这天到底会有什么习俗吗?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台湾清明节的习俗,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台湾习俗
台湾的清明节既有闽南、粤东祖居地的一些共同习俗,又有一些与大陆大并其趣的习俗。
清明节前三天为“上巳”原是“祓出不祥”的洗濯仪式之日,大陆清明日则是扫墓日。但台湾所有漳州裔民继承祖先传统,皆是上巳是扫墓日,此俗与郑成功“反清复明”有关。当年郑成功认为“清明”二字是“清在上,明在下”下令废除“清明节”,新定三月初三为扫墓日,至今台湾有人仍称此日为“新清明”。总之,台湾同胞扫墓的时间不尽一致,但都集中在清明节前后。缅怀先祖,寄托哀思,是这个节日的主要内容,至于独特的清明习俗主要有:
做清明稞:用清明的青菜或艾叶和碱或石灰粉,一起煮熟,漂去苦涩味后,捣烂;配上糯米、早米磨成的米浆,制成绿色的稞皮(习称“红龟”)内馅以花生、绿豆、大麦麸、芝麻仁、糯米甜饭等为料,然后用稞皮包之,做好后呈圆形如拳头大小,放入稞模一按,便成为有各种氏族堂号花纹的清明稞。印模的氏族堂号是祖上传下来的,如沈、姚、施、尤等姓刻有“吴兴发祥”字纹;许、白、邓、韩、翟等姓刻有“南阳郡”;王姓刻有“三槐堂”;梁姓刻有“梅镜堂”柯姓刻有“靖山堂”……现在通行的清明稞模花纹多是梅花、菊花、寿龟、如意、鲤鱼等。稞模除圆形外,也有半球型、椭圆型等。这些清明稞在扫墓完毕后,按习惯分送墓地附近村落的牧童,期望他们放牧时不要破坏墓地,也有的送给亲朋好友。
吃薄饼: 台湾扫墓祭祖的物品,多用面粉和馅料做成薄饼(类似春卷)。据传说:古时有个叫蔡莫一的文人是个跛足、眇目、歪口、只有一只挛缩手的残疾人。他天资聪颖,满腹经论,19岁时中状元,皇帝破例重用他。他官很大,要理许多文书案件,常废寝忘食。其妻想出一条妙计,将他那挛缩之手,用绳子悬在嘴边,给予卷的薄饼,便他就餐方便。后来蔡官人在清明日去世,他的后代就用薄饼作为节俗来纪念他。后来闽、台地区仿效之。
踏青:清明之日,时值春回大地,正是郊游的大好时光。因此,台湾入借扫墓之机进行郊游称之“踏草青”。
吃蛋斗鸡: 相传,这种习俗是从广东传进台湾的,叫“清明蛋”,即将蛋煮熟后,用茜萆取汁作料,在蛋壳描绘花纹,数日后会呈红色,剥壳后,蛋白有蓝色花纹;另一种是“雕蛋”,即用笔在蛋壳上绘花纹,然后将蛋白蛋黄巧取出,成为永久性欣赏艺术品。台湾清明节还崇尚斗当地民间饲养的一种黑色体大的“军鸡”届时众人围在一起大声喝彩助威。
山东习俗
荡秋千
清明这天,青岛有荡秋千的习俗,尤其是闺中女子,所以民间有“女人的清明,男人的年”的说法。
秋千荡得越高,就预示着将来的日子过得越好。于是,女子们便都放下矜持 ,兴高采烈地荡秋千。除此之外,在荡秋千的过程中,男子们在帮忙推、送秋千时,容易获得女子的好感 。因此,这个过程也为年轻男女交往创造了好机会。
据了解,秋千又称“悠千”,是我国北方的一种传统游戏。唐朝时,荡秋千逐渐成为女子中流行的游戏娱乐方式。“这都是以前的习俗。”据姜馆长介绍,由于当时青岛人都住在庭院里,空间比较大,每到清明节来临之前,都会在家里或者户外比较宽敞的地方安置秋千,供家里的女士玩耍。但如今,这个活动就被人淡忘了。
吃面燕有种过年的感觉
早时青岛就有在清明节做“面燕”的习俗。相传为了纪念介子推,民间还将面燕称为“介推燕”。
在过去,妇女们不仅做面燕的技巧娴熟,而且还能做出各式各样、神态各异的面燕。姜馆长介绍,面燕的种类很多,有单头的、双头的、平翅的、别翅的。除此之外还有一种比较特别的,就是大燕背小燕。
以前人们的生活相对比较困难,平时很难吃到白面,因此吃面燕的时候就有种过年的感觉。除了吃面燕,每年清明期间青岛还有做单饼的习俗。所谓单饼,就是一张用面做成的薄薄的小饼,上面放些大葱、煮鸡蛋等,卷起来吃。
放风筝期望除灾祛病
据了解,自古以来,清明节前后,青岛就有放风筝的习俗。“到了这个季节,村里的青年男女、少年儿童都结伴到山间、田野上,到比较空旷的地方放风筝。”家住沧口公园附近的王老汉今年74岁,回忆起以前清明的习俗,他首先想到了放风筝。
中国的放风筝习俗已有着2000多年的历史了。据史书记载,我国放风筝的习俗,早在春秋战国时期就出现了,当时称为“纸鸢”。到了五代时,纸鸢乘风上天,鸢上系竹哨升空,迎风哨响,其声如筝鸣,谓之风筝。沿袭至今,风筝在民间仍有鸢、鹞的称呼 。有史书说,风筝最早的功能可能是与除灾祛病有关。
安徽习俗
清明节,时在4月4、5或6日。在清明节这天,合肥家家户户习惯在门头上方悬柳枝、往坟地祭祀已故的先祖和至郊乡踏青游春。清明节悬插柳枝的习俗由来很久,传说以此可避邪御灾,故有的妇女还习惯在这天将柳叶插于头上。民谚曰:“清明不插柳,死后变黄狗。”此俗语虽属无稽之谈,但其却印证了插柳俗是旨在避邪御灾。在清明节踏青游春,多主要是为祭扫祖坟的,俗称为上坟。
上坟活动在清明节前三天后三天均可,但必须在午后。上坟祭祀前,先给坟冢培土、加固、挑高,并在坟头上加盖碗状土块,共两块,小的一头相对置,放于坟头上,谓之“坟帽子”。其间压一红纸条,谓之“阴联”。然后在坟冢前摆放祭品,通常为酒食及死者生前爱吃的菜肴、果品等。比较考究和富有的家庭,还以猪、羊、整鸡、整鱼等物作祭品,但多数以纸扎品代之。 老泗州网
真正的鸡、鱼、肉、蛋等食品,常在祭祀后取回,用以犒赏平日看坟的人和与先祖生前有交好的族人。祭祀开始时,焚烧“纸钱”、纸扎祭物,鸣放鞭炮,祭者按辈份先后向亡灵磕拜。动情者,常失声恸哭,悲情难止。南宋诗人高翥《清明日对酒》诗曰:“南北山头多墓田,清明祭扫各纷然。纸灰飞作白蝴蝶,泪血染成红杜鹃。”描写的就是人们在清明扫墓时的悲凉情景。
猜你感兴趣:
1.海南清明节习俗
3.漳州清明节习俗
5.清明节习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