除夕到初七的家宴适合喝什么汤
在广州,每逢春节之时,民间都有一些既有寓意又味道鲜美和营养价值十分理想的汤水。下面是小编为大家精心推荐过年适合喝的汤,希望能够对您有所帮助。
家宴靓汤
除夕:佛跳墙
“佛跳墙”意为连僧人们闻到此汤的香味而来,此汤汇合山珍海味溶于一鼎,除夕夜一家团聚、天伦之乐时,共饮此汤,再美味不过。
功效:滋润补益 健脾养胃
材料:发好的鲍鱼、鱼翅、海参、花胶各30克,干贝15克,猪瘦肉200克,光老鸡300克,火腿50克,生姜3片。
烹制:先把猪瘦肉、鸡、火腿和姜用清水3500克毫升(14碗量)熬成1750毫升(7碗量)的上汤。鲍、翅、参、干贝、花胶用上汤1碗半和姜汁酒、盐各少许滚煨半小时后,取出滤干水分。放进炖盅,加入余下上汤和少许绍酒,加盖隔水炖1个半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为3-5人用。
年初一:云耳冬菇虾米粉丝滚绍菜
广东一带民间,有大年初一食斋的传统习惯和独特风俗。从科学健康饮食角度看,年三十普遍都是通宵达旦吃喝玩乐,年初一吃素对身体是有好处的。
功效:益胃 润肺 利肠
材料:云耳、冬菇各50克,粉丝100克,虾米70克,绍菜500克,生姜3片。
烹制:云耳、冬菇、粉丝、虾米分别浸发,洗净;绍菜洗净,切段起油镬爆香姜片,炒至刚熟,下云耳、虾米再炒片刻,加入清水1250毫升(约5碗量),武火滚沸后改中火稍滚片刻,下粉丝滚片刻。下盐、麻油便可。进饮时可下少许胡椒粉,3-4人用。
年初二:莲藕莲子蠔鼓煲猪大脷
民间认为年初二是一年之中的“头牙”,要吃“开年饭”。此汤莲藕莲子取其“年年”或“连年”的谐音,蠔鼓是“好事”的谐音,猪大脷是“大吉大利”或“顺顺利利”之意,寓意“连年好事大利”。
功效:养阴 补肾 益气 健脾
材料:莲藕600克,莲子、红豆、蠔豉各50克,猪横利1条,陈皮1/4个,生姜3片。
烹制:各物分别洗净。莲藕刮皮、去节、切段;莲子去芯,红豆、蠔豉、陈皮去瓤稍浸泡;一起放进瓦煲,加入清水3000毫升(12碗量),武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下盐便可。为3-5人用。
年初三:绍菜滚大鱼
广东一带新春时常爱有鱼,即“有余”的意头,绍菜滚大鱼,汤味鲜美,清甜可口,亦不腻不滞,烹制简单,亦是一道节日的可口靓汤。
功效:鲜美可口 润肺益气
材料:绍菜500克,大鱼(即鳙鱼)1条,大蒜2条,生姜3片。
烹制:绍菜、大蒜分别洗净、切段;大鱼宰洗净,煎至微黄,洒入少许清水,铲起。起油镬爆香姜,下绍菜稍炒片刻,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武火滚沸后,下鱼,改为中火滚熟后,下大蒜滚片刻,下盐、油便可。为3-4人用。
年初四:竹笙火腿炖花菇
竹笙为诸菌之冠,清香、鲜美、滑嫩;花菇质地细软而嫩,润而香滑;火腿甘香而不腻,合而为汤,有健脾养胃润肤之功,且清润不腻,新春时常饮甘餍肥,此汤最为合适。
功效:益胃养脾 美肤健体
材料:竹笙80克、火腿肉50克、花菇10个、菜心200克、生姜3克。
烹制:各物分别洗净。竹笙、花菇稍浸泡;火腿肉切粒状或片状。一起与菜心、生姜放进炖盅内,加入冷开水1250毫升(5碗量)和少许绍酒、油,加盖隔水炖1个半小时便可。进饮时方下盐,为3-4人用。
年初五:菜干蠔豉煲咸猪骨
过年时,常亲朋好友交杯欢乐,整夜不眠咽喉上火,此汤有解肌除烦、降火滋阴之功,在节日时对虚火上升、咽干喉痛、神经衰弱等有良好的调理作用。
功效:滋阴益气 降火宁心
材料:白菜干75克、蠔豉50克、咸猪骨400克、陈皮1/4个、生姜3片。
烹制:菜干、陈皮、蠔豉分别洗净,菜干切段、陈皮去瓢。一起与咸猪骨、生姜放进瓦煲内,加入清水2500毫升(10碗量),大火滚沸后改文火煲2小时便可,为3-4人用。
年初六:冬笋草菇羹
吃笋能吸附所吃食物的油脂,降低胃肠胃黏膜对脂肪的吸收与积蓄,现代营养学认为,它有助消化、防便秘的作用。
功效:消食化滞 清润有益
材料:冬笋300克、草菇100克、生姜3片。
烹制:各物分别洗净,冬笋切片;草菇去蒂,在基部开“+”字,并稍滚片刻,洗净(即“飞水”)。起油镬下冬笋稍炒,加入清水1250毫升(5碗量)和姜滚后,下草菇滚熟,推入湿马蹄粉,拌匀,下盐、麻油便可。为3-4人量。
年初七:人日“七宝羹”
人日最特别的是数这“七宝羹”,它是顺德民间在人日必食的羹汤。用七种蔬菜做的羹汤,老人家说,吃了七样菜,这年就会捡金拾银,发财了,同时亦寓意精彩,芹菜为“勤力”,芥菜为“戒懒”,葱为“聪明”,鲜百合为“百年好合”,大蒜为“精打细算”, 芜茜为“完完美美”,韭菜为“长长久久”。
功效:清肠消滞 健脾开胃
材料:芥菜、芹菜、鲜百合各100克,韭菜、葱、大蒜、芫茜各50克,生姜3片。
烹制:各菜分别洗净,切碎状。在镬中加入清水1000毫升(4碗量)和姜,武火滚沸后下油、芥菜、鲜百合滚沸后改口火片刻,下芹菜、韭菜,滚片刻至熟,推入稀马蹄粉芡,再下大蒜、芜茜稍滚沸,下盐、油便可,为3-4人用。
除夕的来历
除夕来自先秦时期的逐除的习俗。据《吕氏春秋·季冬记》记载,古人在新年的前一天用击鼓的方法来驱逐“疫疬之鬼”,这就是“除夕”节令的由来。据称,最早提及“除夕”这一名称的,是西晋周处撰着的《风土记》等史籍。 周、秦时期,每年将尽的时候,皇宫里要举行“大傩”的仪式,击鼓驱逐疫疠之鬼,称为“逐除”,后又称除夕的前一天为小除,即小年夜;除夕为大除,即大年夜。
古人过除夕
除夕亦称除夜、大年夜。指农历一年最后一天的晚上,也指一年的最后一天。古时于腊日或腊前一日有击鼓驱疫之俗,谓之“逐除”,除夕之称,盖由此来。汉以后,逐除之俗改在除日谓之“驱傩”。举行驱傩仪式时,驱傩者戴假面,武神而行,谓如此便可驱崇。此俗官延中亦盛行,参加者至有千人之多。除夕燃放纸裹火药的爆竹,始于宋。此夜红烛高烧,爆竹声不绝于耳,民间与宫廷,并无例外。除夕家人围炉团坐,小儿嬉戏,通夕不眠,谓之守岁,此俗于时已有。又,长幼聚饮,祝颂而散,谓之“分岁”,亦始于晋。后世大年夜合家团聚,吃年夜饭之俗,由此而来。
猜你感兴趣: